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夯实学校发展的根基——学科文化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18692100000040

第40章 学校文化生态建构的要素(3)

我们说在人的素质的诸种要素中,一个人的身心健康是基础,是根基,没有一个健康的体魄,要想做出成绩是不可能的,但是在目前的情况下,笔者曾经或正在阅读的有关教育教学的专著中,谈及师生的发展,大都在智力因素、相互对话、资源共享方面用力,谈及身体健康的几乎是空白,这种现象是到了改变的时候了,否则我们教育的一切努力,都会因为对师生体质的漠视而事倍功半,有时是无效或者是负效的。因此我们说健体非常重要。

(二)教风:求德、求实、求进,学风:勤学、乐学、善学

上面我们对学校的校风做了说明,下面我们再对教风和学风分别加以说明。

学校的教风是“求德、求实、求进”,学风为“勤学、乐学、善学”。所谓的“求德”就是我们的老师要追求良好的道德修养,要进行长期的道德修炼。

古代的韩愈就有言“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意思是古代的读书人,学习为了自己的修养,今天的读书人学习是为了向世人炫耀。可见我们的古人十分重视人的道德修养。古代的文化典籍《左传》提出了人所追求的三不朽,即立德、立功、立言。而立功、立言的前提是立德,“德”是人从事一切活动的出发点,何况我们为人师者,其人格操守更应是第一位的。叶澜教授等在《教师的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中指出:“教师是有着清醒自我意识和角色意识的存在。教师要有非凡的道德勇气和经得起考验的人格力量,要始终与学生的命运息息相关,在任何时候都不向邪恶的势力低头,并勇敢地保护正义;要一生淡泊名利,耿介自守,要有足以感召学生的力量。对学生的人格的培养和完善是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教育还负有推进知识之使命和维系道德、提高品格之使命,根本不能‘只知苟且,只知规避责任;只知迎合意旨;只知从中取利,只知说假话,只知在夹缝中讨生活’。教师在某种程度上是人们向其看齐的理想形象。”这是对我们教师的道德人格操守的具体要求。我们常说教师的身教重于言教,因为老师的言行就是其道德特质的体现。我们把“求德”放在教风的第一位,同样我们认为老师的德性是实现我们教育目标的前提,是培养学生具有优良的道德品质的前提。先成人,再成才,老师先有优良的道德,才能达到让学生成人、成才的目的。具体我们老师应有什么样的道德操守,因它是一个多元要素的组合,这里我只提几个方面,不再阐述。教师优良的师德应是信念坚定,关心国事;爱岗敬业,与时俱进;勤奋好学,勇于创新;心存大爱、有人文情怀;无私奉献、治学严谨等等。

而“求实“则是对工作作风的追求,就是说老师的工作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求实就是无论是学校的管理,还是教育教学都要从客观事物的事实出发,不主观,不武断,讲实际,动真招,求实效。“求实”充分体现了我校教师求真务实、实事求是的态度和力求开拓创新的决心。“求实”,是“实事求是”一词的减缩。“实事求是”,最早出自东汉班固《汉书·河间献王传》,以褒扬河间献王刘德“修学好古,实事求是”。唐代训诂学家颜师古曾注释为“务得事实,每求真是也”,就是务必取得事实根据,逐一探求真实的结论。

求实精神是中华文明的基石,是中国人民最珍贵、最精致的思想精髓,是中华民族立国固邦之灵魂。弘扬求实精神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关键。学校的职责是向社会输送合格的人才,因此,学校必须求实尚真,拥有真学者,产生真学问,培养真人才,不玩虚,不造假,不做戏,这也是一所学校令人信赖和向往的关键所在,也是我们要坚持不懈履行的重要社会职能。这就要求我们师生员工对工作、学习和生活要有认真、细致、严谨、扎实的态度和作风,以脚踏实地的态度来对待工作,以严谨科学的态度来对待教育和教学,以诚心向学的态度来对待学业,以执著不懈的精神来追求真理。全校要上下一心,讲诚信、讲实干、讲率真,抵制和反对任何虚假、浮夸、作秀之行为,这样才能真正推动学校和谐向上文化生态的形成。而如何求实,上面我们所引用的《礼记·中庸》中所说的“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是一个很好的路向。当然“求实”的精义,即科学精神,科学就是求实,就是求真,只有这样我们的教育教学才能把握规律,取得真效。

“求进”就是不断地上进,不断地使教育教学工作,在原来的基础上有所突破、创新。求进是一种对生命、事业绵绵不断的追求,它的底蕴是创新意识和精益求精的精神,责任和敬业是它的基础。求进从个人行为上来看,首先是会不断地寻求新知,并把读书学习作为自身事业的支撑。我们知道如果一个老师只是满足于教一本书,写一本教案,用一根粉笔,那么他绝对不能适应现代信息社会下的教学。如果我们不读书学习,我们的教育教学就会不进反退,正是读书,不断地获取新知,才能使我们的教学生动、鲜活,富有魅力,这也正是一个不断求进老师的特点所在。其次,不断地改变自己的教育教学方法。求进型老师绝不会在教育教学中走老路,或者吃老本,它会在求实即实事求是的前提下,不断地吸取他人的经验,甄别他人在教育教学中的教训,而不断地改进自己的教育教学,进而形成自己的教育教学的风格,从而走向名师的道路。再次,求进的老师不断进行自己的理论探索,提出既适合自己教育教学特点,又有自己独到见解的教育理论。他们绝不因循守旧,也绝不炒别人的冷饭,而是以坚定的信念实施自己的教育教学创新,最终成为一家一派,造福学子,遗泽后世。而当一个集体中这种行为蔚然成风,学校的文化生态就点染上了积极向上的色彩。

