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了解,汇民农村资金互助社由瑞安市梅屿蔬菜专业合作社、荆谷白银豆合作社及马屿篁社索面合作社联合发起组建,500万元注册资本金均由3家合作社的698名社员出资组成。社员少的出资200元,多的出资20万元。互助社提供的存款、贷款、结算等业务只对社员开放,贷款利息与其他金融机构相近。互助社发放的贷款须用于农业生产项目,待项目盈利后,贷款社员要向互助社归还本金并支付利息,存款社员再从互助社支取利息,从而实现共赢。这也是农村资金互助社与银行、信用社、贷款担保公司最大的不同点。
温州银监分局瑞安办事处负责人表示,设立农村资金互助社是缓解农民借贷难的有效尝试。目前全省有6家农村资金互助社,但依托多家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发起组建的仅瑞安一家。此外,马屿汇民农村资金互助社的服务范围涉及一镇两乡近700户家庭,突破了原先“一乡一社”的范围限制。而500万元的注册资本金规模尚属省内最大。
据瓯海农村合作银行提供的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10月底,该行“安居乐”农户贷款对256户建房农户投放了3641万元信贷资金,农户使用该笔资金自建156间自住房和购置31套安置房。为支持新农村建设,瓯海农村合作银行推出满足农民需要各种贷款,特别是针对农户建造自住房的资金困难,推出自建房贷款——“安居乐”贷款,以帮助农民改善居住环境,加速旧村改造和农民安置房项目启动。年内,还安排了3000多万元专项信贷资金支持瓯海区三垟黄屿村三产安置房项目,该村的150户农户的“安居乐”贷款目前正在井然有序的办理中。同时,该行在积极探索开展农村住房担保贷款等试点工作,加大惠民利民的金融政策支持力度,切实支持现代新农村建设。
5.建立具有当地特点的产业发展政策
强化产业扶贫,不断增加低收入农户的收入。要积极发展特色种养业,进一步做大做强来料加工业,有序推进农家乐休闲旅游业,不断壮大村级集体经济。要探索建立具有当地特点的产业发展政策。按照规划确定的县域产业发展战略定位、功能布局,产业链延伸拓展的方向,加强产业发展配套政策与措施的研究,围绕生态农业、生态工业和生态旅游业的发展,制定库区产业发展指导目录,在土地出让和租赁价格、贷款贴息、科技项目扶持、工商登记、企业保险和电力增容等方面制定具体的优惠政策。
帮扶发展农村特色产业。要立足当地实际,发挥好比较优势,重视生态的农业、林业,做好农业深加工、来料加工和农家乐休闲旅游,结合当地特色打好生态品牌、绿色品牌;要进一步优化投资结构,投资规模要适度,统筹使用特别扶持资金。按照“一镇一业”、“一村一品”的要求,加快发展具有当地资源优势,适合市场需求的特色产业,让致富的农户和低收入农户联合创建产业基地,打造和提升一批能够带动低收入农户增收的特色产业基地,不断拓宽低收入农户的增收渠道。
永嘉县整合资源全力打造扶贫特色产业强村的经验值得借鉴。
近年来,永嘉县坚持以创建扶贫特色产业强村为平台,以统筹整合扶贫资源为手段,建立健全集约利用扶贫资源的长效机制,探索出一条符合永嘉贫困山区实际的扶贫开发新路子。目前,永嘉县建成各类特色产业强村65个,其中来料加工专业村8个,效益农业示范村25个,乡村旅游特色村32个,有力促进了欠发达地区发展和低收入农户增收。
一是推进扶贫政策资源整合。制定出台“1+15”扶贫政策,建立27个扶持专项资金,梳理确定57个综合建设项目,涉及社会公共服务、基层队伍建设、农村社会事业、基础设施建设、农村产业发展等各个方面,有效整合了全县10多个职能部门的支农惠农和扶贫政策,构建了系统的扶贫工作政策组合体系,形成了强大的政策资源集成优势。
二是推进扶贫财力资源整合。按照“政府统筹、项目整合、资金捆绑、部门共建”的思路,探索建立项目资金整合联席会议制度,建立资金整合、调度、投向规程,定期研究协调各部门涉农项目的编制、申报和资金的整合使用,研究解决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困难和问题。2009年,省、市、县财政资金中有600多万元用于扶贫特色产业强村建设,还捆绑整合其他涉农部门和挂钩结对资金约1200万元,覆盖特色产业强村65个,涉及项目352个。
