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为根本
合作为枝叶
探究为底蕴
寻找泥土寻找阳光
雨露滋润下成长
学生自主性丧失的教学乃是死的教学,没有学生自主参与的课堂乃是死的课堂。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要把自己培养成思考者,你才能体会和认识到学习是一种幸福,是一种智力活动。”事实上,这位教育大家所洞察到的通过自主思考而达到的心灵体验,只有学生在自主意识支配下的积极探究过程中才能得以实现。郭思乐教授所倡导的“生本教育”其核心理念是“全面依靠孩子”。“全面依靠孩子”就是“把以往教学中主要依靠教师的‘教’,转化为主要依靠孩子的‘学’,教育者要‘退后’。教育者的作用和价值,体现在最大限度地调动孩子的内在积极性,组织孩子自主学习。”从这个意义上说,上一章我们探讨的基于主体教学理论下的“导学稿”教学模式,作为一种唤醒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角色意识的重要手段,不仅仅是教学方式的转变,更是对旧的课堂教学的一种革命性的颠覆。本章我们将详细解说“导学稿”的定位、编写与使用等问题。
一、“导学稿”的定位及意义
我们学校既然以“培养可持续发展的学生,造就可持续胜任的教师,实施可持续提升的教育”作为办学理念,那么学生和教师的可持续发展则是我们必须首先要关注的问题。
“导学稿”源于对学生学业发展和教师专业发展的综合考量。
我校的“导学稿”是集教案、学案、课前预习、课堂笔记、课后作业、复习资料等教学元素为一体的教学合一、师生共用的文本载体,涵盖了教案与学案、学习目标与学习策略、习题精选与课外延伸等教学要件。一份“导学稿”,集“教”“学”“练”“考”各教学环节于一体,是实施学科教学的核心载体,是新课程改革中提倡“三维目标”的生动体现。
首先,对学生而言,“导学稿”挑战的是其被动、盲目的学习观,要求他们学会预习、学会复习、学会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导学稿”强调的是“导”与“学”双管齐下的立体教学观。“导”的侧重点就是要求教师做学生学习的指引者、参与者、合作者,而不是居高临下的教学“独裁者”。“导”要以学生的“学”为基础,在“导学”的流程中,教师的“导”是方向,是重点,是问题的肯綮,“导”的最高境界是和“学”的无缝对接。
其次,对老师而言,“导学稿”挑战的是传统的以知识灌输、大运动量训练为主要教学手段的教学理念,使之深刻地认识到学生自学在教学活动中的核心作用,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建构平等的师生关系,教会学生学习,使自己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辅助者。
因此,“导学稿”教学就是我校三个“可持续发展”办学理念在课堂教学中的直接体现,也是实现我校办学目标的核心抓手之一。
二、“导学稿”的构成及作用
我校设计的“导学稿”由两个文本组成。一是“师生共用”的“学案”,二是教师自用的基于第二次备课后形成的“导案”。其中“学案”共设学习目标、预习领航、新知导学、课后拓展、学后反思等五大板块。“导案”作为教师个人第二次备课的个性化教学文本,则更多地体现该教师所教班级的学情实际和教师本人的个体教学智慧。
(一)关于“学案”
“学案”是备课组集体编写的、用于学生自主学习的导学文本。一份好的“学案”,就是一个引导学生进行有效探索的自足而又不封闭的小宇宙。
“学案”一般由五个部分组成:
1.学习目标板块
学习目标是教与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学生自主探索学习的风向标,也是教学过程和教学检测的标准。因此,学习目标的确定必须以课标、教材、教情、学情为背景,以学生的学习需求为依据,体现循序渐进和知识性与思想性相统一的原则。学习目标的表述应通俗、准确,具有可操作、可检测性,避免大而空洞。
本板块的亮点在于以学生学习的需求目标为核心,彻底摒弃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回归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教育理念,突出学生的“学”、引导教师的“教”、为学生的“学”服务的意识。
