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民收入变化特征与增收对策研究
18691400000020

第20章 欠发达地区农民增收的途径和对策(2)

2.围绕“安得住”,做到“三个突出”,促进集镇发展

按照生产方便、生活宜居、环境优美、功能完善的要求,突出方式转变、要素资源集中、公共设施共建,扎实推进司前中心镇统筹建设,提高司前中心镇对人口、产业的承载能力,促进中心集镇的发展。一是突出转变三种方式。在搬迁方式上,从零星搬迁向整乡搬迁转变。在安置方式上,实行“统一征用土地、统一规划设计、统一收费标准、统一基础设施建设”,从分散安置向集中安置转变。

在建房方式上,从榴式建房向套式建房转变,土地节约率达33%,建房成本降低30%。二是突出集中三类要素。在用地指标上做到集中安排,通过宅基地复垦、土地整理、争取用地指标等办法,结合下山移民、新农村建设和农房改造,把有限的土地指标落实到司前中心镇,尽量满足整乡搬迁、下山移民的用地需求,解决农户建房难题。在资金投向上做到集中扶持。统筹安排一镇三乡扶贫资金,改变撒胡椒面式的做法,将每年筹集的数百万元资金,集中投入到司前中心镇,用于基础设施建设、环境治理、产业培育,确保扶贫资金发挥最大效益。在公共项目上做到集中建设。围绕“一镇带三乡”规划,整合各项优惠政策资源,统筹推进基础设施集中建设,提升公共服务水平。三是突出建设三大设施。注重配套设施建设,推进司前中心镇防洪堤工程、饮用水工程、污水处理厂、排污管网设施、垃圾中转站等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全面改善中心镇移民小区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注重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统筹建设综合服务中心、综合文化站等,提高移民精神生活水平。注重社会事业设施建设,整合教育资源,加强司前中心镇综合文化站、中心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规范化建设,提高文化、医疗和卫生等服务功能。

3.围绕“富得起”,做到“三个重点”,促进农民增收

通过发展主导产业、转移就业、加大帮扶等办法,有力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一是重点发展主导产业。组建以技术能人和专业大户为骨干的农友笋竹、农丰蔬菜、新民生猪等9家专业合作社,带动农户4000多户增收。大力支持司前竹木制品加工业的发展,目前司前共有省级林业龙头企业2家、县级龙头企业3家、25个竹木制品加工基地,带动下山农民就业。大力发展来料加工业,带动14个村、643人从事来料加工。积极发展生态旅游业。举办畲族风情节等文化旅游节庆活动,今年畲族风情节吸引两万来宾;发展“农家乐”11家,营业收入年均增长21%以上。二是重点加快农民转移。对下山移民实行政府买单、集中开展实用技术培训,培育了一批竹木制品工人、创业能人、来料加工和农产品营销经纪人。加大劳务输出,及时发布、提供就业信息,对外出农民积极提供“一站式”服务。三是重点强化扶助保障。对没有劳动能力、生活困难的农户,采取完善低保、救济、农村合作攻关保险等办法,保障下山农民基本生活。

4.围绕“融得入”,做到“三个推进”,促进社会和谐

以创建和谐家园为宗旨,以融合发展、安居乐业为目的,创新举措,落实管理,推进农民城镇化、家园生态化、管理规范化,促进下山农民思想观念、生活生产方式的更新,实现下山农民和当地居民融合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一是着力推进农民居民化。加强下山农民的培训教育,举办畲族风情节等活动,促进少数民族和汉族同胞交流,下山农户和当地居民的互动融合。建立与下山移民、转业农民、失地农民相配套的工伤、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下山农民与城镇居民同等享受就业就医、子女教育、参与社会活动等社会待遇。以租赁、承包、股份合作等形式,将山上的林地、山地、耕地予以合理流转,规模经营,保障下山农民的收益,又促进产业发展。二是着力推进家园生态化。围绕创建国家级生态县,开展司前片一镇三乡“全国环境优美乡镇”创建,深入实施“千百工程”,加大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力度,加快建设生态环境优美的下山移民小区和中心城镇。三是着力推进管理规范化。打破司前片一镇三乡原有村庄区划,统筹原有村庄和下山移民小区,组建若干开放式社区,按照县城小区化模式进行管理。创新群防群治机制,以社区为单位,组建平安服务队,开展平安巡逻,协助社会管理,调处矛盾纠纷。

