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民收入变化特征与增收对策研究
18691400000038

第38章 附录:相关研究论文(10)

1.2低收入农户发展困难的原因

经调查分析,这些低收入农户发展困难的原因多种多样,有的因受自然力量影响遭受重大损失和重大变故而失去原来积累的发展基础,有的因受传统发展观念和发展模式的束缚而难以适应环境变化带来的挑战,有的因受发展成本和社会生活成本增加的压力而倍感“入不敷出”,还有的因受自身身体条件和能力素质的制约而无法实现较快发展致富。总之,各种主观与客观因素的综合作用,导致低收入农户加快致富困难,使之成为今后各级政府加快欠发达乡(镇村)发展工作中的重点。

1.3山区下山移民整村搬迁难度增大

下山移民整村搬迁是帮助山上低收入集中村和农户脱贫的一个良策。但是随着温州市下山移民进程的不断推进,一些新情况、新问题渐渐显现出来,在不同方面和不同层次上开始影响移民工作的顺利开展,逐步增加了整村搬迁、加快推进的难度。从新建住房成本看,现有移民补助标准相对低下,今后搬迁难度将增大。

近几年新建或新购住房的成本急增,在一拆一建(购)的过程,除政府给的每人3000~5600元的补助外,移民户需贴出几万甚至十几万元,对于世代居住在山区、历史积累少的移民来说,这无疑是很大的开支。从安置宅基地落实看,现有土地审批规定增加了移民的安置成本。一些迁移户的旧宅基地还耕后,土地指标被收购,但异地安置的新宅基地却没有得到及时审批和落实,迁移户只能违规购(建)房。

从户籍等权属管理看,现有行政管理体制增加了管理服务移民的难度。根据对已迁移农户的调查统计,仅有少部分迁移了户口,其余仍挂靠原籍地,对已安置移民的管理服务比较混乱。特别是跨镇、跨县迁移的,原行政村虽已拆迁,但机构尚存,新迁入地又分散,移民入户困难。一些农户迁入其他村后,因无法入籍,其所建造的房屋产权、子女就学等一系列问题得不到解决。同样,原整村搬迁后,由于农户迁移分散,村级机构无法正常运行,事关农户承包经营的土地、山林、自留地等权属管理问题也不易落实。除了上述问题,还存在县(市)资金配套不足和部门之间在规划、行动上协调不够的问题。

2产业开发对温州市欠发达地区农民增收的重要作用

经济欠发达地区因经济发展滞后,已成为温州市“三农”问题最集中、最突出的地区。我们认为,要彻底改变这种状况,最有效、最根本的办法就是发展壮大农村产业,包括农业产业和非农产业开发,加大产业扶持力度,强化新农村建设的产业支持,实现产业强村富民。

2008年以来,温州市以“六大行动”来全面推动“低收入农户奔小康工程”,大力实施“欠发达乡村产业开发”行动就是其中之一,全市开展欠发达地区“特色产业强村”创建活动,取得了明显成效。2008年,全市培育88个效益农业示范村、来料加工专业村、乡村旅游特色村。加大力度扶持面上产业开发,欠发达地区全年共实施开发农业项目1089个、投入开发资金52244万元、覆盖低收入农户集中村623个,发放来料加工工资2.8亿元,带动低收入农户38741户。

2.1农业产业开发

依托欠发达地区自然资源优势,开发出特色农业、有机农业、生态农业、休闲观光农业、深加工农业等多功能农业,延伸了农产品加工业的链条,加快了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等相关产业发展,拓宽了农民就业渠道。

泰顺县利用山地资源优势科学发展竹产业。现有竹林面积20万亩,36个乡镇均有竹林分布,有8家竹类专业合作社,21个竹制品加工企业,初步形成了“基地+合作社+龙头企业”的竹子产业发展格局。2008年全县竹产业年总产值达到了1.67亿元,全县竹木制品出口额有634万美元,竹产业已经成为山区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

2.2旅游服务业开发

旅游服务业等劳动密集型非农产业的发展,大大刺激了劳动力需求的迅速增长,为欠发达区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提供了大量就业机会。

平阳红色旅游业的发展给当地农民带来收入增加。平阳有着光荣的革命斗争历史,红色旅游资源非常丰富,发展红色旅游,增加了老区人民的收入,有力地带动老区人民脱贫致富。山门、凤卧两镇位于平阳西部山区,当地气候宜人、环境优美,拥有红色旅游资源与自然旅游资源、人文旅游资源的优良组合,是国家级红色旅游精品线路和100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近年来,山门、凤卧两镇紧紧依托红色旅游景区建设和红色旅游相关产业发展,老区的面貌发生了显著变化,老区群众脱贫致富的热情大大增强。浙江省一大旧址和浙南(平阳)抗日根据地成为国内知名的红色旅游品牌,旅游业的发展全面带动了老区经济的快速增长,同时给两镇农副产品深加工、种植业和养殖业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在该区域发展红色旅游产业,带动山区群众特别是低收入农户增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社会意义。

