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民收入变化特征与增收对策研究
18691400000025

第25章 欠发达地区农民增收的途径和对策(7)

“我们的茄子有救了。”2011年3月30日,当浙江省农科学会专家来到永嘉枫林镇大棚蔬菜基地时,农户周庆更高兴地说。当天,由省科委组织的专家来到永嘉,以集中授课、分类座谈互动和实地指导,以及赠送优良种苗和科普书籍等形式,在永嘉开展了今年第一次服务“三农”活动。专家根据自己的专业特长,分赴永嘉的桥下、枫林、岩头和碧莲四个特色农业集聚镇,分别与种、养户开展生猪养殖、蔬菜种植、水果种植和稻田养鱼座谈互动,并到种养基地进行实地指导。

2010年东阳市第六批24名农村工作指导员全部派驻到24个低收入农户集中村。半年多来,指导员们按照“办成实事、解决问题、推进发展”的要求,认真履行职责,赢得了低收入农户集中村干部和群众的高度评价。一是架起党群干群“连心桥”。全市指导员共走访农户5112户,在走访中提出合理化建议210条,提供书面驻村工作信息35篇。为各级党委、政府科学决策等提供可靠依据,疏通了党群沟通渠道。二是助推产业化发展。积极帮助所驻村出举措、引项目、引资金、引技术,大力扶持低收入农户及其集中村发展特色产业,落实经济发展项目17个。三是着力改善民生。各指导员积极出谋划策,争取相关部门支持,争取落实扶持资金53万元,在村庄整治、基础设施建设、农民素质培训、新型合作医疗、林权制度改革、群众文化活动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一些曾经想做而未做的事情有了新进展。四是积极化解社会矛盾。各指导员针对农村的复杂情况,勇挑群众信访调解员的重担,直面矛盾,以谈心交心为切入点,以建章立制、规范运行为着力点,积极协助村两委会处理和解决土地纠纷、林权纠纷等群众反映强烈、涉及面广的热点难点问题,妥善调处群众之间的矛盾纠纷11起,将矛盾化解于萌芽状态,将纠纷解决在基层。

为提高种养农户生产技术水平,提升农业主导产业发展后劲和活力,浙江省农业厅充分发挥农业部门优势,组织畜牧、食用菌、粮油等领域专家深入结对镇村开展技术咨询和帮扶指导,组织畜牧和食用菌高级专家到有关乡镇开展专题讲座,传授畜牧养殖、食用菌栽培等实用技术。浙江省畜牧兽医局还与有关乡镇签订技术指导协议,建立定期指导和培训制度,协助合作社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加强品牌和基地建设,提高合作社的自身实力和服务能力。

7.2.8发展休闲旅游业

要把旅游业作为欠发达地区发展的一个主要经济增长点来抓,目标是把旅游业发展成为欠发达地区的支柱产业甚至是主导产业。当前,正在围绕旅游市场热点,精心包装推出一批“农家乐”、“渔家乐”、“生态之旅”、“红色旅游”等特色旅游项目。要发挥资源优势,依托农村自然生态、田园风光、民俗风情、农耕文明,培育一批农业观光型、休闲度假型、民俗文化型和特色餐饮型乡村旅游强村。加强乡村旅游环境、道路、饮水等基础设施建设,农村沼气、乡村道路、人畜饮水、乡村清洁等支农工程项目向乡村旅游点倾斜。如平阳县山门镇等地红色旅游区去年年接待游客达10多万人次,极大地带动了周边乡镇各项产业的发展,市财政专项安排100万元资金专项用于革命老区的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项目。

