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天平架
天平是称银两等用的小秤,在以白银为主要货币的时代,它是一种常用的衡具。为了重量称得准确,天平挂在架上,是一件下有台座抽屉,上植立柱并架横梁的家具。
天平架的箱下有底座,箱内设抽屉两层,存放银两、砝码及凿白银用的锤凿等工具,并可加锁。有的抽屉还装暗锁,钥匙孔被锁销遮挡,故不外露。贴着抽屉箱的两侧端,在底座上树立柱,用站牙抵夹。立柱上端安搭脑及挂天平的横梁。各个构件交接处多用铜叶包裹加固。其结构和提盒有相似之处。
八、衣架
明代的衣架有素衣架和雕花衣架两种。
素衣架有的只在墩子上植立柱,再用几根横材加以联结,有的在横材之间还加直棂。雕花衣架则在搭脑之下加一个装饰构件,用透雕或攒接、斗簇等方法造成,即北京匠师所谓的“中牌子”。
明代的衣架多是用来搭衣服的,不是用来挂衣服的,因此一律没有挂钩装置。其置放处所多在内室,或在架子床之前靠墙的一边,或在床榻之后及旁侧,便于将衣衫搭上或取下。
明代黄花梨凤纹衣架,底座长176厘米,宽47.5厘米,高168.5厘米。此衣架以厚木两方作墩子,上植立柱,每柱前后用站牙抵夹。两墩之间安装由纵横直材组成的棂格,这样使下部连接牢固,并有一定宽度,可摆放鞋履等物。此上加横枨和由三块透雕凤纹绦环构成的中牌子,图案整齐优美。最上是搭脑,两端出头,立体圆雕翻卷的花叶。凡横材与立柱相交的地方,都有雕花挂牙和角牙支托。它具有明式家具造型的特点,结构合理,装饰恰到好处,比例协调。传统雕饰纹样有聚有散,使单纯的造型更加丰富,加上黄花梨的使用,增加了许多典雅,华丽的气质。
明黄花梨龙首衣架,长191.5厘米,宽57厘米,高188厘米。衣架搭脑两端雕出须发飘动的龙首,中牌子上分段嵌装透雕螭纹绦环板。立柱下端有透雕螭纹站牙抵夹,如意云头式抱鼓墩。中牌子下部和底墩间原有横枨和棂板,现尚存被堵没的榫眼痕迹。各部榫卯均为活榫,可拆装。此件衣架造型简洁明快,合乎实用,装饰纹样具有鲜明的皇家风格。
九、面盆架
面盆架是放在内室使用的一种家具,有高、矮两种。矮面盆架或三足、或四足、或六足。三足的多不能折叠,四足、六足的,有的可以折叠。高面盆架六足的多于四足,六足的多不能折叠。高面盆架的前四足和矮面盆架的足相似,只后两足向上伸展,加设腰枨、中牌子、搭脑和挂牙等构件。在腰枨上往往挖槽,以备置放胰子(肥皂)盒,搭脑可以搭手巾。
黄花梨六足折叠式矮面盆架,直径50厘米,高66.2厘米。此为圆材,腿足有如栏杆的望柱,柱顶刻仰俯莲纹。六足中仅两足上下有横枨联结,固定在一起。其余四足都上下安短材一段,匠师或称之曰“横拐子”。横拐子一端开口打眼,用轴钉与嵌夹在上下两根横枨中间的圆形木片穿铆在一起,因而四足是可以折叠的。盆架不用时,可将四足折并,把有横枨的两足夹在中间,合成每边三足,体积平扁,便于收存。
明代黄花梨木雕花高面盆架,是一款面巾架,立柱与盆架两腿足连做,是典型的明清样式。横梁即搭脑两头高翘,雕饰龙体。挂牙及中牌子镶嵌透雕花板,中架两立柱间设腰枨,以起加固作用。面盆架圆木六足呈“米”字形。前面四腿足有如栏杆的望柱,即美观,又起到防面盆滑落的作用。
十、火盆架
火盆烧炭,用以取暖,盆下的木架叫“火盆架”。火盆架有高、矮两种。矮的高仅一尺左右,方框下承四足,足间安直枨,结构简单,多用一般木材制成。高火盆架像一具方杌凳,但板面开一大圆洞,以备火盆坐入。四根边抹,中间各有一枚高起的铜泡钉,支垫着盆边,以防盆和架直接接触,引起烧灼。
