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夯实学校发展的根基——学科文化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18692100000055

第55章 学校科研文化与学科文化建设(1)

让思绪飘入云端吧

让思想冲破牢笼

做一个智者

孜孜探索

于真理的海洋

学者肖川在其《教育的理想与信念》中,对理想的教育有过这样一段描述:“如果一个人从来没有感受过人性的光辉沐浴;从来没有走进过一个丰富而美好的精神世界;如果从没有读到一本令他(她)激动不已、百读不厌的读物,从来没有苦苦地思索过某一个问题;如果从来没有一个令他(她)乐此不疲、废寝忘食的活动领域,从来没有过一次刻骨铭心的经历和体验;如果从来没有对自然界的多样与和谐产生过深深的敬畏,从来没有过对人类创造的灿烂的文化发生过由衷的赞叹……那么,他(她)就没有受过真正的、良好的教育。”而要想让学生受到良好的教育,这要取决于老师的学识,取决于老师对各类问题深入的思考和研究,而要做到这一点,从目前情况看还是比较困难的。因为我们的教育,在不少情况下,还处在一种较为肤浅的状态。

在我们的教育教学中,有一个共识即“只教不研则浅,只研不教则空”。

“浅”是不研究造成的,而良好的教育绝不是肤浅的教育。“只教不研则浅,只研不教则空”虽然指出了教学和研究相互依存的关系,但是客观的情况是,在我们老师特别是中学老师中,只教不研的现象还是比较普遍的,而只研不教的情况则是个例。因此提倡老师在教中研,提出教学及研究的要求则是当务之急。因为只有科研才能促使我们的教育成为良好的教育,只有教育科研才能使我们的教师成为真正智慧型的教师。

一、教育科研在教师发展中的作用

作为一线的老师,对教科研的热爱总和他对教育的热爱有关,或者说对教育科研的爱,决定了他对教育的爱的深度。虽然这个关系应该是可逆的,但笔者认为教育科研的深度决定了老师教学的高度,甚至是生命的高度。

一个喜欢教育科研的老师和一个不喜欢教育科研的老师,其日常的行为做派、言谈举止是截然不同的。从这一点上来说,教科研似乎提升着老师的教育素质、生命素质。因此笔者在学校提倡老师要做研究型的老师,并反复地陈述工作即研究的思想,目的也是基于对教育科研改变教师生命状态的观察和理解。下面就首先谈谈什么是教科研以及它在教师成长中的作用。

(一)教育科研的特征

关于教育科研,有人说它是一种追问——追问教育现象;有人说它是一种思考——分析、研究教育现象;有人说它是一种整合——归纳出多种教育现象中的共性、个性;有人说它是一种挖掘——挖掘教育教学中的新问题,由表及里,由浅入深;有人说它是一种提炼——通过理论和实践的研究,透过现象看本质;有人说它是一种享受——因为那是智慧加挑战,它赋予我们的不仅是捷径和成功,更是对我们好奇心的挑逗与满足;有人说它是一种回归——把个人的思考推广到大家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在实践中检验、修正、提升等等。而一般的说法是,教育科研是研究者借助教育理论以有价值的教育现象为研究对象,运用相应的科研方法,进行有目的、有计划地探索教育规律的创造性认识活动。举一个浅显的例子,对于写字教学,有的老师为了让学生掌握一个字的写法,让学生反复地写上20~ 30遍,也就是靠机械重复让学生掌握,而有一个老师感觉到这样的训练是不科学的,是销蚀学生的学习兴趣的,于是经过理论的学习和反复的观察、对照,得出学生生字的掌握写三遍效果最佳的结论,这就是教学研究。所以说教育科研并不神秘,就是解决我们在教育教学中的困惑和问题。现在一说到教科研,我们不少一线的教师感到十分的困扰——改不完的作业、备不完的课、忙不完的应付检查、去不完的培训,繁忙的工作,巨大的压力,日复一日的操劳消磨了我们思考的热情和动笔的能力,我们怎么搞教研?笔者承认这种现象的存在,但为了我们学校、学生和自身的发展,教育科研还非得进行不可。

