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阅读中华国粹-青少年应该知道的-景泰蓝
18695200000003

第3章 悠久的历史(1)

关于中国景泰蓝产生的时间,学者也有不同的认识,并有商代、唐代、元代和明代之说。根据历史实物和参考文献考证,景泰蓝产生于明代,至清代得到了广泛的发展,直至今日更加辉煌。

第一节明代的景泰蓝—灵光初显

明代景泰蓝以“宣德”、“景泰”时期为代表,风格浑厚有力,自然豪放,简朴典雅。铜胎掐丝珐琅的初盛时期是在明代初期,其中年代最早、保存较多的要数宣德时期的景泰蓝。这一时期的景泰蓝制品,代表器型有瓶、盘、碗、炉、圆盒、香熏等,制作技艺精湛,风格浑厚古雅,丝工纹样有力,制胎的物质材料有金、铜两种,纹样多为西番莲、饕餮、蕉叶、狮戏球和大明莲等,釉色多为天蓝、宝石蓝、浅绿、深绿、红色、白色和黄色。

到了景泰年间,景泰蓝工艺无论从艺术手法、制作技术、产品质量等方面都有了新的提高,规模远远超过前代,制胎工艺达到了相当的高度,胎型有方有圆,并向实用方面转化。胎型增加了炭盆、灯、蜡台、樽、壶、花盆、面盆等器型,釉色出现了葡萄紫、翠蓝和紫红等新色,而且釉色具有相当高的亮度和纯度,放射出宝石般的光辉。这些新的“变身”、“美容”手法,使景泰蓝在奇珍异宝琳琅满目的宫廷皇室中脱颖而出、大放异彩。

掐丝珐琅缠枝莲兽耳三环尊

掐丝珐琅缠枝莲兽耳三环尊,高71厘米,口径36.3厘米,底径23.1厘米。尊为后改器,由颈、腹、足3部分组成,颈两侧有掐丝珐琅镀金双兽耳,肩部凸起三兽首衔珐琅环,下承三铜镀金翼兽足。

此尊通体施浅蓝色珐琅釉为地,饰有掐丝珐琅花卉纹。腹部依次以紫、白、黄、红、白、黄色6朵缠枝莲大花构成主题图案,颈、口沿与肩部分饰缠枝莲和垂云纹,颈下与足上部均饰葡萄纹和蕉叶纹各一周。圈足内正中凸起镀金双龙,环抱阳文“大明景泰年制”楷书三行款。

一、宣德年间的景泰蓝

宣德时期金属胎珐琅制品,有年款的大体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在器物的某个部位用珐琅釉烧成款识,款识内的釉色和器物的釉色浑然一体。另一种年款是在铜胎上铸造或者錾刻出来的,多出现在器物的底部。

下面让我们欣赏一组这一时期的精美器物。

掐丝珐琅狮纹双陆棋盘,明宣德年间御用监制造,通高15.7厘米,长53.3厘米,宽33厘米。此盘胎体厚重,造型规矩,装饰精美。棋盘为长方形,束腰,四壁直立,下承六足带托底座。盘内底沿四边有镀金长方框,两长边上各有12个小圆点,内嵌螺钿,是为棋位。框内“卍”字锦地上饰七狮戏球纹。盘内壁饰缠枝花,外壁共10处开光,开光内宝蓝地上饰各种花果。盘座饰缠枝花。

明宣德掐丝珐琅出戟尊,高18.5厘米,口径14.3厘米,底径9.8厘米。此尊为铜胎镀金,圆形,四组出戟,撇口圈足。颈、腹、足部及口内均饰掐丝勾莲纹,通身以浅蓝釉为地,由填红、白、黄、宝蓝四色釉做花纹。

掐丝珐琅缠枝莲纹出戟觚,高28.4厘米,口径16.4厘米,足径9.6厘米。通体以掐丝珐琅浅蓝釉为地,用单线勾勒缠枝莲纹枝干,串联多朵彩釉大花。颈部宝蓝地彩绘蕉叶纹内饰缠枝莲纹,器底无釉,足内刻双勾楷书“宣德年制”单行四字款。这件出戟觚造型端正,釉色沉稳纯净,鎏金极厚,为宣德时期掐丝珐琅的典型器物。

