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国外现代农业循环经济模式发展的历史脉络
“生态农业”一词最早见于欧洲1924年鲁道夫·斯蒂纳主讲的《生物动力农业》课程。20世纪30、40年代,生态农业在瑞士、英国和日本得到发展。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生态农业得到国家的补贴支持,世界各国生态农业有了较大发展。目前在世界上实行生态管理的农业用地中,澳大利亚生态农业用地面积约占一半。从循环经济理论来说,生态农业符合循环经济的原则,是农业循环经济的雏形之一。
1972年联合国在斯德哥尔摩召开的人类环境会议,通过了《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宣言》,开始把环境保护和节约资源,拯救地球,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到了重要议程,以减少和节约能源和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为目的的以生态农业为主要形式的农业循环经济开始大行其道(Brown B.J,Hanson ME,Meredith,1987)。这是因为在农业现代化过程中,化肥的大量与长期使用,致使土壤板结,肥力降低;过度使用农药,残留农药通过食物生态链被人体吸入,给人类的身体和动植物的生长与生存造成极大的威胁,塑料地膜发动的“白色革命”变成了危害极大的“白色污染”,无数的烟囱越来越多地排放废气形成的酸雨,严重地影响农作物的成活、生长与产量;大量的工业废水危及和危害农业生产的事件令人触目惊心;过度开采地下水,使得地下水位下降,水资源减少,不仅影响了农业生产的发展,而且造成土地的沙化、盐碱和沉降变形。总之,欧美地区率先步入工业现代化阶段的发达国家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剧聚集财富,不择手段地掠夺和破坏自然资源,破坏自然生态环境,形成了“高投入、高产出、高能耗、高污染”的经济发展模式。另一方面,发展中国家和欠发达国家为了生存和发展,不得不以落后的生产方式,大规模毁林开荒、滥垦滥伐、广种薄收,导致大面积水土流失、土地沙化、耕地盐碱化和荒漠化。
持续农业源于“持续发展”,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1981年世界银行最早提出持续农业,1985年美国最早把“持续发展”思想应用于农业并于1986年通过了《可持续农业法案》。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提出了“2000年:转向可持续农业的全球政策”。1989年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第25次大会通过了有关持续农业发展活动的决议。1991年4月,联合国粮农组织在荷兰召开的国际农业与环境会议上,发表了可持续农业和乡村发展的《丹波宣言》。《丹波宣言》提出的3大战略目标之一,就是保护资源和环境的永续良性循环。为达到这一目标,要采取各种实际有效的措施,合理利用、保护和改善资源与环境条件,促使这些客观条件能够与人类社会协调发展,永续地处于良性循环之中。《丹波宣言》突出地保护农业资源和环境的永续良性循环目标,鲜明地体现了循环经济的理念,在加快促进工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同时,将工业循环经济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扩展并延伸到农业中去,转变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与农业经济增长模式,以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汤天滋,2005)。1992年在巴西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提出了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经济、社会和资源、环境协调持续发展的新发展观,进而把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大力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在农业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突出。
在自然环境愈发恶劣的情况下,2009年12月联合国在哥本哈根召开气候变化大会,达成了《哥本哈根协议》。要求世界各国实现温室气体减排和控制,60多个国家递交了到2020年承诺,这些国家温室气体总排放量占目前人类总排放量的78%。中国的减排目标已经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中长期规划,保证承诺的执行受到法律和舆论的监督。对国际社会,我们承诺加强对节能、提高能效、洁净煤、可再生能源、先进核能的普及利用与封存等低碳和零碳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投入,加快建设以低碳为特征的工业、建筑和交通体系。
制定配套的法律法规和标准,完善财政、税收、价格、金融等政策措施,健全管理体系和监督实施机制。显然,农业的可持续循环发展也是我国必不可少的策略之一。由于世界各国进行现代农业化的进程不同,各国资源、地理、经济技术等条件的差异,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内容与形式也有所不同。除生态农业大行其道之外,以循环经济为主要形态的无害化农业、精确(准)农业、绿色农业、节水型农业、高效农业等亦相继出现与发展。需要强调的是,经济发达国家在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中,由于疯狂地掠夺不发达国家的资源,因此这些国家的农业循环经济,主要体现在农业的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上,体现在发展生态农业上。
总体看来,国外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起源于生态农业,基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提出了多种实践模式。
3.3.2国内现代农业循环经济模式发展的脉络
与国外的发展历程一样,我国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最初也是从生态农业开始的。我国生态农业是马世俊先生在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的,经过20多年的实践,已经形成了其独特的内涵,即运用生态学、生态经济学原理和系统科学的方法,把现代科学技术成就与传统农业技术的整体有机结合,把农业生产、农村经济发展、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资源的培育与高效利用融为一体,建立了具有生态合理性、功能良性循环的新型综合农业体系,实现了高产、优质、高效与持续发展的目标,达到经济、生态和社会三大效益统一。
回顾这20多年的发展,中国的现代农业循环经济从反思到试点,然后逐步推广,最后发展,经历了一段不寻常的发展历程。主要分为四个阶段:
①起步阶段
在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的初期,各类工业产业蓬勃发展,但随之而来的工业“三废”污染以及自然灾害的日渐加重,使农业面临着严重人口、资源、环境问题的威胁。1984年年初,在第二次全国环境保护大会上,李鹏总理宣布《国务院关于环境保护工作的决定》,明确提出各级环境保护部门要会同有关部门积极推广生态农业,防止农业环境的污染和破坏。