从上面教育科研的定义以及事例可以看到,教育科研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第一,教育科研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研究活动,这同按上级规定的四平八稳的常规教育教学工作有所不同。有目的、有计划就要有设想和超前意识,所以它是一种研究活动。

第二,教育科研是一种创新活动。它不能走别人走过的路,重复别人已做过的事,而是要解决前人未解决的问题。它最终提出的必然是新知识、新经验、新方法、新理论。

第三,教育科研要借助一定的理论和方法。既然搞科研就要借助一定的理论来指导,从而扩大和加深自己对问题的认识。这种方法不能只局限于实验法,还可以采取观察法、调查法、总结法、个案法等。

第四,教育科研是一种探索规律的活动,它要求研究者研究的教育教学现象的结果,达到规律性和本质性的认识,其研究成果有普遍推广和指导作用。对教育科研我们必须有这样比较清楚的认识。

从“教”到“研”是一种“质”的提升,是一种对教育工作态度的转变,是我们老师真正走向教育、走进教育、融入教育的关键。同时也是提升自己教育教学层次的关键。教研能使我们保证教育教学的专业性,同时把我们教育教学的专业生命延长,使我们能够按照教育教学的规律办事,并且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只有教科研才能使我们真正进入教育的隐秘的境域,体验它丰富而博大的内容,体会它生动的生命律动。以下是笔者对教育科研在老师专业化发展中作用的几点认识。

(二)教育科研在教师专业化发展中的作用

1.教育科研可以提高我们对教育教学的感知力

教育从根本上来说,是一种生命活动。但这种生命活动由于对教学内容把握的情景不一样,对施教对象的情况了解不一样,所以其“教”的效果也就不同。其实很多教育教学活动的效果取决于我们对教育的对象、教育内容的感知程度。比如,如果我们对所教授的内容认识不清,认识不准,认识不深,其教育的效果肯定是不好的。就像人们所说以其昏昏使人昭昭是不可能的。我们知道我们所传授的知识,无论是数学、科学还是社会等学科,它是有严密的体系的,也是有一定的规律可循的。如果我们对所从事的学科教学只是一般的了解,而不能真正地把握其内在的逻辑和规律,我们的教学就不可能有好的效果,我们也就不能走低负担、高效率之路,我们当然也不可能实施什么素质教育。而要想能够把握所教学科的内在的本质的东西,一个重要的条件就是研究。只有研究才能深入学科的内部,只有研究才能把握知识的规律,也才能准确地进行教育教学,科学地进行有效的训练。

同样对于学生即我们施教的客体,我们对他们感知如何,就决定了我们对他们所采用的教育教学方法的科学性、有效性,而达到对他们比较深刻地感知同样需要进行研究。研究就是钻研,就是探索事物的性质、规律,就是主动寻求事物的根本性原因与更高的可靠性依据,从而提高教育教学的针对性、有效性,使我们的工作找到可靠性依据,使我们的工作更稳健,使我们的路走得更稳,使“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更能落到实处。

感知是一种心理过程,传统的心理学一般把感知分为感觉和知觉。比如“感觉是最简单的心理过程,它在物质刺激物直接作用于相应的感受器时反映物质世界物体和现象的个别属性,也反映机体的内部状态。”“当物体或现象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时,人的意识对它们的反映叫作知觉。”并指出“知觉不仅依赖于刺激,而且也依赖于感知本身。进行感知的不是孤立的眼睛,不是耳朵本身,而是具体的活生生的人。感知者的个人特点,他对被感知物的态度,他的需要、兴趣、爱好、愿望和情感,总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知觉。”而我们的理解一般是二者的综合,其中综合性、整体性、主动性特征,对我们的教育感知有着决定性的意义。对于教育教学,对于施教的对象能进行综合的、整体的、主动性的感知,不通过研究加强这种能力,我们对教育就会停留在外在的、表面的、肤浅的层次上,所以也只有通过研究才能使我们达到深入、全面、系统的感知,我们的教育教学、专业水平也才能有真正的提高。

