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理论与实证研究
18691200000011

第11章 农业循环经济模式发展的历史渊源及脉络(2)

3.2.3中国传统农业中的循环经济思想

我国传统农业精耕细作传统的形成是其农业生态思想导引的结果。而循环观是传统农业生态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1)农业是一个自然生态系统

传统农业生态思想的精髓是传统哲学中的“天人合一”观、“三才论”构架下的天、地、人、物的协调统一观。即把天地自然环境、动植物生产与人们的生产实践活动视为一个统一的系统。天地人中的天,在农业生产实践活动中,当指自然的天,是光照、热量、水分、大气等多种因子的综合,这些因子随时节循环而呈现不同的规律性变化。这样,天的特征就可以用“时”来喻示,即“天时”。它对于农业生产农事活动来讲尤为重要,天时对于农业生产来讲实际上就是“农时”,由此引出农业生产中的季节、节气、农时等概念。农作物萌发、生长、开花、结实、成熟等过程与时节循环往复有一定的对应,把握这种循环节律,是农业丰收的基本保证。重“时”则重“天”,意在表明人类活动与宇宙大系统运动节律的协调。反映到农业上,实际上就是农作物生长节律及其周期循环与宇宙大系统节律循环的某种吻合。这正是农家“月令派”所追求的目标。《夏小正》、《诗·幽风·七月》、《吕氏春秋·十二纪·纪首》、《礼记·月令》等,都列出每个月气候、物候、农事等,即以物候定时节,以时节安排农事活动,因此也产生了四季、七十二候、二十四节气等服务于农业生产的节气知识。农时是立农之本,农业生产的三大要素是天地自然环境、农作物(包括动物)和人的生产实践活动,重视农时就是重视天地人物的协调统一。人的生产实践活动要与自然节律、农作物生长发育规律相协调,这是农业生产的关键之所在,是所谓的“三才论”。“三才论”体现了传统农业的生态思想,天地人对于农业生态系统来说不可或缺,天地人的循环节律与农业系统的循环又是一致的。农业生产运作实际上就是如何协调农作物与其生长环境(天地自然)的关系,原始农业、古代农业时期,农业生产几乎在自然状态或比较接近自然状态的情况下进行,农业生产不能违背自然节律,对自然的依赖性较强。从循环观的角度来讲,也就是农业生产农事活动的循环往复要与天地自然的节律循环相一致。循环观包含在生态思想之中。

(2)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我国早期的农业,以种植为主,是一种所谓的“跛足农业”类型,不同于西欧的混合农业形态。但我国过密型人口增长导致巨大的压力,不得不寻找生存空间,一是在原地过度开垦,二是迁徙作业,三是提高资源使用效率,这三种形式在中国农业史上兼而有之。资源或生产要素相对于人类多样化的需求而言,总是稀缺的。由于资源的稀缺性,无法满足人们多种多样的、无限的、不间断的需求,人们不得不权衡取舍,努力作出选择,实现自然资源的可持续供给。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就成为农民的诉求,尽管它是不自觉的、缓慢的,毕竟在古老的中国大地演绎着。例如,春秋时代的郑子产说:“政如农功,日夜思之,思其始而成其终,朝夕而行之,行无越思,如农之有畔,其过鲜矣。”农功要有缜密的思考和计划,其中包含了对客观规律的认识和掌握,这正是精耕细作农业技术的特点之一。到了清代,传统的精耕细作进一步向“多劳集约”的方向发展,“粪大力勤”成为农业生产的基本要求,并出现了“立体农业”或“生态农业”雏形。

(3)生产过程循环

我国传统农业十分重视农业生态系统内部各种生物之间共生互养、相生相克,创造了丰富多彩的农业生产过程循环的方式,如通过轮作、间作、湿地净化和生物降解,使可更新资源在低生产力水平和狭小的时空尺度上循环,这些可以归为农业循环经济形态,都是“循环原则”的生动体现,时至今日仍然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例如,我国早就懂得驱鸭治蝗,在这基础上创造了稻田养鸭的生产方式;在江南水乡和东南沿海,至今仍保持着“桑基鱼塘”的产业链形式。

