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思维的模式
18692700000045

第45章 参考文献

[1]钱学森主编:《关于思维科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

[2]北京大学哲学系编:《西方哲学原著选读》,商务印书馆,1981

[3]夏甄陶:《认识论引论》,人民出版社,1986

[4]江天骥:《当代西方科学哲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

[5]M.瓦托夫斯基:《科学思想的概念基础》,求实出版社,1982

[6]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

[7]张岱年、成中英:《中国思维偏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

[8]车文博、燕国材:《心理学思想史(中国卷)》,湖南教育出版社,2004

[9]F.卡普拉:《现代物理学与东方神秘主义》,四川人民出版社,1984

[10]夏甄陶:《认识发生论》,人民出版社,1991

[11]魏屹东等:《认知科学哲学问题研究》,科学出版社,2008

[12]史忠植:《认知科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8

[13]约翰·塞尔:《意识的奥秘》,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

[14]赫伯特·西蒙:Models of Thought,耶鲁大学出版社1979年英文版

[15]丹尼尔·丹尼特:《意识的解释》,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8

[16]Proceedings of the 7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gnitive Science,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10

[17]霍夫斯塔特:《GEB——一条永恒的金带》,四川人民出版社,1984

[18]威廉·卡尔文:《大脑如何思维》,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

[19]朱长超:《思维:地球上最美丽的花朵》,重庆出版社,1989

[20]弗朗西斯·克里克:《惊人的假说》,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

[21]陈明远:《语言学与现代科学》,四川人民出版社,1984

[22]V.德鲁齐宁等:《思考·计算·决策》,战士出版社,1983

[23]勒内·托姆:《突变论:思想和应用》,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

[24]罗姆·哈瑞:《认知科学哲学导论》,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6

[25]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

[26]恩格斯:《自然辩证法》,《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

[27]列宁:《哲学笔记》,人民出版社,1974

[28]罗素:《西方哲学史》,商务印书馆,1976

[29]罗素:《人类的知识》,商务印书馆,1983

[30]本尼迪克特:《文化模式》,三联书店,1988

[31]古斯塔夫·勒庞:《乌合之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32]金观涛:《系统的哲学》,新星出版社,2005

[33]高新民:《意向性理论的当代发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34]米奇欧·卡库:《远景》,海南出版社,2000

[35]乔姆斯基:《句法结构》,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79

[36]艾耶尔:《语言、真理与逻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1

[37]张建军:《科学的难题——悖论》,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

[38]张巨青主编:《科学逻辑》,吉林人民出版社,1984

[39]查普林等:《心理学的体系和理论》,商务印书馆,1983

[40]高觉敷主编:《西方近代心理学史》,人民教育出版社,1982

[41]汤普森主编:《生理心理学》,科学出版社,1981

[42]皮亚杰等:《儿童心理学》,商务印书馆,1981

[43]刘海波、张守刚:《人工智能的认识论问题》,人民出版社,1984

[44]费根鲍姆等:《第五代计算机:人工智能和日本计算机对世界的挑战》,新华出版社,1986

[45]查尔默斯:《科学究竟是什么》,商务印书馆,2007

[46]列维·布留尔:《原始思维》,商务印书馆,1985

[47]谢·列·鲁宾斯坦:《关于思维及它的研究道路》,上海人民出版社,1963

[48]J.Piaget:The Grasp of Consciousnes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76

[49]F.H.Jorger:The Brain as a computer,Oxford Pergamon Press,1973

[50]丹尼尔·平克:《全新思维》,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51]霍夫斯塔特,丹尼特:《心我论》,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

[52]约翰·塞尔:《心灵的再发现》,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53]安·R.达马西奥:《笛卡尔的错误》,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54]罗·L.索尔索:《认知心理学》,凤凰出版传媒集团,2006

[55]史忠植:《知识发现》,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56]中国人工智能学会:《人工智能:回顾与展望》,科学出版社,2006

[57]约翰·艾克尔斯:《脑的进化》,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7

[58]罗杰·彭罗斯:《皇帝新脑》,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

[59]郭京龙等主编:《中国思维科学研究报告》,中国社会出版社,2007

[60]德波诺:《思维的训练》,三联书店,1987

[61]康德:《纯粹理性批判》,商务印书馆,2003

[62]路易斯·波伊曼:《知识论导论——我们能知道什么》(第2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63]约翰·波洛克:《当代知识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64]朱伯崑:《易学哲学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

