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理论与实证研究
18691200000007

第7章 农业循环经济基本理论(2)

2.1.3农业生态学理论

农业生态学是运用生态学和系统论的原理与方法,将农业生物与其自然环境作为一个整体,研究其中的相互作用、协调演变以及社会经济环境对其调节控制规律,促进农业持续发展的学科。农业生态系统是人类为满足社会需求,在一定边界内通过干预、利用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之间的能量和物质联系建立起来的功能整体。这种系统的观点在于谋求从原料到产品整个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资源、能量、资本的优化。农业生态学研究的基本内容可归纳为以下几方面:

一是研究农业生产活动与生态环境的关系。涉及资源和能源的综合利用;农业污染物的产生及其在环境中的扩散、迁移与转化;农业毒理学;农业污染的环境监测和评价(袁冬梅、刘建江、张显春,2006)。

二是探索农业生态化途径。开发与环境相容的农业生产技术,如生物技术;资源的高效利用,减少物料消耗,实现物料再循环;消除农业污染等。

三是生态原则运用于农业规划和管理。组织符合生态原则的供需链;调整农业内部结构比例,合理安排与周围环境相容的农业生产区位。可以认为,农业生态学是农业循环经济最基本的理论基础,农业循环经济也是农业生态学的核心内容之一。

在农业生态系统中,存在着生产者(各种农作物)、消费者(人和牲畜)和分解者(沼气池),利用生态系统食物链原理,来构建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生产食物链”。各种农作物作为农业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利用光合作用和人工辅助能培育出供人食用的粮食、果菜和供牲畜食用的饲料,人和牲畜经过消化后排泄的粪便则输入给“分解者”沼气池,通过沼气池的发酵,对粪便进行资源化再生处理,变为可以重新供各种农作物吸收的营养物质,返还给培育生产者的生态环境,形成一个闭路“食物链”——废物循环链。如此,把不同“消费者”的“消费产物”(废弃物)重新纳入经济循环系统,以实现最终污染废弃物“零排放”。

2.1.4生态经济学理论

生态经济学以生态学原理为基础,经济学原理为主导,以人类经济活动为中心,围绕人类经济活动与自然生态之间相互发展的关系这个主题,研究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相互作用所形成的生态经济系统。简言之,生态经济学是研究社会物质资料生活和再生产运动过程中经济系统和生态系统之间的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信息传递、价值转移和增值以及四者内在联系的一般规律及其应用的科学。

生态经济所强调的就是要把经济系统与生态系统的多种组成要素联系起来进行综合考察与实施,实现经济社会与生态发展全面协调,达到生态经济的最优目标。

农业循环经济是运用生态经济规律来指导农业经济活动,是按照生态规律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转向。它要求把农业经济活动组成“农业资源利用—绿色产业(产品)—农业废物再生”的闭环式物质流动,所有物质和资源在经济循环中得到合理的利用。这其中所指的“资源”不仅是不可再生自然资源,而且包括再生资源;所指的“能源”不仅是传统能源,如煤、石油、天然气等,而且包括太阳能、风能、潮汐能、地热能等绿色新能源。它注重推进资源、能源节约,资源综合利用和推行清洁生产,以便把农业经济活动对自然资源的影响降低到尽可能小的程度。

2.1.5系统论理论

系统论的核心思想是系统的整体观念。系统论的研究对象是大型复杂的系统,内容是组织协调系统内部各要素的活动,使各要素为实现整体目标发挥适当作用,目的是实现系统整体目标的最优化。基本思想是从全局出发来考虑局部,并处理好各个局部之间的关系。贝塔朗菲强调,任何系统都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不是各个部分的机械组合或简单相加,系统的整体功能是各要素在孤立状态下所没有的新质。他用亚里士多德的“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名言来说明系统的整体性,反对那种认为要素性能好,整体性能一定好,以局部说明整体的机械论的观点。同时认为,系统中各要素不是孤立地存在着,每个要素在系统中都处于一定的位置上,起着特定的作用。要素之间相互关联,构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系统工程通常使用最优化技术,通过对一个系统的各个方面进行认真的分析与探讨,建立与之相关的数学模型,对其进行定量分析,为整个系统的优化合理配置各局部的组织结构。

