书城政治毛泽东对外开放思想研究
18690800000034

第34章 邓小平对毛泽东对外开放思想的继承和发展(7)

2005年5月31日胡锦涛从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战略高度,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22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坚持对外开放,对外贸易和引进外资规模不断扩大,水平不断提高,取得了显著成就,为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随着我国全方位开放日益发展,特别是在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的新形势下,我国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的联系日益紧密,国内经济和国际经济的互动明显增强。这既给我国改革发展带来了难得机遇,也提出了严峻挑战。怎样以更加积极的姿态走向世界,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权,推动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始终是关系我国改革发展全局的一个重大问题。胡锦涛指出,要发挥好对外开放在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必须适应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新发展和我国改革发展的新形势,进一步树立全球战略意识,积极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当前,尤其要重视以下几点:一是要着力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进一步实施以质取胜的战略,优化对外贸易结构,提高出口竞争力,提高对外贸易的质量和效益。要在充分发挥我国比较优势的同时,扩大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的产品和服务出口,扩大附加值高的产品出口,提高加工贸易的产业层次并增强国内配套能力。二是要着力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要根据我国发展的需要,进一步完善利用外资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不断优化引进外资的结构,提高利用外资的水平,更好地把引进外资向提升国内产业结构、技术水平结合起来,同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企业改革改组改造结合起来。要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出发点,着重引进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高素质人才,做好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创新提高。三是要着力实施“走出去”战略。要进一步完善对外投资的法津法规和服务体系,赋予企业更大的境外经营管理自主权,健全风险防范机制,促进形成“引进来”和“走出去”有机结合的双向对外开放格局。四是要着力深化涉外经济体制改革。要加强对外开放的制度保障,创造良好法制环境,完善公平贸易政策,规范市场运行秩序,健全市场信用体系,改进市场监管体系,形成稳定、透明的涉外经济管理体制。要完善对外贸易运行监控体系和国际收支预警机制,切实维护国家根本利益和保障国家经济安全。胡锦涛强调,各级党委和政府都要按照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要求,特别是要按照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提高应对国际局势和处理国际事务的能力的要求,高度重视对外开放工作,加强对新形势下对外开放工作特点和规律的研究,进一步提高做好对外开放工作的本领、要紧紧围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根据经济全球化趋势和国际贸易的新发展,抓紧研究和解决一些关系全面提高我国对外开放水平的重大问题,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制定和完善政策措施,有针对性地部署和加强工作,推动我国对外开放工作不断迈上新的台阶。

党的十七大对新形势下改革开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党中央报告指出:“拓展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把‘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结合起来,扩大开放领域,优化开放结构,提高开放质量,完善内外联动、互利共赢、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形成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深化沿海开放,加快内地开放,提升沿边开放,实现对内对外开放相互促进。加快转变外贸增长方式,立足以质取胜,调整进出口结构,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大力发展服务贸易。创新利用外资方式,优化利用外资结构,发挥利用外资在推动自主创新、产业升级、区域协调发展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创新对外投资和合作方式,支持企业在研发、生产、销售等方面开展国际化经营,加快培育我国的跨国公司和国际知名品牌。积极开展国际能源资源互利合作。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加强双边多边经贸合作。采取综合措施促进国际收支基本平衡。注重防范国际经济风险。”

第一,报告强调要“形成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这是针对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提出的新要求,为今后一个时期拓展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指明了方向。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新形势下形成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就要不断完善我国市场开放法律体系,实现政府管理行为的法制化,增加政府行为的透明度,这是形成新优势的根本保证。用世界贸易组织规则和国际标准严格管理输出商品质量、国际技术转让的合同签订、对外投资的资本运作、海外企业的资产评估及信用评级等,是形成新优势的前提。提升我国传统产业水平,加快传统产业的改造和技术升级,发挥后发优势,实现跨越式发展,是形成新优势的基础。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鼓励企业坚持技术创新,参与国际标准的制定,是形成国际竞争新优势的关键。

