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夯实学校发展的根基——学科文化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18692100000023

第23章 组织——学科文化建设的基础(2)

(六)合作价值取向

要想发展就必须合作,这主要取决于知识激增时代信息化社会的客观要求。在当今社会谁也无法穷尽任何一个领域哪怕是一个领域中一个分支的知识,但是科学需要发展,规律需要总结,唯一解决的方法就是合作。加拿大学者迈克·富兰在其著名的《变革的力量》中讲到两种鸟类:山雀和红鸥鸲。“早在19世纪初期,送到英国家庭的瓶装牛奶是没有盖子的,两种鸟类,山雀和红鸥鸲,逐渐学会了啄食瓶口边沿的奶油。后来送奶员用锡箔密封瓶口以解决这一问题,在以后的20年里,山雀类的鸟(约100万只)又逐渐学会了如何啄穿这种密封纸。相反,红鸥鸲却没有学会。即使一个偶然的机会个别的红鸥鸲发现了如何啄穿密封纸,而这只红鸥鸲的经验在红鸥鸲鸟类的群体中却没有得到传播。如何解释这一现象呢?”

山雀的行为是社会性的。他们聚群行动,每年8~10只鸟会一起相处三个月。它们有时会和其他的山雀相聚,然后变换一起相处的成员。相比之下,红鸥鸲的行为是割地而居的,一只雄性的红鸥鸲会把其他雄性的同伴排除在自己的领地之外。它们极少相聚,即使相聚,通常也是彼此敌对的。

看来,群居的鸟类彼此间的适应是最有效的,学习起来比较快,因而它们不仅增加了生存的机会,而且加快了进化的步伐。

这则趣事充分说明了最有活力的文化是开放的、合作的、善于融合的文化,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茨基也认为,人的心理(当然也包括学习)是在人的社会活动中发展起来的,是在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交往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合作是一种氛围的营造、力量的凝聚。在学科教研组建设特别是相对较弱的学科教研组建设中,其合作性取向更显重要。而我们所阐述的各种取向性,其合作性取向是其基础,一切的价值取向要想发挥最大的作用,必须以合作为基础。

当一个学科教研组织确立了明确的价值取向后,学科教研组就会形成一种新的文化生态,并在学科文化建设中发挥积极的作用。因为价值是一种规范性的力量,同时也是对人们思想行为的提升。我们一直在说,有什么样的价值观,就有什么样的人生,同样有什么样的价值取向,就会打造出什么样的学科教研组织。学科组织文化中的价值取向固然重要,它是灵魂,是保证,但是要想使教研组织文化发挥应有的作用,还有许多工作要做,其中学会合作共生、互惠共赢更是首当其冲。

二、学科教研组织文化建设的途径

学科的组织文化其核心是学科组织的价值观,而落实在具体的层面上,虽然有很多内容需要我们明确,但选一个优秀的组长、有严格的制度作保障、构建崇尚协作的文化是使组织保持战斗力的几个重要保障。

对一所学校来说,可能校长的作用比较大,但对一个学科教研组织来说,一个好的教研组长其作用可能远远重要于一校之长。尽管教研组长的作用取决于学校的内部环境和学校的文化生态,取决于学校的大力支持,但在这些条件都得到保障的情况下,学科教研组长的作用是直接和巨大的。

所以,在学科的组织建设中选一个优秀的组长就成了学科组织文化建设的关键。

(一)优秀的学科教研组长——学科组织文化建设的关键

好的学科教研组组长应具备什么样的特质呢?综合各种分析笔者认为应有以下基本的特质:

1.学科教研组长应是一个优秀教师,或者说在所在学科群体中是最好的老师

优秀学科教师是教师成为教研组长的前提和保障,也是教研组长能够起到示范作用并能引领组内教师的基本条件。只有组长的优秀才会有学科组的优秀。优秀的学科教师应具有以下四项基本条件:一是要有比较强的专业能力,对学科的本质理解比较深刻透彻;二是熟悉并掌握比较多的教育教学方法,能根据不同的学生实施不同的教法;三是要有甘为学生的发展、学科组的发展而不计个人得失的奉献精神;四是要有一点权威性,要让学生和学科组的教师信任与敬仰。这四项条件,能使教研组长不仅成为学科教学方面的权威,而且成为教师效仿的楷模;不仅成为本学科组内破解学科难题的高手,而且成为为人师表的典范。

