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夯实学校发展的根基——学科文化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18692100000011

第11章 “教育的重心下移”及学科文化建设(2)

5.学科文化的独特性

就整体而言,学科文化的核心是学科文化的独特性即特色。这种特色既和学科的内容体系、方法体系有关,又和学科主体的创新能力和意识建构有关。在学科建设中形成独特的文化特质这是课程改革和时代的客观要求。

6.学科文化的基础性

学科文化体系的形成,虽然不同学科有不同的路向,但也有其共同的基础。这一基础就是体现整个学科体系的战略目标、学科理念、学科价值观、学科道德行为、学科精神的共同的价值理念体系,这些都和整个时代精神和要求相连。不同学科虽然具有独特性,但从本质要求而言应有共性,这就是“以人为本”以及对生命的关注。其关注点还要注重调动学科教研组成员的积极性,激发其创造性,以发展建构学科文化。学科文化追求的最终管理目标是构建合理的学科“知识—能力—创新”体系,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合格的高层次人才,强调社会效益,强调国家和人民的长远利益,注重人文目标,以此推动社会进步。

二、学科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

我校的学科文化体系是一个由各学科元素相互组合、相互交叉、相互叠加的系统,以落实“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和培养“可持续发展”的人为依归,以培养富有想象力和创造性的人才为最终的目标。具体说来,学科文化建设包含以下几个重要方面。

(一)学科课程的建设

课程建设是学科建设的基础,我们一般所理解的课程是教学的科目,这和我们的学科基本上是相吻合的。课程是从施教的角度来看,解决的是我们老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的问题。“课程是为实现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目标而规定的教学科目及它的目的、内容、范围、分量和进程的总和,包括为学生的个性的全面发展而营造的学校环境的全部内容。”可见课程不等同于教材,而是由课程的总体规划(教育目标)、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课本(教科书)构成。从现实意义上来说,我们教育的性质、教育的机制及面貌,都取决于课程的性质及其运作。我们所提的学科课程建设,既注重了课程的全局性的意义,又注意了教学的实际需要。从本质上看,学科课程建设是指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在学校的学科层面展开的一项统筹规划、组织管理、开发实施、评估监控的系统工程。学科课程建设的目的在于以课程改革带动学校与学科的发展,通过鼓励学校创造性地实施新课程来促进自身发展、提高教学质量、推进素质教育、实现培养目标。

1.落实国家、地方与学校三级课程管理政策

新课改从我国的国情和世界课程改革的大趋势着眼,妥善处理了课程的统一性与多样性的关系,实现了集权和放权的结合,改变了过去课程建设比较集中的状况,实施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三级课程体系的确立,有助于教材的多样化,有利于满足地方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和学生发展的需要,其本质是经济全球化大趋势下,社会需要多元化的客观反映。我们都清楚我们国家的发展无论是经济还是文化的发展是不平衡的,三级课程管理政策的实施,为课程适应地方经济、文化发展的特殊性,以及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体现办学的独特性,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并必将对加速我国课程的民主化、科学化的进程产生深远的影响。

2.实施学科的多元化选修课程建设

多元化在课程建设上来说,就是提供多种选择,它的目的就是在多元社会中满足学生的多种需要,来适应未来的社会发展和需求,使学生的个性能够通过课程的学习得以培养和发展。关于满足需求我们可以从美国教育家加德纳的理论中找到依据。传统上我们学校一直只强调学生在逻辑─数学和语文(主要是读和写)两方面的发展。但加德纳认为这并不是人类智能的全部。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智能组合,例如:建筑师及雕塑家的空间感(空间智能)比较强,运动员和芭蕾舞演员的体力(肢体运作智能)较强,作家的内省智能较强等。他在《心智的架构》这本书里提出,人类的智能至少可以分成七个范畴(后来增加至八个):

(1)语言(verbal/linguistic);

(2)逻辑(logical/mathematical);

(3)空间(visual/spatial);

(4)肢体运作(bodily/kinesthetic);

(5)音乐(musical/rhythmic);

(6)人际(inter-personal/social);

(7)内省(Intra-personal/introspective);

(8)自然探索(naturalist,加德纳在1995年补充) 。

另外,还有其他学者从内省智能分拆出“灵性智能”(spiritual intelligence)等。

根据加德纳的理论,我们的课程设置就可以在适合大部分学生发展需要的基础上,留意每一个学生在某一两个方面的智能特点,从而提供给他们不同的学习内容,而使个性得以强化。我们还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而创设我们的特色课程实施多元的评价机制,使我们的课程建设更加丰富多彩。

(二)学科队伍的建设

学科建设必须依靠学科队伍来实现,没有一支高水平的学科队伍,就不可能建设高水平的学科。学科队伍的建设即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建设,它是落实课程理念、实施教学目标的基础,没有一支以教研组为中心的、强有力的学科队伍,任何目的都不能达到。学科队伍及学科教研组建设是学校发展的关键,是学科文化建设的关键,是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学科教研组队伍建设必须坚持以下几个方向:

1.以教师发展为本

以教师的发展为本,是学科建设的前提。在学科队伍建设中我们首先应下大力气,着力营造有利于教师专业成长的环境,包括人文环境——使教师的发展得到真诚的激励;政策环境——给老师的发展提供政策保证;生活环境——帮助解决老师生活当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心灵环境——使老师时刻感到学校的温暖等。同时,建立促进教师专业可持续发展的培养和支持平台,包括校本教研与培训、进修与交流、以研促教等具体措施。

2.充分发挥学科带头人的作用

学科带头人的作用,具体表现为对学科队伍的专业提升、管理、凝聚、整合等多个方面。俗话说,火车跑得快,全凭车头带。学科带头人对一支队伍的战斗力具有关键的引领作用,他们是学科群体中的先导,是一种正向的牵引力量,是学科文化建设的核心和动力因素。

3.加强学科梯队建设

形成由学科带头人、重点骨干教师和优秀青年教师等不同水平人员组成的学科梯队,优化师资队伍结构,打造发展态势良好的师资队伍——这是一般教育行政部门在学科教研组教师发展中所采用的比较有效的方法,它使我们对教师的培养更具科学性、系列性和针对性。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它提供给学科教师以发展的方向和追求的目标。

4.提高学科队伍团队合作水平

依靠学科带头人的拉动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措施就是注重团队合作。

这不仅体现了当代创业精神,也是一个团队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提升学科队伍整体战斗力的坚实保障。

(三)学科制度的建设

从哲学的角度说,人是一种关系的存在,人在创造历史的过程中,就是通过和群体间人和人的交流而形成一致,进而产生力量来完成的。但如何将散漫的人凝为一体,靠的是道德的维系,但更靠制度的约束。制度是文化分析的真正的单元,要想促进学科的发展同样必须有相适应的制度作保障。

1.学科制度的内容建设

我们学科制度建设的内容应该说涵盖面是很广的,如学科教师培养进修制度、校本教研制度、学科教科研活动制度、学科教学评估检查制度、学科课程建设与实施制度、学科资源有效利用与管理制度、学科教师岗位责任制度等。此外,我们在学科建设中实施“导学稿”教学,制定了“导学稿”的实施方案、教学规范和实施细则。这些都是学科制度建设的重要内容。

2.学科制度的过程创新

对于一所学校来说,学科制度建设是个探索创新的过程,我们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根据学科教学的实际,不断制定新的适合学科发展的措施,目的是提高教学质量,为学科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