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思维的模式
18692700000046

第46章 后记

本书是深化拓展本人当年哲学硕士论文的研究成果。

20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学术界兴起思维科学研究的热潮。在当时改革开放的背景下,无论是哲学认识论,还是心理学、人工智能等科学领域,人们都对人的主体认识能力及其机制发生极大的研究兴趣,发表了很多的文章著作。当时引进介绍了许多国外的学术思想,也对这方面的研究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1983年,著名科学家赫伯特·西蒙应邀来华进行3个月的认知心理学讲学,引起较大的关注;这一年广西桂林召开的现代自然科学发展与认识论讨论会上,一些年轻学者高度肯定皮亚杰的观点。1984年在著名科学家钱学森的主持下,全国首届思维科学大会在北京召开,开展思维科学的研究,这已经在中国成为一个大家关注的学术热点。在这种背景下,本人开始考虑硕士论文,也必然为这些学术进展所影响。在导师夏甄陶教授的指导下,我把研究方向确定为思维的模式问题。1985年,夏先生从中国社科院哲学所调动到中国人民大学任教,我继续在他的指导下做这方面的深入研究,对思维模式的构成本质、主要特性、主要功能等进行了考察。

一转眼,20多年过去了。近两年,在几方面因素促进下,我又重新审视这个问题,继续深入拓展研究。一方面,我一直以来都十分留意思维科学的学术进展,积累了一些资料,并且认为自己原先的硕士论文学术骨架较完整,不再充实它实在有些可惜;另一方面,这些年来,特别是21世纪的10年来,国内外学术界对认识机制与思维科学的研究成果十分丰富,科学进展十分激动人心,我认为做这个课题的研究是非常有价值的事情。2010年在北京举行了第七届国际认知科学大会,推动着我把手中的著述加快进程,把这些年的研究心得总结出来。

展现在读者面前的就是这样一本完成夙愿的哲学类著作,其中有不少内容是从认知科学角度来进行哲学的探讨。我要求自己尽可能把它写得通俗一些,当然,要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本书大部分内容对读者来说还是有点枯燥。对意识研究和认知科学最新成果的介绍,我简要分析了一些目前比较有影响的观点,使读者能够粗略了解学界的情况。在论述关于认识的客观性问题时,我参考了本人以前的“制约认识客观性的主体因素”一文。

本书的讨论只能算是这方面问题的一种探索,其实这种探索从来都没有止境,我期待着学界同仁对思维问题继续不断研究,并对本书提出宝贵的批评指正。

十分感谢我的导师夏甄陶先生为本书作序,也感谢浙江大学出版社的编辑为本书的出版付出的辛勤努力。

包霄林

2011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