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国农业循环经济发展面临宽松良好的宏观环境。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选择合适的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无论在实践还是理论上都有着十分广阔的探索空间。本章结合当今经济发展趋势,对未来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进行展望,并对下一步关于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研究提出了建议。
10.1结语: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前景
20世纪90年代以来,面对全球人口剧增、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和生态蜕变的严峻形势,可持续发展成为全世界的必然选择。而循环经济模式兼顾了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的目标,为正确处理可持续发展的三大支柱——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指明了方向,发达国家纷纷把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作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具体途径。
循环经济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是对“高消耗、高排放、高污染、高产出、低效率”传统发展模式的根本变革。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相对贫乏,生态环境脆弱。在资源存量和环境承载力两个方面都已经不起传统经济形式下高强度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
如果继续走传统经济发展之路,沿用“三高”(高消耗、高能耗、高污染)粗放型模式,以末端处理为环境保护的主要手段,那么只能阻碍我国进入真正现代化的速度。从长远角度来看,良性循环的社会应从发展阶段开始塑造,才不会走弯路,才会得到更快的发展。走循环经济之路,已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模式的必然选择。
我国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引进循环经济理念,国家把倡导循环经济视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选择和重大战略性举措,对循环经济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而农业在我国的基础性地位决定了循环经济模式在农业上运用的重要性。我国作为农村人口比重很大的农业大国,跟工业化城市化程度很高的西方国家相比是有很大差别的,而“三农”问题的解决一定范围、一定程度上有赖于发展循环经济(严少华,2006)。因此,在我国,发展循环经济一定要重视农村和农业,要把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放在特别突出或重要的地位,并且通过探索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途径及对策,来推动“三农”问题的解决,实现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农业循环经济是在循环经济理念和可持续发展思想指导下出现的新型农业经济发展模式,它摒弃了传统农业的掠夺性经营方式,把农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成为农业经济和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形式。
农业循环经济是采用农业资源减量消耗、农产品多次利用和农业有机废弃物资源化的闭合循环生产模式的新型农业。它是把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和农业废弃物通过产业链有机地组合在一起,形成资源低投入低消耗,产品互为原料、多次使用,废弃物再利用,实现废弃物资源化的周而复始的循环经济体系。农业循环经济强调在农业产生过程和产品生命周期中,减少资源、物质的投入量和减少废物产生的排放量,实现农业经济和生态环境效益的统一。在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和充分利用高新技术的基础上,调整和优化农业生态系统内部结构及产业结构,提高农业系统物质能量的多级循环利用,严格控制外部有害物质的投入及农业废物的产生,最大程度地减轻农业生产及农村生活对环境的污染,使清洁生产技术和高效物流、能流循环真正纳入农业生态系统循环中,实现生态的良性循环与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走向集中和联合的一种新型的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它符合现代产业发展的客观规律。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不单纯是农业的延伸、效益的放大和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也是缓解农业资源压力、保护生态、清洁环境、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举措。因此,我们必须根据我国国情和针对农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找到一条适合我国农业发展的农业循环经济道路,进而实现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
10.2建议
综观我国农业循环经济的研究成果,主要是理论上的阐述,特别集中在关于农业循环经济的概念和内涵的研究上,深入实际的具有可操作性的成果较少。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无论在循环经济的理论研究还是在实践方面,都存在着较大差距。从总的来看,源于对传统农业环境后果的反思以及受循环经济思想的启发而提出的“中国循环型农业”,目前甚至还没有比较明确、统一的定义,全国上下就农业发展循环经济方面的研究,基本上还处于理解性或者概念性的初始发展阶段,尤其是对于物质循环和价值增值等揭示农业循环经济最本质内容的量化研究和系统分析更是难得一见,仍有许许多多的理论、技术、政策以及法律法规等方面问题亟待学术界研究解决。为此,对于如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进一步深化我国的农业循环经济研究,作者提出自己的建议如下:
一是组织专门机构,加大资金的投入,加强农业循环经济方面的理论研究。可以由国家有关部门牵头,组织一个课题组,选取来自各个相关方面的专家,进行集中研究,避免力量的分散,集中众人的智慧,尽快在理论上形成一批有价值的理论成果。同时加大投入,设立专项基金,用于从事农业循环经济方面的研究。
二是紧密结合我国农村经济的特点,探索赋予“三农”政策新的内容。农业的出路需要解决农民的生存问题,优化他们的生存环境,因此,研究必须针对我国新农村建设的实际问题,开展农业循环经济的研究,争取早日开发出一批实用性强的研究成果,为我国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
三是要完善我国的立法,尤其是农业、环境保护方面的立法,为农业循环经济的顺利发展提供有力的法律保障。这方面,可以充分借鉴日本、德国等发达国家的经验,结合我国的国情进行,尽快制定我国的循环经济法(杨春平,2005)。
四是要完善农业循环经济教育机制,加快农业循环经济方面人才的培养。一方面包括广大农民在内的人民群众亟待提高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意识,另一方面我国当前进行新农村建设,关键是人才,主要是农业循环经济研究人才和应用人才。这一点从宁海农业循环经济园区的实践经验中得到了证明。研究方面的人才即专家和农业循环经济应用人才,是推广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先锋力量,此外,我国需要能够应用农业循环经济技术成果的中级和基层技术人员,还有数以亿计的高素质的新型农民。
针对我国农业循环经济存在的问题,应该采取以下措施进一步深化和发展我国的农业循环经济研究。具体来说,一是迫切需要对循环型农业进行更系统、深入的理论分析和科学解释,真正理解和把握农业循环经济丰富的科学内涵及其发展方向;二是鉴于各地丰富多彩的实践已在某种程度走在了理论研究的前面,对各地比较有代表性的循环型农业发展模式,如:立体农业,农业生产物质循环利用(如规模化养猪业等),土地、技术、资本和劳动力等要素的优化配置模式(如休闲观光农业),农业第一、二、三产业的产业链连接模式(如新型农业产业化),以及生物能的开发利用(循环农业发展的新领域)等,进行更系统、深入的分析与研究(主要进行物质代谢分析及经济效益核算等,重点突出案例中的循环过程和效益评价及生态性三个方面),努力做到既总结经验,与理论研究相呼应,又努力发现不足,并提出改进建议或措施,也是非常迫切和有益的;三是在全国还没有出台统一的、标准的循环型农业评价指标体系之前,对循环型农业进行全方位探索和多视角的科学研究,逐步建立一个适合当地特点的农业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与发展规划,也是学术界需要大力研究的现实课题;四是人们还应从各地资源及环境等禀赋以及当前循环型农业发展的实际出发,有选择地分析、比较有关国家或国内先进地区(包括台湾地区)循环型农业发展的一般经验与教训,从宏观、中观和微观的层面,对循环型农业的发展战略与制度(政策)创新进行研究,为农业循环经济建设提供扎实的理论依据与实践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