三是推进扶贫人力资源整合。创新技术力量整合机制,抽调9个县直部门的10名业务骨干,组建2支扶贫特色村建设技术指导小组,每半个月下乡开展技术指导。同时,以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为依托,整合组织、劳动、农业、农办、科技等部门资源,强化对低收入劳动力的重点培训,今年以来已培训低收入劳动力450多人次。
四是推进扶贫社会资源整合。建立工商企业与低收入农户集中村之间的长效联系机制,开展互利协作型、基地带动型、经济顾问型、公益捐助型四类结对共建活动,达到“以企带村、以村促企、村企共赢”的目的。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工商联等职能优势,积极动员各类社会力量参与扶贫特色产业强村建设,形成扶贫特色点建设多方投入、联合共建的工作新格局。2009年,通过“魅力家园”新农村结对共建活动累计落实各类项目33个、资金达2330万元。
2011年3月,永嘉县出台了一系列新政策,引导农民多种粮、种好粮。水稻单产经县及县以上有关专家组验收后,列全县第一位的,奖励种植户5000元。
除对高单产实行奖励外,永嘉县增加的部分扶持政策或扶持金额还有10来项。
如手扶拖拉机报废更新购买同类机具(金额7000元以上)的,县财政每台补助金额从原来的500元增加到1000元;对抛荒田地复垦种植粮食作物,符合一定条件的,经验收合格后给予复垦户每亩300元的一次性奖励。
与此同时,该县把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作为农业发展的主要平台,重点建设上塘镇绿上片、岩头镇港头片、碧莲镇黄岗片等粮食生产功能区,在功能区内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实施“标准农田质量提升工程”,使粮食亩产达到吨粮田标准。有关扶持粮食生产项目向粮食生产功能区倾斜,并免费供应绿肥种子,施用水稻专用肥每吨补助600元。
6.推行合作扶贫
农民组织化程度低下也是制约农民持续增收的主要因素,解决问题的关键主要靠农民自己组织起来,共同解决生产发展中单家独户无法解决的难题。这迫切需要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对广大农民进行有力的引导和扶持。
要强化合作扶贫的理念,广泛采用股份合作制的形式吸纳低收入农户入股、加入合作组织,使低收入农户既有劳动报酬又有分红收入。要鼓励和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吸纳低收入农户参股入社,带动更多的低收入农户发展基地生产、增加分红收入,成为具有扶贫功能的合作社。要大力支持低收入农户入股参加资金互助组织,将一部分的财政资金量化为低收入农户中特困农户的入社股份。要让更多的低收入农户拥有资本经营收入。
7.2.5劳动力转移
“走出去”发展是温州市欠发达地区农民收入的一个重要来源。从调查情况看,去年温州市139个欠发达乡镇农民人均收入4029元,其中外出务工收入1806元,占44.8%,远远高于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中外出务工收入8.4%的水平。走出农村、外出务工,是农民增收的主渠道。如乐清市仙溪镇等大力发展“域外农业”的做法值得借鉴。