山门镇等地有着光荣的革命斗争历史,红色旅游资源非常丰富,发展红色旅游,开辟红色之旅是沟通经济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的一条好渠道,可以扩大就业,增加老区人民收入,带动老区人民脱贫致富。为了顺应红色旅游发展需要,平阳县委县政府提出了“举红色旗帜,访名人故里,购商务礼品”的旅游发展思路,极力支持山门和凤卧两镇的红色旅游产业发展。山门、凤卧两镇位于温州市西部山区,当地气候宜人、环境优美,拥有红色旅游资源与自然旅游资源、人文旅游资源的优良组合,是国家级红色旅游精品线路和100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山门镇是革命老区,素有“浙江延安”之称,早在21世纪30年代,山门人民就在曾山、刘英、粟裕等老一辈革命家的领导下开展革命斗争。抗日战争时期,山门是中共闽浙边临时省委和闽浙皖赣四省边区主任公署国共合作谈判地,山门大屯村是中共闽浙边临时省委驻扎地,山门凤岭山畴溪小学是当年闽浙边抗日救亡干部学校创办地,山门街是中国工农红军挺进师改编的国民革命军闽浙边抗日游击总队北上抗日始发地。凤卧镇是市级欠发达乡镇,全镇现辖13个行政村,总人口23174人,总面积37.5平方千米,境内有闽浙边临时省委及红军挺进师驻地、浙江省临时省委成立地、中共浙江省第一次代表大会会址等革命胜迹,是浙南革命老区和抗日根据地,红色旅游资源独特而丰富。

近年来,两镇紧紧依托红色旅游景区建设和红色旅游相关产业发展,老区的面貌发生了显著变化,老区群众脱贫致富的热情大大增强。省一大旧址和浙南抗日根据地成为国内知名的红色旅游品牌,旅游业的发展全面带动了老区经济的快速增长,同时给两镇农副产品深加工、种植业和养殖业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在该区域发展红色旅游产业,带动山区群众特别是低收入农户增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社会意义,这既是扶贫工作新思路、新方式,深入挖掘扶贫工作新优势,也是全面提升区域经济发展综合实力,实现欠发达地区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有效途径。

同时,余姚市还充分利用山区生态环境和人文底蕴的优势,大力发展农家乐休闲旅游业,截至2009年底,该市农家乐总数达236家,从业人员超过1万人,年接待游客647.6万人次,营业收入5.7亿元。其中四明山区域作为农家乐休闲旅游业发展较为集中的区域,被评为“中国最佳文化生态旅游目的地”。

文成县以“六个一”活动促农家乐休闲旅游业提升。文成县现有在册“农家乐”经营户(点)46家,总餐位数7500多个,床位300多张。其中,省级农家乐特色点3个,市级农家乐特色村1个,市级农家乐示范点4家,四星级农家乐经营户2家,直接从业农民521人,年旅游接待人数35万人次,年实现营业收入1760万元。其主要做法是:

(1)科学编制一个规划。县农办会同县旅游局做好农家乐乡村旅游规划编制工作。县政府下拨20万元的资金,委托宁波远见旅游设计院对全县农家乐乡村旅游编制发展规划,坚持“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突出特色、协调发展”的原则,突出重点乡镇的培育和扶持力度,确定西坑畲族镇梧溪村、峃口乡峃口村和百丈漈镇篁庄村作为重点扶持村,对水源保护和缺乏发展潜力的地区进行适度控制。对新办农家乐或农家乐改造提升项目,农家乐协调指导部门做到提前介入,进行必要指导,避免选址不当、风格不协调、卫生消防安全设施缺失。

(2)成立一家县级农家乐协会。为了强化行业自律,提升农家乐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能力,于2009年10月28日,在温州市率先成立县级农家乐协会,发展单位和个人会员42个,并开展相关工作。该协会的成立,将成为政府联系经营户的纽带和推动农家乐发展的助手,也有利于开展农家乐的经验交流和行业内的服务规范活动。

(3)开展一批星级、示范点评定活动。继续开展农家乐服务质量星级评定工作,县农办与县旅游局联合发文,切实做好特色村、示范点、星级评定工作。

去年评出县级特色村2个,县级示范点4家,二星级经营户9家。同时,实行动态管理,定期组织复评,对服务质量滑坡的农家乐经营户,要求采取限期整改和摘牌等措施,保证评星工作的质量。

(4)举办一次集中培训。县委组织部、县农办、县旅游局联合举办农家乐业务培训班,对重点旅游乡(镇)分管领导、农家乐业主、农家乐从业人员等100多人进行业务培训,还组织外出考察,学习他人发展农家乐的经验。

(5)完善一套扶持政策。对省、市的扶持政策落实情况进行认真督查,确保各项政策落到实处。重新完善《文成县县级农家乐特色村和示范点认定办法》,进一步加强县级特色村和示范点的评定管理工作。在实行星级奖励政策的基础上,从2009年开始对县级以上示范点分别给予0.5万元、1万元、2万元的奖励。优先将符合发展农家乐条件的村庄列入整治建设的对象,选派农村指导员到农家乐特色村服务。

