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业的发展史,伴随着人类生存和发展,走过了一条既艰辛又相当漫长的道路。自然灾害,工业化对农业资源的需求等,都给农业生存与发展带来了沉重的负担或毁灭性的灾难。为此,不同国家和地区相互对话、相继联手,共同探索农业安全、生态、高效的发展道路,实践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从而为21世纪的新农村建设寻找新的坐标——农业循环经济。农业循环经济的渊源纷繁驳杂,各种模型与理论难以计数,但考其社会影响力与后继发展状况,仍然可以找到其中的主导轨迹。本章将总结回顾古代与现代的农业发展观,并对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趋势进行初步的探讨与分析。
3.1农业在人类经济中的重大发展变革史
从农业在人类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变革来看,农业经济最早始于埃及、中国、印度、古罗马和希腊的奴隶制农业经济。公元前6-7世纪,中国的战国时期,农业经济开始向封建小农经济转变。小农经济成为中国农业社会生产力条件下最有效率的生产方式,也是中国封建制经济的长期延续,1820年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曾居世界第一位。纵观历史,横观世界,农业自出现以来,便按照自身的规定性,有规律地向前发展。无论先进地区还是落后地区,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尽管发展的进程和速度不同,大都经历了或经历着四个大的历史阶段,即起源的原始农业、自给自足的传统农业、集约化生产的现代农业以及持续发展的未来农业。
(1)原始农业阶段
原始农业出现在新石器时期,这一时期的人类使用简陋粗糙的工具,如石刀、石斧、骨相等,烧荒植稼,捕捉野兽,采用刀耕火种和轮垦种植的耕作制度,依靠长期休耕的方法去自然恢复地力,而不是靠人工的栽培耕作技术去提高土壤肥力。原始农业是与当时人们的愚昧无知联系在一起的,生产力极低,还伴有轻微的生态环境破坏,但由于人口稀少,仅限于局部地区,因而环境资源易于恢复。
(2)传统农业阶段
传统农业阶段,农业生产注重精耕细作、积极养地、用养结合,其特点是经营分散、规模小、劳动生产率低下。传统农业把农业生产与环境保护密切结合,把废物作资源化处理的大方向是完全正确的。但它是一种封闭式的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体系,无商品和市场经济的概念,生产力低,生产发展速度低于人口增长速度,迫于人口压力农业只能搞“广种薄收”,这导致了环境资源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而且其施肥技术存在着费工费时、劳动强度大、卫生保障差等弊端,需要运用现代科学技术予以改造。
(3)现代农业阶段
这一阶段,农业生产采用大规模的投入,由农业机械化、化学以及生物学等成就而促成,创造了巨大的社会生产力,大大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大幅度增加了农畜产品,适应了社会的需求。到20世纪60年代,这种集约化农业已成为工业化国家农业生产的主要形式。但由于这种集约化农业生产讲求单一经营和高度专业化,缺乏时间和空间上的连续性,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生物群落耐受限度内的自我调节,最终会造成生态系统的崩溃。从20世纪70年代初开始,石油农业逐渐暴露出诸如能源危机、自然资源缺乏、环境污染和生态平衡失调等一系列问题。
20世纪70年代后期,发达国家首先开始对高投入的现代农业进行反思,先后提出了诸如现代自然农业、生态农业、精准农业、有机农业等农业发展模式和途径,试图少用或不用不可再生资源,转而利用生物之间的物质和能量循环,来获取人们所需的农产品,同时维护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减少废物的排放,实现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现代农业实行的以农业电气化、机械化、水利化、化学化为目标和主要内容的技术战略,把发展农业的希望寄托在工业支援和工程措施上,这种大量使用化肥、农药、塑料、石油为特征的工业式现代农业,随之而来的是能源过量消耗、资源受到掠夺性利用而遭到破坏、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环境失衡、生物多样性不断减少,以及由此而产生的高产量、低质量;高产量、低收入;高产量、低效率等种种弊端,特别是世界性能源危机日益加深,西方式的现代农业已无出路。因此,研究和建立一个合理的、良性循环的可持续农业发展模式,刻不容缓。
