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阅读中华国粹-青少年应该知道的-景泰蓝
18695200000017

第17章 景泰蓝大师(1)

第一节 钱美华:师从林徽因,抢救景泰蓝

钱美华(1927~2010),女,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北京特级工艺美术大师,高级工艺美术师,北京市珐琅厂第一任总工艺师、科技研究中心主持人。钱美华是新中国从事景泰蓝专业设计的“第一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景泰蓝制作技艺传承人。

一、一生只为景泰蓝

钱美华生于浙江宁海,父亲是做烟斗的行家,母亲是染织蓝印花布的高手,哥哥精通手工钢笔的制作,大姐则有一手漂亮的刺绣手艺。良好的家庭氛围使她从小就爱上了工艺制品。

钱美华1951年从中央工艺美院华东分院毕业,后到清华大学继续深造,师从梁思成、林徽因主研工艺美术。学习期间跟随导师林徽因参与抢救正处于濒危的景泰蓝工作,是新中国培养的知识分子中从事景泰蓝专业设计的第一人。钱美华1953年毕业后分配到北京市特种工艺公司任研究员。1958年到北京市珐琅厂工作,毕生为景泰蓝艺术的继承发展奉献了自己的知识和才华。

钱美华曾受国务院委托,参与亚太和平会议礼品设计工作,景泰蓝台灯就是其中之一,郭沫若称:“这是新中国第一份国礼。”1958年,钱美华接到一个重要任务,那就是为人民大会堂北京厅做景泰蓝装饰。她带领工作人员给北京厅的台灯、壁灯、牙具、花盆等用具上做了精美的装饰。周恩来总理看后的评语是“北京厅的景泰蓝装饰朴实大方”。

20世纪60年代钱美华编写了我国第一部景泰蓝教材《景泰蓝创作设计》,并亲自教授工艺美校第一、二届学生的毕业创作课程;编撰了《青铜器造型与纹样》、《景泰蓝图案》等资料用书。学术论文《景泰蓝艺术历代风格》获二届文代会金奖,被收入《世界学术文库》;《浅谈烟壶艺术》被收入《中国经典文库》;多件作品收入《中国纹样景泰蓝》(日本出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国画《又一个春天》被收入《中国美术家选集》。

2010年3月31日,我国景泰蓝行业资历最老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钱美华因病逝世,享年83岁。

二、从师抢救景泰蓝

新中国成立之后,尽管国家对于传统工艺实行了抢救、保护和扶持的政策,景泰蓝工艺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恢复和发展。但在建国初期,景泰蓝生产仍旧在昏暗的作坊内完成,而且色彩单调、图案简单、产品单一。

钱美华于建国初期被分配到北京市特种工艺公司任研究员。后来在梁思成先生的建议下,钱美华到清华大学进修,师从林徽因,主要研究工艺美术。一次,林徽因在海王村古文化市场一个旧古玩摊上买了一只景泰蓝花瓶。老摊主对林先生说:“这是正宗‘老天利’的景泰蓝,别处你见不到了。就是‘老天利’这家大字号,也快关张了。”林徽因担忧起来。她决定在清华大学营建系成立一个美术组,抢救濒临灭绝的景泰蓝。钱美华也加入了这个美术组与同学们一起开始了抢救景泰蓝的工作。

从此,林徽因经常带着钱美华等几个同学一起走街串巷,调查景泰蓝的生产状况,结果只找到几家不显眼的小作坊。这些小作坊都是一副破败凄凉之相—三五位老师傅,几个小炉灶,产量很低,而且产品也销不出去。一个老师傅听说林徽因他们是为了恢复景泰蓝工艺来做调查的,激动得老泪纵横,握着林徽因的手说:“你们救救景泰蓝吧!”

“宝瓶如花放光彩,全凭巧手把花栽。不得白芨花不开,不经八卦蝶难来。不受水浸石磨苦,哪能留得春常在?”民间流传的歌谣早已传唱出景泰蓝制作工艺的繁复细致。跟随老师深入民间作坊的钱美华真正见识到手工艺人在制作景泰蓝过程中投入的巨大体力与毅力。景泰蓝的两种原材料—铜和珐琅釉料之间,并没有真正的附着力,必须依靠手工艺人对铜的铸造工艺、镶嵌技术、釉料制作的精确把握以及对火候的熟练掌控,才能制作出精美的景泰蓝。

