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夯实学校发展的根基——学科文化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18692100000052

第52章 校本培训及其形式(1)

为了一缕温润的春风

为了一泓明澈的晶莹

我们更上层楼

文化给我们一种

博大无边的心胸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学校的大多数工作都是指向课堂的,都是和课堂教学有关的,因为课堂是学校发展的中枢,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中枢,是学校文化特质的综合性体现。

最近各大网站报道了有关教育专家钟启泉的言论:“现在的绝大多数老师不合格,并明确指出我国的中小学老师存在三个主要问题:不读书、不研究、不合作。”该报道引起人们的广泛的关注,批评者有之,讥讽者有之,赞扬者有之。笔者认为,不管这个报道是否属实,也不管这种批评是否切合教师群体实际,我们应该看到他的出发点是好的,其目的是想通过自己对中学教师整体现状的表述,给我们以警醒、以促进,尽管这种表述可能和事实有出入,但也毋庸讳言,我们的教师群体中确实存在着这种情况,我们教育界不应对此说法耿耿于怀,而应该进行更加深刻的反思,这样我们的教育才能够健康地发展,我们的课堂教学才会高质量。

虽然笔者不同意他所说的大多数老师不合格的说法,但对他所指出的教师队伍中存在的问题,也是深有体会的,或者说他的说法是具有部分合理性的。具体到全国,由于地域不同,经济发展状况的不同,人们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同,教育的整体氛围不同,确实存在着一些老师不读书的现象,不读书也就很难说做研究,不研究也可能就没有了合作。笔者在前文也提到个别地方的一所学校,200多位老师没有一人自费订阅报纸杂志的情况。这种情况很可能不是一所学校,可能是某些学校,如果我们了解了这种状况,我们就可以了解某些地方的教育生态,就不会对钟启泉教授的说法那样来气,就会感到他的话还有部分的合理性。其实他以更高的标准来评价我们,我们也应感到是好事才对,毕竟这给了我们一种参照,一种鞭策。

就是现在的暑假,老师们似乎也难得休息,因为从整体来看我们似乎建立了国家、地方、学校所谓的三级教育培训体系,作为一线的校长,笔者不能确信这种有些轰轰烈烈、赶场子似的培训对教师专业化成长会有多大的作用,但至少大多数老师对待这种培训是喜爱还是厌烦我们还是心知肚明的。

说真的,当某种行为变成了一种形式,一种向外界显现的任务,其作用也就值得怀疑了。其实老师的专业化发展,其根本的底蕴是老师对教育的热爱,是教师对教育的信念,因为这是内在的东西,是推动老师不断前进的核心力量。因此在本书的前面几章反复强调教育信念的作用之原因也在这里。

终身学习理念下的教育培训似乎是全球发展的一种趋势,笔者无法考察其他地域的培训效果,但在各种各样的教育培训中,校本培训无论从培训的效果,还是从老师专业化发展的推动力方面都是最好的。它摒弃了空疏,走向实际;它抛弃了热闹,走向实在。它不仅是教育重心下移的需要,也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以校为本注重的是在教育教学中如何以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为宗旨,以对新课程中学校所面临的各种实际的问题为基本对象,以学校教师为研究的主体,它第一次把学校的学生和老师作为学校的主体,从本质上来看它是在新的理论指导下的一种结合学校实际的实践研究。

一、校本培训的含义与特点

(一)校本培训的背景与形成动因探寻

任何一种研究的兴起总是和它的时代有着必然的联系,同样校本培训的展开,也和时代对教育的要求有着必然的联系。校本培训是在知识经济时代初见端倪,在社会日益呼唤创新人才的背景下,在我国的教育发展日渐呈现出落后于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明显态势下而展开的。目前学校存在的突出问题表现在学校培养出来的“人才”,不能适应我国经济发展的需要,教育与经济相脱节的矛盾越来越突出。由此可见,社会的快速发展迫使教育尽快作出相应的调整,以校本培训为代表的一系列新事物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的。细细考察起来,校本培训大约有如下的形成动因:

1.丰富已有的教育理论

校本的概念最早是我国从事教育研究的一些学者提出的。郑金洲认为“校本”立足的依据主要有:

