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阅读中华国粹-青少年应该知道的-景泰蓝
18695200000006

第6章 景泰蓝的类别(1)

对种类繁多、琳琅满目的景泰蓝制品进行系统的归类和科学的研究,对促进景泰蓝的发展具有根本性的意义。一般来说,人们习惯根据制作景泰蓝的复合材料对其进行科学的归类。

另外,景泰蓝的造型和款识名目繁多,从其产生到现在,品种千姿百态,花色琳琅满目。

景泰蓝的广义界定

景泰蓝的广义界定,是说景泰蓝应该包括所有的铜胎(或金、银胎)珐琅制品如掐丝珐琅、錾胎珐琅、画珐琅等,及其工艺制作方法特点。

例一,《辞海》释:“景泰蓝,镶珐琅于铜坯或银坯而制成之美术工艺品也……迄明朝景泰年间……以后遂成为景泰蓝,亦曰‘烧青’。”

例二,《辞源》修订版释:“景泰蓝,铜胎珐琅器皿,即明之大食窑。景泰间始大量制作,多用蓝色珐琅彩釉、尤为精美。后通称‘景泰蓝’。清制品又称‘铜掐丝珐琅’。北京为此种工艺品的主要产地。”

例三,龙宗鑫《中国工艺美术简史》述:“明代景泰蓝有三种作法:即‘掐丝珐琅’、‘錾胎珐琅’、‘画珐琅’(制作艺人均叫珐琅而不叫景泰蓝,相当于各行业的行话)。”

以上关于景泰蓝界定的种种解释,虽然仍有些差异,但归结为一点,即都认为景泰蓝的范围应将所有的铜、金或银等金属胎珐琅器容纳进来。

第一节 物以类聚,器以工分—景泰蓝与其他珐琅器

景泰蓝与其他金属胎珐琅器的工艺往往有所交叉融合,用途涉及宫廷陈设、祭祀、生活等各个方面。金属胎珐琅器因制作工艺的不同,可以分为铜胎掐丝珐琅器、金属錾胎珐琅器、金属锤胎珐琅器、铜胎画珐琅器、金属胎露地珐琅器、金属胎透明珐琅器等。

虽然在制作工艺上有所不同,但它们都是在金属胎上施以一定配比的珐琅釉料,经过低温烧制后形成蓝、绿、黄、白、红、粉等多种颜色,以镀金或描金处理的一种独特的金属、陶瓷复合材料装饰工艺品。了解了金属胎珐琅器之间的异同,也有助于我们进一步深入地认识景泰蓝。

一、铜胎掐丝珐琅器

人们一般将铜胎掐丝珐琅器称为“景泰蓝”,它是景泰蓝的主导产品,也有人称之为“金属胎掐丝起线珐琅器”。它的制作工艺以金属(主要是红铜,少量为金)做胎,用细而薄的金属丝焊着在成形的金属胎表面,形成花纹,然后填施各色珐琅料,再经焙烧、镀金及磨光等工序,成品厚重华美,珐琅五彩斑斓,与通体繁密的金线和金饰交相辉映,呈现出富贵豪华之气派。

比如清乾隆掐丝珐琅西洋人物盖罐,高9.5厘米,最大径9.3厘米,铜胎,斗笠形盖珊瑚钮,短颈,丰肩,碗式腹,外撇圈足。底白地书灰黑色“乾隆年制”双方框宋体字款。此罐表面掐丝缠枝花间装饰开光,以西洋写生的技法图绘西式房舍、西洋人物、动物和西洋母子图等图案,釉色典雅,又有浓郁的西洋风味,可以说是东西方艺术的融合。

二、金属錾胎珐琅器

金属錾胎珐琅制作工艺也称为“錾胎珐琅”。是将雕錾金属技法运用于珐琅器的制造中,先在金属胎上按照图案设计要求描绘纹样轮廓线,然后运用减地法在纹样轮廓线以外的空白处进行雕錾,使纹样轮廓线凸出,再于凹处填入珐琅釉料,经焙烧、磨光、镀金而成呈现宝石镶嵌的效果。錾胎珐琅起源于公元前2000年左右的埃及,后传至欧洲,元代由欧洲传入中国,元明时称为“拂郎嵌”。

