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工具理性指向人的现世,但却遗忘了人的真实生活,造成了人的存在的异化和片面化,使得人不再是一个独立完整的人,而成了一个单向度的人,成了一个只会机械操作的工具人、空心人,这样也便导致了人文精神的失落。这些都是因为脱离人的现实生活的现代功利主义所造成的后果。具体到我们国家,我们同样受工具主义的影响,“人的价值被物化了,成了衡量和评价人的尺度,物化现象在观念上反映的是拜物教,对商品和金钱的崇拜成为一种时代性的社会心态,它意味着‘物化’已经渗透到人们的精神深处,使人的心灵也物化了。”除了受现代工具主义的影响以外,学校由于应试教育的泛滥,教育脱离生活的现象更加严重。我们的教育可以说几乎完全被分数所控制,学生的生命被分数所宰割,师生同样也被物化为分数的工具,教育和学生的生活世界的联系完全被阻断。因此,我们进行教育教学的改革,学科教研组必须树立教育和生活联系的理念,关心学生的生活世界,注重学生的生命价值,让教育成为一种诗意的工作。
教育和生活的关系我们可以从以下角度来认识:
1.生活离不开教育
我们知道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而人的成长又会让我们和生活的世界紧密地联系到一起。“生活世界中的所有一切都从生命出发来结成一种关系网。”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通过教育才能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在我们的成长历程中,教育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一个生命从他降临之时起,教育就伴随了他的一生。从学习语言到思考问题,从学习技术到制作工艺品等等,这些都是要通过教育的方式来实现的。如果我们想要自己的生活变得更有意义,那么就应把教育摆在极其重要的位置。人的生活既包括物质方面也包括精神方面。在物质生活方面,我们通过教育学到了更多的科学技术,创造了更多的物质财富,从而使我们的物质生活更加富裕;在精神生活层面上,通过教育的方式,我们的思想得到了升华,使我们的心灵和精神都得到了更高层次的满足。我们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在教育的作用下,获得巨大的发展,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教育。
2.教育要为生活服务
古希腊的哲学家曾指出,教育的真正价值在于唤醒。具体到人类的现实生活,教育则是为了服务于生活,所以教育就是服务。教育的深层意义在于使人们懂得生活的真正价值。通过教育的方式开拓人们的视野,提升人们的思维,使人们能够更深刻地思考生活的意义。现实生活中,我们在接受教育的同时,时刻在思考着一个问题,通过怎样的方式才能使我们的生活变得更有意义、更有价值?这是一个思考的过程,也是一个接受教育的过程,更是一个生活的过程。生活离不开教育,教育更是时刻在为我们的生活服务。在这个认识的过程中也深刻地体现了教育的意义,使我们能够更深刻地认识到教育与生活之间的密切关系。
3.生活即教育
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使人成长,而人的成长的过程也是他的生活的过程。在生活中我们所追求的是社会的进步和人的觉醒,而这恰恰又是教育所期盼的。因而我们也可以说生活即教育。当我们树立了这样的理念以后,我们在学科教研组建设中就会有一种更明确的指向,而不至于再在应试教育中沉溺,不至于再使我们的教育走上严重地脱离学生生活实践的老路。
生活的空间是无限的,也只有我们有了这种理念以后,我们的学科教研组建设才能开拓一片新的广阔的天地。
当然学科教研组建设应具备的理念是较多的,比如人文主义的教育理念、终身学习的理念、有效教育的理念等等,我们在这里提出这几个方面只是抛砖引玉而已。
三、宁波市洪塘中学教育理念解读
学校的教育理念是学科教研组理念的指导,学科教研组理念是学校理念的体现。从理念表达的特色上来看,学校的理念更具全面性、开阔性,学科教研组的理念则更具有针对性和具体性。