(1)理论与实践间的张力促使研究者与实践者共同转向具体的学校教育实践。关注“校本”体现了教育理论工作者站在克服理论抽象,从务实的角度上直面具体的学校实践,试图把一般的理论与丰富的学校实践相结合,从而探寻学校发展的方向以及重新构建理论的路径。因此,校本研究是理论工作者自觉的转向。

(2)学校在教育中的位置使得“校本”逐渐纳入人们的视野。任何脱离具体学校实践的教育指令、教育政策、教育方针或教育理论都是一纸空文。因此,最终将具体的、特殊的学校实践作为教育研究的入口是必然的趋势。

(3)学校的复杂性在校本层面日益凸显出来。在我们所习惯的从理论到实践,用理论指导实践的思维方式和研究逻辑无数次碰壁后的教训是:任何一所学校都是具体的、独特的、不可替代的。它所具有的复杂性是其他学校的经验所不能说明的,是理论所不能充分验证、诠释的。换句话说,只有在具体学校的基础上形成、发展起来的“个别化理论”才更具适切性。郑金洲还认为,教育中对人的个性的张扬以及对激发人的创新精神的高度关注;教育管理体制上的变化与学校办学自主性的逐步扩大都为走向“校本”及其实施提供了可能性和现实性。

2.教育实践的现实呼唤

《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1998年10月28日)中提出的“跨世纪园丁工程”中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对全体中小学校长和教师进行继续教育,并明确此后三年将以各种方式进行一次全员培训。1999年国家教育部在上海召开“面向21世纪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和校长培训工作会议”,会上明确提出中小学教师的全员培训要以校本培训为主。至此,人们对校本培训的关注程度日益提高。周建平认为校本培训实践与研究的兴起,至少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培养新世纪优秀教师的迫切需要与现行教师培训实效性低下的矛盾,使得“校本培训”进入人们的视野。人们改革现有培训模式的强烈欲望已促发了对新培训模式的积极探索,校本培训由此呼之欲出。

(2)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与学校办学自主性的扩大。

(3)“校本课程”,“校本研究”的蓬勃兴起,是“校本培训”实践和理论探索产生的最直接原因。另外,李玉娟、赵蒙城等人也从传统培训方式的弊端及校本培训已显露的实践优势方面提出了加强校本培训研究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二)校本培训的含义与特点

什么是校本培训呢?散见于专著和报纸杂志上的概念应是比较多的,也从不同的侧面依据自己的理解对校本培训的概念作了不同的界定。有学者认为“校本培训”是指在教育专家的指导下,以教师任职学校为基本培训单位,以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为主要目标,通过教育教学和教育科研活动来培训全体教师(含职工)的一种全员性继续教育形式。

有人认为校本培训是以教师的任职学校为培训基地,以全体教师为学员(既是学员,又都是教师),本校校长和领导干部为组织者、领导者,以提高教学实际能力为目的的一种培训模式。还有的学者认为,所谓“校本培训”,是在教育行政部门和有关业务部门的规划和指导下,以教师任职学校为基本培训单位,以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为主要目标,把培训与教育教学、科研活动紧密结合起来的继续教育形式。

从以上对校本培训的概念的解释可知,校本培训的对象是老师,校本培训的区域是学校,校本培训的目标是提高老师的教育教学能力。而我们认为,校本培训是指基于学校发展和教师自身专业成长的需要,由学校发起和规划,将本校作为教师继续教育的基地并立足于本校的教育教学实际的培训活动。校本培训首先要求学校要有明晰的办学理念,有较详尽的发展规划,这是培训的前提。其次,培训的主体是教师自己,是教师的反思与觉醒。

再次,校本培训不能人云亦云,要根据学校自身的特点,追求培训的特色是其关键。具体到我们学校,培训的目标要切合学校“可持续发展”的教育理念和“导学稿”教学模式的需要。那么,校本培训有什么特点呢?