(4)未来农业(可持续农业)阶段
20世纪80年代开始,从发展的角度看,世界农业发展明显呈现出以农业发展可持续化为首,以及农业生产高科技化、农业结构高级化、农产品加工深度化、农业经营一体化、农产品贸易自由化六大趋势。农业发展可持续化就是可持续发展概念在农业上的反映。具体来说,就是既能生产出足够的食物和纤维,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破坏甚至能够保护自然资源和改善生态环境,满足今后世世代代人需要的农业生产模式。以可持续发展思想为指导,运用生态学规律,重构人类社会农业经济活动的农业循环经济,正是响应可持续发展行动号召的新型经济发展模式的探索。农业循环经济强调和注重将传统生态农业技术与现代科学技术和管理方法相结合,力求自然资源的高效利用和能量的梯级利用,从而把农业发展与环境保护有机地统一起来。它是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必然产物,是对传统的不可持续生产方式的一种变革。
进入21世纪,知识经济和循环经济初见端倪,成为国际社会的两大趋势。
知识经济要求加强经济运行过程中智力资源对物质资源的替代,实现经济活动的知识化转向。循环经济要求以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方式,科学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转向,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由于生产与自然生态系统的共存变化,铸就了当今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基础上,建立一种新的经济理论——循环经济理念。目前,农业循环经济已逐渐成为世界农业发展的一股潮流和趋势,是21世纪农业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
3.2古代农业循环经济观念的产生
人类文明的历史是一部环境保护与破坏的冲突史。当我们重新扫视中国农业兴衰的历史坐标时,会清晰地发现中国传统农业中的循环发展思想与当代提倡的科学发展观、可持续发展、循环经济殊途同归。
在古代农业,人类完全顺从于大自然的恩赐,对自然界持畏惧心理,人与人的关系也完全是一种极其狭窄的、自然形成的血缘关系。随着对自然界认识的发展和“原始经验”的积累,开始出现了原始农业和原始牧业。人类的这种生产和生活活动所产生的排泄物对于环境的污染几乎无从谈起,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保持着“原始协调”的状态。而进入阶级社会以后,随着铁器工具的出现及其应用和推广,实现了农业发展中的革命,在局部范围内破坏了生态的自然结构和原有布局,“环境问题”便开始在一定程度上产生。但是,这种情况在以人的依赖关系为根本特征的自然经济条件下,并不具有全局性和普遍性特征。因为人们对自然界的狭隘的关系决定着他们之同的狭隘的关系。而他们之间的狭隘的关系又决定着他们对自然的狭隘关系(史小红,2007)。所以,在这一时期内,自然几乎完全支配着人类的生活,人类与环境的关系在总体上是处于“原始协调”状态。
3.2.1古代农业经济思想概述
对于农业中的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进行研究,起源于奴隶社会时期奴隶主管理庄园经济的需要,在封建社会时期又有所发展。中国古代的农业经济思想,在宏观方面主要强调富国安民,必须“以农为本,重农抑商”和减轻农民的租税负担;在微观方面主要强调发展农业生产必须善于利用天时、地利,改良农业技术,并精心管理。阐述这些思想的代表著作有成书于战国末期的《管子》和《吕氏春秋》,后魏时的《齐民要术》等。欧洲古代农业经济思想大体上和中国古代相类似。其代表著作有罗马时代大加图的《论农业》和瓦罗的《论农业》等。但是农业经济作为一个专门学科,则是随着资本主义在农业中的发展而逐步形成的。