2.3来料加工业开发

发展来料加工业,为促进“以工促农、以城带乡”搭建了有效平台,是统筹城乡发展的有效载体,也是欠发达地区农民脱贫致富的现实路径。发展来料加工业重要意义在于,使得一些难以外出的欠发达地区农民足不出户就可以取得劳务收入。它对于农村三类群体的脱贫致富的作用尤其明显:一是身有残疾、难以外出的男性农民;二是家有老弱病残或就学儿童需要照顾而难以脱身的农村妇女;三是搬迁下山,没有土地资源的山区移民。欠发达地区来料加工业还进一步密切了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的产业联系,促进欠发达地区有效参与区域经济合作。

温州苍南观美镇是全市139个欠发达乡镇之一,是一个以农业为主导产业的农业镇,主要种植席草和大棚蔬菜,人均收入4850元。为提高农民收入,发展农村经济,镇委镇政府挖掘自身优势,从2005年12月开始,采取政府主导建立示范、通过经纪人队伍建设来带动、建立“政银合作、风险共担”的农贷风险共担机制、组建来料加工经济服务站等,积极发展来料加工业,取得明显成效。目前,全镇有加工点39个,其中皮鞋鞋帮加工点27个、礼品包装材料加工点6个、制伞和电子加工点6个,涉及全镇13个行政村,从业人员达1500多人。光2007一年,全镇经纪人共向参加来料加工的1418位村民发放加工费1698万元,人均收入11974元;全镇从事来料加工业的117位贫困线以下群众和118位处于贫困边缘线群众,人均加工费达8000元。

3温州市欠发达地区产业开发的制约因素分析

3.1薄弱的产业发展基础

3.1.1农产品生产基地没有形成规模

从专业化生产发展角度看,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土地的细小分散是专业化生产的重要障碍。人均耕地少,使种植规模受到制约,小生产者“小而全”的生产格局,影响了农业产业化建设和规模化发展。经济欠发达地区,农业产业基地示范带动性不强,真正形成规模化生产和区域化布局的不多,连片种植的基地规模偏小,且以大路货为主,名优品种稀少,产业发展雷同,产品缺乏竞争力。

3.1.2农产品加工滞后,农民组织化程度低

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规模偏小,多数处于手工作坊状态,农产品深加工严重滞后。由于规模偏小,技术落后,导致加工增值能力低,带动辐射能力不够强。农民组织化程度不高,企业与农户关系还不够紧密。相当一部分农业企业与基地农户之间的关系是松散型的,没有形成紧密的经济利益共同体,签订的产销合同不能如约履行。合作社形同虚设,没有发挥应有作用。

3.1.3农产品科技含量较低

农业是科学技术为依托的产业,随着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逐步深入,农产品基地建设对种子、技术和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但从温州市欠发达地区目前的情况来看,农业科研综合实力薄弱,对高新技术品种的研究跟不上结构调整和农业经济发展的步伐;引进多,吸收消化形成自主知识产权的成果少。

3.2土地流转困难

这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农民害怕在土地流转过程中被强势群体侵犯其合法权益或期盼土地增值而不愿流转,另一方面工商企业或大户害怕农民反悔而不愿对集中的土地进行长期的、战略性的规划和建设,制约了对土地的有效利用。同时,集中土地需要同许多农户打交道,业主怕、农户担心,可变因素多,这也制约了农村产业化的进一步发展。

3.3资金短缺

农村产业化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但农户和龙头企业的融资环境较差,农业贷款困难依然比较普遍,一些农业产业化基地的建设和农产品的加工转化项目苦于缺乏资金而不能实施。同时,面对日趋商业化的银行、信用社,农户和龙头企业小额流动资金贷款难的问题越来越突出。而且贷款手续多,数额小,进一步加大了农业投入的困难,这对农产品的规模经营带来的影响更加巨大。

3.4农民素质较低

推进农业产业化,必须有其素质与之相适应的农民。但多数农民的文化心理都较为消极,缺乏闯劲和冒险精神,满足于温饱,自由松散、自私保守,难以适应产业化生产发展的需要。欠发达地区农业从业人员岁数大,文化水平低。50岁以上的超过半数,文盲、小学文化以下的人员众多,比例在70%以上。

3.5农村市场机制不完善

产业化农业实质就是市场农业,而欠发达地区分散经营的小农户规模小、商品量少、商品率低。农户产前生产要素的积累,产中产品量和技术的提高,产后产品销售等,没有为之服务的系列健全组织机构,不能进行及时有效的系统服务,无法实现好生产与大市场的顺利衔接,因而产销脱节,常遭受巨大损失。

4温州市欠发达地区产业开发促农民增收财政对策建议

欠发达地区农民增收农村产业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政策扶持。市(县)财政要加大对欠发达地区的资金补助、政策扶持力度,鼓励欠发达地区依托山区资源优势,因地制宜,积极发展特色农业、农产品加工业、生态型工业、农家乐休闲旅游业等。

4.1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力度,培植主导产业

4.1.1积极开发绿色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业

众多农民认为发展农村种养业对增加收入有很大帮助。调查显示,选择“地区发展经济主要动力在于发展种养业”的农民人数仅次于旅游业,居第二位。扶持欠发达乡镇村发展绿色农业、畜牧业、农林特产业和农产品加工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