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理论与实证研究
18691200000008

第8章 农业循环经济基本理论(3)

农业循环经济是循环经济的一个分支,是循环经济理论在农业生产领域的应用与延伸,是仿照生态学规律改造和重构农业经济系统,通过对农业资源的循环利用来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一种经济形态。在既定的农业资源存量、环境容量以及生态阈值综合约束下,从节约农业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和提高经济效益的角度出发,运用循环经济学方法组织农业生产活动以及农业生产体系,通过末端物质能量的回流形成物质能量循环利用的闭环农业生产系统。总体目标是在农业生产过程和农产品生命周期中减少资源、物质的投入量和减少废物的产生与排放量,加大对废弃物资源的循环利用,提高农业生产系统的产出量,实现农业经济和生态环境效益的“双赢”。本质特征是产业链的延伸和资源节约。其核心是实现农业资源的“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实现途径是把农业经济活动组成一个“农业资源—农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物质运行流程,主要内容是把农业清洁生产、生态农业建设和提倡绿色消费融为一体,中心任务是将传统农业的资源消耗型线性增长方式转变为生态型循环发展方式,在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同时发展现代农业,实现农业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协调统一。农业循环经济产业链条是由种植业、林业、渔业、畜牧业及其延伸的农产品加工业、农产品贸易与服务业、农产品消费领域等组成,通过废弃物交换、循环利用、要素耦合和产业链接等方式形成呈网状的相互依存、密切联系、协同作用的农业产业化网络体系,各产业之间通过中间产品和废弃物的相互交换而互相衔接,从而形成一个比较完整和闭合的产业网络,其资源得到最佳配置,废弃物得到有效利用,环境影响减少到最低水平。

农业循环经济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农业循环经济是指单纯的农业生产内部的循环经济,如农业种植业和家禽畜牧业、渔业之间的循环经济;广义的农业循环经济不仅包括农业生产内部的循环经济,还包括延伸出来的农产品加工业与农业生产之间的循环,如水果加工后的果皮和果渣可以作为家畜的食料,通过过腹还田,提高土壤肥力等等。

需要指出的是,本文研究的农业循环经济有别于传统的“作物秸秆—牲畜—有机肥料还田”简单农业循环模式。传统的简单农业循环模式虽然有许多可借鉴之处,但毕竟缺乏必要的科学指导、技术支撑和统筹规划,是一种盲目的无组织、无计划的循环模式。而本文研究的农业循环经济是在新的系统论、生态经济学的指导下,在科学技术的支持下,在科学管理方式的共同协作下所展开的一种新型的农业经济运作模式,是一种更高层次更全面的农业循环。此外,在产业合作方面,传统的简单农业循环模式往往局限于农业系统内部的循环,忽略了与相关产业的混合。农业循环经济在不断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的基础上,从整体角度构建农业及其相关产业的生态产业体系。重点对农业系统内部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和优化,通过与农业相关产业进行产品或者废弃物交换而相互衔接,使农业系统的简单食物链与生态工业链相互交织构成产业生态网络,实现农业生态系统层次和区域层次的资源多级循环利用及生态的良性循环。

2.2.2农业循环经济的内涵

农业循环经济是一种生态经济,是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规律,在农业生产过程和农产品生命周期中减少资源的投入量和废弃物的排放量,使经济系统和谐地纳入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中,实现农业资源持续利用、农业清洁生产,使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得以统一。农业循环经济的重点在于将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及其循环再利用,其主要特征是“三低一高”,即资源的低开采、低消耗、高利用和废弃物的低排放,从而实现“资源—产品—消费—再生资源—再生产品”的环形流动,有望从根本上解决资源、环境与农业发展之间的矛盾。

