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意识:从自我到自我感
18692200000015

第15章 意识的形而上学:两面一元论(2)

全子的观念并不深奥,但这个简洁的观念却深刻捕捉和刻画了事物存在方式的一个根本方面。威尔伯(Ken Wilber)在凯斯特勒等人思想的基础上在《性、生态、灵性》(Sex,Ecology,Spirituality)一书中系统地提出了理解全子的原则,他称之为“二十条全子原则”(Twenty Holonic Tenets)。这里我们对这些原则作一个速览:

(1)实在不是由整体组成,也不存在单纯的部分,实在的存在方式是全子,即“整体-部分”,或“整体兼部分”。全子是人们理解事物存在方式所必需的分析单元。“实在并不是由事物或过程组成;它不是由原子或夸克组成;它不是由整体组成,它确实也没有任何部分;确切地说,它是由整体-部分(whole-parts)或全子组成。这适用于原子、细胞、符号、观念。它们既不能被理解为事物,也不能被理解为过程,它们既不能被理解为整体,也不能被理解为部分,而只能理解为同时共在的整体-部分,以至于与标准的‘原子论的’或‘整体论的’的企图都不相关。一切都是全子(无休止地向上和向下)。

(2)全子表现出四种基本能力,即自存(self-preservation)、自适应(selfadaptation)、自超越(self-transcendence)和自分解(self-dissolution)。这四种基本能力的含义是:①自存,所有的全子都试图保持它的个性、整体性和自主性(agency)。②自适应,全子不仅作为一个自我保存的“整体”,而且它是一个更大整体的部分,作为“部分”,它必须联系和适应其他全子。③自超越(或自转变),简单地说就是涌现。举例言之,当一个氧原子和两个氢原子聚合在一起时,在某种意义上一个前所未有的、新的全子出现了——即水分子;自超越是某一层级事物向更高层级事物转变的内在能力。④自分解,是指合成的全子也会分解,它与自超越恰好处在相反的“方向”上。

(3)涌现。全子在自超越能力的活动中,会涌现出新层级的全子。

(4)层级性(holarchy)。全子是以层级的方式涌现的。正是通过涌现这一还不完全为人所知的机制,演化出一系列层级的全子,譬如,亚原子粒子、原子、分子、分子聚合物、细胞、组织、器官、人、社会,等等。

(5)超越但包含。每一个新涌现的全子都超越但包含它前身的全子,但呈现出它自身新的、明确的模式和整体性。

(6)双向作用。较低全子确定了较高全子的潜力(possibility),较高全子确定了较低全子的概率(probability)。这表明全子中整体-部分之间的互惠(reciprocal)作用和约束关系。

(7)全子的深度。某一个层级全子包含的层级的数量表现为它的“深度”(depth);而任一给定全子层级的全子的数量则成为该全子层级的“广度”(span)。

(8)深度/广度的反比关系。一个较高层级的全子,其深度会较深,而广度会较小。

(9)不管哪一层级的全子瓦解或崩溃,那么其之上层级的全子也会瓦解,而其下层级的全子保持完整。简单地说,没有原子,则分子也不可能存在;但没有分子,原子却可以继续存在。

(10)共演化。全子层级是共同演化的。也就是说,演化的单元不是孤立的部分(譬如,个体的动物),而且包含与之不可分离的环境,因此演化的单元是整体-部分。整体-部分是共演化的。

(11)微观在其深度的各个层面上都与宏观进行着相互交换。

(12)演化的方向性。演化是有方向性的,这就是“时间之矢”的含义。演化方向性的内容包括:①全子层级复杂性的增长;②分化/整合的增长;③“组织化/结构化”的增加;④相对自主性的增加;⑤目的性的增加。

内在性

显然,作为“整体-部分”的全子观念不但像传统的整体论观念和系统论一样强调集体、系统和整体,更重要的在于,它将个体/集体、组分/系统、部分/整体统一起来。上述的“二十条全子原则”为我们理解一个演化的自然提供了一个更为现实、一致和宽广的观念框架。然而,这个观念框架存在一个严重的不足:它对自然的内在性或内部(within,inside)着墨太少。

我们看到,“二十条全子原则”所描述的都是“宇宙从外部(outside)看起来是怎样的。它们都是演化的外向形式,它们没有一个表示演化从内部(inside)看是怎样的,没有一个表示个体全子在不同的阶段是如何感受、知觉和认知世界的”。如果我们以如下的连续进程为例:兴奋性(irritability)、感觉(sensation)、知觉(perception)、冲动(impulse)、意象(image)、象征(symbol)、概念(concept)……通常人们会相信:细胞表现出原生质的(protoplasmic)兴奋性,植物表现出初始感觉,爬行动物表现出知觉,原始哺乳动物表现出意象,灵长类表现出象征,而人类表现出概念。但问题在于“二十条全子原则”没有一条表征这个连续进程中出自事物本身第一人称视角的品质。因此,威尔伯说,“二十条全子原则”本身并没有错误,但它非常片面,它忽略和遗漏了自然的内部。那么什么是自然的内部或内在性呢?也许要理解自然内在性的一个最佳的实例就是人类有意识的体验(experience)。人作为有机体有其外在的和生理的方面,但他还有作为心智的内在的、体验的方面,它不可还原为对有机体的第三人称的、客观的神经生理学的描述——它有非常强健的不可还原性和不可消去性。体验的不可还原性在当代意识研究中已通过多种方式被加以论证了。

简单地说,体验具有这样品质:它是第一人称的、亲熟的、当下的、自显现的。我们来比较一下一个人类有机体的外在性和内在性。

对于心智和大脑而言,无论我们对它们作出什么判断,有一点是确定无疑的:成年人的大脑看起来,但每个人的心智体验更像由这些概念——感觉、知觉、感受、意象、思想等——所呈现的川流不息的洪流。我们必须承认,体验的品质是怎样的(即通常所说的感受质(qualia)),只有通过第一人称的亲熟(first-person acquaintance)由它自身显示出来的,而无法通过对脑认识的第三人称描述(third-person deion)来获得。因此威尔伯说:“那就是为什么我总能在某种程度上知晓我自己的心智,但(如果不剖开我的颅骨,并给我一面镜子)我永远看不见我自己的大脑。我只要切开颅骨,看一下它,我就能知道一个死人的大脑——但到那时,我不会同时知道或分享那个人的心智,或他过去是如何感受、知觉和思考这个世界的,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