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意识:从自我到自我感
18692200000016

第16章 意识的形而上学:两面一元论(3)

5.4 德日进的内在性思想

德日进是将内在性视为与外在性一样同是自然的一个维度(dimension)或面向(aspect)的重要思想家。他提出,如果我们不承认自然的内在性,那么就不可能对“人的现象”并因此对宇宙的整个现象作出一致的解释。在德日进看来,唯物论者和唯心论者都有充足的理由声称自己的在先性和首要性(primacy),但它们都只强调了自然的一半。

在科学的层面上,唯物论者与唯心论者之间的争论,或是目的论者与定命论者之间的争论目前仍存在着。一世纪来的吵嚷已过,而双方的立场迄无改变,双方都有充足的理由来坚持自己的立场。

据我所知,这个我自己也缠在里面的争辩,其所以绵亘不休并非说人类觉得自然界中许多的矛盾现象——如机械论与自由、死与不朽——无法得到统一,恐怕是在于两派思想难以寻觅到相同的立场。一方面,唯物论坚持东西只含有过渡关系的外表行动。另一方面,唯心者则执拗地不愿走出那种孤独的内省,把存在物看作是一种在自身封闭的事物,只存在于“内部”(within)活动中。像这样,两相分歧,永不碰面,各据一方,各只见了问题的一半。德日进认为:事物都有它们的内部(within);不仅在人类这样高度发展的有机体上存在外部(身体)与内部(心智)的统一,而且在自然的所有层次上事物都有它们的内在性,以及它们的内在性与外在性的统一。“我相信内外两个观点需要统一起来,而且它们不久会统一在一种现象学或一般化的物理学中,这些学问会把事物的内在方面与世界的外在方面一起加以考虑。否则,我会觉得科学必须试图建构的一致解释就不能涵盖宇宙的整体。”对德日进而言:“我想做的是:我选了人作为中心,并试着在他的周遭建立一个前因后果间的一致系统。”为了完成这个任务,他认为需要两个互补的基本假设:

(1)心智和意识在宇宙中是首要的;(2)人类心智和社会现象都具有生物的基础。他指出:“自然界中人的首要地位,人类的有机性质;这两个假定,你一开始或可扬弃,但如果没有它们,我们就看不出对人的现象怎能作出完整而一致的解释。”与全子的外在性依层级演化和发展一样,全子的内在性也相应地显示出定性的成长。德日进认为,要更好地认识自然的内在性,必须把以下三个观察联系在一起加以思考。

第一观察

事物的内部(within)即使在物质最原始的状态时也存在。与原始状态事物的外部的简单的复杂性相应的是它的内部的简单的“意识”。这里复杂性用于刻画全子的外部,而“意识”用于刻画全子的内部。

第二观察

事物的内在性在自然的演化中会表现出不同的品质。德日进指出,全子的“意识”品质在一开始实际上是同质的(homogeneous),但也随着全子层级的演变而渐渐产生和分化出不同的品质。“意识”的品质在人类心智层面上是平常的,也是显然的,但如果“顺着演化的相反方向折返来看,意识在品质上显示为一个明暗逐渐变化的谱,其最低下的部分终而消失在黑暗中”。

第三观察

每个确定结构的全子都对应着一种内在性,并且全子结构的复杂性与全子“意识”的丰富性是相应的。德日进认为:任何时刻只要有更丰富更完善的结构,就相应地有更为发展的“意识”;最简单的原生质的复杂情形已足以令人讶异了,而这种复杂性又是依等比级数层层累增,这情形在原生动物进到多细胞动物的过程中就可看出,而各处的生物也一直都是如此;全子“意识”的丰富性恰与其物质结构的复杂性成正比,或说全子物质结构越丰富、越完善,则其“意识”亦越趋完善——这两者不过是同一个全子的两个维度或面向而已。

德日进将全子的两个维度的成正比的对应性称为“复杂性和意识律”(Law of complexity and consciousness)。

与德日进一样,威尔伯认为全子的内部就是“意识”,外部就是“形式”,他也把内部称为全子的“深度”,而把外部称为“表面”。因此,这样看来,所有的“表面”都是有“深度”的“表面”,而所有的“形式”都是有“意识”的形式。怀特海也是一位试图重建自然观的哲学家。为理解自然内在性,怀特海在其机体哲学中引入了一个重要概念:摄受(prehension)。怀特海用摄受描述任一主体(无论它多么原始,包括原子)联系或接触某一客体而由此产生的对该客体的“感受”(feeling)。怀特海将最低“意识”形式的摄受视为存在不可还原的维度或面向,它在最“简单的”全子中也有表现。

在最低“意识”形式的摄受与人类的意识体验之间,我们可以辨别出一些较为明确的内在性模式,而这些内在性模式(pattern)都有与之相应的外在性模式。

根据德日进提出的复杂性和意识律,刻画内在性的那些术语的含义基本上是明了的,不过威尔伯认为需要一提的是,“意象是通过相似(resemblance)代表一个事物的心智构念(construct)(一个狗的意象‘看起来像’这个实际的狗);象征通过对应(correspondence)而不是相似代表一个事物(词语‘Fido’代表我的狗,但这个词语本身看起来根本不像我的狗——这是一个更困难的认知任务);而一个概念代表相似的整个类(词语‘狗’代表所有狗的类——这是一个甚至更加复杂的认知任务)”。

四象限

全子是以部分-整体(或个体-集体)和外在性-内在性统一的方式存在。正因为全子的这种存在论特性,威尔伯将全子的存在展示为四象限。上半部分展示了全子作为一个完整个体的整体性,下半部分展示全子作为一个系统成分的部分性;左半部分展示了全子的内在性——从内部看起来所是的(what it looks like from within),右半部分展示了全子的外在性——从外部看起来所是的(what it looks like from without)。这样对于每个全子就可以得到四个象限。

左上象限(UL):全子的内在性/主体性方面(体验;第一人称单数)

右上象限(UR):全子的外在性/客体性方面(行为;第三人称单数)

左下象限(LL):全子的内在性的交互主体性方面(文化;第二人称和第一人称复数)

右下象限(LR):全子的外在性的交互客体性方面(社会系统;第三人称复数)

5.5 小结

科学方法和科学的世界观在说明“人的现象”特别是现象意识时遇到了巨大的困境。这个困境的根源在于整个近代科学所基于的世界观。我们认为,要解决二元论和物理主义的困境,根本的出路就是重构造成这些困境的形而上学。我们在这里基于怀特海、德日进、威尔伯等人的努力,重述和扩展了“一体两面论”的内涵。我们根本的形而上学构想在于,任何事物既有外在性的一面也有内在性的一面,而且内在性与外在性在演化进程中是相应的。

当我们从外在性和内在性统一的全子的角度来审视二元论和物理主义的困境时,我们获得了一个新的理解。简单地说,这个理解的核心在于:

(1)身-心现象的本体是一元的;(2)从认识论的角度看,这个一元本体即使在最原始的全子层次上也显示出两个面向,即外在性和内在性;(3)全子的内在性与外在性始终是相应的,有什么样的外在性的复杂物质系统,就有相应的内在性的“意识”深度;(4)这两个面向在展示出意识能力的全子层次上表现为两个视角,即第三人称视角和第一人称视角;(5)内在性与外在性之间不存在因果效应,内在性也不是外在性的涌现属性。上述这些理解构成了一体两面论的基本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