第二,报告提出利用外资方式、对外投资和合作方式的两个创新。创新利用外资方式是提高我国开放型经济水平的迫切需要。当前我国利用外资的内外部条件都发生了质的变化,现有的引资方式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着眼于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引导跨国并购向优化产业结构方向发展,放宽中西部地区外资进入的行业限制。完善并购环境,建立跨国并购的法律体系;继续优化软硬件环境建设,切实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支持外资研发机构与我国企业和科研院校开展合作,更好地发挥技术共享、合作研究、人才交流等方面的溢出效应;鼓励跨国公司在我国设立外包企业承接本公司集团和其他企业的外包业务,提高我国承接国际服务外包的水平;有效利用境外资本市场,鼓励具备条件的境外机构参股国内证券公司和基金管理公司,逐步扩大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QFII)规模。

我国已进入对外投资快速增长的新阶段,创新对外投资和合作方式意义重大。长期以来,我国对外投资的方式多以国际工程承包、劳务合作为主,现在这些传统方式已经无法满足我国对外投资进一步发展的要求。创新对外投资和合作方式是构筑我国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的重要路径。可以从四个方面着手:一是开展跨国并购,有效提高企业在研发、生产、销售等方面的国际化经营水平。支持具备条件的企业在全球整合资源链,树立自己的国际知名品牌,打入国际主流市场。二是积极开展国际能源资源互利合作。推动在资源富集地区进行能源资源开发、农业项目综合开发和远洋渔业资源开发,建立多元、稳定、可靠的能源资源供应保障。三是开展境外加工贸易。通过加工贸易方式,可以有效释放我国已经形成的充足生产能力,规避贸易壁垒,带动相关产品的出口。目前,我国已启动八个境外经济贸易合作区的建设,从政策、资金、配套服务等方面积极支持企业“走出去”。四是有序推动对外间接投资。以国家外汇投资公司等方式,拓展境外投资渠道,逐步形成以企业和居民为主体的对外间接投资格局。

第三,报告强调要把自由贸易区建设提到战略的高度。近年来,全球自由贸易区发展势头迅猛,越来越多的国家将其提到与多边贸易同等重要甚至更加优先的地位。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为我们在加入世贸组织后,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提供了新的途径和方式。自由贸易区是比多边贸易体制更高水平的开放。自由贸易区是世贸组织最惠国待遇的一种例外,指一些国家和地区在多边承诺基础上,进一步相互开放市场,实现贸易和投资自由化。自由贸易区已成为大国开展战略合作与竞争的重要手段。自由贸易区正在加速改变世界经济和政治格局,因为,自由贸易区已经超越了经济范畴,兼有外交、政治方面的战略意义。它通过更加优惠的贸易和投资条件,将成员的经济利益紧密联系在一起。经济利益的融合又加强了成员之间的政治、外交关系,形成各种利益共同体。这一趋势使国家之间的竞争演变为各个利益集团之间的竞争。自由贸易区的大发展,对世界经济、政治格局产生重大影响,使我国和平发展面临更多的机遇和挑战。

在世界各国特别是大国竞相发展自由贸易区的形势下,如果置身局外或落于人后,我国的发展空间就会受到挤压,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就可能处于不利境地。我国发展自由贸易区的要求十分紧迫,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面临的国际形势出现了很多新的深刻变化,需要建立一个更开放的经济体系。自由贸易区可以作为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建设和谐世界的重要抓手:一是能拓宽经济发展空间。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成后,可拥有18.5亿消费者、3万亿美元国内生产总值、2.5万亿美元贸易总额。二是保障资源供应。和资源大国商建自由贸易区有利于建立稳定、多元的战略资源供应渠道。三是消除贸易投资壁垒,为我们把已经形成的生产能力更顺畅地转向国际市场提供了现实可能。四是有助于消除“中国威胁论”。通过自由贸易区框架下相互开放、互利共赢的有予有取,有助于化解国际贸易争端,树立我开放、负责任的大国形象。五是有效遏制“台独”势力。

我国与东盟、澳、新等周边国家和地区建立自由贸易区,有效挤压了台湾当局的“国际活动空间”,削弱了“台独”势力的经济基础。六是改善国际尤其是大周边环境。我国启动与澳大利亚自由贸易区谈判后,澳在西方大国中率先承认我国市场经济地位。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对外开放的实践,反映我党对外开放思想跌宕起伏、曲折变化的发展历程,说明我国对外开放来之不易,我们在总结过去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对新世纪新时期对外开放面临的新情况和新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与思考,坚持对外开放,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全面参与构建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以更加开放的胸怀展示中国负责任大国的形象,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