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民收入变化特征与增收对策研究
18691400000024

第24章 欠发达地区农民增收的途径和对策(6)

7.2.6整村推进产业开发

在欠发达地区还有很多走不出去的农民,就要考虑就地发展的问题。从现在欠发达地区农民的收入结构来看,就地发展这一块比重过小,这也是导致欠发达地区农民整体收入不稳定的主要因素。要努力挖掘潜力,做好就地发展的文章。一要大唱“山海经”。靠山吃山,靠海吃海,如何结合欠发达地区山水资源的特点,发展特色优势高效农业。尤其是如何搞好山林的利用,因地制宜发展效益林业,需要我们深入研究。二要大力发展来料加工。发展来料加工,能够与温州的优势结合,是一举多得的好事。三是积极发展非农产业。欠发达地区那么多的农村劳动力,如果全部从事农业生产,发展是没有希望的。欠发达地区要结合资源特点,加快发展二、三产业。一个地区特色产业、特色品种的形成,是党委、政府和广大干部群众长期摸索和持续努力的结果,来之不易。像竹产业发展,一直做了十来年,才达到今天的规模。如何来巩固、扩大这些优势,把这些特色产业、特色品种做优做强,需要我们开动脑筋,多想办法,帮助农民克服生产中自然和市场的双重风险,使这些特色优势成为长远的发展优势。

泰顺县司前畲族镇等地整体推进司前片区包括司前畲族镇、百丈镇、仙稔乡、岭北乡、碑排乡、峰门乡、竹里畲族乡、黄桥乡8个欠发达乡镇。山地土壤成土母岩为变质岩类风化物,土层深厚,土壤肥力较高,是全县山地土壤的黄金宝地和用材林基地的重点建设区,适宜竹笋两用林的生长,素有“竹乡”之称。该片区现有竹林面积11万亩,毛竹立竹量达1200万株,是当地农民主要经济收入来源之一。该片区现有各类竹制品加工企业15家,主要生产竹制餐具、竹制地板、竹炭等一系列产品,远销欧美等多个国家和地区,以及国内市场。因此,司前片区竹产业体现了当地的特色,形成了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的生产模式,是一个重点发展产业,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至关重要。对欠发达地区低收入农户带动作用大,既为县乡两级财政增加收入,又是当地广大农户实现增收的好项目。该县大力发展产业龙头,不断进行新产品开发。毛竹全身都是宝,除了可以加工生产竹筷、竹餐具、竹地板等产品外,还可利用竹头、竹枝、竹废料生产竹工艺品、竹炭等产品,但由于市场竞争非常激烈,只有不断进行新产品开发,增加科技含量,引进新的加工生产线,才能提升产业层次,把整个竹产业做大做强。今年,以司前竹制餐具厂为龙头,生产竹筷、竹工艺品等奥运产品,大大提升了企业和产品的知名度,品牌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同时,搞好生产技术培训,不断增加就业机会。通过就业培训、岗位培训、加工技术培训,使峰门、黄桥、竹里等下山脱贫小区和珊溪水库移民安置点的广大农户掌握毛竹生产加工技术,一方面可以到企业里打工,一方面可以通过建立半成品加工点提供给企业收购,使下山农民及库区移民“稳得住”、“富得起”。

立足山区资源的优势,调整扶持政策,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逐步形成一批具有一定规模,带动农民增收的特色农业产业基地。如余姚、宁海的茶叶基地、奉化班溪的竹笋基地、胡陈的芦笋基地、四明山和大堰的板栗基地、双峰的香榧基地和一批无公害绿色蔬菜基地。余姚四明山镇不断做大做强花木产业,已成为全国最大的红枫生产基地;现有花木种植面积2.73万亩,其中红枫面积达1.41万亩,占全国70%的市场份额。2009年,该镇花木销售收入达到8300万元。

