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理论与实证研究
18691200000013

第13章 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经验总结与借鉴(1)

农业循环经济模式是循环经济理念和可持续发展思想在农业中的体现,是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本章简述了国内外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实践中的主要做法,概括了这些国家和地区在政策、体制方面的成功经验,在此基础上,总结归纳了其对我国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模式的启示。

4.1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典型模式

4.1.1国外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典型模式

在国外,许多国家已开始农业循环经济的实践,不过多数习惯将其称为生态农业。其实,不管生态农业还是农业循环经济,其目的都是为了协调环境与发展之间的矛盾,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从这一点上看,生态农业和有机农业与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具有价值目标上的一致性。

因此可以认为,生态农业和有机农业是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一种手段或途径。国外许多发达国家由于自然资源、地理条件、气候等方面的差异,采取了不同的农业循环方式进行生产,主要包括精准农业、生态农业、永久农业、节水型农业等农业循环模式。应用这些模式比较突出的主要是美国、德国、英国和以色列等国家(王春祥等,1998)。除以上几种农业循环经济模式外,还有澳大利亚的平衡农业、日本的以发展有机农业为主的环境保全型农业、阿根廷的“免耕直播法”等,目的都在于最大化减少农业资源投入,减少农业生产造成的污染,保护生态环境。

(1)美国的低投入可持续农业模式

美国是世界上最早倡导农业循环经济的国家,基本目标是建立一种保护农业生态环境的农业生产体系,曾提出“低投入持续农业”的构想。所谓低投入可持续农业,是指通过尽可能减少化肥、农药等外部合成品投入,围绕农业自然生产特性利用和管理农业内部资源,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降低成本,以求获得理想的收益,这也正体现了农业循环经济的减量化原则。目前,美国已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持续农业理论和目标、措施,在具体实施方式中较为突出的有:作物轮作,即在可行范围内利用合理的轮作来抑制杂草和病虫害,改善植物养分供给、防止水土流失,这是美国可持续农作制度的一项核心内容;农牧结合,即从种植制度安排到生产、销售等各个方面将种植业和养殖系统紧密相连,按照养殖规模调整种植业的结构,牲畜粪便通过输送管道或直接干燥固化成有机肥还田,在种植业和养殖业直接形成相互促进、相互协调的关系。此外,美国的低投入可持续发展农业广泛实施的具体模式还有以生物防治为主的病虫害综合防治模式、利用农场内部有机肥的土壤管理模式等。

美国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为推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连续实行了“购买性资源低投入计划”和“持续农业研究和教育计划”两个重要计划。将政府的“农业政策法规”、“财政支持”、“农业科技研究”、“农业科技推广”和“农业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实行“五位一体”的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通过立法和财政拨专款的方式,建立对生态环境有利的农业生产体系;构建全国性可持续农业研究网络,在联邦一级由全国性联邦委员会对涉及全国性的各大农业生态区的重要研究课题与相应经费进行决策,在地区一级,借助各州立大学的有利条件,将指导委员会挂靠在某个州立大学;注重信息服务,在农业部图书馆建立“备择农作系统信息中心”,搜集全球有关可持续农业的研究论文、报告、专著,并编辑出版光盘索引,供研究推广工作者使用;农民广泛参与,在实施可持续农业研究与教育计划过程中,农民不仅参与研究课题的立题与审议活动,而且一些农民还率先进行实地研究与实践。美国农业部对生态农业的定义是:生态农业是一种完全不用或基本不用人工合成的化肥、农药、动植物生长调节剂和饲料添加剂的生产体系。生态农业在可行范围内尽量依靠作物轮作、秸秆、牲畜粪肥、豆科作物、绿肥、场外有机废料含有矿物养分的矿石补偿养分,利用生物和人工技术防治病虫草害。目前,美国生态食品销售量每年以20%的速度增长,2003年约为130亿美元,生态食品的种类几乎包括所有传统食品种类,生态谷物、水果、蔬菜、坚果和香料市场都达到一定规模。美国生态农业还有一个特点就是高度的现代化,它广泛使用生物工程技术中的基因工程、细胞工程、生物酶转化工程、发酵工程,其生态农业正引发一场新的科学革命。另外,“精准农业”也源于美国,其本意是以农产品质量为核心,通过构建先进的农业技术支撑体系,实现以最少的投入带来优质产出。“精准农业”是目前世界上科技含量最高的现代农业生产管理技术之一,是实现优质、高产、低耗和环保农业的有效途径。实践证明,这些模式有利于农业可持续发展,但其生产效率相对较低(王惠生,2007)。因此,后来又提出“高效率可持续农业”模式,该模式注重农业的生态原则和对农业生产各个环节的科学管理,强调依靠科技进步来促进农业生产效率的大幅度提高,通过合理使用化学制品来减少环境污染,切实保护生态环境。