有束腰三弯腿火盆架是一件矮方火盆,粗短的三弯腿建构出一稳健的形象。架面及其边抹为黄花梨木料,牙条和腿足则为紫檀木料。此盆架饰以浮雕,又利用凹面加以突显之,创造出一流的装饰效果。
清代黄花梨六方形雕花火盆架,高85厘米,宽113.1厘米,深99厘米。架呈正六边形结构,顶部六边形面上有圆形内凹,正好可以摆放火盆,高束腰浮雕对龙纹6组,6块牙子上浮雕对龙纹和卷草纹。插肩榫处浮雕象头纹,象鼻夸张向下延伸形成三弯腿,而象鼻头上翘形成了马蹄,底部托泥土亦呈正六边形,总体造型十分罕见。
十一、灯台
灯台包括承油灯的和燃蜡烛的两种高矮不同的灯台。承油灯的放置桌案之上,因此高度不过一尺左右,它也叫“灯座”,如放在佛前供案上承放海灯的叫“海灯座”。
一款海灯座,底层浮雕云纹,四足兜转,圆婉而有力,上起平台两层,再上起圆台,又雕云纹四组。这四层系用紫檀厚板整挖而成。圆台上莲梗两旋而上,上承莲叶、莲花。莲叶及第一层莲瓣,亦为厚板整挖。第二层莲瓣,三瓣相连,一木雕制,最上层莲瓣乃分瓣斗成。它的设计和用料堪称双绝,圆熟浑成,使人联想到另一种工艺品——剔犀器,这款海灯座在明代的小型木器中是上等精品。
燃蜡烛的多放置在地上,因此高度可达三四尺,因燃烛照明,也叫“烛台”。高形的灯台又有固定的和可升降的两种。固定的灯台,有的杆头下弯,悬挂灯具;有的杆头造成平台,上承羊角灯罩。可升降的灯台,平台的高度可以调节。
黄花梨固定式灯台,高152.4厘米。固定式灯台多用两个墩子十字相交作为坐墩,正中树灯杆,站牙从四面抵夹,使其直立不倾仄。论其结构,与座屏风或衣架相同,只是使两块墩子纵横相交,并在一处而已。这具灯台全身光素,线条简单,可代表它的基本形式。
鸡翅木升降式灯台,高121.9厘米。灯台的底座采用座屏风式,从墩子到站牙、倒挂花牙乃至架子正中横梁下的绦环板,一律用拐子纹,取得装饰上的一致性。由此也可看出它当是一件清前期的制品。灯杆下端有横木,构成丁字形。横木两端出榫,纳入底座立框内侧的长槽中,横木可以上下升降,不致滑出槽口。灯杆从木框横梁的圆孔穿出,孔旁设木楔。当灯杆提到所需的高度时,可下按木楔挤塞灯杆使其固定。
十二、枕凳
明式家具中有一种极小的板凳,长不到一尺,高也不过三寸,可托在掌上,它不是坐具而是枕具。既当作枕头之用,又可以是中医请患者将手腕搭在凳上,按听脉象之用的枕凳。凳上常备特制棉垫,用带和四足系牢。凳面多微凹,正是为了适宜枕睡而设计的。
十三、滚凳
滚凳是脚踏的一种,但和一般的脚踏不同,在明代似看做是单独的一种家具,而不一定和床相连属。滚凳具有很强的使用功效,经常滚按,可以活动筋络,有利血液循环,对老年多病、行动不便的人颇为相宜。
黄花梨有束腰马蹄足滚凳,长77厘米,宽31.2厘米,高21厘米。此凳有束腰,内翻马蹄,似炕桌而矮小。面板被中枨分隔为两块,各留长条空当,安中间粗两端细的活轴两根。
黄花梨乌木滚凳,高17.7厘米,宽7.7厘米,深28厘米。面板中间为中枨分隔成两块,内有中间粗两端细的活轴6根。束腰,短腿,脚似马蹄内翻。整个凳的形状似炕桌般矮小。这款滚凳应为一种医疗用具。人双脚踏上,以脚心来回压转活轴,可以起到按摩脚心穴位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