根据这一原理,笔者认为,农业循环经济系统是由物质(原始资源和废弃物)循环的各个生产、消费环节所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系统形成的同时也具备了各个孤立生产环节所没有的性质——生产废弃物的减量化、零排放和资源利用效率最大化,而且整体上达到外界能量输入最小化自我良好维持的平衡状态,产出最大化,从而实现其“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功效,即循环经济系统的整体经济效益远远大于各个独立生产环节效益之和。

2.1.6资源经济学原理

资源经济学认为,在人类进步与社会发展日益加大对自然资源需求的情况下,完全依靠自然再生是不可能的,因为自然再生相对于人类社会需求是很有限的。由于自然再生相对于人类社会需求的有限性,人类已从单纯地攫取和占有资源转向大力保护自然和加强资源再生的社会生产过程。在此理论基础上,提出了资源产业的概念,即是指从事资源再生产产业活动的生产事业。同时指出,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垃圾”已经不再是一种单纯意义上的垃圾,而是一种放错了位置的“资源”。这就为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提供了最有说服力的理论基础。“垃圾”仅仅是放错了位置的“资源”,一个生产者或消费者的垃圾对其本身而言或许是没有任何价值的,而对于其他生产者或消费者或许是必要的资源。

比如,动物的粪便对其本身来说没有价值,而对于农作物来讲,确实是良好的有机肥料。这就为农业循环经济资源生态链的建立提供了可能性。从这个意义来讲,农业循环经济就是一个变废弃物为再生资源的循环生产过程,这也是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主要目的之一。在农业循环经济中,沼气池的建设就好比农业循环经济中一个重要的“资源产业”,是农业循环经济中从事资源再生产产业活动的重要单位。

2.1.7三种生产理论

三种生产理论认为,随着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等问题的出现,传统的关于人的生产与物质资料生产之间的两种生产理论的局限性逐渐显现出来,自然环境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础,理应是人类生产系统的一部分,人与环境所组成的系统应包括人的生产、物质资料生产与环境生产三个层次,它们之间的关系成为三种生产理论的研究对象,是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论。

三种生产理论是以人类系统和自然系统的和谐、协调发展为中心思想,而这恰恰是循环经济的终极目标之所在,因此,三种生产理论从人类、环境的大系统角度,提出了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方向、终极目标,是指导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全程的基本纲领。此外,三种生产理论还是农业循环经济“把人类的生产活动纳入到自然循环中去”核心思想的理论来源。可见,三种生产理论是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论,而农业循环经济基本要求就是减量化和低排放,减量化是对人工辅助能投入的减量化,低排放是对周围环境污染的低排放,既协调了人的生产,也协调了环境生产。因此,农业循环经济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桥梁之一,理应是实现三种生产协调的桥梁。所以,三种生产理论和农业循环经济两者是互为依托,不可分割的辩证统一体。

2.2农业循环经济的基本内容

2.2.1农业循环经济概念的界定

目前学术界尚未形成农业循环经济的明确定义,有限的研究文献中较多的是从循环农业的状态描述角度,运用循环经济的一般原理,对循环农业的运行机理进行阐释。

黄贤金(2000)认为,循环农业是在既定的农业资源存量、环境容量以及生态阈值综合约束下,从节约农业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和提高经济效益的角度出发,运用循环经济的方法组织的农业生产活动及农业生产体系,通过末端物质能量的回流形成物质能量循环利用的闭环农业生产系统。郭铁民、王永龙(2005)认为,循环农业是运用生态学、生态经济学、生态技术学原理及基本规律作为指导的农业经济形态,是将农业经济活动与生态系统的各种资源要素视为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加以统筹协调的新型农业发展模式。宣亚南、欧名豪、曲福田(2005)研究表明,“循环型农业”这一概念是国内首先提出的。