(2)日本的“环境保全型农业”发展模式

当农业可持续发展浪潮到来时,日本很快接受这一理念,推出了以合理利用资源和有效保护环境为基础的“环境保全型”农业持续发展模式。“环境保全型农业”是日本在1992年6月10日发表的《新的食品、农业、农村政策的方向》中作为农政新目标提出的,并一直沿用至今。日本将环境保全型农业定义为灵活运用农业所具有的物质循环机能,注意与生产率相协调,通过精心耕作,合理使用化肥、农药等减轻环境负荷的可持续农业。其基本内容是:以有机物还田与合理轮作为基础,通过对人工合成化学制品的限制利用和生物肥料、生物农药的大力开发与扩大应用,促使永续利用资源,将有效保护环境同提高农业生产力紧密结合起来,以达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目的。农业不仅应为人们稳定地提供食品,还应该与环境相协调,为创造和保护国土作贡献(王军、王文兴、刘金华,2002)。

环境保全型农业的主要类型为:减化肥、减农药栽培型,主要是利用已有技术在保证单产、产品品质不下降的前提下,确定环境容量和环境标准,合理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量,以减轻农业生产对环境的污染、降低食品中有毒物质含量,通过有效利用土壤诊断技术,施用缓效性肥料,形成机械除草体系和病虫害观测预防体系;再生利用型,通过充分地利用当地的有机资源,对农业产生的废弃物进行再生利用,减轻环境负荷,例如将家畜粪便经堆放发酵后就地还田作为肥料使用、将污水经处理后得到的再生水用于农业灌溉等,这都是充分利用农业再生资源较为有效、经济的措施;有机农业型,在生产中不采用通过基因工程获得的生物及其产物,不使用化学合成的农药、化肥、生长调节剂、饲料添加剂等物质,遵循自然规律和生态学原理,协调种植业和养殖业的平衡,采用一系列可持续发展的农业技术,维持农业生产过程的持续稳定,选用抗性作物品种,利用秸秆还田、施用绿肥和动物粪便等措施培肥土壤,保持养分循环,采取物理和生物的措施防治病虫草害,采用合理的耕种措施保护环境,防止水土流失,保持生产体系及周围环境的基因多样性等。

日本政府确定环保型农户的标准是拥有耕地0.3公顷以上,年收入50万日元以上。环保型农户须经申请,并附环保型农业生产实施方案,报农林水产县行政主管部门核实审查后,报农林水产省审定,对合格的确定为环保型农户,银行可以提供额度不等的无息贷款,贷款时间最长可达12年。在设施农业建设上,政府或协会提供50%的资金扶持,在税收上第一年可减免7%-30%,往后2-3年内还可酌情减免税收。另外,对有一定生产规模和技术水平高、经营效益好的环保型农户,政府和有关部门可将其作为农民技术培训基地、有机食品的示范基地、生态农业观光旅游基地,以提高为社会服务的综合功能。据农林水产省统计,到2001年底,日本全国从事环保型农业的农户达到50万户,占农户总数的20.6%。

此外,日本循环农家肥中心利用现代技术把家畜粪便、稻壳和发酵菌类混合在一起,并配上除臭装置,用制成的农家肥取代化肥,不仅具有环保意义,而且还生产出绿色食品。

(3)德国的“综合农业”发展模式

德国是农业强国,经营模式主要以家庭农场为主,是世界上第四大农产品生产和食品出口国。德国也是欧洲国家中发展循环经济水平最高的国家之一。在农业上,德国也曾经是世界上生产和使用化肥、农药最多的国家,虽然农业现代化获得了持续增产和高产,但也带来了诸如水源污染与环境破坏、农产品质量下降和生产过剩等严重的社会问题。德国是发展循环经济较早、水平较高的国家,要求在农业生产中不使用化学合成的除虫剂、除草剂,使用有益天敌或机械的除草方法;不使用易溶的化学肥料,而是有机肥或长效肥;利用腐殖质保持土壤肥力;采用轮作或间作等方式种植;不使用化学合成的植物生长调节剂;控制牧场载畜量;动物饲养采用天然饲料;不使用抗生素,不使用转基因技术。