(4)资源持续利用

农业经济发展依赖自然资源和环境的支持,理性的人类应该学会在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之间寻找平衡,超越资源环境的承载极限,人类的生产必然自食其果。在历代的传统农业中,已比较清楚地认识到了这一原则。例如《管子·揆度》中说:“黄帝之王,……不利其器,烧山林,破增薮”;孔子则主张“钓而不纲,弋不射宿”,避免自然资源出现供求矛盾;荀子在《王制》中讲道:“草木繁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以实现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管仲指出“春政不禁则百长不生,夏政不禁则五谷不成”。很明显,传统农业中贯穿着资源持续利用的思想。同时,“变恶为美”、“余气相培”又是我国传统农业循环经济思想的宝贵财富,城乡生产和生活中几乎所有的“废弃物”都被当做肥料,返回土壤,参加农业生产再循环。有些学者借此认为中国传统农业是“循环农业”,指出“虽然中国传统农业的施肥技术,存在着费工费时、劳动强度大、卫生保障差等弊端,需要运用现代科学技术予以改造,但它把农业生产与环境保护密切结合,把废物作资源化处理的大方向是完全正确的。”

从历史发展的轨迹来看,我国有7千年悠久历史的传统农业就是一种典型的循环经济。城乡居民的粪便,潲水、垃圾和秸秆、绿肥、沼液是农田宝贵的肥源,农家的猪、牛、鸡、狗、鱼、桑、蚕、蚯蚓、沼气和菜地、农田、鱼塘、风水林、村落构成和谐的农村生态系统,轮作、间作、湿地净化、生物降解等时空生态位被充分利用,可更新资源在低生产力水平和小的时空尺度上循环,以世界7%的耕地和水资源养活了四分之一的世界人口并维持了中国封建社会超稳定的经济形态。

但这种循环是封闭保守的,其社会基础是封建体制,认识论基础是顺天承运,技术手段是小农经营。盛唐时代,我国农业基本形成了以农桑结合、农牧结合为代表的农业自然经济模式。中原地区发达的种植业,推动了畜牧业的发展,建立了农业二元经济结构,带来了当时农业的高度繁荣,为人类的加快繁衍和集聚提供了充足的物质保障,也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长江中下游吴越地区,先辈最早栽桑养蚕,充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实行粮茶鱼桑结合,逐步构筑了发达的商品农业,为开辟“丝绸之路”奠定了物质基础。尤以苏杭为代表的长江下游农区土质肥沃、水域广阔、气候资源丰富,自然条件优越,先民利用水域养鱼、塘边栽桑、塘泥肥桑,形成了“桑基鱼塘”模式,不仅使自然资源得到充分利用,而且建立了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成为我国古代农业多元化协调发展,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的典范。民国时期,苏中如泰地区建立了“猪油酒”结合的农业经济结构,曾在农业发展史上写下了浓重的一笔。

其主要特点是实行种植业与养殖业有机结合,农产品生产与农产品加工融为一体,构筑了种植业(粮食、油料)—农产品加工业(榨油、糟酒)—下脚(饼粕、酒渣)—养猪(肉食品加工市场,猪粪—种植业)农业产业链。它与当代农业结构调整的方向如出一辙,成为我国农业发展的精华之一。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与繁荣,20世纪70年代,以农业经济学家于光远为代表的许多专家学者,用农业生态学、经济学原理提出了农业生物链、产业链的构建模式。提倡用粮食及其副产品大力发展饲料工业,促进养殖业发展,利用大量的禽畜粪便,通过农业生物工程技术,养殖蛆蝴、蝇蛆等,开发高蛋白饲料,许多地方的实践获得了成功。

