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花梨主要生长在中国海南岛吊罗山尖峰岭低海拔的平原和丘陵地区,多生长在吊罗山海拔100米左右阳光充足的地方,是明清硬木家具的主要用材,以心材呈黄褐色者为最佳。明,清时考究的木器家具都选“黄花梨”制造,其纹理或隐或现,色泽不静不喧,常被人称为“木中君子”。黄花梨的这些特点,多被匠师们加以利用和发挥,在制作家具时着重突出黄花梨木质本身纹理的自然美,给人以文静、柔和的感觉。
一、质地温润,不静不宣
黄花梨主要产于我国的海南省,其木材的名贵程度仅次于紫檀木。黄花梨木质坚实,颜色从浅黄到紫赤,色泽鲜艳,纹理清晰,木结花纹圆晕如钱,色彩鲜艳,纹理清晰美丽,可做家具及文房诸器。在明式家具中首选材料就是黄花梨木,这种材料的颜色虽然不像紫檀那样雍容艳丽,但是纹理或隐或现,不静不喧,质地温润。
黄花梨木色金黄而温润,心材颜色较深呈红褐色或深褐色。锯开后的黄花梨木,刨去锯木时留下的一层凸凹不平的断面后,逐渐展露出它那美丽绝伦的自然纹理。它们漫无定律,如行云流水、烟雨缭绕般天然流动,层次分明,极富动感。同时,这些自然纹理还会产生许多十分诡异的、不可思议却让人痴迷的图形,如人们较为熟知的纹理“鬼脸纹”、“花黎木瘤”、“狸猫纹”、“行云流水纹”、“山水纹”、“竹丝纹”。此外,偶尔也会在黄花梨木中发现各式各样形同昆虫、动物等奇特的纹理,如蝴蝶、蜻蜓、马、牛、龟、猴,让人玩味不尽,惊叹不已。
黄花梨木的木性极为稳定,不管寒暑都不变形、不开裂、不弯曲,有一定的韧性,适合作各种异形家具,如三弯腿,其弯曲度很大,惟黄花梨木才能制作,其他木材较难胜任。明代及清代早期制作高档的家具大多是用黄花梨木所制。
二、流畅生动,简洁大方
黄花梨自身有高度的防腐、防潮以及防白蚁咬蚀德性能,木质恒久、稳定。木材本身合适的密度与天然的油性使得黄花梨十分适宜于工匠雕刻才能的极度发挥,各色人物、四季花卉、花鸟虫鸟都可以在黄花梨家具上找到,线条饱满、圆润、流畅。由于黄花梨天然特性,复杂、合理、严谨的榫卯结构也更为牢固、稳定,这也是黄花梨家具得以保留下来的奥秘之一。
黄花梨色泽温和,花纹美丽,因此制作家具时很少雕刻,多用生动多变的线条加以点缀。比如黄花梨托角榫酒桌,腿面饰双混面双边线,里面饰单混面双边线,两侧腿间装双枨,饰双混面双边线。这样处理,既没有破坏黄花梨木原有的花纹,也起到了避免腿面单调无味的缺陷。特别是桌沿突起的拦水线,很多人认为是后贴上的,其实是将整块黄花梨木大部分铲除独留拦水线,使得家具整体看起来规矩、圆满、流畅。
黄花梨制作的家具造型十分简洁、大方,很好地处理了“空”与“实”的关系。几乎每件黄花梨家具的棱角都没有锋利或扁平的,给人以浑圆、柔美的感觉,浑然天成,精致而厚重。比如黄花梨靠背椅一对,靠背板上两种不同图案的开光穿透力很强,灵气外透。黄花梨圆角柜一对,整体造型稳重大方,特别是柜垫的设计更为独辟蹊径,中间以两个抽屉承上启下,上下留出“空”,给人的想象力是无限的。
【知识小百科】
巧辨黄花梨
(1)里筋
黄花梨材质的里筋很有特点。里筋细小且不规则,大料材质里筋不明显,且色差较小。而小料材质里筋多,这可能是由于木材是自里向外长的缘故。
(2)鬼脸纹
一般认为,鬼脸纹是鉴定黄花梨家具的重要特征。黄花梨有鬼脸纹,小材的鬼脸纹密集,而大材鬼脸纹稀疏。
(3)牛毛纹
它是为黄檀树木输送营养和水分的通道,黄花梨木材的特点是牛毛纹细密杂乱。
(4)香味
降香黄檀原本作为香料使用,放置几百年的家具较难直接闻到香气,用湿布擦去局部包浆,待水分稍干,靠近闻一下,就能闻到一些明显香味。
(5)虫蛀状况
降香黄檀一般是不会被虫蛀的,这是由于黄花梨木料中含有某种防蛀挥发物,因此以前海南大户人家的老宅多用黄花梨木料做房柁、房梁等建筑构件,就是为了防止白蚁侵袭,保护房屋安全。
(6)上漆或其他装饰技法的运用
