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第一类是识字教材,如《三字经》《百家姓》等,编簒这类学科教材的重要目的就是教会儿童识字,掌握文字这一工具。当然文字本身就是其他内容的载体,所以在识字中也会学到不少其他的知识。第二类就是伦理道德教材,如吕本中的《童蒙训》,吕祖谦的《少仪外传》等,它们重点是向儿童传授伦理道德知识以及为人处世、待人接物的准则。第三类是历史教学的教材,如宋王令作《十七史蒙求》,黄继善作《史学提要》等,这类教材一般简述历史的发展,或者选辑历史故事或辑录历史人物的嘉言善行,既向儿童简述历史知识,又对儿童进行思想教育。编写体例一般为便于记诵的四言韵文。第四类是诗歌教学的教材,如朱熹的《训蒙诗》、陈淳的《小学诗扎》,他们选择适合儿童学习的诗词歌赋供他们学习,对学生进行诗教和审美教育。第五类是名物制度和自然常识教学的教材,以宋方逢辰的《名物蒙求》为代表。
一般涉及天文、地理、人事、鸟兽、草木、衣服、建筑、器具等。这些都有利于学生对生活的认识,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在这几类教材中,今天看来影响较大的主要有《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人们称为“三”“百”“千”。
在我国学科教材的编写史上,宋元时期的教材编写无论从形式和内容上,都趋向系统化和多样化,一些著名的学者都参与到教材编写中来,对提高教材的质量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其中蒙学教程依据学生的特点,大都采用韵文的形式,文字简练,通俗易懂,将识字、社会基本知识教育和伦理道德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给人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到了清代,学校教材主要还是以读经为主,在教材建设中值得一提的是黄宗羲有关学科教学建设的思想,他的有关学科内容的思想,具有广泛和实用的特点。具体包括经学、史学、文学和自然科学四部分。他十分重视经学的作用,认为做学问必须以经学为根底。他指出“学必原本于经术,而后不为蹈虚”,又指出“受业者必先穷经”,“以经术为渊源”,在实际的教学中也以经书为最基本的教学内容。他在强调经学的同时,也重视史学的传授,因此他的学生中出现了像万斯同这样的史学大师。以我们宁波“证人书院”学生为基础而形成的清代浙东学派,也擅长史学,这和他重视史学教育有很大的关系。诗文也是学科教材的重要内容,并提出教授诗文的主张。首先要有浓厚的兴趣;其次反对模仿,提出独创;第三要求为文要情理交融。这些对我们今天仍有较大的启发。他还注重传授天文、数学、地理等自然科学知识,这些既是对中国古代科技教育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同时也是受当时传入中国的西方科学知识的影响,反映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时期对教育发展提出的新要求。看起来教育的世界性融合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鸦片战争时期的教育改革派,其文化教育主张是“不拘一格降人才”,坚持复兴“经学致用”的学风以及“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他们这种以夷制夷的胸怀和放眼世界的气度,促使我国教育由封闭向西方教育开放的转型前进了一大步。
洋务运动时的教育,仍然是以传统的封建教育为主体,但已经催生近代新教育的萌芽,洋务运动举办的新学堂留学教育,真正打破了我们学科建设以读经为主要内容的教育。教会学校就专设西学为一门学科,教授相当数量的数学、物理、化学等学科,学科建设正在实施着和世界教育的接轨。维新和清末废科举、兴学堂、留学教育的兴起,正在彻底改变着我们的封建教育的体制,其学科虽然没有完整的现代学科体系,但已对旧的学科体制产生了较大的冲击。
直到民国成立,建立了“壬子癸丑学制”,在颁布教育法令法规的同时,还颁布了各级各类学校的课程标准,规定了各级各类学校的课程教材设置和内容。课程教材的设置,全面反映了当今世界科学发展的要求,全面反映了资产阶级对教育的要求,这在学科建设史上是一块重要的里程碑。伴随着新文化运动的展开,学科建设也加快了变革的步伐,由于新文化运动倡导教育的个性化、平民化、实用化和科学化,废除了读经,恢复了民国初年的教育宗旨——养成健全人格,发展共和精神。依据此宗旨,学科内容进行了统一改革,学校教育中推行国语和白话文,学科教育中文学革命的成果有所显现,所学作品使用白话文,这是学科建设中最基础的改革,为文化的普及打下了基础。
1922年,随着西方教育思想的传入特别是美国教育家杜威来华讲学,新学制逐渐形成。当时的教育部在1922年11月1日颁发了《学校系统改革案》(即“新学制”) 。依据“新学制”,教育部在1923年6月颁布了《中小学课程标准纲要》,它规定了中小学的课程教材的设置,调整了其认为不合理的课程设置。比如它规定初级中学课程设社会、言文、算学、自然、艺术、体育六科。课程纲要是我国学科建设上的一次进步,是我国教育现代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重要标志。具体到国民政府和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根据地的课程建设,以及新中国成立后的几次大的课程改革,由于有的繁杂,有的我们大多了解就不再涉及。我们用较多的笔墨对学科建设的历史过程进行梳理,目的是从中可以了解到学科建设始终和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及其他各种因素相联系。学科内容的确立是学科建设的中心,同样它要反映一个时代的社会发展的客观需求。这也是我们在新的形势下,进行学科教材建设应注意的问题。
由于分科教学,便产生了以学科教学为中心的组织即学科教研组。下面我们便分析一下,学科教研组的由来,以及学科教研组和学科的关系。
三、学科教研组:学科文化的建设者
(一)学科教研组的由来
学科教研组是学科的衍生物。也就是说,有了学科教学后,才有了从事这门学科教学的人员组成的学术组织,或者说是学科教学研究的组织。它以研究学科教学为依托,属于学术组织而不属于行政组织。它负责制订、落实本学科的教研计划,组织本学科的老师进行业务学习,组织年级备课组的活动,设计研究公开课教学,培养青年教师,进行本学科的课题研究,总结本学科的教学经验等等。这些便构成教研组的基本任务和内涵。
1957年1月21日,我国教育部为了加强学科教学、教研工作,颁布了《关于中学教学研究组工作条例(草案)》,这大概是我国最早的有关学科教研组的文件。从学科发展上来看,该条例具有承认、定型、规范这一学术组织的作用。学科教研组织发展到今天,规范的学校无论从组织、职能、还是活动都能自成一体,教研组文化在长期的摸索建构中有的也已经建立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