[65]刘大钧:《周易概论》,齐鲁书社,1988

[66]皮亚杰:《发生认识论》,商务印书馆,1990

[67]郭湛:《面向实践的反思》,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

[68]S.罗森:《明天将发明什么》,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76

[69]王晓凌:《非现实语义研究》,学林出版社,2009

[70]理查德·伯恩斯坦:《超越客观主义与相对主义》,光明日报出版社,1992

[71]乔治·赫伯特·米德:《心灵,自我与社会》,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

[72]黃楠森等:《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第三卷,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73]倪梁康:《自识与反思》,商务印书馆,2002

[74]A.沙夫:《语义学引论》,商务印书馆,1979

[75]陈中立:《思维方式与社会发展》,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76]A.J.格雷马斯:《结构语义学方法研究》,三联书店,1999

[77]陈波、韩林合主编:《逻辑与语言》,东方出版社,2005

[78]弗雷格:《论涵义和指称》,载马蒂尼奇编《语言哲学》,商务印书馆,1998

[79]张妮妮:《意义,解释和真——戴维森语言哲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80]王甦等:《认知心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81]史蒂芬·霍金等:《大设计》,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

[82]《图书情报工作》杂志社编:《信息、知识与网络》,海洋出版社,2009

[83]罗素:《哲学问题》,商务印书馆,2007

[84]霍华德·加德纳:《改变思维》,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85]章士嵘:《西方认识论史》,吉林人民出版社,1983

[86]姜国柱:《中国认识论史》,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

[87]李泽厚:《批判哲学的批判》,人民出版社,1985

[88]M.A.阿尔贝勃:《大脑、机器和数学》,商务印书馆,1982

[89]赫伯特·西蒙:《现代决策理论的基石》,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9

[90]H.加登纳:《智能的结构》,光明日报出版社,1990

[91]阿部正雄:《禅与西方思想》,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

[92]谢·列·鲁宾斯坦:《存在和意识》,三联书店,1980

[93]赖兴巴哈:《科学哲学的兴起》,商务印书馆,1983

[94]伯特兰·罗素:《我的哲学的发展》,商务印书馆,2001

[95]Gilles Fauconnier:《思维和语言中的映现》,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0

[96]李景源:《史前认识研究》,湖南教育出版社,1989

[97]福尔克·阿尔茨特等:《动物有意识吗》,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

[98]张浩:《认识的另一半——非理性认识论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

[99]王亚同等:《高级认知研究》,科学出版社,2009

[100]钱学森,戴汝为:《论信息空间的大成智慧》,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

[101]迈克尔·A.豪格等:《社会认同过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102]伦道夫·A.史密斯:《挑战你的成见》,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103]凯文·凯利:《失控》,新星出版社,2010

[104]黄荣怀等:《隐性知识论》,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105]史蒂芬·霍金:《果壳中的宇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

[106]大卫·弗里德曼:《制脑者》,三联书店,2001

[107]加来道雄:《超越时空》,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1999

[108]P.戴维斯等编:《超弦》,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7

[109]2008-2010年《心理科学》杂志

[110]2008-2010年《哲学研究》杂志

[111]2009年《心理学报》

[112]普特南:《美国半个世纪的哲学》,《现代外国哲学社会科学文摘》1998年第2期

[113]康德尔:《小系统的神经元》,《科学》1980年第一期

[114]沙朗·贝格莱:《东西方人之大脑》,《英语世界》2010年第12期

[115]吴佶、陈维:《在信息碎片化时代“创新知识”》,《人民日报》2011年1月11日

[116]莱拉·博洛迪特斯基:《语言如何塑造思维》,《光明日报》2011年2月26日

[117]夏甄陶等:《评皮亚杰<;发生认识论原理>;》,《哲学研究》1985年第3期

[118]包霄林:《论思维模式的构成、本质与主要特性》,《求索》1986年第6期

[119]包霄林:《主体因素对认识客观性的制约》,《光明日报》1988年2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