②初级阶段
从国家明确提出发展生态农业开始,大约10年时间,进行了宣传循环农业的重要意义,普及循环农业知识;开展一系列理论探索,构建中国特色的循环农业理论技术体系以及在农村开展试点,树立典型。
③中级阶段
20世纪90年代,经历了10年时间,循环农业不仅在数量、质量上,而且在规模上都有所提高,开始进入大规模的建设。
④高级阶段
这也是循环农业高速发展的阶段,从21世纪初开始到以后的三、四十年,我国按照自然资源分布、农业自然生态类型,划分生态类型区域,全面开展循环农业试点建设,从根本上遏制生态环境恶化,建立适应农业循环发展的生态系统,实现经济增长、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三者之间的良性循环。
目前中国循环农业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已经建设了101个全国生态农业试点县,300多个试点乡、镇,500多个试点村(场)。早在1987年,我国的留民营村就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命名为世界循环农业新村,并被评为全球环境保护500佳,标志着我国循环农业的建设研究已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3.4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趋势分析
农业循环经济是对传统的依赖资源消耗的线性经济增长的否定,既是一种新的经济增长方式,也是一种新的污染治理模式,同时也是经济发展、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的一体化战略措施。农业生产是自然再生产和经济再生产相交织的产业部门,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作物的自然生长以获得收成。而传统农业对生态资源的利用则是粗放型、掠夺性的,往往形成“先掠夺、再补充、再掠夺”的恶性循环,造成农田肥力下降、农产品品质降低,并形成大面积污染。循环农业则强调农业发展中的生态耦合效应,这是因为不同作物在生产过程中确实存在着互补、互利因素。因此,应切实转变农业经济发展传统理念,在农业生产中注重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的统一。然而,现行的农业经济发展模式已表现出对自然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长此下去,必然导致经济的停滞和下降。未来一段时间内,必须转变传统的发展理念,采取各种措施,进一步强调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与生态环境效益的统一,走“优质、高产、高效、可持续”的发展道路。
第一,打造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框架。以“四个方面”为主线,即以粮食及其他农副产品加工为龙头依托加工企业发展循环经济链条,以畜牧、水产品生产加工企业为依托的畜牧、水产品加工循环经济链条,以林业及其加工业为依托的林业循环经济链条,以秸秆综合利用为重点的秸秆循环经济链条,形成循环经济框架,加快传统农业向工业型大农业发展的步伐,培植农业循环经济载体。一方面,搞好农业循环型工业园区建设,制定农副产品加工企业聚集的工业园区发展规划。以生产要素为纽带,将具有上下游共生关系的农副产品加工企业集中在一个相对封闭的园区内,实现有害污染物在园区内的闭路循环。另一方面,做好农副产品出口基地园区建设,大力推进出口农产品的清洁生产,使农副产品达到质量环保等方面的出口标准。
第二,进一步探索农业节本增效新途径,逐步实现粗放农业向可持续农业的转变。如实施“藏粮于土”、“藏粮于科技”战略,保持和提高我国的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处理好农业结构调整、农民增收和粮食安全的矛盾,进一步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加快优势产业带建设,发挥集约种植优势,提高规模效益,推广立体种植和间作套种技术,不断提高复种指数。提高耕地的综合产出效率,做好测土配方平衡施肥技术的推广和应用,配合滴灌技术,逐步实现粗放农业向可持续农业的转变。
第三,多方面综合配套、协调努力,共建循环型农业。转变发展理念,把推进农业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作为重中之重,研究制定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政策措施,加快转变农村经济主体生产经营理念,充分认识发展循环经济是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只有早转变才能早受益;在农村居民中树立符合循环经济发展的消费观念,通过大力宣传和政策推动,提倡健康文明、有利于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生活方式与消费方式,形成农村绿色消费氛围。当然,农业循环经济的实施,不仅是要推行新的生态系统观,而且是要求人类在发展农业生产和产品消费的过程中,把自己作为生态系统的一部分,研究符合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规律的经济运行方式,也就是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共同发展,使人类经济社会的循环与自然界物质循环更好地融合起来,实现区域物质流、信息流、能量流、资金流的系统优化配置。由于农业循环经济是新的经济发展观,因而其经济活动应在生态系统可承载的范围内进行(唐中彦,2005)。这即是指我们常说的生态系统承载力,超过系统承载力的经济循环会造成生态系统的退化。农业循环经济是自然再生产和经济再生产相结合的产物,更应采用先进的生产技术、替代技术、减量技术和共同链接技术、废弃资源利用技术以及零排放技术等,并要求其既遵循自然规律,又遵循经济规律,在建立循环经济的支撑技术体系上下工夫。
此外,在考虑自然资源时,不仅要考虑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而且要考虑维持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和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在考虑科学技术时,不仅要考虑其对自然资源的开发能力,而且要充分考虑到它对生态系统的维系和修复能力,使之成为有益于环境的保护技术。在考虑人类自身发展时,不仅要考虑人对自然的改造能力,而且要重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能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树立新的生态系统价值观。同时,还应树立新的生产和产品消费观。发展生产要从循环利用资源、节约能源、清洁生产上下工夫,并且从生产的源头到全过程充分利用资源,最大限度地减少废弃物排放,使上游企业的废弃物成为下游企业的原料,实现区域或企业集群的资源最有效利用,通过生态链,把工业与农业、生产与消费、城区与郊区、行业和行业有机结合起来,实现可持续发展,形成循环型社会,提倡绿色消费,也就是物质的适度消费、层次消费。在日常生活中,应鼓励多次性、耐用性消费,减少一次性消费。在消费的同时,还应考虑到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建立循环生产和利用的绿色消费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