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民收入变化特征与增收对策研究
18691400000019

第19章 欠发达地区农民增收的途径和对策(1)

要解决欠发达地区的发展问题,必须以科学发展理念推动完善宏观调控政策体系,完善财税政策体系,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财政部门要紧紧围绕科学发展这一命题,广泛征求各方意见建议,认真分析在宏观调控方面的政策实施成效,深入研究提出对策,加快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的财政体制机制,为促进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服务。

(1)解决好思想认识问题。欠发达地区不能因为难度大就一味地等待观望,等上级来要求,靠上级来推动,指望别人搞出经验供自己照搬照套,而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在学习他人之长的同时,因地制宜走适合自己特征的新农村建设之路。

(2)把握好建设方向。做任何事情都要有明确的方向,否则,推进力度越大造成损失也越大。正确把握新农村建设的方向,要以规划为龙头。在规划问题上,欠发达地区要有跨越式理念,在规划的档次上要适度超前,尽量避免重复走发达地区已走的并被实践证明是失败的老路。追求短时间、低成本效果,就是通过科学规划减少追赶发达地区的时间,降低追赶成本。在规划的实施上则可以分步进行,条件成熟的先实验,条件不成熟先预留。具体可采用“四个一批”的办法:一是设施配套一批。根据“农民最直接、最需求”的原则,在避免重复投资的基础上,优先考虑解决饮水工程、移动网络工程、有线电视工程等最基本的配套设施,在对现代基本文明的享受上缩小与发达地区农村的差别。二是旧村改造一批。对在公路沿线并且农民经济收入相对比较高的村,实施以拆旧建新为主的规划和改造,力争培养几个示范点,对其他村起到一种激励、引导作用,也作为对中央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种高要求的响应。三是村容整治一批。对大多数地处偏僻、农民收入也较低的村,村容整治应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主要载体,通过对垃圾和污水的整治,使农民的人居环境得到有效改善。

四是整合转移一批。对一些配套设施无法覆盖的规模较小的自然村,动员农民实现下山移民,走梯度转移之路,条件好的可直接鼓励进城进镇,条件较差的鼓励和帮助向中心村转移,让年轻的农民大多数脱离高山远山的生活环境,使这些自然村最终实现自我“矮缩”,恢复山区的自然生态。

(3)破解“钱从何处来”的难题。投资问题是欠发达地区新农村建设最“瓶颈”的问题。在这一问题上要“两条腿”走路:一是作为上级政府,对欠发达地区要实现政策倾斜,加强推动。因为:一方面,这是体现党和政府对欠发达地关怀的最直接的载体,是欠发达地区人民最能感受到的手段。另一方面,这也是政府对欠发达地区保护生态环境的一种补偿方式。欠发达地区多数处于生态敏感区,许多工业产业的发展受到国家政策的限制,错过了一些发展机会。譬如珊溪水利枢纽工程,有为下游数百万人民送去清水的义务,如果上级政府不通过相应的渠道加以补偿,权利和义务就会不对等,这对欠发达地区人民而言,显然是不公平的。二是欠发达地区自身要主动有为,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牢固树立“发展不能破坏”的理念,利用生态优势,力争在发展产业上实现跨越。在农业上,要从传统农业向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业跨越,向休闲、观光农业跨越;在工业上,要发展符合国家产业导向的清洁工业,避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同时,要充分发挥山地资源优势,发展再生农、林产品资源加工型产业;在三产上,要充分发挥自然环境优势,结合特色村建设,发展以“农家乐”为主要内容的山区旅居业。通过三次产业发展联动,努力使欠发达地区实现财政增长和农民增收“双赢”,从而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一定的物质基础条件。

(4)做实“人到哪里去”的文章。“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人的问题解决不好社会就不会稳定,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目前,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越来越多,农业现代化生产手段的推广,更加剧了人地矛盾。解决“人到哪里去”的问题,不能单打一,就转移搞转移,而要用综合的办法,稳步推进。一是要加强培训,使农民素质实现跨越式提升。这里的“跨越”是指区别于传统的文凭式教育的方式,采用最直接、最实用的知识来武装农民,使农民在某一领域能在较短时间内通过培训达到一定的专业水平,成为“专才”而不是“全才”,从而提高农民的就业技能,拓宽农民的就业渠道。二是要加强合作,加速就地转移。要积极创办适宜千家万户生产的劳动密集型工业产业,如竹木制品等;要大力培养经纪人,加大农民与市场的对接力度,从市场上直接或间接揽活到家里干,从而使农民实现低成本的产业转移。