学风和教风一样,也是学校文化生态的重要构件,并且学风是教风的体现,教风直接影响和促成学风。所以,鉴于篇幅原因,我们对学风“勤学、乐学、善学”就不再作具体的解释,以下着重分析一下学校的人际关系准则——“真诚、友善、信赖、合作”的具体要求及在文化生态建设中的作用。

(三)学校人际关系准则:真诚、友善、信赖、合作

对学校的人际关系,一般学校是比较忽视的,但它是学校和谐向上文化生态建构的重要基础。因此在学校文化生态的构建中,笔者十分重视老师和老师之间、老师和领导之间、领导和领导之间、老师和学生之间、领导和学生之间关系的和谐构建,因为笔者认为这是学校事业发展、学生健康成长、老师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这就如一幢大厦的基座,只有把它建好、夯实才能让其支撑巍峨的建筑。试想一个成天为了个人的私利、个人的小情绪而鸡争鸽斗、相互拆台、相互消耗的团队,能做成什么样的事业呢?上文我们已经提到我们倡导的“人事关系简单化,工作操作透明化,交往过程包容化,内心状态平静化”的交往处事风尚,努力打造一种“人格上相互尊重,工作上相互帮助,事业上相互激励,未来共同创造”的文化氛围,真正使学校成为这样一个群体:我们既参与其中,又分享彼此,不拒绝和排斥任何一个人,即使个人有不同意见。笔者始终认为一所学校的发展,没有领导、老师、学生之间的团结,就不会有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我们必须坚持我们的人际关系交往准则。准则就是言论、行动、思想等所依据的原则,它应是一种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力量而形成我们言行的指南。下面就对我们的准则“真诚、友善、信赖、合作”作一下分析。

从语义来分析,它们都是对处世态度的一种要求,但它们之间又有层意递进的关系。其中“真诚、友善、信赖”又构成“合作”基础,也就是说,只有彼此之间真诚对待,彼此之间态度友善,彼此之间相互信赖,才能进行有效的合作。合作是真诚、友善、信赖的目的,合作的水平体现了彼此之间的真诚友善信赖的程度。如何达到真诚、友善、信赖最终进行有效的合作?笔者认为首先要有宽广的心胸,这是真诚交往,彼此友善,相互信赖最终达成合作的基础。在人际的交往中,特别是在学校这个群体中,交往的彼此所涉及的并不是什么大事情,比如教育方针的制定,教育方向的把握,这些上级主管部门已经论证规定好,而主要的是一些日常的小事情,就是这样的小事情,比如课程的安排、问题的讨论、班级的优劣、分数的高低、学生课余时间安排、评优评先等等,有的可能由于处理不当而影响自己的形象或者发展,有的可能由于斤斤计较,而影响彼此的情感交流,甚至影响合作。就如罗兰·巴特所说的那样“教师间很少有实质性的联系。有一种不成文的禁忌阻止老师之间相互观摩教学。相互之间的公开性不是教师职业的特点。相反,在同一个办公室里,一位三年级教师会谨慎避开一位三年级老师的教学空间”。他还指出:“当我们抛弃平行游戏,互相影响的时候,经常陷入相互攻击。对于我来说,为了要赢,你必须输。为了赢得家长的支持,有的老师说其他老师的坏话。”这便是由于内心狭窄而进行的内耗,它不能促使自身和其他老师的发展,这是一所陷入空前危机的学校。而化解这种现象的方法就是老师之间必须要有一种宽广、坦然的胸怀,包容的态度,惟有此才能真诚、友善、信赖和合作。其次以学习的心态看待同事。我们说对人的视角决定一个人的态度,如果你仰视一个人,你就会敬重;如果你平视一个人,你就会平等;如果你俯视一个人,你就会骄傲。对同事我们不采取仰视的态度,亦应该采取平视的态度,这样我们就会不断地发现其长处,并从他处吸取好的因素而充实自己,这样就会逐渐地真诚交流、真心合作。笔者也经常给老师们讲:能够与人合作是一种美德,善于与人合作是一种能力;要弘扬宽容合作、个性发展的文化,多看到别人的长处,大家都知道孔雀开屏时非常漂亮,这有赖于人们习惯于从正面看,若有人从背后看开屏的孔雀,那只能遗憾地看到丑陋的屁股,所以我们要学会正面看人,善于发现他人的优点,欣赏他人,充实自己,共同建设和谐的合作文化。

对于个体来说,不管这个人是刚刚毕业,还是年龄已大而反应迟钝,都绝不能采取俯视的态度,那样既影响自己的发展,也会影响彼此的合作,俗话说“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就是这个道理。当然真诚、友善、信赖、合作的基础是对教育的共同的理解和共同的价值观,但在一个群体中,要想使其成为建构和谐向上文化生态的积极因素,必须经过长期的信任积累,还有教育教学以外的交流、交往,甚至经过彼此利益的博弈方可达成这种人际关系。

总之,建构和谐向上的学校文化生态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是实现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是打造学校品牌的需要,也是学科建设的需要,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努力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