2.预习领航板块
本板块是针对传统教学中学生“预习”环节的淡化和隐性化的不足所做的改良,其亮点在于使学生的课前预习目标和内容显性化,并力求可操作。
3.新知导学板块
教师通过对教材的梳理和提炼,根据学习目标、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围绕教学重难点,将教师的“导”与学生的“学”融为一体,既体现教师教学设计的智慧,又处处体现学生学习探究的灵性,在双向互动中,师生共同完成教学过程,让教师从“带着教材走向学生”过渡到“带着学生走向教材”,最终达成“学生带着问题走向课堂”的教育新境界。
4.课后拓展板块
课后拓展是学生开阔知识视野、巩固课堂知识、实现知识与能力迁移的重要环节。可以采用资料延伸阅读(侧重文科)和试题强化检测(侧重理科)等不同的形式,以培养能力为主,注重知识的总结、拓展与提高。
本板块要求教师在集体备课时,编写设计适合本年级学情的课后巩固和提升练习,或者提供相关的学习和研究性资料,作为学生进一步延伸课堂知识和能力的辅助。同时,也为践行“轻负高质”提供了可能。
5.学后反思板块
学生记录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疑惑,为今后的学习提供借鉴,是学生提升自己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效率的有效方式。
这五个板块,构成一个相互联系的自主学习导航系统,其中目标和预习是基础,新知的学习是其中心,拓展既是对新知的巩固,也是对目标的落实,更是思路的开拓,而反思则是学习方式的有效提升途径。
(二)关于“导案”
我们这里所说的“导案”,并非传统的在教学活动开始前“闭门造车”的教案,而是教师在学生完成“学案”中的预习部分并批改后,依据学生的自主学习结果编写的更有针对性的第二次备课案。
“导案”一般由三个部分组成:
(1)“学案”的评改情况反馈。主要关注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点和需要突破的重难点及教学策略的预设,包括对学生“存在的疑惑”的分析和据此设定的“导教方向”。
(2)主要教学流程设计及调整的教学内容。比如对学生自主预习后已经掌握的知识点,或者学生在自主复习时可以掌握的,教师不必在课堂上讲述。而对“学案”评改中发现的学生易误、易混的知识点或能力点,则应在流程设计上予以调整或强化。
(3)教师的教后反思。
“导案”的编写不要求面面俱到,只需列举教学思路和环节要点即可。
这样的要求并非降低了第二次备课的质量。恰恰相反,我们将通过第二次备课更好地完善课堂设计,依据自己任教班级学生的实际和自己的教学风格,更切实有效地引导学生落实“学案”的学习内容。
(三)关于“集体备课”
我校的集体备课流程主要包括五个环节:一是钻研教材,个体初备;二是中心发言,集思广益;三是修改完善,形成学案;四是评改学案,第二次备课;五是教后反思,理论提升。
其中,形成“学案”的过程体现出教研团队的合作;形成“导案”的过程则是对共性“学案”的充实、修改,既统一了总体的教学思路,又不抹杀教师独特的教学风格,使每一位教师的教学各具特色。这为在“导学稿”教学模式下的个性化教学的实施提供了保证。
下面展示的是我校语文组徐桂英老师编写的《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一课的“学案”和“导案”。
洪塘中学师生共用“导学稿”(学案)
课题:《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课型:新授课
日期:2010年12月6日星期一
主备人:徐桂英
审核人:七年级语文备课组
编号:No.052
一、学习目标
(一)了解新闻的有关知识,把握新闻的特点,了解导语的作用,重点把握新闻的结构。
(二)理解主体部分各层次间的内在关系。(难点)
(三)体会文章准确、简洁的语言特点。
二、预习领航
(一)了解背景