国内有关专家学者认为,农业循环经济的内涵主要从以下三个角度界定:(1)将农业循环经济看成是循环经济理念在农业经济系统中的应用。何尧军(2005)等认为,农业循环经济是把循环经济理念应用于农业系统,在农业生产过程和农产品生命周期中减少资源、物质的投入量,减少污染物的排放量,实现农业经济和生态环境双赢;(2)农业循环经济本质上是生态农业。方杰(2003)等认为,农业循环经济是将生态农业建设和提倡农业消费融为一体,运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农业生产活动,是对传统农业经济的否定,是对传统农业增长方式的根本变革;(3)农业循环经济是农业产业链的循环和延伸。姚天冲(2004)等认为,农业循环经济是按照3R原则(减量化、再利用和再循环),通过优化农产品生产至消费整个产业链的结构,实现物质的多级循环使用和产业活动对环境有害因子零排放的一种农业生产经营模式。

综观现有研究,其共同点是都考虑了农业循环经济的最终目标是要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的双赢。不同点是各种表述的侧重点不一样:第一种表述侧重于循环经济理念在农业系统中的应用,农业循环经济是工业循环经济理念的跨移;第二种表述更加注重生态效益,从生态环境的保护角度出发思考农业循环经济,按照这种方式理解的农业循环经济更加侧重于自然学科的农业循环,其中涉及的农业技术方面的知识较多;第三种表述更加注重农业产业链循环的经济效益,同时兼顾生态效益。缺点是,他们的定义都是单纯根据某一侧面提出的,不够全面,尤其没有考虑农业循环经济能够带来的社会效益。由此,根据农业循环经济的概念,笔者将农业循环经济的内涵总结如下:首先,农业循环经济的驱动力是经济效益,这同时也表明运用农业循环经济生产方式的微观主体——农民,之所以抛弃旧的农业生产方式和方法的根本驱动力也是经济利益。

其次,农业循环经济是遵循生态规律,涉及企业(或农户)清洁生产、农业资源循环利用、生态农业、绿色消费等一切有利于农业环境发展的循环经济系统,努力寻求农业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其本质也是生态经济(Kenneth Richards,2004)。再次,农业循环经济指明了农业经济发展的导向是可持续发展,衡量标准是绿色GDP核算体系。最后,农业经济活动的指导方法是可持续发展思想、循环经济理论及产业链延伸理念。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目标最终是要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协调统一可持续发展。

此外,在循环经济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周震峰等学者对农业循环经济的内涵作了延伸,认为农业循环经济是运用可持续发展思想和循环经济理论与生态工程学的方法,在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和充分利用高新技术的基础上,以“3R”原则为基本准则,调整和优化农业生态系统内部结构及产业结构,提高农业系统物质能量的多级循环利用,严格控制外部有害物质的投入和农业废弃物的产生,最大程度地减轻环境污染,使农业生产经济活动真正纳入农业生态系统循环中去,实现生态的良性循环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2.2.3农业循环经济模式发展的原则

农业循环经济是循环经济的一种形式,要遵循循环经济的基本原则——“3R”准则。此外,由于农业发展的地域性显著,不同区域有着不同的农业生产方式与农业生产类型,因此,农业循环经济还要遵循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因地制宜原则。

(1)“3R”原则和无害化原则

农业循环经济同样遵循“3R”原则和无害化原则:

第一,减量化原则。减量化原则是农业循环经济的第一原则,是指为了达到既定的生产目的或消费目的而在农业生产全程乃至农产品生命周期(如从田头到餐桌)中减少稀缺或不可再生资源、物质的投入量和减少废物的产生量。如种植业通过有机培肥提高地力、农艺及生物措施控制病虫草害、减少化肥农药和动力机械的使用量,既可减少化石能源的投入,又可减少污染物、保护生态环境。

季昆森把农业中的减量化原则归纳为“九节一减”,即节地、节水、节种、节肥、节药、节电、节油、节柴(节煤)、节粮和减人,这种观点是比较全面的。

第二,再利用原则。再利用原则是指以资源利用最大化为目标,是资源或者产品以本来的形式被多次利用,强调的是在生产过程中的循环。如在渔业养殖中,利用养殖用水的循环系统,使养殖污水经处理达标后循环使用,达到了零排放的要求。任正晓提出,在农业生产中,再利用原则可以解析为两个方面:一是能源的再利用,即已经为某一环节服务过的能源再用于另一个环节的生产过程;二是副产品的再利用,即某一生产环节产生的废弃物用于其他生产过程而成为有用的资源。