明宣德掐丝珐琅缠枝莲双耳炉,炉铜鎏金,折沿边,卷扳耳,三足。炉盖凸起弦纹七条,顶饰莲瓣纹,顶腹半球型,近口沿处饰有涡纹八枚,下承三足。香炉通体掐丝缠枝莲花纹、草莲瓣纹。分别以红、蓝、绿、白、黄等各色珐琅嵌填烧制,露胎处施以鎏金。烫炉掐丝精细,小巧别致,釉色丰富透明,花纹流畅,尤以绿色釉为佳,形式与纹饰均有变化,花筋叶脉转折流畅活泼,具有明代早期掐丝珐琅的特点。

通过这些精美的珐琅器制品,我们可以看出宣德时期珐琅工艺的基本特征。

1.色彩

色彩上,多以浅蓝釉为地色,上面由宝石蓝、鸡血红、墨绿、草绿、绛紫等多彩釉色组成缠枝花卉或云龙戏珠图案。釉色稳重、纯正,釉面光亮、平滑。

2.图案

图案上,习惯用缠枝莲作为主体装饰图案。缠枝纹又名“万寿藤”,寓意吉庆。因其结构连绵不断,因此又有“生生不息”的意义。它以一种藤蔓卷草经提炼变化而成,委婉多姿,富有动感,优美生动。缠枝莲的枝干多以单线勾勒,花头硕大,在肥厚的多层花瓣衬托下,中心处形成类似桃形的花蕊。

3.掐丝与铜胎

掐丝上,粗细略显不均,勾勒出来的花纹图案在轮廓衔接处并不十分紧密。铜胎的制造比较厚重,给人以自然质朴的美感。

二、景泰年间的景泰蓝

景泰皇帝在位时间不足7年,却生产了很多精美绝伦的珐琅器,从而获得“景泰御前作坊之珐琅”的美誉。这一时期的景泰蓝可以与永乐之漆、宣德之炉、成化之瓷相媲美。

因为景泰朝时间较短,这一时期生产的景泰蓝在数量上难以与明代其他时期比,但作为景泰朝真品的景泰蓝在目前的收藏市场上,越来越受到收藏者的关注,依旧保持着明朝景泰蓝的拍卖纪录。2002年在香港佳士得拍卖行,一件明景泰御制掐丝珐琅缠枝番莲纹盒以1057.25万元成交。

明景泰掐丝珐琅番莲纹盒

明景泰掐丝珐琅番莲纹盒,高6.3厘米,口径12.4厘米,重634.6克。此珐琅器为铜胎,盖与器身铸成浮雕式八瓣莲花形,器外施浅蓝釉为地色,盖顶平坦饰莲心纹,盖壁与器身各莲瓣内饰以不同颜色的折枝番莲花叶,矮圈足;底及盒内光素镀金。此盒纹饰中的花瓣丰满、同一叶上往往施二至三种颜色、胎体厚重、釉层深厚以及掐丝末端以隐藏的方式处理,充分体现了珐琅制品的纹饰之美。盖面装饰莲心纹,器身每片莲瓣饰以不同的折枝番莲花叶,花心各具形态,花瓣丰满而瓣尖短,各叶片施以两三种颜色,色润工巧,镂金错彩。铜胎掐丝珐琅圆盒,造型取材自莲花,以莲花心含莲蓬图案为装饰。盒身与盒盖之弧形外壁,模铸仰覆莲瓣形,莲瓣周棱突起,瓣尖微卷外扬。各莲瓣框棱内各饰一朵折枝莲,各莲之花心图案及细部线条不尽相同。全器入手沉重,制作精雅,掐丝线条严整,在线镀金痕犹明晰。所施鹅黄、靛蓝、浅蓝、鲜红、莹白诸珐琅色料均厚实鲜亮。

掐丝珐琅的工艺在景泰年间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在这期间又创造出许多新的釉色,仅蓝釉就有宝蓝、铬蓝、天蓝、透明状的普蓝等,还有桃红、淡绿、粉绿、墨绿,以及黄、白、紫等多种颜色。釉质优美沉着,尤其是蓝釉,更有一种宝石般的美感,当时的器物多以这种蓝釉为底,创造了景泰年间以蓝为主的风格。