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第三野战军和第四野战军一部,在长江中下游强渡长江,对国民党军汤恩伯、白崇禧两集团军进行战略性进攻。4月15日,国共双方代表团拟定了《国内和平协定(最后修正案)》,并商定4月20日签字。但南京国民党政府却拒绝签字,人民解放军即遵照中共中央军委命令,于20日夜发起渡江作战。突击集团第一梯队第24、第25、第27、第21军在强大炮火掩护下,冒着国民党军军舰和江防炮火的拦截,在100余公里的江面上,首先登船起渡,迅速攻占了鲫鱼洲等江心洲。接着,突破鲁港(芜湖西南)至铜陵段国民党军江防阵地,连续打退守军的多次反击,巩固了滩头阵地,尔后又向纵深发展攻势,至21日占领铜陵、繁昌、顺安等地。
(二)教材分析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报道了解放战争中渡江战役的胜利战况。这是人类战争史上空前的奇观,千里江面上万船齐发,人民解放军冒着炮火奋勇挺进,冲破敌阵,横渡长江。毛泽东亲自撰写了这则新闻,给全军战士和全国人民以极大的鼓舞,今天读来依然令人回肠荡气。
(三)积累词语
读一读,查一查,写一写(每词写三遍),并给加点的字注音。
荻港( )锐不可当( )逃窜( )要塞( )阻遏( )溃退( )签订( )督战( )
(四)新闻知识
阅读课文后的“研讨与练习”一,了解新闻的有关知识。
新闻的五个部分分别是:
三、新知导学
(一)课文标题“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传达了哪些信息?请与同学合作,列举出你们的发现。
(二)请把本文的导语找出来,抄写在下面,并说说其在文章中的作用。
本文的导语是_______。
在文中的作用是_______。
(三)列出本文主体部分的提纲。
(四)新闻报道一般以记叙为主,但是本文中有一段很明显的议论。请抄写在下面,并说说其在文章中的作用。
(五)本文语言准确,请选择两个例子加以分析。
(六)拓展阅读
下面是毛泽东以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为题材创作的一首律诗。阅读后,请与课文对照,说说这两篇作品的不同。(至少说出两个方面的区别)
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毛泽东同志这首词最早发表在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12月出版的《毛主席诗词》一书中。
【注释】
山:莽莽南京中山门外紫金山。
虎踞龙盘:《三国志》诸葛亮与孙权论金陵说,“钟阜龙蟠,石城虎踞。”
慨而慷:曹操《短歌行》,“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追穷寇:《孙子兵法·军争篇》有“围师必阙(网开一面之意),穷寇勿迫”。
霸王:指西楚霸王项羽。鸿门宴上,他听了项伯的话,“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没有杀刘邦。后来刘邦项羽血战连年,终于约定以鸿沟为界,中分天下。双方士兵为和平连呼万岁。项羽守约退兵,刘邦却立即背信弃义地围攻项羽于垓下,他的部下更把楚霸王分尸为五。事迹见《史记·项羽本纪》。
天若有情天亦老:这是李贺的诗句,见《采桑子·重阳》注释。
桑:沧海桑田的略语。葛洪《神仙传·麻姑》里,麻姑对王方平说,“接待以来,已见东海为桑田。”
四、课后拓展《作业本》第一课1-7题。
五、学后反思
(四)“导学稿”的作用
从“导学稿”对师生教学行为的作用上看,“导学稿”促进了两个“发展”。
1.为教师提供了高标准、严要求的专业发展的平台
“导学稿”是教与学的一种综合设计,体现“教学合一,教学相长”的思想。“导学稿”教学其实是对教师一种能力的检验,教师在设计“导学稿”时,必须把教材严谨的、逻辑性强的、抽象的知识,转述成学生能读懂、易接受的知识,且要深入浅出,具有一定梯度。教师如果没有对学科教学的整体把握和学科研究能力是很难做到的。“导学稿”模式的创建,自然也能促进备课组教师之间的紧密合作,因为任何一份“导学稿”都是同一年级学生集体使用的,同备课组老师的利益是紧紧捆绑在一起的。
这样,“导学稿”的编写过程就需要教师具备以下三项能力:
一是备课中的选择设计能力。备课过程中,教师要把教材、参考资料、学生实际、教学手段和教学媒体等因素优化整合,做到精选材料、精选方法,必须学会在抓“重点”、攻“难点”、解“疑点”上下工夫,在促进学生知识结构的形成、基本能力和积极情感的发展上下工夫,在激发学生内在主体性上下工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