农业开发是欠发达地区发挥资源优势、加快发展步伐的现实选择,也是扶贫资金投入的重点。温州市每年都在欠发达乡镇培育建设一批绿色和无公害的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使其上规模、成气候,不断形成自己的特色拳头产业和品牌产品。今后要继续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以茶叶、笋竹、田鱼、中药材、食用菌、高山蔬菜、食草动物、名优水果、花卉苗木、海产养殖为重点,培育一批区域化布局、组织化联结、专业化生产的特色农业强村。如中药材的生产带有非常明显的区域性,文成县“中药材产业化发展”项目的实施对该县区域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文成县属亚热带海洋季风气候区,中药材基地土层厚、土松、阳光充足,非常适宜“浙八味”等常规药材的种植。中药材是文成县“七大”支柱产业,2001年在县扶贫办的引导下,该县从磐安、福建、江苏引种试种成功,近年逐步发展,在中药材种植具有较丰富的经验并形成一定的规模。截至目前,全县已建立金星、周壤、西坑、百丈漈四个中药材重点生产基地,两个专业合作社,一批示范基地,共发展了草本中药材基地近3000亩,木本药材基地6000亩,年产值700万元。带动农户2000多户,户年增加收入2200元。“中药材产业化发展”项目的实施,一可促进该县经济发展和生态建设,二可促进中药材的有序生产,三可促进中药材品牌建设与宣传开发运行新机制的建立,进而保持和扩大市场占有率,提高该县中药材产业管理水平从而获得更大的效益。另外,该县的中药材一旦树立了品牌,也就是多了一顶“保护伞”,有了这顶“保护伞”,一旦遭遇挫折或困境,也不至于很快被击垮。

7.2.7科技扶贫

注重科技扶贫,可有效提高欠发达地区“造血”能力。要重视科技研发和科普工作,建立科普示范基地,建立科技特派员制度,可有效提高扶贫成效。

1993年以前,洞头县东郊村曾投入1.58万元建设蔬菜基地,但因技术和台风等自然条件的影响,没有收到预期的效果。2001年至2003年投入35.53万元引进波尔羊进行养殖,同样没有成功。2002年至2006年,投入23万元,试种苦丁茶,直到2008年经合作社统一出售,收入仅4万元。目前,东郊村村民主要经济来源以铝合金安装外出务工、海水养殖为主,留守的均为体弱的不完全劳动力。2008年该村人均收入4200元,其中留村农民据统计人均年收入不足1300元,村集体经济年收入5万余元。

十几年来,政府及相关部门对东郊村的扶持力度不可谓不大,却收效甚微,没有明显地推动当地经济的发展。为什么这么大的投入却难见成效呢?

通过深入的考察调研后,发现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留守农民市场、经营观念落后,文化层次较低。这些农民思想保守,接受农业技术的能力较弱,对产业科技吸收消化能力弱,农民整体素质低的情况较明显。该村总劳动力1007人,初中以下文化程度967人,占96%,大专以上文化程度仅4人,占0.4%。不少农民信息闭塞,市场意识淡薄,缺乏应用新品种、新技术和开拓市场的能力,已成为制约该村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的严重障碍。

(2)科技投入强度不够。国家对当地新农村建设进行了较大的人力、物力的投入,而与之配套科技的投入强度却不够。村里缺乏科技人员和行业专家对当地产品规划、生产、销售等综合性配套服务。近几年来虽然有科技特派员、农村指导员等技术人员下驻到该村,但是大部分技术人员或由于专业不对口,或由于缺乏专业、产业、市场的综合服务能力,无法体现科技服务产业的效果与效益,不能有针对性地促进形成有科技含量的地方性主导产品乃至形成产业。

(3)扶贫工作与当地自然条件、资源禀赋、市场需求结合不够。前些年在该村进行的蔬菜基地建设、波尔羊养殖、苦丁茶种植等扶贫工作都没形成该村的独特优势,没有挖掘到适合该村发展的产品,开展有效的生态种养殖业。

鉴于现有扶贫模式在东郊村的实践见效甚微的实际情况,温州科技职业学院苏孝永带领的专家团队通过对东郊村进行客观、全面的分析后,结合东郊村的社会经济、人文环境等实际情况以及笔者所在院所的综合科技力量,为促进当地产业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进行有益实践与探索。

东郊村作为新兴发展起来的旅游景区有其独特的优势。一是由于大量的人口外出,人与环境的矛盾趋缓,生态环境保持良好。有大面积的山林可以利用进行生态种养业。二是交通条件普遍改善,东郊村到温州市区仅需1.5小时的车程,完全可以纳入到都市城郊圈。三是留村的劳动力成本低。利用农村闲散劳动力发展地方特色旅游农产品有相对的成本优势。四是作为欠发达地区,各级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在资金、技术、政策上会给予帮扶支持。