清代錾胎珐琅工艺的中心是广州。广州錾胎珐琅是在欧洲金属工艺和珐琅工艺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全盛期在乾隆时期。传世的广州錾胎珐琅器件头较大,有盘、碗、炉、瓶、罐、缸、宝座、屏风、床、柜等嵌片以及五供、塔龛等。装饰豪华,造型奇特,图案有缠枝莲、莲花大卷叶、夔龙、夔凤、回纹、卍字纹、芭蕉纹、如意云头纹、兽面纹以及折枝纹等,布局繁密,结构严谨。器胎成型有铸胎和锤胎两种:铸胎厚重,减地较深;锤胎所用铜片较薄,减地也较浅,技术熟练,錾活匀细,珐琅粘着力较强,很少崩裂或脱落。

清乾隆錾胎珐琅仿古牺尊,通高19厘米,宽9.1厘米,身长21.2厘米。牺尊呈牛形,侧首而立,背上放置三管,二圆一方,都与腹内相通。牺尊通身錾刻火焰勾云纹、火焰卷须等,细纹则用掐丝的方法。通体施深绿色珐琅地,上压大红色珐琅釉。颈部、腹下及腿内侧饰细毛纹。牺尊背上长方形管正面蓝釉单方框内金字楷书“乾隆仿古”双行四字款。此牺尊为錾胎兼掐丝的复合珐琅工艺制品,是仿战国青铜牺尊而制。它形象威严,造型生动,纹饰线条简洁流畅,釉色纯正明快,镀金厚实凝重,是乾隆时期金属錾胎珐琅的代表作品之一。

三、金属锤胎珐琅器

金属锤胎珐琅的制作工艺也称“锤胎珐琅”。它的制作方法,往往是按照图案纹饰的设计要求,以金属捶揲加工技法对金属胎进行加工处理,从而捶出图案花纹,然后在其纹样的凸出部分留出平底,点施各种颜色的珐琅釉料,花纹的凹下部分不填施釉料而代之以镀金装饰,用金色来衬托点施珐琅的花纹,再经焙烧、磨光、镀金而成。

锤胎珐琅刻意追求立体的宝石镶嵌效果,有的作品在使用珐琅釉料装饰花纹的同时,还镶嵌红色珊瑚、绿色松石等各种宝石。这样,在金光灿烂的铜镀金装饰衬托下,五颜六色的珐琅釉料和晶莹闪烁的各种宝石交相辉映,器物表面呈现出五彩斑斓的立体艺术效果。

清锤胎珐琅八宝,为铜胎镀金,扬州制造,下部为带栏圆座,中部为三出叶状圆柱,上接莲蓬,顶部为中空的火珠,内装八宝,填浅蓝色珐琅,间嵌红珊瑚。

八宝

八宝是藏传佛教中八种表示吉庆祥瑞之物,依次为宝瓶、宝盖、双鱼、莲花、右旋螺、吉祥结、尊胜幢、法轮。寺院、法物、法器、佛塔和少数民族民居、服装及绘画作品中,多以此八种图案为纹饰,以象征吉祥、幸福、圆满。

四、铜胎画珐琅器

画珐琅一般特指铜胎画珐琅,又称“洋瓷”。以金属铜(也有的使用金、银)做器骨(胎),用五颜六色的珐琅釉经烧制而成。换句话说,就是先在红铜胎上涂施白色珐琅釉,入窑烧结后,使其表面平滑,然后以各种颜色的珐琅釉料绘饰图案,再经焙烧而成。画珐琅富有绘画趣味,因此又称“珐琅画”。画珐琅起源于法国,16世纪由欧洲商人及传教士传入中国,最早在广东制造,被称作“烧青”或“洋珐琅”。