掐丝珐琅花蝶纹香筒,香筒樽式,三羊足,筒上有盖。盖面镂七个圆孔,中心凸饰太极图,四周阴刻云纹、蝙蝠纹。筒外壁以深蓝色珐琅釉为地,用红、白、蓝、墨绿、姜黄等色釉绘制出一幅通景《花蝶图》。其中有枝茂叶盛的菊花和绣球花、玲珑秀美的太湖石、翩翩起舞的蝴蝶,还有螳螂、蜻蜓、蜜蜂等昆虫,构成了一幅生动有趣的画面。三只古铜色的羊承驮香筒。底有缠枝勾莲花六朵,镌剔地阳文“景泰年制”四字楷书款。此器纹饰近乎写实,浅蓝色釉略显青灰,釉表多细小砂眼,十分具有景泰年间掐丝珐琅的特点。

掐丝珐琅海马纹大碗,此碗为铜胎镀金,圆形,直口,圈足。碗内底以镀金铜粗单线开圆光,内饰开光外围莲瓣一周,折枝牡丹一双。碗壁的下部饰有海水图案,内有黄、白、红、浅黄、深蓝、墨绿色海马各一双,口沿饰三角状花锦纹。外壁与内壁纹饰相同。足内镀金,中心刻阴文单直行“景泰年制”楷书款。

三、嘉靖、万历年间的景泰蓝

明嘉靖时期,工艺美术出现了新的繁荣景象,无论是纺织品还是瓷器、陶器,都有了新的发展。相比之下,铜胎掐丝珐琅制品却并不景气。其中最为著名的当属明嘉靖时期的掐丝珐琅龙凤纹盘。

明万历掐丝珐琅龙凤纹盘,高5.1厘米,口径24.2厘米,足径16厘米。盘呈圆形,撇口,圈足。通体施浅蓝色珐琅釉,掐丝勾云纹作锦地,盘内心圆形开光内一条黄龙蜿蜒腾飞,神态威猛,空间点缀彩色流云纹。盘外壁饰云龙、凤鹤纹,盘底鎏金,正中镌刻填金“大明嘉靖年制”六字双直行款。盘边彩云环绕凤、鹤成双,展翅飞翔。虽然盘上的珐琅釉色和镀金表面已失去光泽,锈蚀较重,但红、黄、绿、白、蓝等珐琅釉色仍不失纯正艳丽之美,尤其是镀金,仍有个别地方可见光泽闪烁。盘通体掐丝较工整流畅,填釉准确。尽管盘上的珐琅釉已失去了温润的光泽,但此盘是国内唯一一件有明确嘉靖款的金属珐琅标准器,因此十分珍贵。

到了明万历年间,铜胎掐丝珐琅制品有了新的发展,无论是工艺技巧还是艺术风格都有了新的变化,主要表现在珐琅色彩的运用和色调搭配上。这一时期除继续以蓝色珐琅作色地外,新出现了白、绿、赭色地,或在一件器物上同时使用两三种颜色作地。常用红、蓝、黄、绿、白、紫等色的珐琅釉填饰图案,色调纯正,釉质细腻,胎体大气,成型规矩,釉面比较平滑,气泡较少,反映出珐琅质量的精良和工艺水准的高超。珐琅色彩偏淡,且较盛行暖色或中间色。图案花纹普遍采用双线掐丝技法完成,其题材内容也较丰富多彩。由于当时的宗教氛围浓郁,八宝纹、“”字纹等吉祥纹饰多充斥在珐琅器的装饰中。

明万历掐丝珐琅双龙盘,高7.1厘米,口径48厘米,重约3610克。此盘为铜胎,系菊瓣式折沿斜壁平底矮圈足大盘。盘里外都装饰纹样,盘沿菊瓣内掐丝五瓣花叶,依次循环填饰红、白、粉红、蓝及黄色釉料。内壁浅蓝地布倒草莓纹锦,饰以七珍八宝,五色如意云头纹围绕盘心,中央“寿”字的上下左右饰“卍”纹,两旁红、黄色降龙昂首举单足拱寿。盘外壁浅蓝地以草莓纹为锦,装饰番莲、回纹、转枝花各一圈。彰显出华丽富贵的皇室气派。盘底中央掐丝填红“大明万历年造”二行楷书款。