三是要加强引导,鼓励农民走出去。通过这三条途径,努力使农村劳动力的就业呈“三三制”的分布格局,即“三分之一从事效益农业,三分之一从事来料加工,三分之一劳务输出”。这样,一方面可加快推进城市化,因为在后两个“三分之一”中可能会涌现出一批竞争强者,在城市获得一席生存之地,知名度完成身份转化。另一方面,又可减轻城市发展的压力,因为如果农村不能就地转移一批,就会有太多的农民向城市流动,这必然会增加城市的不安定因素,甚至会出现象“拉美陷阱”一样的“中国式城市病”。除上述三条之外,还要努力探索农村的社会保障制度,最终解决农民的后顾之忧。

7.1欠发达地区农民增收的途径

从表面看,资金投入不足是欠发达地区发展的最大制约。但由于地理位置、资源禀赋、生态保护、基础设施等条件限制,仅仅依靠市场力量去推动欠发达地区发展,显得困难重重。从当前看,政府主导、农民主体、社会参与仍是扶贫开发比较现实的路子。因此,我们要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帮扶和群众自主创业相结合的原则;坚持开发式扶贫为主、救济救助式扶贫为辅的原则;坚持以低收入农户奔小康为基础,整体推进的原则;坚持欠发达地区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坚持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区域联动的原则。推动欠发达地区特别是重点欠发达县加快发展,要着眼于增加农民收入、提升民生水平、增强内生功能。要进一步加大产业帮扶、就业帮扶、金融扶持、社会救助、结对帮扶力度,大力促进低收入农户增收;积极扶持现代农业、来料加工、生态旅游等特色产业发展,支持二三产业发展平台建设,扎实推进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生态化、农业生产园区化、农副产品标准化,支持村级集体经济加快发展,不断增强内生发展能力;加大美丽乡村建设和异地搬迁力度,扶持教育、卫生、文化、社会服务和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落实好“以农户增收为核心,以农户需求为导向,以适当的资金支持为依托,以项目带动为载体,以发挥各自优势为基础”的工作思路,全力推进“低收入农户奔小康工程”。

根据各地的实践,欠发达地区农民增收的主要途径:一是下山移民,二是开发乡村旅游,三是农民职业培训,四是科技扶贫,五是发展农业合作组织,六是保障农民权益。按照目标/备选方案分析法可将六种可供选择的农民增收途径进行对比,概述了这些途径的主要影响,从不同的角度分析,这六种途径都有利于促进欠发达地区农民的增收,各有千秋(吴春琴,2006)。因此建议财政部门要按照不同欠发达乡镇的本身条件和农民素质的不同,扶贫政策的侧重点有所不同。例如,对西部山区,经济贫困的乡镇,可以鼓励移民下山,引进民间资本发展休闲生态旅游。对平原地带,经济发展水平落后,农民文化水平低的乡镇可以加大科技引进力度,开展农村实用人才培训。

对城乡结合部的欠发达乡镇,可以发展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发挥农业龙头带动作用(吴春琴,2006)。无论对哪个侧重于哪一些扶贫政策,各地扶贫办都要对农民的权益进行切实的保护,各地财政部门要加强对扶贫资金使用绩效进行评估,切实促进欠发达地区农民持续增收。

7.2欠发达地区农民增收的对策

当前,在欠发达地区遇到的最大难题,就是如何整合方方面面的资源,强力推进欠发达地区实现连片、整体、跨越式的发展,使欠发达地区经济综合实力、区域竞争能力、社会发展潜力得到全面、快速、健康地发展。笔者认为,扶贫资金投向应随着经济形势的发展和变化进行适当调整,以提高扶贫资金使用的有效性和针对性。温州市一些地区开展的“整体推进富民行动”试点工作亦为此提供了经验。