画珐琅技术自传入中国之后,在康、雍、乾三朝得到全面的发展。三朝作品在造型、釉色、纹饰、落款等方面都各具特色。

康熙年间生产金属胎画珐琅的机构主要是内廷设立的珐琅作。画珐琅最迟在康熙三十年就已经试烧成功。最初生产画珐琅的技术并不成熟,胎体与掐丝珐琅一样都比较沉重,器物体积较小,以实用的碗、盘、壶、瓶、盒、唾盂等日常用具为主。

清康熙画珐琅牡丹唾盂

唾盂最初叫“渣斗”,作为卫生器具,是古人用来吐痰的生活器皿,早在西汉时期就已经使用,考古工作者在湖南长沙发现有西汉时期的铜质唾盂,就是当时贵族普遍使用的器物。唾盂一般体积较小,是拿在手中使用的,只有皇室用器才会装饰得非常华丽。

清康熙画珐琅牡丹唾盂,铜胎,侈口、削肩,垂腹大圈足瓶。器内施浅蓝釉,外表黄地,颈绘图案花叶。瓶腹绘饰牡丹花叶3朵,以浅色凸显花卉的轮廓,至花心颜色渐深,花叶的脉络则以深色线条描绘。

康熙时期的画珐琅作品多以灰白色珐琅为地,也兼有黄色地,并用红、黄、蓝、白、绿、赭、紫等几种颜色的珐琅釉作画,颜色品种并不丰富。表面光泽度差,釉料施用浓厚,砂眼较多,反映出当时珐琅釉料的质地尚不精细。这显然是由于烧炼技术不成熟的缘故。

雍正时期是画珐琅生产逐渐兴盛的阶段,器型制作工整,釉料光泽亮丽,式样不断翻新,数量增多,图案、釉色都有新的发展和变化。装饰图案除缠枝花卉外,仍以草虫、花鸟为主要题材,寓意吉祥的图案显著增多,往往以西洋式的花叶纹或图案式的西番莲及荷花为锦地,配合传统的四季花卉、竹石、鸟鹊等吉祥纹饰;器形的式样多,例如圆、椭圆、桃形和不定形等。这一时期的画珐琅器仍以小型器物居多,以鼻烟壶为大宗,造型工整别致,釉色亦鲜亮。

例如一款清雍正画珐琅牡丹荷莲鼻烟壶,壶内露胎,铜盖下木塞附牙匙。壶身前后饰圆形开光,分别绘有象征富贵的牡丹以及超凡脱俗的莲花,在浅蓝地上显得高贵典雅。两侧则以西洋风味的纹样装饰,可谓中西合璧。

鼻烟壶

鼻烟是一种烟草制品,系将烟烘烤、去茎、磨粉、发酵并加入香料配制而成,用鼻嗅服。鼻烟自17世纪起在欧洲开始流行,明末清初,传入中国,此后鼻烟壶渐渐东方化,产生了小可手握、便于携带的鼻烟壶。鼻烟壶的壶盖内附小细匙,以便舀取烟粉。现在人们嗜用鼻烟的习惯几近绝迹,但鼻烟壶作为一种精美艺术品流传下来,而且长盛不衰,被誉为“集中各国多种工艺之大成的袖珍艺术品”。

康熙年间清宫造办处开始制造玻璃、铜胎画珐琅等各种鼻烟壶,开辟了一项工艺美术的新门类。清宫造办处经常加工鼻烟壶的作坊有玻璃厂、珐琅作、玉作、牙雕作和镶嵌作;壶盖、勺由镀金作或牙雕作配制。中国鼻烟壶,集书画、雕刻、镶嵌、琢磨等技艺于一身,采用瓷、铜、象牙、玉石、玛瑙、琥珀等材质,运用青花、五彩、雕瓷、套料、巧作、内画等技法,汲取了多种工艺的优点,在海内外享有盛誉。

乾隆时期的画珐琅工艺发展突飞猛进,工艺上出现了画珐琅与内填珐琅、掐丝珐琅等相结合的现象,画珐琅器装饰趋向稠密、细致的堆砌式,广泛使用了中西合璧的装饰方式。这一时期的画珐琅器形变化很多,出现了插屏、挂屏、熏炉、画缸、大瓶等用于宫殿内的重要陈设品。另外,造型式样显示出多方面的追求。帝王后妃盛放物品的画珐琅盒有圆形、方形、长方形,以及梅花式、葵花式、瓜棱式等,还有屉盒和攒盒。