珐琅釉

中国人习惯将涂饰在金属器物表面的玻璃质称为“珐琅釉”。珐琅釉的主要的成分是矽酸盐类。需与不同材质的胎体结合,因此在制作技术上要兼顾釉与胎两者的物理化学性质。换句话说,这些釉至少应调配到膨胀系数比胎质的小,同时熔点比胎质的低,才能完整地附着在器表以增添器皿的美观。珐琅器即金属胎珐琅器,是一种集金属制作与珐琅釉料加工处理为一体的复合性工艺制品。它既具备金属贵重、坚固的特点,又具备珐琅釉料晶莹、光滑及适用于装饰的特点。

明万历铜胎掐丝珐琅八宝纹长方熏炉通耳,高9.1厘米,盖面长26.8厘米、宽14.4厘米,底面长25.5厘米、宽13.2厘米。熏炉呈长方形,朝冠式双耳,垂云式四足。四壁以灰白色珐琅釉为地,饰掐丝彩釉八宝勾莲纹,盖面无釉,作铜鎏金镂空纹饰,边框为一周“”字纹,边框内饰绣球纹。底部施珐琅釉彩花,中心掐丝,填白釉如意云头纹。此器胎体较薄,器形规矩,釉面比较平滑,砂眼较小。这些特征表现出万历时期珐琅烧造工艺的进步与发展。

明万历铜胎掐丝珐琅花鸟盘,平底,圈足。此盘通体为浅蓝色珐琅地,填红、蓝、赭、白、绿等色釉,盘内心绘花鸟纹饰,上饰花卉纹,花纹布局繁密。采用铜胎掐丝珐琅技法制作,绘蓝地的花鸟纹,富丽繁缛,线条优美。盘外壁天蓝色釉地上的掐丝如意云头纹,纹饰缜密,掐丝纤细,工艺精湛。

掐丝珐琅器制品发展到万历年间,在烧制方面有了新的发展,也呈现出不同的风格特点。以浅淡釉色为地的作品明显增多,通常用红、白、蓝、黄、绿五色装饰图案,色彩鲜明、对比强烈。内容题材变化更加细致,龙、凤、海马、八宝、瑞兽等寓意吉祥长寿的图案增多,善于运用双勾线的手法表现折枝小花,图案更加缜密。

总之,明代掐丝珐琅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充分体现了当时的审美意识。从造型、图案构成和附件装饰看,几乎每件艺术作品都风格健康质朴,花纹形象生动,充满了生命的活力。景泰蓝工艺在我国明代发展成熟,构成了绚丽多彩、富有民族气息的艺术风格,因此闻名于世。

第二节清代的景泰蓝—“金壁”辉煌

掐丝珐琅工艺发展到清代以后,制作工艺比明代有所提高,铜胎更薄,并且无砂眼,掐丝也更细,彩釉也比明代更加鲜艳,花纹图案繁复多样,虽然不如明代的纹饰生动,镀金部分的金水较薄,但金色非常漂亮,可谓“金壁”辉煌。

清代是景泰蓝发展的又一高峰。景泰蓝工艺在清代得到了迅速的发展,这与清政府的大力提倡和支持有密切的关系。由于社会的安定与经济的繁荣,皇宫养心殿设立御用工厂,称为“造办处”。清代宫廷专门设机构制作景泰蓝。康熙三十年(1691年),造办处的御用工匠多至几百人,制造各种御用器物,这时期制作的器物规模大、品种多,而且技巧精细,风格由粗犷向鲜明、华丽、清秀方面演变,制品更加结实耐用。

造办处

最早的宫廷造办也划归工部执掌,清代设立内务府,即所有官家造办、采办事宜均由内务府统一管理。清代造办体系分化为两个机构,一个是专供宫中用度的“养心殿造办处”;另一个是设于内务府北侧的“内务府造办处”,又称“匠作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