他们将循环型农业定义为:“尊重生态系统和经济活动系统的基本规律,以经济效益为驱动力,以绿色GDP核算体系和可持续协调发展评估体系为导向,按照3R原则,通过优化农业产品生产至消费整个产业链的结构,实现物质的多级循环使用和产业活动对环境的有害因子零(最小)排放或零(最小)干扰的一种农业生产经营模式。”其实质就是要以环境友好的方式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实现农业经济活动的生态化转向。李志强(2005)阐述了农业循环经济的含义和结构,认为农业循环经济就是把循环经济理念应用于农业系统,在农业生产过程和农产品生命周期中减少资源、物质的投入量,减少废弃物的产生排放量,实现农业经济和生态环境效益的双赢。姜保雨(2006)提出,所谓农业循环经济就是把可持续发展思想和循环经济理念应用于农业系统,在农业资源投入、生产、产品消费及其废弃的全过程中,把传统的依赖农业资源消耗的线性增长的经济体系,转变为依靠生态农业资源循环来发展的经济体系。楚永生、初丽霞(2005)提出,农业循环经济是在循环经济理念和可持续发展思想指导下出现的新型农业经济发展模式,它摒弃了传统农业的掠夺性经营方式,把农业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有机结合起来,从而成为农业经济和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形式,农业循环经济要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次构建发展框架,并且需要相应的制度予以保证。熊瑶、罗琳晖(2005)阐述了农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基本原则(即减量化原则、再使用原则、再循环原则以及再回收原则)和层次。

农业循环经济包括4个层次:农产品生产层次——清洁生产;产业内部层次——物能互换;产业间层次——废弃物资源化;农产品消费过程层次——物质能量循环。宋亚洲、韩保年(2006)提出农业循环经济的基本内涵及其特征。认为农业循环经济就是把可持续发展思想和循环经济理念应用于农业生产领域。其特征是实现农业产业链物质和能量梯次闭路循环利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减少到尽可能小的程度,从根本上协调人类和自然的关系,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和农产品消费方式,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尹昌斌、唐华俊、周颖中(2006)认为,循环农业是一种全新的理念和策略,是针对人口、资源、环境相互协调发展的农业经济增长新方式,其核心是运用可持续发展思想、循环经济理论与产业链延伸理念,通过农业技术创新,调整和优化农业生态系统内部结构及产业结构,延长产业链条,提高农业系统物质能量的多级循环利用,最大程度地利用农业生物能资源,利用生产中每一个物质环节,倡导清洁生产和节约消费,严格控制外部有害物质的投入和农业废弃物的产生,最大程度地减轻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同时实现农业生产各个环节的价值增值和生活环境优美,使农业生产和生活真正纳入农业生态系统循环中,实现生态的良性循环与农村建设的和谐发展。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农业循环经济(Agriculture Recycle Economy)是指尊重生态系统和经济活动系统的基本规律,以绿色GDP核算体系和可持续协调发展评估体系为导向,按照3R原则,运用可持续发展思想,把循环经济理论应用于农业系统,在农业生产过程和产品生命周期中减少自然资源、物质的投入量和废弃物的排放量,实现“投入品—产出物—废弃物”的循环综合利用,通过优化农业产品生产至消费整个产业链的结构,实现物质的多级循环使用和产业活动对环境的有害因子零(最小)排放或零(最小)干扰,最终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真正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协调统一的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即达到资源的低开采、低消耗、高利用和废弃物的低排放,从而实现“资源—产品—消费—再生资源—再生产品”的环形流动的目的,从根本上解决资源、环境与农业可持续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概念将生态环境保护与农业经济建设融为一体。农业循环经济只是农业新的可持续发展模式,保护生态环境是为了提高经济质量,更好地建设经济;经济建设不仅要尊重经济规律,也要尊重生态系统的规律,两者相辅相成,不可偏废,这样经济建设才能持续长久。“以经济效益为驱动力”体现的是经济规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没有经济效益的经济活动将是不能长久的(除非政府持续补贴),也只有产生了经济效益才能更好地保护生态环境;“3R原则”是循环经济的精髓,“零排放(或零干扰)”则是较为具体的可操作的环保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