依据时代对教育的要求和学校、教师、学生发展的客观实际,以及我们的办学目标,经过多方论证,我们学校所确立的办学理念是:培养可持续发展的学生,造就可持续胜任的教师,实施可持续提升的教育。解读学校的理念它的中心词是“可持续”,是对学生、老师、教育所提出的总的目标要求,而学生的“发展”、教师的“胜任”、教育的“提升”是“可持续”前提下的“发展”“胜任”和“提升”。
“可持续”是一种绵绵不断的生命的动力源,是活力的动力源,是走向成功的动力源。有了学校的“可持续”,才会有学生的发展、教师的胜任,教育的提升。因此说“可持续”是发展的前提和基础要素。从理念的顺序排列来看,学校把培养“可持续发展的学生”放在首位,这一是突出了学生发展的主体地位,也就是说学校的发展是以学生的发展为前提;二是学校的发展要以学生的发展为依归、为目的。没有学生的发展,一切的发展都不成立,一切的发展都是空的、无意义的。而在学生和教育发展之间的是教师的“胜任”,教师的“胜任”是学生“发展”的关键,也是教育“提升”的关键。没有教师教育教学的“胜任”,就不能很好地完成教书育人的任务。这里我们强调的是“胜任”,顾名思义“胜”是超出的意思,“胜任”包括对教育教学的驾驭能力较强,对教材体系、学生特点把握得较准,对教育的内在规律、机理认识较清,对教育的现代教学技术、教学方法运用较为熟练等等。
“胜任”的教师可以是大师、可以是名师,但绝不是庸师。当学生的主体意识树立,教师都能够“胜任”时,才能够“实施”可“提升”的教育、具有内涵发展的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教育。因此说我校的教育理念是一个逻辑严密的动态链条,是相互联系提高的一个动态系统。如果反过来分析,有了“可持续提升的教育”,就一定会有“可持续胜任的教师”,有了“可持续胜任的老师”,就一定有“可持续发展的学生”。
如果我们抓住“可持续”这一关键词来分析,对于学校、老师、学生来说应具有什么特点呢?也就是说用什么条件保持“可持续”呢?
保持可持续提升的教育,首先我们要说明的是这里所说的教育,是指某所学校的教育,而不是指整体的教育。那么保证学校教育的可持续提升,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第一,是一定的硬件设施建设,包括宽敞明亮的教室、配备齐全的实验室、藏书丰富的图书阅览室、干净卫生的餐厅等。这是一所学校教育提升的基础。第二,要有一支良好的教师队伍,他们有献身教育的高远追求,有对待学生宽阔的大爱之心,有用先进的教学理念武装的头脑,有娴熟的操作技术等等,这是学校可持续提升的保障。第三,还必须有健全的学校文化,因为文化是一种规范化的力量,没有健全的学校文化,学校的发展就没有持续的可能,只有文化力量才能延续教育的提升。而造就可持续胜任的教师,它的条件是老师一定要有献身教育的理想。一个三心二意、这山望着那山高、时刻想着跳槽的老师,是不可能“持续”胜任教育工作的。第四,要有自强不息的学习探究精神。我们说任何工作都不是一帆风顺的,都会有这样那样的困难,我们的教育工作也一样,要想使我们的工作做出成绩,能够很好地“胜任”,我们就必须有一种积极的探究精神,因为它是一切事业成功的保障。第五,要有勇于开拓的实践精神,在我们的工作中,一般了解理念容易,而把理念变成我们的实践难,而做出开拓性的贡献,没有教育实践的支撑,一切都是空话。目前素质教育轰轰烈烈、应试教育扎扎实实的现状之所以盛行,就是我们缺乏真正的教育实践所致。
培养可持续发展的学生,学校要通过教育,首先要让学生掌握较好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这是发展的前提。在今天新课程改革中,我们不少地方,只讲究表面的热闹,而忽视学生基本知识的传授、基本技能的培养,这种做法拔苗助长,严重影响学生持续发展的能力,这是应该克服的。其次要培养学生刻苦学习的精神,这种精神是任何时候都需要的,但在我们现实教育教学中,我们有些老师有些忌惮说“刻苦”,似乎讲刻苦就是不讲科学,就是死记硬背,其实刻苦是一个人持续发展和提高的关键因素。还有发展是一种意识的支配,学生真正的高水平的发展,想象能力和创新意识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想象力使学生的发展走得更远,创新意识使学生的发展达到更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