德国政府提出了“综合农业发展模式”。其主要内容包括:一是综合农业与生态系统平衡,综合农业的实施以不破坏自然环境为前提,且必须与生态系统要求的平衡过程相一致;二是综合农业与土壤保护,农业经营要因地制宜,合理轮作,施用钙肥,综合植保;三是综合农业与水源保护,合理规划农田,避免在水淹区进行耕作,在水域周围建立保护绿地,合理栽培,实施最佳施肥法等;四是综合农业与经济,发展综合经济必须协调好经济效益与环境保护等多方面的关系,发挥政府宏观调控作用,并根据不同时期的社会经济状况来具体实施。同时德国还成立了“综合农业促进联合会”,集农业、农业管理、农业经济、农业技术、农用化工和植物保护等方面的协会于一体,目的在于通过深入研究综合农业的技术和管理措施,使农业生产方法更有利于对自然环境的保护(刘荣章、翁伯琦、曾玉荣等,2006)。直到1991年生态农业在德国还处于由大众传媒宣传鼓动的“造势”阶段。到2001年底,德国已经有14702个农业企业在按照“欧盟生态农业指令”的有关规定从事生态农业经营,占农业企业总数的3.3%,其经营面积的总规模超过了634,998公顷,占全德农用地的3.7%。与2000年相比,从事生态农业经营的企业数量增加了15.4%,面积扩大了16.3%(近9万公顷)。虽然生态农业在整个农业中所占的比例还很低,但其发展速度是非常迅速的,特别是在2001年的“疯牛病危机”之后,德国各级政府都大大加强了对生态农业发展的资助力度,民众对生态农产品的消费需求也大大提高。

(4)瑞典的轮作型生态农业模式

近年来,瑞典生态农业发展迅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瑞典生态畜禽养殖主要采取室外放养、喂养生态饲料等方法,所用饲料是自己生产的没有用过化肥和农药的饲料(以牧草和燕麦为主)。畜禽传染病以预防为主,一般不吃药,如果吃了药,要于三个月后方能屠宰。用过抗菌类药的禽畜要满1年后才能出售,以保证禽畜体内不残留对人不利的成分。关于生态种植粮食作物,规定只能使用猪粪、牛粪、羊粪等天然肥料,不用化肥和农药,为使土地保持肥力并减少病虫害,他们实行轮作,轮作规律是每四年循环一次,即轮种小麦、豆类、牧草、燕麦等,作物中的杂草主要靠人工清除。在瑞典,生态作物产量低于普通作物产量,如小麦低15%-20%,但生态小麦售价高,每公斤3克朗(1克朗≈0.78元人民币),普通小麦每公斤只有1.2克朗。

目前,瑞典经营生态农业的农户已超过3%,并且越来越多的农民愿意从事生态种植和养殖,有四百多家工厂加工生产各类生态食品,当前的趋势是生态食品求大于供。瑞典政府和议会已作出决定,在几年内要把10%的耕地转为生态种植。

(5)菲律宾的玛雅农场模式

菲律宾是东南亚地区生态农业发展比较迅速的国家。他们认为,农业是自然资源管理的手段,而农业的本质是一门生态工程学。只要人类希望继续生存和进一步繁衍,现代农业就必须沿着生态学的方向发展。基于这种认识,近年来,菲律宾的生态农业有了蓬勃的发展,既有中型规模的生态农场,也有小规模的家庭生态农场。按其生产结构大致有如下几种类型:畜牧业与种植业结合型:畜牧业、渔业与种植业结合型;渔业与畜牧业结合型;畜牧业与果蔬种植业结合型;渔业与稻田结合型;渔业与果蔬种植业结合型;旱地农牧渔结合型;旱地农牧结合型。除了以上的形式以外,还有一些不同的组合类型。当前菲律宾的生态农业发展,不论实践还是理论研究,均达到了较高水平,涌现出像马亚农场等具有世界影响的先进典型(郭铁民、王永龙,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