2.教育科研可以强化我们对教育的热爱

我们进行教育教学的研究,其中感知和教育实践是前提,思考是核心,写作是表现。我们说对教育的爱是一个老师应有的素质,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潘知常教授指出:“爱实际来源于责任,来源于一种绝对责任的觉醒。这种绝对责任的觉醒使每一个人都意识到了存在的相关性,结果他就会去爱所有的人,也会去爱世界的全部。”“爱就是一种无限向善的可能。”据此我们说对教育的爱同样来源于我们对教育的责任,对学生成长的责任。而我们可以再加以追问,这种对教育的责任来源于哪里呢?我们说来源于对教育的认识,而又是什么可以帮助我们提升对教育的认识呢?一般的教学,对教育的认知一般来说是比较肤浅的,所以也就谈不上真正的认识,而教学研究,由于需要不断地阅读和寻求,不断地思考,这种寻求和思考便是对教育认识不断加深的过程,对教育的认识不断加深的过程就是对教育的责任承担意识不断增强的过程,也是对教育的热爱不断强化的过程。大凡对教育怀有大爱情怀的人,都是对教育教学持续不断研究的人,是在教育教学研究中不断取得新成果的人。

研究改变着我们对待教育的心态,滋养着对教育真正的挚爱。当然这并不是说,不从事教学研究的人,对教育就没有爱,笔者只是要强调,教育科研对教育爱的产生、强化绝对有正向的作用。并且这种爱的产生也来源于教育科研的付出,以及人们在教育科研的呈现方式——写作中所产生的成就感的推动。“写作上的自我实现,就是指向人本质的自我实现。一个自我实现的人,是不可能离言语创化的,或者说,人必须经过写作来达成自我实现。”“一个人毕其一生,除了建构物质家园外,就是建构精神的家园。建构物质家园,主要满足的是人的生理需求,使人无衣食之虞。然而,‘梁园虽好,不是久恋之家’,物质的家园再美,也非人类安居之所。因为,如果只知‘觅食’,只知吃、喝、拉、撒、睡,就无异于一只鼠、一头猪和狼。人之所以为人,就在于他还有精神上的追求,有向善的良知,有向美的情怀,有向真的思想,有超乎现实功利之上的道德、理想与信念,有对人自身的精神抚慰、终极关怀及自我实现的需求。”教学研究通过我们的思考、写作来建构基于教育的精神家园,在建构这个精神家园的过程中,使我们超越物化的形而下,而达到形而上精神的一种深刻,达到我们心灵的满足,达到自我实现的境界,从而产生对教育不能切断的深爱,进而使这种爱开出教育艳美的花朵,这大概就是教学一线的名师所走过的共同的成长道路吧。

3.教育科研能够促使自己教育思想的形成

教育思想给我们老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一种正确的方向,它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灵魂。记得柏拉图曾经说过这样意思的话,奴隶之所以是奴隶,是因为他的行为并不代表自己的思想而是代表别人的思想。教育思想包括我们对教育的认识——教育观念和教育理念。既然教育思想对我们的施教如此的重要,那么教育思想从哪里来呢?对这个问题,毛泽东曾经指出,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不是。是自己头脑里固有的吗?不是。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只能从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这三项实践中来。也就是说人的思想来源于社会实践,来源于对自然、人生的改造和科学的实践。同样我们的教育思想来源于我们的教育实践,来源于我们对教育工作的长期不断的思考。而教育科研正是促使我们对教育教学正确实践、深刻思考的抓手。没有对教育教学的思考研究,就无法获取正确的思想。同时教育科研本身就是对各种教育思想的比照、融合、再生的过程,教育科研能够促使我们对一切优秀教育思想的吸收和转化。我们说某个老师教育思想深刻,这就说明这位老师肯定对教育教学的问题有过一番研究,没有对教育教学问题进行过一番深刻或者持久的研究,那么深刻又切合我们教育教学实际的思想就只能是无本之木或者说是纸上谈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