1.关注学校的发展

“凸显学校的自主性和文化性是新世纪世界各国教育改革的共同走向。

学校由教育活动的工具存在(空间存在)转向本体存在(文化存在) 。由教育决策的边缘走到教育决策的中心,成为自我、自律、自为的文化主题,这是教育改革的希望所在。”基础教育的灵魂在学校,关注学校才是真正关注教育的发展、学生的发展,一切“高高在上”的理论,只有融合在学校教育的实践中才能发挥它的作用、显示它的力量。关注学校的发展首先是为了学校。

为了学校,“意指要以改进学校的实践、解决学校所面临的问题为指向”。

培训的目的在于通过对学校教育、教学问题和案例的剖析,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学校发展。培训是在切合教师实际的基点上,遵照“缺什么,补什么”、“需要什么,培训什么”的原则,其内容、方法、手段都必须与本校情况一致。其次是基于学校。基于学校,“意指要从学校的实际出发,所组织的各种培训、所开展的各类研究、所设计的各种课程,都应充分考虑学校的实际,挖掘学校所在的各种潜力,让学校资源更充分地利用起来,让学校的生命活力释放的更彻底”。培训的资源和条件主要来自学校,外在力量及因素的作用是有限的。要充分挖掘学校潜力,充分利用学校的资源和条件。我们说学校发展的主体力量是老师,老师应有真正的发言权。各种实践证明,只有发挥了老师的积极性,学校才能充满生命的活力。再次是在学校中。在学校中,“意指要树立这样一种观念,即学校自身的问题,要由学校中的人来解决,要经由校长、教师共同探讨、分析来解决,所形成的解决问题的诸种方案要在学校中加以实施”。就是说,学校的老师和学校领导能够独立地或者在外来专家的指导下,解决学校教育教学中出现的任何问题。具体培训的途径、方式乃至培训者、受培训者都在本校范围内选择,为教师卓有成效地解决教育、教学活动中的困难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和选择的空间。

2.回归实践

所谓的回归是指教育教学研究要向学校回归,向老师回归,向教育教学的实践回归,这不仅是当今教育的大趋势,也是教育教学有效性的需要。我们知道以往的教育培训,其常见的形式无非是学校或者教育主管部门,为了落实所谓新的教学理念,遍请各大教育科研单位或者是大学里专门从事教育教学研究的专家进行讲座而已。我们不能说这种讲座式的培训对于老师树立新的教学观念、加深对新课标的认识没有一点作用。但我不能不说,这种培训大部分是千篇一律,没有多少新意可言,有一些甚至是空洞无物的。

不少老师反映培训内容听起来好听,但不管用,这里当然和老师对某种理论的生疏有关,但更重要的症结在于研究者脱离中学的教学实际,观念的传输也大都是坐而论道。我们说回归实践,对老师的培训就要结合学校、老师和学生的实际,培训的问题要直接来自于教育教学中的需要,并和学校老师的教育教学活动结合在一起。对于老师来说,不能解决老师教学中实际问题的培训,不能提升老师课堂教学水平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培训,不能促进自身专业发展的培训不属于真正意义上的培训。当下的各级各类教育机构对于培训可谓抓得紧而又紧,但由于培训千篇一律,其培训的效果却是大打折扣。另外还有一种新的说法,“培训是教师最大的福利”,这种观点笔者认为还需有一个前提:适合老师实际的培训才是教师的福利,空疏无用的所谓的培训则是老师的负担。在各级各类的教育培训中似乎都有这样一种现象,领导非常重视,老师们对培训的积极性不高,有的寻找各种理由缺勤教育培训,这样有时还会造成老师和培训部门的关系紧张,似乎老师排斥培训,而我们的各级培训部门可能也较少考虑老师为什么要采取这样的态度应对培训,也不计算培训的时间成本和效果的关系。老师排斥培训其最大的原因是培训的内容和老师的教育教学实际脱离太远,因此强调校本培训,回归培训的本源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

二、校本培训的意义

校本培训从实质上来说,是由中小学校长组织领导的,也主要是在教师任职学校展开的,是和学校、教师实际紧密结合的一种教师继续教育活动。

它适应当前教育改革和发展,适应新一轮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要求,对优化中小学教师队伍等方面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是深化我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其意义体现在如下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