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理论与实证研究
18691200000036

第36章 参考文献(2)

[32]朱鹏颐:《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策略探讨》,《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3期。

[33]胡桂兰:《发展循环经济——给地球疗伤》,《生态经济》2006年第1期。

[34]李建林,严泰来:《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热点领域与技术》,《地球信息科学》2007年第1期。

[35]黄绿箔,吕欣苗:《推进循环经济发展促进土地可持续利用》,《生态经济》2004年第12期。

[36]李玉明:《黑龙江循环农业发展模式探讨》,《合作经济与科技》2005年第1期。

[37]吴国庆:《新阶段浙江农业科技发展的思路和对策》,《浙江农业学报》2002年第1期。

[38]郭铁民,王永龙:《福建发展循环农业的战略规划思路与模式选择》,《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教育版》2004年第11期。

[39]韩宝平,孙晓菲:《循环经济理论的国内外实践》,《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3年第1期。

[40]王鲁明:《资源循环型农业理论的探索与实践》,《中国环境管理学院学报》2005年第2期。

[41]牛桂敏:《循环经济评价体系的构建》,《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05年第2期。

[42]孙怀通,张伟红:《国外循环经济的发展对我国的启示》,《商业现代化》2006年第1期。

[43]宋亚洲,韩宝平:《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与对策初探》,《现代农业科技》2006年第1期。

[44]戴丽:《云南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研究》,《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23期。

[45]李孝坤:《重庆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特色农业发展探析》,《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06年第4期。

[46]冯之浚:《循环经济与立法研究》,《中国软科学》2006年第1期。

[47]陈良:《农业循环经济的客观必然性与模式选择》,《农村经济》2006年第10期。

[48]刘荣章,翁伯琦,曾玉荣等:《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基本原则与模式分析》,《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5期。

[49]高国力:《如何认识我国主体功能区划及其内涵特征》,《中国发展观察》2007年第3期。

[50]于善波:《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与对策研究》,《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6年第9期。

[51]袁冬梅,刘建江,张显春:《论循环经济与我国利用外资的协同发展》,《世界经济研究》2006年第9期。

[52]苏胜强,黄祖辉:《可持续发展理论及其模式》,《农业现代化研究》1999年第1期。

[53]吴季松:《循环经济的主要特征》,人民日报2003年4月11日。

[54]陈佑启,陶陶:《论可持续农业的评价指标》,《农业现代化研究》,2000年第5期。

[55]史小红:《循环农业及发展模式研究》,《河南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第4期。

[56]孙颔,沈煜清,石玉林等:《中国农业自然资源与区域发展》,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年版。

[57]汤天滋:《主要发达国家发展循环经济经验述评》,《财经问题研究》2005年第2期。

[58]唐中彦:《试谈庭院化经济的生产模式》,《农业经济》2005年第11期。

[59]王春祥等:《四位一体生态农业模式及其应用》,《生态农业研究》1998年第1期。

[60]王惠生:《北方“四位一体”生态种养模式》,《科学种养》2007年第1期。

[61]王军,王文兴,刘金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新探索——循环经济》,《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2年第4期。

[62]陈德敏,王文献:《循环农业——中国未来农业的发展模式》,《经济师》2002年第11期。

[63]吴季松主编:《循环经济综论》,新华出版社2006年版。

[64]吴铭,蟹岛:《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典范》,《科技潮》2003年第10期。

[65]吴天马:《循环经济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环境导报》2002年第4期。

[66]曾艳华:《建立促进我国循环农业发展的长效机制》,《学术论坛》2006年第7期。

[67]张尔俊:《中国实用生态农业》,团结出版社1991年版。

[68]张贵友:《技术创新与循环农业发展》,《技术经济》2006年第5卷第9期,第8-50页,第94页。

[69]朱跃龙,吴文良,霍苗:《生态农村——未来农村发展的理想模式》,《生态经济》2005年第1期。

[70]朱珍华:《北京蟹岛生态度假村生态模式及效益分析》,《农业环境与发展》2005年第4期。

[71]诸大建:《从可持续发展到循环型经济》,《世界环境》2000年第3期。

[72]肖玲,林琳:《“绿岛模式”研究——循环农业企业案例分析》,《地理科学》2006年第6卷第1期,第107-110页。

[73]许海玲,李珊,付秀平,于冬梅,黄业中:《蟹岛循环经济示范区水资源化处理模式与应用》,《地球信息科学》2007年第9卷第1期,第107-110页。

[74]宣亚南,欧名豪,曲福田:《循环型农业的含义、经济学解读及其政策含义》,《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5年第15卷第2期,第27-31页。