18世纪中期,在英国首先出现了研究农业经济问题的专门著作,主要是对新兴的资本主义农业产生的状况进行描述,以及对农业中大生产的优越性及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问题进行分析,其代表著作有英国的《农业经济》等。19世纪中期以后,德国出现了用抽象方法研究农业经营和农业生产的区位配置的农业经济学著作,这把农业经济学的研究向理论概括方面大大推进了一步,其代表作有屠能的《孤立国与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关系》。19世纪中期以后,资本主义国家的农业经济学转向研究农业经营形态问题,注重探讨农业生产经营的合理集约度和合理的部门结构。20世纪20年代以后,美国对农业经济学的研究趋于活跃,它主要研究资本主义条件下,农场主如何以最少的投资获得最大利润的原理、原则和方法,同时也更加重视对农产品运销和农业金融问题的研究。20世纪30年代以后,由于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加深,农业日益陷于市场剧烈波动的威胁之中,农业经济学的研究又着重向农产品的市场预测,以及国家对农业生产的干预与调节方法方面发展。20世纪50年代以后,资本主义国家的农业经济学更强调定量分析,除了更加广泛运用统计方法外,还进一步运用了数学模型的方法。
3.2.2中国古代传统农业的主要特点
春秋中期我国进入铁器时代,奴隶社会逐步过渡到封建社会,农业也进入传统农业阶段。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特点是科学的农学理论和精耕细作技术体系。
(1)科学的农学理论
我国传统农学把农业生产看做是“稼”(农业对象)、“人”(农业主体)以及“天”和“地”(农业环境)诸因素组成的整体。也就是说,农业生产是一个由农业环境、农业对象和农业主体(人)协调构成的农业生态系统,应当用整体观、联系观和动态观看待农业生态系统。此外,我国古代农业非常重视农业系统中废弃物质的再利用,以保持农业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系统内物质的循环。农业环境的“天”指气候。生物的生长、发育和繁衍都受气候变化的影响,农业生产要与气候的年周期节律保持一致。《尚书·尧典》说:“食哉唯时”,就是说人类食物生产要不误农时。指导农业生产的二十四节气也是中国特有的创造。“地”指土壤、地形等。我国在长期农业生产中形成了很有特色的“土宜论”和“土脉论”。“土宜论”是“因地制宜”,要求按不同的土壤、不同的土类和不同地区特点安排和发展农业生产。“土脉论”把土壤看作有气脉的活的机体,土壤肥力是可以变动的,通过人工培肥可使低产地改造为高产田。“因物制宜”是指根据农业生物的生长发育、形态和习性及其对外部环境的要求,采取不同的栽培或饲养措施。至于农业生态系统中的“人”,中国传统农学理论认为“天人合一”,人不是自然的主宰者而是参与者,人和自然不是对抗的关系而是和谐的关系。农业生产是人类以生物的自然再生产为基础的产业,我国传统农业早已有了朴素的农业循环理念并付诸实践。例如,桑—蚕—桑及养殖—种植—养殖的循环。又如用地与养地结合,就是从土地取走的物质通过施肥还田,使“地力常新壮”。从这些例子中可以看出循环观包含在中国传统农业生产过程之中,其合理理念和有效实践为发展现代农业循环经济提供了有价值的借鉴和启示。
(2)精耕细作技术体系
一是集约利用土地。随着人口的增加,我国历代都在扩大耕地面积,同时创造了好田、涂田、梯田等多种土地利用方式。春秋战国到魏晋南北朝,连作替代了休闲制,并创造了轮作倒茬、间作套种等方式。明、清还出现了多层次配置的立体农业的雏形,如农谚说:芝麻混杂豆,上下三层楼,芝麻头上飘,红豆缠中腰,绿豆地上爬,通风透光产量高。这样就实现了“种无虚日”(延长种植期)、“种无闲地”(间作套种),充分利用了光、热、土、水资源。二是精细的栽培技术。历代农民通过驯化、引种与育种相结合获得许多高产优质的动植物品种。在良种选育方面,采取种内杂交、种间杂交等多种手段,开创了系统选育法,而且通过许多合理的栽培措施达到增加产量。如施肥,清朝杨帕就把肥料分为人粪、畜粪、草粪、苗粪、火粪、泥粪、骨蛤灰粪、渣粪(菜籽和棉籽饼)、黑豆粪(黑豆粉经发酵后和泥土拌)和皮毛粪等10类。还提出“时宜”、“土宜”和“物宜”(即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作物制宜)的农业生产措施。我国传统农业施肥以有机肥料为主,采取用地与养地相结合的方法维持了农业生态系统平衡。几千年来,我国农田仍保持了地力,产量未降反而不断提高,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