泰顺的“一镇带三乡”模式,不仅促进了资源要素的合理配置,还在体制机制上做了有益的探索,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一是提升了集聚发展水平。泰顺县在北部地区跨行政区域编制“一镇带三乡”发展规划,将人口较少、资源贫乏、交通不便、居住分散的峰门、黄桥、竹里等乡作为一个整体,有组织、分阶段地搬迁到司前中心镇,3200多名移民下山后走出了一条欠发达山区集聚发展的新路子。经过“一镇带三乡”规划的顺利推进,目前司前镇建成区人口增加到1.5万人,建成区面积拓展了1平方千米。二是加快了农民增收致富步伐。片区内的农民年人均纯收入增幅都在10%以上,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片区16个行政村中,村级集体经济收入1万元以下行政村从原来15个减少到3个。三是促进了生态环境建设。实施整乡搬迁,减少了对山林植被的砍伐和破坏,促进了旧宅基的复垦还田、退耕还林和山区植被保护。四是实现了民族融合稳定。畲、黎、壮等少数民族搬迁到人口相对集中的司前镇居住,与汉族人民通婚通商,共同发展生产,加强交流合作,实现了民族融合,维护了社会安定。

“一镇带三乡”的整体推进,让以往分散的扶贫资金变得集中,各自的单干项目变成了联合项目,发挥出了资金规模效益。

结合欠发达山区县的实际,泰顺的城镇化过程是与下山脱贫紧密结合的。

按照1/3左右人口外出创业,1/3左右人口集聚县城,1/3左右人口搬到中心村镇的思路,泰顺县把握住山区人口迁移、产业发展新趋势,科学引导全县35万山区人口再分布,以人口布局优化促进城乡统筹发展。

遂昌县“多模、多式、分区、分档”,推进山区农民异地转移的经验也值得借鉴。

(1)“多模”——即分类推出限价商品房、小户型联立式住宅、单身公寓、廉租房等多种安置模式,供不同需求层次的异地脱贫农户选择,确保低收入农户和孤寡老人等能同步搬迁。一是在县城建立限价商品房安置异地转移农户,引导农民向县城集聚。按照县中心城区总体规划,建设限价商品房供异地转移农户安置。限价商品房即限套内面积、限房价,采取竞地价的办法,以公开招标方式确定开发企业。开发企业必须严格按照县扶贫办提供的建筑、道路、市政设施、绿化、公共建筑等所有规划设计体现的内容进行建设,不得擅自更改设计内容。开发企业凭县扶贫办提供的购房户主名单直接销售限价商品房,不得擅自向未经县扶贫办审定的对象出售限价商品房。二是在集镇建立连立式排屋安置异地转移农户,引导农民向集镇集聚。坚持“依镇建区”的原则,将异地转移农户安置小区选择在人口比较集中、有较好产业基础的集镇,以连立式排屋的模式为主,并由异地转移农户自己建设。具体由县扶贫办做好选址和规划,乡镇人民政府为建设业主,负责成立小区建设管理小组,从事小区的建设及管理。

三是在中心村由村、镇自建安置点,引导分散居住的农户内部集聚。坚持“依村建区”的原则,在符合村庄建设规划的基础上,结合旧村改造,建设农民异地转移安置点,让不愿外迁的农户向中心村集聚。由乡村负责选址和规划,报县扶贫办审核,按农民建房的规定和要求建设,村两委会自行管理。四是鼓励农户购买商品房。为节约安置用地,鼓励条件较好的异地转移农户购买商品房(二手房),只要符合异地转移条件,办全房产证的农户,均认定为异地转移对象,享受最高档的经济补助。同时,县政府对购买商品房异地转移农户每户另行奖励1万元,实现了农民异地转移和商品房销售双赢。五是建设廉租房和农村单身公寓。在农民异地转移过程中,针对部分农户想转移,但受经济条件的制约暂时无能力建房的。该县在县城小区和乡镇小区建设时,预留建设用地,用于廉租房建设。并鼓励有条件的村建设单身公寓或利用闲置用房改建单身公寓,安置暂时无能力建房的转移农户和孤寡老人,以实现整村搬迁。