[75]严少华:《现代循环农业产业化模式的实践与探索》,《江苏农村经济》2006年第11期。

[76]严志业,刘建成:《循环农业:原理与实践——以福建圣农集团为例》,《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10期。

[77]杨春平:《发达国家发展循环经济的基本经验》,《求是》2005年第18期。

[78]杨明轩:《国外工业生态园的启示》,《国土经济》2002年第12期。

[79]叶峻:《社会生态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范畴》,《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14卷第3期,第250-258页。

[80]叶谦吉:《生态农业》,重庆出版社1988年版。

[81]曾培炎:《中国西部开发信息百科》,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年版。

[82]吴季松:《循环经济概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83]方杰:《四川农业循环经济与新农村建设研究》,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84]杨聪:《区域优势整合-论西部经济的统筹发展》,民族出版社2004年版。

[85]陈洁:《西部发展循环经济的对策研究》,西南农业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86]宗颖生,赵晓强:《农村循环经济建设指引》,中国社会出版社2008年版。

[87]刘荣章,翁伯琦,曾玉容,2007:《农业循环经济:政策与技术》,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

[88]曲格平:《发展循环经济是21世纪的大趋势》,《当代生态农业》2002年。

[89]赵涛,徐凤君:《循环经济概论》,天津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90]任正晓:《农业循环经济概论》,中国经济出版社2007年版。

[91]陶在朴:《生态包袱与生态足迹》,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92]王如松:《复合生态与循环经济》,气象出版社2003年版。

[93]李文华主编:《生态农业——中国可持续农业的理论与实践》,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年版。

[94]王志刚:《市场、食品安全与中国农业发展》,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年版。

[95]陈绍军,林升清:《食品进出口贸易与质量控制》,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96]张汉林:《农产品贸易争端案例》,经济日报出版社2002年版。

[97]北京社科院中国总部经济研究中心:《中国总部经济蓝皮书》之《2005-2006:中国总部经济发展报告》2007年。

[98]黄健康:《产业集群论》,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99]刘斌:《产业集聚竞争力优势的经济分析》,中国发展出版社2004年版。

[100]魏江:《产业集群-创新系统与技术学习》,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101]王自亮,钱雪亚:《从乡村工业化到城市化》,浙江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02]杨晓明:《环境成本内在化与国际绿色贸易》,《国际贸易问题》2001年第9期。

[103]杨晓明:《基于博弈论视角的农产品质量安全分析》,《经济体制改革》2009年第3期。

[104]孙东升,庄丽娟:《比较优势、竞争优势与农业国际竞争力分析框架》,《农业经济问题》2004年第3期。

[105]潘文卿:《面对WTO中国农产品外贸优势及战略选择》,《农业经济问题》2000年第10期。

[106]曾玉荣,张文棋:《海峡两岸农产品竞争力比较、分析与产业合作》,《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6期。

[107]杨晓明:《农业企业融资分析》,《企业家信息(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2009年第6期。

[108]张立富,张锦梅:《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及对策探讨》,《农业经济》2002年第12期。

[109]吕巧枝:《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现状与发展对策》,《中国食物与营养》2007年第4期。

[110]王超:《总部经济及对其发展的思考》,《当代财经》2005年第2期。

[111]邓志新:《政府在发展总部经济进程中的作用及对策》,《现代经济探讨》2006年第2期。

[112]徐康宁:《开放经济中的产业集群与竞争力》,《中国工业经济》2001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