第三,再循环(资源化)原则。再循环原则是指对生产或消费产生的废物进行循环利用,使生产出来的物品在完成其使用功能后能重新变成可以利用的资源,而不是无用的垃圾。该原则强调生产终端废弃物的循环利用,指生产或消费产生的废弃物无害化、资源化、生态化。如种植业的废物——秸秆,经过青贮氨化处理,成为草食家畜的优质饲料,而家畜的粪便又是作物的优质有机肥。

第四,无害化原则。无害化原则要求将农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物进行无害化处理,这也是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最终目标。此外,农业发展循环经济还要坚持因地制宜原则、整体性协调原则、生物共存互利原则、相生相克趋利避害原则、最大绿色覆盖原则、最小土壤流失原则、土地资源用养保结合原则、资源合理流动与最佳配置原则、经济结构合理化原则、生态产业链接原则和社会经济效益与生态环境效益“双赢”原则及综合治理原则等。

(2)因地制宜原则

农业生产条件因地而异,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具体的应用是与地区的生态环境状况、资源状况、生产条件状况、产业结构状况密切相关的。具体到某一个地区要实行何种模式发展农业循环经济,要根据地区的实际区情来定夺。如果发展模式选取不当,只是盲目追随,邯郸学步,不仅不能取得预期的经济、生态效益,还会导致区域农业经济发展上步入误区,舍本逐末,不仅造成资源得不到有效利用,而且还会对周围生态环境造成更大的破坏,得不偿失。因此,发展农业循环经济要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才能真正发挥农业循环经济的优势,达到预期目的。

此外,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还要坚持整体性协调原则、生物共存互利原则、相生相克趋利避害原则、最大绿色覆盖原则、最小土壤流失原则、土地资源用养保结合原则、资源合理流动与最佳配置原则、经济结构合理化原则、生态产业链接原则和社会经济效益与生态环境效益双赢原则及综合治理原则等(崔和瑞,2004)。

2.2.4农业循环经济模式的层次结构

农业循环经济模式应以农业资源的循环利用为特征,以农业资源消耗最小化、农业污染排放最小化与农业废物利用最大化为目标,从根本上解决具有“增长”特性的农业经济系统与具有“稳定”特性的农业生态系统之间的矛盾,促使农业生态环境与农业经济增长实现可持续发展。

(1)农产品生产层次——清洁生产

农业清洁生产是21世纪农业发展的新模式,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有效途径。清洁生产指在农产品生产层次中推行清洁生产,全程防控污染,使污染排放最小化。农业清洁生产包括清洁的投入(清洁的原料、清洁的能源)、清洁的产出(不危害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的清洁的农产品)和清洁的生产过程(使用无毒无害化肥、农药等农用化学品)。它要求农户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不仅要注重农产品数量增加和农产品质量提高,而且要尽可能地减少对人体有害及破坏自然环境的化肥、农药等物品的使用。另外,通过农产品的清洁生产,有效地配置农业资源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对不可再生资源的耗竭性开采与利用,并应用替代性的可再生资源,尽可能地减少进入农业生产、农产品消费过程的物质流和能源流。

(2)农业内部循环层次——物能互换

农业产业内部物能相互交换,互惠互利,使废弃物排放最小化。种植业的立体种植、养殖业的立体养殖等都属于这一层次的循环。如根据不同植物的生长特性和生长优势,采用将作物优势相结合的高效立体种植模式,让农业生产向空间或地下多层次发展,充分利用农业资源,使产业结构趋向合理,并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实践证明,这种种植模式的经济效益是比较高的。农业产业内部层次物能相互交换,互利互惠,废弃物排放最小化。如种植业的立体种植、养殖业的立体养殖等都有很多典型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