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思维的模式
18692700000027

第27章 对认识客观性的制约(1)

自20世纪以来,随着现代科学和科学哲学的发展,人们开始认识到,虽然我们能够认识世界,但要按照世界的本来面目去认识世界,从而达到认识的客观性,会受到主体诸多因素的制约,认识不可能是纯粹客观的。那么,究竟有哪些主体性因素影响着人们的认识,它们又是怎样影响客观性的呢?

主体思维的模式在其中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以下我们来做一些分析。

1.主体因素的双重约束

什么是主体因素,哲学界对此有极广泛的理解。笔者认为,就认识活动而言,它可以分为两类,即认识论意义上的主体性因素和本体论意义上的主体性因素。由于性质不同,两者对认识的客观性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制约。

认识论意义上的主体性因素包含着个体与社会两个层次。无论是个体还是社会,人们在认识和实践过程中,都必须依靠一定时代特征、反映社会发展水平的思维模式的制约。就个体而言,个体认识受生理的成熟程度和心理发展(知、情、意)因素的制约,其中主要是经验和知识结构使认识带上了鲜明的个体色彩,造成“认识人差”现象。认识又是社会性的,受社会实践水平制约;而且,社会共同体的知识规范、利益诉求、情感倾向、价值规范、“民族认知场”等,都对认识的形成及其客观性产生影响。

上述这两种认识论主体性因素具有双重特点:其一,是促成认识的产生、发展及其评价;其二,是制约着认识的客观性。人类认识发展史表明,随着人类认识和实践能力的提高,主体因素在认识中的影响与作用在不断增大,但对认识的客观性的制约却在逐渐减小。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称主体因素对认识客观性的制约为“软约束”。

毋庸置疑,特定的认识条件会局限着特定时代认识的客观性。然而,主体的知识背景愈发达,方法愈合理,认识工具愈先进,认识就愈有可能接近客观,认识论主体因素对客观性的制约也就愈趋于弱化。天文望远镜凝结了较多的认识论主体性因素,然而通过它所看到的月亮,显然要比肉眼看到的更客观一些。在现代社会中,人们认识“事物本来面目”的方法已经与过去有很大不同,认识能否客观,能否把握事物的本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所诉诸的实践-认识形式的“权”,笔者称之为“知识权重”(knowledge weight)。所谓“知识权重”,是以知识结构为核心的认识论主体因素发挥作用的标志,它反映了主体对各门知识及其相互关系理解的程度,以及运用这种理解去设计制造某一自然过程、从某个角度暴露事物本来面目的实践能力。越能逼近事物本质规律的知识,对其评价的重要程度的分配比例就越高,权重也越大。例如,一次核爆炸的结果,足以使人类相信自己对原子内部核裂变的本来面目的认识。这与当年伽利略在比萨斜塔上扔石头,两者之间的物理学之“权”重不可相比。“权”越重,主体越有可能从不同侧面接近事物的本来面目。对微观世界的认识,根据参照系和观测方法的变换,可以得出不同角度的等价结论。光在光电效应中呈现为粒子,在干涉和衍射实验中是波。科学家们相信,这样的认识肯定比古代原子论客观得多。量子力学的测不准原理指出,粒子的动量与位置不可能同时被观测到,这意味着我们可能无法认识粒子的本来面目;然而明白到这一点,正是有赖于充分发挥主体因素的结果。粒子之所以“测不准”,从根本上说,并非认识论主体性因素所致,而是有着更为深层的原因。

本体论意义上的主体性因素,是对认识客观性的第二类制约。这主要是指,在认识中,不仅客体对象是先于认识的存在(历史在先),而且主体自身也是一种先于认识的存在(逻辑在先)。这种本体论意义上主体性因素制约着认识的客观性,我们称之为“硬约束”。

首先,认识主体的自然基础,是一种以自我为中心的物质存在。由于物质世界的客观规律,人逐渐进化发展成为在巨大世界与微观世界之间的某种中项。一方面,自然界物质系统结构的形成,从“我们的宇宙”初始状态,经历亚基本粒子、基本粒子、原子核、原子、分子,最后到宏观物体这样一种发展序列。而人类认识自然界物质结构,只能从自身的现实物质状态出发,从宏观回溯到目前的夸克层次,这就产生了微观认识的内在困难;另一方面,由于光速不变原理,人类主体对宇宙的认识受到客观上的限制。我们在单位时间内观测到的天体,并非与观测同时存在。随着认识能力的提高,观测对象越遥远,其真实存在和“本来面目”就越古老,这就很难谈得上对它的现实的了解。由此看出,客观事物的发展过程与对它的认识过程,存在着逆行的双向运动,它深刻地体现了人类认识是历史的与逻辑的统一。这种由主体自我中心造成的本体论意义上的局限,不能靠提高观测工具的性能来超越。只要自然界不存在超光速传递和超越空间的瞬间的力的相互作用(或者像霍金所设想的穿越“虫洞”),这个制约就无法克服。基于同样道理,对非经典的粒子世界的观测,也必然不得不受主体宏观经典的物理属性的制约。

主体自我中心的物质属性,还客观上决定了主体认识过程中对信息的选择。如果说在认识论意义上主体选择信息是主动的,那么在本体论意义上主体则是被动的。主体只能根据自身的物质属性,根据自己与信息通道特性的符合程度来接收信息。客观事物的信息传递遵循信息量衰减的规律,有些信息已经丧失殆尽,有些则实际上不可能被我们所接收。这不是我们不愿意,而是我们不能够。认识客观性的这种制约,具有客观必然性。唯有如此,才使得人类在物质世界中避免信息超载,得到进化。

其次,月亮在无人看它的时候存在不存在?这是爱因斯坦和玻尔学派争论中提出的一个根本性问题,科学家们曾为此伤透了脑筋。质朴的唯物主义者说,没有我,还会有别人;没有人类,还会有别的生物,总会有生命体承认月亮它“在那儿”。这是一种超越主义的主体“在场”论。20世纪30年代开始,科学家之间爆发了激烈争论。一边站着爱因斯坦,另一边站着量子力学哥本哈根派领袖玻尔。从表面上看,这是一个哲学问题:外部事物是否不依人的意识而客观存在?从深层次看,这个争论有着严密而坚实的科学基础。到了1964年,物理学家贝尔在这方面获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他提出了“贝尔不等式原理”。70年代,科学实验的精确性已经可以对贝尔不等式进行检验。从1972年到1982年,科学家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结果显示,大多数实验表明贝尔不等式不成立,量子力学的哥本哈根解释是对的,认为电子或其他微观粒子是不依赖于人的观察的独立客体的观点站不住脚。一些科学家在了解了这些实验结果后大胆宣称:月亮在无人看它时确实不存在!与上述问题相联系的另一个争论,就是我们平时看到的“美”的事物,其客观性何在?离开人的主体性评价,所谓的美还有意义吗?一朵鲜艳的美丽的花,和一朵丑陋的狗尾巴花,在一只蜗牛看来有什么区别吗?

这就是人这个主体在认识中无法超脱自我回归、自我相关的现象。

对此,笔者的看法是:

首先,对客观对象的认识,同时必然渗透着主体的自我意识;离开自我意识,就不能使认识者处于确定事物在世界上的客观地位的状态之中。认识中我们可以尽量设法排除认识论意义的主体特性的制约,但自我意识的本体论地位无法排除。主体可以考察自我和自我意识,把它当做认识对象,但这样做的同时就已经又有一个更基本的自我意识在起作用,这里有一种反复缠绕的回归。所以,清醒地或下意识地意识到自我的存在,是进行客观认识的必不可少的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