但是,当时北京仅存的几家景泰蓝厂子和作坊大都处于倒闭的边缘,新老艺人青黄不接,因此没有市场竞争能力,产量很低。为了拯救这一濒临灭绝的民族艺术,林徽因和她的学生认为最关键是调整生产结构,全面更新设计。经过林徽因和钱美华等人的调查得知,当时用于景泰蓝的图案只有荷花、牡丹等几种,而且几百年来一直没有变化。但是中国的装饰图案始终是在千变万化中发展着。于是在林徽因的指导下,钱美华与她的同学们为景泰蓝设计了一批具有民族风格的新颖图案,突破了以往单调的荷花、牡丹图。北京市特种工艺公司还在崇文门外喜鹊胡同3号成立了研究、制作景泰蓝的国营特艺实验厂(1958年并入珐琅厂),将许多散落民间的景泰蓝老艺人请进厂参加实验,共同研制新中国的第一批景泰蓝。

林徽因发动大家为景泰蓝设计新的图案,那时她积劳成疾,后来病重,不能动笔。1955年初春,林徽因住进同仁医院,钱美华去探望老师时,林先生对她说:“景泰蓝是国宝,不要在新中国失传。”她清晰地记得,每当先生吐出一个字,鼻子上的金属输氧管就颤动一下,钱美华用力地点了点头。“我就为了林先生当年的那句嘱咐……”钱先生说,那是她与恩师的最后一次见面,而病床前的这次诀别,也确定了她一世的追求。

绝代才女林徽因

林徽因(1904年—1955年),福建闽县(今福建福州)人,生于浙江杭州,出身官宦世家。建筑学家和作家,为中国第一位女性建筑学家,同时也被胡适誉为中国一代才女。1920年4月,林徽因随父游历欧洲,在伦敦受到房东女建筑师影响,立下了攻读建筑学的志向。1924年6月,林徽因和梁启超长子梁思成同时赴美攻读建筑学。由于当时美国宾州大学建筑系不收女生,她改入该校美术学院,而主要仍选修建筑系的课程,实现了自己的志愿。

1931年,林徽因受聘于北平中国营造学社。1932年,她为北京大学设计地质馆和灰楼学生宿舍。北平解放后,林徽因受聘为清华大学建筑系教授,教授中国建筑史课程并为研究生开住宅概论等专题课。从1949年9月到1950年6月,她与清华大学建筑系的几位教师一起完成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图案的设计任务。

1950年,她被任命为北京市都市计划委员会委员兼总工程师,对首都城建总体规划提出了有远见的意见。她以极大的科学勇气和对人民、对历史负责的精神,反对拆毁城墙、城楼和某些重要古建筑物的错误主张,力主保存北京古城面貌,并提出修建“城墙公园”的新设想。1951年,她担任人民英雄纪念碑建筑委员会委员,承担为碑座设计纹饰和花圈浮雕图案的任务。林徽因关心传统手工业的复兴,为濒临停业的景泰蓝、烧瓷等传统工艺品设计了一批具有民族风格的新式图案,亲自参加试制。

1955年4月1日,林徽因因病逝世,享年51岁。她的遗体安葬在八宝山革命公墓,墓碑下方有一块刻有秀丽花圈的汉白玉。这原来是为天安门前人民英雄纪念碑碑座雕饰试刻的一个样品,人民把它作为一篇独特的无字墓志铭,奉献给它的创作者林徽因。

三、辉煌创作显功力

钱美华对中国传统图案颇有研究,造诣较深。她主张不照搬古人,不墨守成规,继承传统并不断探索创新,赋予作品新的时代气息。她认为作品简练为美,不要让过于繁复的花纹而掩盖了颜料的美。钱美华设计的图案静中有动,采用多层次装饰手法,丰富而不繁缛,并且在配色中借鉴了很多敦煌壁画的色彩,用多种颜料配制成复色,更符合现代审美的要求,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不仅如此,钱美华还把齐白石的水墨写意画也搬进了景泰蓝制作领域。

同时,在钱美华的努力革新下,通过使用钢针剔釉创造出飞雪效果的“剔染点蓝法”,晕染由深入浅表现天空的“渲染点蓝法”,罩上透明釉料呈现古朴效果的“罩染点蓝法”,按受光和背光部分来表现物体深浅的“衬染点蓝法”,也一一问世。另外,钱美华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并推广素雅色调(即调和色)、用色彩学原理和釉色优选的方法,从理论方面探索了进一步如何增强景泰蓝色彩的艺术效果。

剔染点蓝法

钱美华不断探索、创新工艺的表现手法,为了细致地还原真实,与点蓝师傅一起创造了剔染点蓝等四种施釉新方法。比如她设计“飞雪迎春”盘时,要点缀飞雪,可是景泰蓝有史以来从未做过飞雪。于是她便与点蓝师傅一起创造了剔染点蓝法,出现了漫天大雪中梅花吐艳的情景。“以前我们表现下雪天,老把铜丝掐成一个一个圆圈,点蓝以后出来的效果不像雪,倒像是冰雹。”为了表现雪花飞舞的状态,“趁釉料未干,我用钢针剔出雪花的六边形状,填进晶莹白色釉料再烧制,这样就能表现出雪花飞舞的状态了”。这就是钱美华和工人共同创出的剔染点蓝法。