(2)“多式”——即以多种方式供地,采取公开招投标进行宅基地选位,使不同经济条件的异地脱贫户各取所需。一是国有出让土地。县城安置小区和县级安置小区采取市场化供地。先由县扶贫专户筹集垫付资金征用土地。在做好规划的基础上进行土地出让价格评估。有一定商业价值的一线土地评估价略高,其他用地评估价降低。按“综合成本价”出让。使异地转移客观存在的安置小区供地既公平合理,又使不同经济条件的异地转移户各取所需,充分发挥了土地的使用效益。小区土地出让金剥离有关税费后全部返还到扶贫专户,用于小区基础设施建设。二是集体土地。乡镇小区和中心村安置点,以集体建设用地的性质供地为主,鼓励以国有出让土地供地。集体建设用地供地的由乡镇或村按照规划,对用地征迁费用和小区基础设施建设费用、相关税费等进行成本测算,以区位招标的方式进行级差排基,达到小区建设资金自求平衡。三是允许跨区域集体土地供地。乡镇小区和中心村安置点,在安置本区域异地转移农户的剩余土地,允许跨区域以集体建设用地的性质供地,费用略高于本区域的安置户。在县城中心城区以外购买住宅的,允许以集体建设用地性质办理过户手续。

(3)“分区”——即充分考虑山区的地理条件和农民的经济基础差异性较大的特点,按照不同区域、不同条件划定搬迁对象,让弱势群体也能异地转移,实现整体搬迁。一是划分农民异地转移优惠区和非优惠区。按迁出地条件差异,将基础条件差、发展潜力有限、海拔高、人口少的自然村和规划整村搬迁的自然村,划为农民异地转移优惠区,提高转移农户的经济补助标准,同时对优惠区实行萎缩性管理。二是乌溪江库区。建于1979年的乌溪江水库是我省六大水库之一,正常水位面积41.9平方千米,遂昌县境内占65.5%,原有湖山、金竹、焦滩、蔡源四个乡镇的3.5万人居住在库区。受自然条件的限制,库区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生产生活条件较差,群众交通不便、信息不畅、收入不高。从2004年开始,该县将乌溪江库区作为农民异地转移的重点,单独出台扶持政策重点扶持。三是地质灾害区。对地质灾害点的农户异地转移给予立项优先、用地优先政策,补助资金按照农民异地转移实施意见中的规定,坚持就高不就低的原则安排补助资金。四是整村搬迁区。将人口居住分散,发展潜力有限的自然村列入整村搬迁规划,分年度实施。出台整村搬迁奖励政策,以经济手段推进整村搬迁,对整村搬迁的在享受异地转移扶持政策的同时每人增加3000元奖励;整村房屋拆除的,另外奖励村级每人1500元,用于整村搬迁支出。整村搬迁的宅基地复垦优先立项,县政府对复垦指标以每亩3.6万元进行回购。

(4)“分档”——即强化政策导向作用,将资金补助分为县城、集镇、中心村三个层次18个档次进行递减补助,以经济杠杆引导农户向县城、集镇集聚。一是县城限价商品房。按人均建筑面积20平方米以内的享受优惠房价,超出部分按基准价购买。在建的腾龙小区,将优惠房价折成现金对户口迁往腾龙社区的给予补助。标准为乌溪江库区优惠区的每人补助2万元、非优惠区的每人补助1.4万元;低收入农户集中村等优惠区的每人补助1.6万元、非优惠区的每人补助1万元。二是县级小区。迁入县级安置小区的,在县城规划区内购建房取得房产证并转为非农业户口的,2人以上(含2人)整户迁移到外县并取得房产证、接收地户口证的异地转移户享受经济补助的标准:乌溪江库区非优惠区异地转移户每人补助9000元,优惠区异地转移户每人补助11700元;低收入农户集中村非优惠区异地转移户每人补助7000元,优惠区异地转移户每人补助9100元;其他非优惠区异地转移户每人补助4000元,优惠区异地转移户每人补助5200元。三是乡镇小区。迁入乡镇级安置小区的,在县城规划区外购建房的,在县城规划区内投亲靠友并转为非农业户口的异地转移户享受经济补助的标准:乌溪江库区非优惠区异地转移户每人补助6000元,优惠区异地转移户每人补助7800元;低收入农户集中村非优惠区异地转移户每人补助5000元,优惠区异地转移户每人补助6500元;其他非优惠区异地转移户每人补助3000元,优惠区异地转移户每人补助39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