总体来看,古代农业循环经济思想影响了人们的经济发展思维方式,渗透到社会生产生活的各个层面,它首先或直接地应用于农业生产,在农业生产中得到发展和提升,产生了农业的生态思想。尤其是反映到农业生产的动态循环中,代表着传统农业的生态化实践趋向。

3.3现代农业循环经济模式发展的历史脉络

如上所述,世界农业的发展经历了原始农业、传统农业、现代农业三个阶段,目前正向可持续农业过渡。20世纪40年代,发达国家将现代科学技术大规模地在农业中应用,农业生产力大幅度提高,农业生产由传统农业发展到现代农业。现代农业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如环境污染、土壤肥力下降、水土流失等严重的副作用。为了解决农业面临的困境,各个国家为此寻找新的出路。20世纪70年代后,发达国家先后出现了“生物动力农业”、“生物农业”、“有机农业”、“生态农业”、“自然农业”、“再生农业”等替代农业思潮。由于替代农业只强调资源和环境,反对使用化肥、农药等化学物质,生产率低,产品价格高,在实际生产中是行不通的。在这样的背景下,持续农业应运而生。探求现代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历史脉络有利于我们更好地总结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经验,同时为农业循环经济模式的构建提供借鉴与参考。

3.3.1国外现代农业循环经济模式发展的脉络

(1)国外现代农业循环经济模式发展的渊源

现代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大多是从生态农业开始的。生态农业最早于1924年在欧洲兴起,20世纪30-40年代,在瑞士、英国和日本等国得到发展;60年代欧洲的许多农场转向生态耕作,70年代末东南亚地区开始研究生态农业;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生态农业在世界各国有了较大发展。目前,在世界上实行生态管理的农业用地约1055万平方米。其中,澳大利亚生态农业用地面积最大,拥有529万平方米,占世界总生态用地面积的50%;其次是意大利和美国,分别有95万平方米和90万平方米。若从生态农业用地占农业用地总面积的比例来看,欧洲国家普遍较高。在生态农产品产值方面,据统计,现在全球每年生态农业产品总值达到250亿美元,其中欧盟100亿美元,澳大利亚35亿美元,美国和加拿大100亿美元。据国际贸易中心(ITC)报道,欧洲生态食品和饮料销售额从1997年的52.55亿美元增加到2000年的95.5亿美元。德国是欧洲最大的有机食品消费市场,1999年德国生态食品销售额为20亿美元,约占其食品销售总额的1.2%。除德国外,法国、英国、荷兰、瑞士、丹麦和意大利,以及美国和日本等国家的生态食品销售量也在以较快的速度增长。在波兰,生态农业耕地面积为5万公顷,占波兰农业用地总面积的0.3%,占欧盟国家总的生态农业耕地面积的l%。相对欧盟其他国家,波兰无论在农场数量还是在种植面积上都是非常少的。波兰农业部正致力于迅速增加生态农场的数量,提高生态食品的市场份额,以提高农民收入,并最终使广大消费者受益。近年来,包括波兰在内的许多欧盟国家都计划将生态食品市场份额增加20%以上。相对于大多数其他欧盟国家来说,波兰农业化肥用量非常少,所以波兰的生态质量和生物多样性都是欧洲最好的。几乎所有波兰的耕地都没有重金属和其他工业来源的污染,而且化肥用量比其他DECD(经济合作与开发组织)国家低20%-30%,杀虫剂用量低大约70%。这为波兰大力推广生态农业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波兰的生态农业农场每年至少接受一次权威机构的检查。在正式获得许可证之前,农场必须经过两年的监测过渡期。截至2003年,波兰共有2286家农场(占农场总数的0.11%,占地面积达5万公顷)获得生态农产品许可证或处于过渡期。其中,有1287家农场(占地35554公顷)已获得生态农产品生产许可证。另有999家农场正处于生态农场过渡期,其中496家农场(占地14888公顷)处于过渡期的第一年,503家农场(占地10793公顷)处于过渡期第二年。澳大利亚以环境保护为基点,建立了农林牧和粮林饲相结合的可持续发展的农作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