比如清乾隆画珐琅提梁壶,通高38厘米,口径9.1厘米,足径13.5厘米。此壶为铜胎镀金,造型新奇,呈八棱形。壶提梁加有一金星玻璃握手,壶身八棱开光,分别绘饰山水花鸟图案,画工精致,技艺娴熟自如,颈、盖处亦有纹饰。壶下置铜镀金架,足有一八棱小盒,作点燃加温使用。开光处以白色珐琅釉为地,色彩对比鲜明,颈盖处均以黄色釉为地,壶流、把、架的造型亦规整有致。它模仿了西洋样式的传统装饰工艺,制作工艺精湛,是乾隆初期画珐琅器工艺中的精品。

五、金属胎露地珐琅器

金属胎露地珐琅器,俗称“金地景泰蓝”。金属胎珐琅制品多采用红铜制胎,这是由于红铜入窑经高温后不易变形的缘故。目前流行的金地景泰蓝均采用红铜胎,掐丝轮廓为双线并行成纹样,或轮廓线相衔接处交代明确清晰,只在轮廓线内点填釉色,其余部位保留原胎型不点填釉色,待焙烧、磨光后,丝纹和原胎露地处镀上黄金。凡露地凹处镀上金色,凸出点填釉色,效果好像浮雕一样,金色与釉色相映生辉,别具一格。

清乾隆金地粉彩缠枝花纹葫芦瓶,高21.8厘米,口径2.6厘米,底径6.5厘米。小口圆腹,束腰卧足,仿自然界葫芦形。上下两圆腹上各绘4朵牡丹图案和四只蝙蝠,纹饰外以金填地,器底白釉上红料书“大清乾隆年制”六字篆书款。

六、金属胎透明珐琅器

金属胎透明珐琅器一般称为“透明珐琅器”,俗称“银蓝”或“烧银蓝”。最早由意大利工匠发明。它的制作工艺是在锤制成形的金属器胎上罩以透明或半透明的珐琅,再经焙烧而成,显露出因图案线条粗细深浅不同而引起的视觉上明暗浓淡的变化。釉料一般用紫、蓝、黄等色,可用单色,也可用复色。

透明珐琅因其熔点不同,可分为高温熔融的硬透明珐琅和低温熔融的软透明珐琅。硬透明珐琅的透明度极好,好似晶莹闪烁的宝石,有红、黄、蓝、绿、紫等色。软透明珐琅呈半透明状,光泽似水晶,有黄、紫、蓝、绿、粉红等色。造型有盒、盂、盆、觚、香囊、香筒、手炉、烛台、灯、翎管等,装饰图案多为“麻姑献寿”、“天女散花”等吉祥纹饰。

透明珐琅器是在錾胎珐琅器衰落时开始兴起并发展起来的,以乾隆年间广州制作的透明珐琅器最为著名。最简单的是在器上錾出阴线花卉后涂单色硬透明珐琅烧成,仅呈深浅效果。工艺复杂者在捶揲、焊接成形的器胎上錾刻各种细密的花纹,先贴银片花纹,再涂单色透明硬珐琅,又贴上金片花纹,经高温炉火烧成,露铜胎处镀金。这样,银片花纹被透明硬珐琅遮盖,隐约可见,而金片花纹则闪闪发光。这是贴金片、银片花纹的单色硬透明珐琅器。此外还有贴金银片花纹的多彩的硬透明珐琅器,其工艺与单色硬珐琅器相似,但在部分金片或银片花纹上涂红、绿、紫等色硬透明珐琅覆盖,成品色彩斑斓,绚丽夺目。

清代透明珐琅提梁壶。此壶为铜胎,方形,铜镀金高提梁,圈足。它通体施蓝色透明珐琅,四面作凸起开光,内饰描金石榴、莲蓬、瓜、蝴蝶,寓意瓜瓞绵长、多子多福。足内施蓝色珐琅,光素无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