近年来,乐清市仙溪镇等欠发达地区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大力发展效益农业,面对温州市可开发利用资源日趋贫乏的难题,欠发达地区采取域内不足域外补的方法,鼓励农户以投资、合作和订单等形式大力发展“走出去”农业,如福溪农民,由于当地生产、生活条件差而移居到台州、宁波、绍兴等地开发种植;而一些掌握种植、养殖生产技术的农民,到江苏、广东、宁波等地大面积承包海涂养殖;又如仙溪、龙西一带农民有一套嫁接果树苗木的绝活,分别到云南、贵州、广西发展苗木培育。几年下来,逐步形成“域外农业”规模效应。根据“域外农业”迅猛发展的态势,该市因势利导,制订了支持“域外农业”发展的措施,促进农业增收增效,提高农户收入。同时,为了更好地帮助欠发达地区农户发展“域外农业”,鼓励更多的农户发展“走出去”农业,解决农户资金缺乏的问题,该市对欠发达乡镇发放小额扶贫贷款,财政给予贴息,小额扶贫贷款为做大做强“域外农业”提供了有力支持。据统计该市欠发达地区从事域外农业近6000人,足迹遍布海南、广州、贵阳、萧山、温岭、台州等十多个城市,共发展水果、花卉苗木等域外农业11万亩,2007年产值近3亿元。目前共有规模较大的专业合作社4个,其中红磷果蔬合作社2007年经审核被评为温州市扶贫专业合作社。福溪乡2007年刚成立的西瓜专业合作社,已筹集风险基金41.5万元。
实践证明,大力发展“域外农业”,一是有效地扩张区域经济。温州市欠发达地区从事域外农业近6000人,主要涉及仙溪镇、龙西乡、镇安乡、福溪乡等重点欠发达乡镇,遍及31个乡镇。这些创业在外、基地在外、市场在外的“三外”农业经营者已经在省内外建立起11万亩的水果、花卉、苗木、瓜菜等基地。如去年龙西乡域外农业成为该乡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外花卉、苗木和水果基地达7000多亩,年终产值达到5205万元,纯收入1676万元。二是改善温州市可利用资源日趋贫乏问题,促进农业增效。温州市域外农业发展,解决了温州市土地资源匮乏的难题,域外农业发展拓展了欠发达地区农业发展空间,使外地丰富的资源能够为己所用,促进农业增效,同时扩大了欠发达地区农副产品的销售市场。如仙溪镇本镇只有耕地6500亩,人均0.27亩,但该镇农户在海南、广东等地种植大棚西瓜面积就达到了6万多亩,相当于本镇面积的10倍,亩均净收益为3000到5000元,已经是该镇的支柱产业。三是解决劳动力就业问题,拓宽农民增收的渠道。欠发达乡镇域外农业的发展的成败已直接影响欠发达乡镇的人均收入水平。温州市欠发达地区域外农业的发展,有效地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带动了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如福溪乡有2600多人通过常年在外从事西瓜种植,增加了收入,加快了农民脱贫致富的步伐。仙溪镇大岭头村1997年人均收入只有300来元,该村村民通过在外从事西瓜种植行业后,到如今人均收入增加到了18000余元。四是扩大了农民的视野,开拓了新的经济增长点。欠发达地区农民通过农业“走出去”的发展,相当一部分农民实现了原始资本积累,完成了农民到老板的角色转换,迅速成长为新兴的农民企业家。他们具备了坚实的经济基础,提升了自身素质,开阔了视野,通过取得的利润反哺农业,进一步推动欠发达乡镇“农业走”出去的规模,培育了新的经济增长点。
如仙溪镇绿叶农业合作社法人代表余定固在海南种植西瓜等水果,通过一年的运营,社员从7人增加到现在60人,注册资金由去年的10万元增加到如今的300万元,去年下半年在海南种植西瓜1200多亩,投资了500多万元,进一步推动了仙溪镇农业走出去规模效益。该镇大岭头村农民牟帮贵在海南等地主要从事西瓜等果蔬种植,于2002年组建了红麟果蔬专业合作社,“红麟”牌西瓜品质一直高于同类产品,牟帮贵的业绩被2005年9月在中央电视台《致富经》栏目播出,个人被广东省雷州市授予“创业之星”的光荣称号。
扩大劳动力转移合作,积极探索扩大区域协作的路子,充分利用发达地区经济优势,开展地区间劳动力转移和输出,更多地吸纳结对村劳动力就业。为巩固和拓展劳动力转移合作,绍兴县劳动保障局与江山市对口部门签订劳动力输出协议,全面开展县市间的劳动力协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