根据对东郊村的优势和劣势的全面分析,苏孝永副院长提出了该村经济社会发展新思路。即依托温州都市圈,发挥生态优势,发展生态旅游型的农产品并逐渐形成产业,利用望海楼景区开发建设的辐射,开发旅游休闲农业并带动全村经济的发展,提高村民的收入。并据此组织温州科技职业学院五个领域的专家,组成综合科技团队,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选准突破口,提出了以发展原生态土鸡为主体,以生态庭园经济和开发农家乐为补充的“一体两翼”发展战略。以中高档旅游农产品为切入点,通过“三产”促“一产”的方式,“培植、形成、发展、提高”东郊村旅游休闲农业产业。

市派洞头联络组在服务新农村建设的实践中,针对农村指导员个人专业性强而综合作用发挥不明显,本部门工作经验丰富而农村工作经验较缺乏的实际,注重变单打独干为抱团做事,通过搭建“三新”平台,创新工作机制,凝聚工作合力,大大提高了工作成效。主要做法如下:

(1)搭建服务新平台,变个人单一指导为联络组综合指导。

温州市派农村指导员洞头联络组3名指导员分别来自农业科学、水产养殖、体育健身部门,各自专业优势正适合各派驻村建设需要。为此,该组在深入调研和总结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创新实行了“正副指导员”制度,即每人在担任本村指导员的同时,兼任其他两村指导员的顾问即副指导员,对3个村遇到的问题综合研究、统一解决。“正副指导员”制度握指成拳,既充分发挥了各指导员的专业优势,提高了服务效率,又使各村共享指导员的技术、信息、经验,提高了综合发展能力。市派洞头县北岙镇东郊村指导员苏孝永兼任北岙镇隔头村、霓屿乡下社村副指导员,仅隔头村他先后走访7次,并运用自身农业技术优势,帮助推进该村农业综合开发项目。

(2)搭建学习新平台,变单方学习为互动讲坛。

要有效指导好新农村建设,指导员须首先加强自身知识、政策学习。为进一步丰富学习手段、提高学习效果,市派洞头联络组精心谋划,3月31日与洞头县农指办共同举办了该县首次农村指导员讲坛活动。讲坛以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十七届三中全会和各级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农村发展新形势和工作实务为主要内容,以领导讲座、经验交流、专家点评、观摩指导为主线,在传统会议学习的基础上引入专家授课、现场讨论、互动点评等环节,深化了学习效果。

市派洞头联络组组长苏孝永在讲坛上作专题讲座,并提出农村指导员工作不是简单送钱送物,而是要利用当地独特资源发展区域经济,要注重提高农村可持续发展能力。市、县两级下派指导员参加了本次讲坛,大家一致认为通过讲坛讲座,使大家拓宽了视野,掌握了大量有益信息,对做好下一步工作很有好处。

(3)搭建帮扶新平台,变单项帮扶为综合扶助。

针对以往科技帮扶多侧重单个项目落实、缺乏总体规划的问题,派驻东郊村指导员充分利用自身和单位资源、科研优势,为派驻村量身设计了从水果玉米和毛豆先期试种入手的农业总体发展方案,并抽调温州科技职业学院5个专业领域的专家组成帮扶工作组,指导当地发展效益农业。帮扶工作组从良种供应、田间管理、技术培训、市场信息等各环节入手,全面开展一站式综合服务,大大提升了各派驻村的农业综合开发能力。

科技支撑,提供综合服务。温州科技职业学院为该村农业的发展搭建了一个通向科技的桥梁,将我院和该村成功对接。组建专家团通过科学的论证、针对地域特点、市场需求进行配套服务,提供产业扶持、科技帮扶、跟踪服务等一站式的综合服务来支持该村的新农村建设。

充分利用农业高职院校自身科研优势,发挥专家团队作用,为贫困村产业扶贫开展各类综合服务,提高了农民增收致富的积极性和能力。通过开展各类具有针对性的科技培训以及直接参观我院科技示范基地等形式来学习种养殖的新技术,改变落后的生产经营方式。村民们开始表现出自主、自强,开拓进取的积极心态,与原先表现出来的“等、靠、要”、自甘落后、不思进取形成鲜明的对比。村民们普遍感到在增收致富的道路上不再是孤军奋战,对走出贫困、建设好新农村充满信心。

开展各类惠农政策的宣传和解读讲座,充分利用当地支农、惠农政策,积极争取扶贫资金和基础建设资金,提高农民专业素质,发展基础设施建设,支持优势主导产品发展,科学有效推动发展规划的顺利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