钱美华主持研制景泰蓝二代产品“银晶蓝”,并荣获1987年轻工部科研成果三等奖、1988年国家技术进步三等奖。此外,她创作的很多作品也曾荣获国家、部、市级金奖。《周其垒》是钱美华最得意的作品,单单是构思就花去1年的时间。设计“周其垒”时,钱美华大胆采用珊瑚红做主色调,改变景泰蓝作品“蓝”定天下的传统格局。通体施珊瑚红釉再配少许绛色,视觉上有种流动的美感。她设计的《周其垒》器形饱满、厚重,图案用双鱼、蝙蝠、牡丹、菊花、莲花组成吉祥装饰纹样。《周其垒》曾获中国传统工艺美术行业的最高奖—中国工艺美术品百花金杯奖,也是迄今行业内唯一获此殊荣的作品。另外,钱美华设计的《和平颂宝》荣获2005年第二届北京工艺美术展金奖;《如意尊》获轻工部优秀创作奖,并在第41届旅游交易会上获“金凤凰”创新产品设计大奖赛金奖;《盖碗型瓶》在第二届中国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上获中国工艺美术精品奖金奖。

第二节张同禄:中国“第一人”,誉称“珐琅张”

一、“中国景泰蓝第一人”

张同禄,男,生于1942年2月18日,16岁时投身景泰蓝艺术,至今从业50余年。张同禄擅长制瓷,以其细腻的描绘风格和高超的制瓷工艺而著称,在景泰蓝的制作上达到高超的艺术成就。他在1988年被国家轻工部授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称号,被誉为“中国景泰蓝第一人”。

2006年,景泰蓝被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张同禄被国家授予了物质文化遗产“景泰蓝工艺”代表性传承人的称号。他设计、制作的景泰蓝工艺品多次在国内外获金奖、珍品奖。张同禄曾代表中国工艺美术行业参加在阿曼举办的国际工艺美术交流会,并在现场设计制作景泰蓝,其高超纯熟的技艺令世界工艺美术品界折服。

张同禄的作品超凡脱俗,清逸新颖,绝不雷同,造型多姿多彩,要么伟岸雄壮、古朴典雅,要么玲珑秀美、清丽自然。张同禄的景泰蓝设计“奇”、“巧”、“俏”、“美”,自成一派,被工艺美术界称为“珐琅张”。

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张同禄还创造性的开发了“珐琅珀晶”这一创新工艺,并申请了专利。“珐琅珀晶”的最大特点,就是可以用来制作成装饰壁画、屏风等艺术作品。从此,新的一种景泰蓝工艺品诞生了,这就是今天的景泰蓝画。后来有人又根据此种工艺,克服了做字的难度,用景泰蓝的工艺做出了巨幅的地图,这都为景泰蓝古老的工艺又增加了活力。

北京市珐琅厂

在北京天坛南门600米处的琉璃井街,坐落着我国景泰蓝行业中唯一的一家“中华老字号”,我国生产经营景泰蓝规模最大的专业企业—北京市珐琅厂。北京市珐琅厂创建于1956年1月,郭沫若先生为其题写厂名,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基地。

北京市珐琅厂是生产、经营景泰蓝规模最大的专业企业,集景泰蓝产品研发、制作、商贸、旅游为一体,其主导产品“京珐”牌景泰蓝销往全国及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2002年11月北京市珐琅厂由国有企业改制为有限责任公司。

作为景泰蓝制作技艺的传承基地和生产经营景泰蓝的知名企业,北京市珐琅厂以其产品的研发优势、上乘的质量和浓厚的文化品位享誉国内市场,并形成知名的“京珐”品牌,成为北京市著名商标。企业生产的“京珐”牌景泰蓝,继承了明清时期优秀的传统技法,以继承与创新并举,把“紧跟时代,贴近生活”的理念融入景泰蓝艺术创作中,不断推出既有传统风格又有时代特色的经典作品。这些作品无论是工艺制作、质量控制,还是造型纹样、创作风格,都极具文化内涵和艺术品位,比过去的景泰蓝制品有了飞跃的发展。“京珐”产品深受国内外景泰蓝爱好者、收藏者的喜爱和业内人士的好评,数十次荣获国家、部、市级金奖。中南海、人民大会堂、钓鱼台国宾馆等重要外交接待场所,都陈设有“京珐”牌景泰蓝,许多经典制品作为国礼赠送外国首脑政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