(6)开展一系列宣传促销活动。利用中国森林旅游节在文成召开的契机,在广播电视上推出“文成农家乐”专栏;采取设置固定宣传栏、张贴标语、制作农家乐风情画册等多种形式,扩大农家乐影响力。

7.2.9发展来料加工业

近年来,浙江省把发展来料加工作为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和促进低收入农户增收的重要举措来抓,来料加工的覆盖范围逐渐扩大、产品品种不断丰富、组织形式日趋多样、从业人员越来越多。实践证明,发展来料加工是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创业发展的好路子,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经济转型升级的好办法,是全面实施“低收入农户奔小康工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好抓手。

来料加工业具有机制灵活、时间自由度大、空间方面不需要专门厂房等特点。发展来料加工业是促进农民增收,拓宽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的有效途径,是统筹城乡发展、建设全面小康、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多年以来,我省把来料加工产业当作农民增收的工程来抓,通过一系列富有成效的工作举措,切实发动组织来料加工业,成效明显。

进入新世纪以来,各地把发展来料加工作为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来抓,认识不断深化,力度不断加大,成效一年好于一年,越来越多的难以外出就业的农民通过参与来料加工走上增收致富的道路,越来越多的来料加工经纪人通过开展来料加工经纪服务走上了创业发展道路,一个“以农民广泛创业带动更多农民充分就业”的热潮正在全省各地形成。2009年,全省来料加工从业人员达到106万人、加工费收入超过60亿元。其中,29个县来料加工从业人员达到73万人,比上年增加8万人;加工费收入达到44亿元,比上年增加19亿元;从业人员人均加工费收入达到6035元,比上年增加2189元。近年来,我省来料加工发展呈现以下四个明显特点:一是推进力度不断加大。二是对接服务不断加强。三是覆盖范围不断扩大。四是区域特色不断显现。

青田县四项举措推进来料加工业发展。

一是集聚发展,形成整体合力。青田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来料加工工作,从2007年开始列入全县十件大事之中,设立乡镇“来料加工工作单项奖”,并作为工业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同时,坚持把强化管理服务作为推动产业发展的一个着力点,依托各部门资源优势和工作力量,形成来料加工领导小组办公室牵头抓总,劳动、工商、税务、经贸等部门协同配合、乡镇具体实施的工作机制,为经纪人、加工者提供“保姆式”服务,合力推进发展。

二是差异发展,培育特色产业。始终把“培育具有区域特色、推动产业升级”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来抓,加强技术培训、特色培育,推进产业升级,进一步提高了来料加工产业发展水平。着眼于技术培训抓特色。以县、乡为培训主体,建立分层、分类培训机制,重点加强经纪人和加工者两支队伍培训。全县累计举办来料加工培训班59期,受训对象达3196人次。通过举办现场会、组织外出考察、开展技术大比武,取得良好效果。同时着眼于模式转变和产业提升抓特色。健全来料加工经纪人自我管理长效机制,发挥全县经纪人协会的作用。

三是借力发展,打响青田品牌。拓展市场领域和平台。把外部市场拓展作为推动产业健康快速发展的关键环节来抓,积极“稳固县内市场、拓展温义市场、开发台甬市场”,坚持多元化市场、品牌化培育、一线化开发,以市场拓展带动青田来料加工业的品牌建设。着重加大对以温州、义乌、台州为重点的市场开发。组团参加来料加工项目推介会、义博会,组织观摩广交会。凭借扎实有效的定向推介、组团对接活动,达成合作意向8300万元。召开重点客户座谈会,发挥青田驻温州市场联络处的作用,加强资源整合,较好发挥了承接业务、联系桥梁的作用。

四是创新发展,实施“百千工程”。坚持整合资源,创新发展的工作理念。

主动协调部门,争取支持与帮助。开展“百个来料加工点带百村、千名来料加工者结千户”为主的来料加工“百千工程”活动。旨在“带动”和“结对”更多的低收入农户集中村成为来料加工特色基地。把100个低收入农户集中村作为重点发展区域进行扶持,使逐步推进加工点向边远山区、贫困地区、移民安置地、下山脱贫点延伸。2009年低收入农户集中村发放加工费达到3801.1万元,5338人低收入农户、5290人安置地的移民从事了来料加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