在举措上要坚定不移地突出四个优先:一是基础设施优先。即加快推进农村交通、供水、通讯等各项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二是教育培训优先。即加强农村劳动力培训,不断提高农民素质,使其更能适应分工分业发展要求,提高自我发展能力。三是内聚外迁优先。即优化农村人口布局,为贫困农户的生存发展创造更好的基础条件,提高政府公共投入和公共服务的效能。四是生态经济优先。即帮助低收入农户因地制宜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和旅游业等生态特色经济,使其能持续增收、脱贫致富,并促进生态环境保护。扶贫工作不是简单地给钱给物,而是要切实为低收入农户解决实际困难,使其真正走上脱贫致富道路,做到“扶真贫、真扶贫”。

7.2.1中心镇、中心村建设

按照形成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的要求,加强城乡一体化的规划、户籍、产权、土地、住房、社保、金融制度改革。在推进欠发达地区工业化的同时加快城镇化进程也应成为加快欠发达经济的另一有效途径。只有抓住城镇化这一重点,才能推进二三产业发展,扩大城市就业门路,促进投资环境改善,增强区域经济竞争力。要强化搬迁扶贫,不断改善低收入群众生产生活条件,盘活土地存量资产,推进中心镇、中心村建设。结合村庄整治改造建设,引导鼓励欠发达地区大力开展土地开发整理、宅基地整治,充分挖掘村级闲置土地的潜力,获取土地折抵指标,通过有偿调剂增加村集体收入。温州市高规格地召开全市农村改革试验区动员大会,出台“三分三改”为主要内容的改革举措,每位市领导牵头抓好一项改革任务,城乡配套的综合改革深入推进。

在“三分三改”中,“三分”指的是政经分开、资地分开、户产分开。政经分开,是把村“两委”组织与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分开,确保二次分配的公平。资地分开,是把土地资产与非土地资产分开,使得非土地资产能够正常自由流动。

户产分开,是把户口与产权关系分开,使村民户口迁移也可享有村集体经济产权。而“三改”,指的是股改、地改、户改。股改,指对村级集体经济中的非土地资产进行股份制改革。地改,指农用地在权属性质不变、用途不变、量质不变的前提下进行流转;宅基地的土地所有权集体所有,但用益物权可以变现,用来帮助农民进镇入城;集体建设用地进入市场。户改,指户籍制度改革,户口以实有人口、实有住所为依据,按居住地登记,剥离依附在户口制度上的身份、职业、公共服务等附属功能,还原户口本来的社会管理功能。

近年来,泰顺县实施“一镇带三乡”规划,以培育司前中心镇为龙头,大力实施整乡搬迁工程,将人口少、资源贫乏、交通不便、居住分散的峰门、黄桥、竹里等乡作为一个整体,有组织、分阶段地搬迁到司前中心镇,协调推进农民下山脱贫和中心镇培育,促进了人口集聚、设施集聚和产业集聚,走出了一条欠发达地区集聚发展新路子。

1.围绕“搬得下”,做到“四个强化”,促进人口集聚

从科学编制规划入手,合理引导农民搬迁,强化组织协调,完善政策扶持,促进了峰门、黄桥、竹里等乡农户搬迁下山和城镇人口集聚。一是强化规划引领。以司前中心镇为龙头编制了《司前畲族镇城镇总体规划》;2008年,又以县域总体规划、下山移民规划等规划为依据,修编了《司前畲族镇城镇总体规划(2008—2020年)》,规划区面积达到300平方千米,规划区2.5万人。同时,加强土地、产业等相关规划之间的衔接,为整乡搬迁稳步推进和农民搬迁下山提供了坚强指导和有力保障。二是强化政策扶持。合理确定地基价格,在移民小区用地上,司前镇将最优越的地段、最具价值的地块,以最优惠的价格,提供给周边乡村的下山移民。落实各类优惠政策,对迁移下山的村给予新村规划、建设用地、基础设施建设、规费减免、资金补助等方面支持,对迁移下山农民给予建房贷款、规费减免、子女入学、就医看病等方面政策扶持,减轻下山农户负担。

三是强化试点带动。根据政府主导、农民自愿、统一规划、分期实施的原则,通过农户带头和小区示范作用,三个乡“整乡搬迁”顺利实施。四是强化分级协调。在县级层面,建立了“一镇带三乡”协调委员会,在片区层面,建立了一镇三组长负责人议事协调机制,及时沟通解决整乡搬迁和下山移民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在乡级层面,设立临时性的办事服务机构——“为民服务中心”,为搬迁农民提供“一站式”、“一条龙”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