2.具备较强的组织沟通和协调的能力

教研组是一个团队,在这个团队中一般既有老、中、青各年龄段的教师,又有高级、中级、初级不同职称的教师,同时可能还有校级领导、中层干部等各类担任学校管理工作的教师。要把所有人的工作思路都集中在一个教研组的建设目标上,需要教研组长具备相当的组织和协调能力。从沟通这一层面来看,教研组长要和以下三个部门经常进行沟通:一是学校的教学管理部门,教研组内所组织的一些活动必须要取得学校职能部门的大力支持;二是县(市、区)教研室或教师进修学校的学科教研员,教研组的建设必须取得教研员的指导;三是兄弟学校的相关学科教研组长,一些好的教研组建设的做法和先进经验要兼收并蓄。从协调这一层面来看,教研组长要协调好本学科内各备课组间的工作,要协调好与校内各年级组的工作,要协调好和校内其他学科教研组长间的关系,从而保证教研组工作有条不紊地开展。

3.具备熟知学科教研组建设基本规律的素质

学科教研组建设基本规律应包括三个层次:一是学科教师成长的规律。

从新任教师的培养、老教师的发展、专家型教师的作用的发挥这几个层面,都要让不同的教师有不同的成长侧重,形成互动互惠的学习共同体;二是学科校本课程开发的规律。从一般性用教材、教教材,到形成符合本校学生实际的教案、学案、讲义,到最终形成学校的学科校本课程,这需要教研组长精心组织和长期培育;三是学校优势学科形成的规律。学校优势学科的形成,要有一个稳定、积累、优化的过程,要有一套本组成员认可的富有活力的教研组工作体制和激励机制,要有组内的领军人物和稳定的学科教学质量。

这一点在学科的质量建设中显得尤为重要。学科组长和优秀教师的结合在学科的质量建设中,往往有定海神针的作用。

4.具备较强的教学研究能力

在学科教研组建设中,教研组长要善于分析、归纳、总结教研组建设的问题、经验和规律,要不失时机地对学科教学管理等问题和经验进行总结,并以课例或课题的形式组织全组教师进行讨论和研究。为使学科教研组活动有内容、有成效,学科教研组一般应该有一个由教研组长领衔的学科教研课题,组内的成员都作为课题组成员,同时把教研组内的一些工作纳入到课题研究的渠道。一个阶段过后,教研组就会出经验,就能形成自己学科的一套教学理论。当然,在这一过程中作为教研组长应做好以下四项工作:一是出好思路,对课题的进展要进行总体的把关定向;二是落实到位,使组内的教师明确各自研究的领域,有很强的可操作性;三是及时汇总成文,每一阶段的研究必须要积累素材,要有专门的统稿人;四是为组内教师提供展示的机会和平台,为青年教师成长铺路,这些都是学科组长应具备的素质。

5.具备较强的课程改革的素质

课程改革的目的是为了学生充分的发展。作为学科教研组长,应该在以下三方面进行引领:一是课程改革理念的引领,让组内的教师统一思想。

学科组的教师再也不能以不变应万变了,而必须以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去改进学生学的方式和教师教的方式;二是课堂教学的引领,让知识与技能在课堂上有效落实,让过程和方法在课堂上有效呈现,让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课堂中有效渗透,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习负担;三是在课堂教学中对“学法”指导的落实。现代课堂已从教师的独角戏转向师生互动、以生为本的时代。如何教会学生学习比教会学生某些知识更为重要。

作为学科教研组长,应积极督促本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切实落实学法指导并率先垂范。因此说学科教研组长在学科建设中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

当我们挑选了一个好的学科带头人——学科教研组长后,要想使学科教研组织更有战斗力,能更好地完成学科教学的任务,还必须有健全的制度作保障。“建立与课程改革相配套的组织和管理制度,是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与之配套的组织与制度保障,课程改革将成为空中楼阁。”什么是制度?所谓的制度主要是指社会的法律、法规和规范体系,是要求成员共同遵守的、按一定程序办事的规则。而学科教研制度是学科教研组在教育实践中制定的带有强制性的规定和条例,包括备课制度、听评课制度、作业的批改讲评制度、课题研究制度等。学科教研制度是学科群体组织正常的教育实践活动、促使学科教学取得最佳效果的有力保证。那么学科教研制度应坚持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