多数黄花梨家具不上漆,清代早期虽有些上漆产品,但其漆膜不够牢固,光洁度欠佳。此外,明代时期黄花梨家具多为素面或雕刻,至清代早期,出现了与紫檀家具装饰技法类似的嵌螺钿工艺。例如这件嵌螺钿暗八仙纹画案,即为清早期作品,是当时的新工艺。
(7)包浆
包浆是木质中的胶质与空气中的物质反应生成的膜。由于它本身含有独特的油性挥发物,所以其包浆较其他硬木家具厚些,黄花梨木料的比重比紫檀、酸枝等硬木小,包浆更为细腻,所以手感油滑滋润。
三、用材首选,皇家最爱
黄花梨是明式家具的首选用材,它有着浓浓的书卷气,最适合做书斋家具,也符合文人雅士所追求的安详、舒适的感觉。
明人对黄花梨的偏好是有原因的。明式家具是江南文人为主创造的,江南气候潮湿,家具用材多选用竹子,而竹子用旧了的颜色就是黄花梨的暗橙黄色。因此产于海南的黄花梨,在经过烫蜡之后恰恰是令人喜爱的暗橙黄色,显得光润又高档,还有暗暗的花纹和淡淡的清香,深得皇家贵族的喜爱。古代社会提取颜料的成本是相当高昂的,深色的颜料,主要依靠从天然矿物质里提取。而海南黄花梨木天然含有紫褐、橙红、黄、黄褐、黄红等颜色,而且色基沉稳、色调柔和。所以在唐朝就已作为贡品进入皇宫,从明初到清嘉庆400多年里,它更是从未间断,成为征服明清历朝皇帝的“神木”,也造就了明式家具的辉煌。
黄花梨特性温顺,加工性能良好,不论开多大的榫,都不裂,不易变形,同时颜色也符合时代的要求,加上不时散发的阵阵幽香,使它成为明式家具的首选。
第三节纹理为名鸡翅木
鸡翅木,分布于全球亚热带地区,主要产地东南亚和南美,因为有类似“鸡翅”的纹理而得名。鸡翅木属红豆科,计约四十到六十种,在我国有二十六种,主要产于广东、广西、云南、福建。它纹理交错,细密清晰,颜色突兀,在红木中属于比较漂亮的木材,有微香气,生长年轮不明显。
一、漂亮的木质纹理
明清家具中所用的材料一般都以颜色特点命名,比如紫檀木、黄花梨等,而像乌木、铁力木也能够根据名字想象出它们的颜色命名,唯独鸡翅木以纹理命名。鸡翅木,是木材心材的弦切面上有鸡翅(“V”字形)花纹的一类红木,历来深受文人雅士和广大消费者喜爱。
鸡翅木的写法很多,有写作“鸂鶒木”或“杞梓木”的。“鸂鶒”(音西翅),是一种长有漂亮的彩色毛羽的水鸟,经常雌雄相随,喜欢共宿,也爱同飞并游。它的好看的毛色给人以美感,它的成双作对活动的习性,使人产生美好的联想。明清两代,七品文官官服上的补子就用鸂鶒。鸂鶒作为木材的命名,足见古人用心良苦。
鸡翅木大多纹理细腻,有紫褐色深浅相间的蟹爪纹,细看酷似鸡翅。尤其是它的纵切面,纹理绚丽,纤细浮动,变化无穷,可自然形成各种山水、风景图案。由于鸡翅木与花梨、紫檀等木质纹理相比另具特色,因此工匠们在制作家具时常常反复衡量每一块木料,尽可能把纹理整洁和色彩优美的部分用在表面上。优美的造型加以色彩古艳的木纹,能使家具增添浓厚的艺术韵味。
二、明明白白分类别
鸡翅木多为崖豆木种,国内出产于广东、海南、广西等地,国外则有“缅甸鸡翅木”和“非洲鸡翅木”(市场上又叫“黑鸡翅木”)两种,分别产于缅甸、泰国及非洲刚果盆地域内的加蓬、刚果、扎伊尔、喀麦隆等地。鸡翅木心材多为黑褐或栗褐色,常带有独特鲜明的花纹,材质光滑细腻。
【知识小百科】
非洲鸡翅木与缅甸鸡翅木的区别
1.从原材上看,缅甸鸡翅木为栗色。如果把它切成一个直角横断面,一面会有鸡翅状纹路,另一面没有。最显著的标志是,缅甸鸡翅木的树心有沙石心,即类似沙石一样的东西,并呈放射状的纹路由树心向外扩大。缅甸鸡翅木出材率较低。由于它密度大,故沉于水。加工难度也大,如果干燥不适当,很容易变形。北京的匠师习惯于把缅甸鸡翅木称为“老鸡翅”,是鸡翅木中的上品。相比之下,非洲鸡翅木为,灰栗色较大较直,材质软脆,管孔略粗,硬度稍差,比重较轻,不沉于水。树心没有沙石心。出材率上,缅甸鸡翅木还要比非洲鸡翅木少25%-30%左右。
2.从成品中鉴别。一是看光洁度。缅甸鸡翅木光滑细腻,而非洲鸡翅木,那些很细致的花纹用它是雕不出来的。二是比重量,缅甸鸡翅木给人的感觉是特别的重。三是区别产品种类。由于缅甸鸡翅木大材少,所以多用于制作沙发、明式家具等;非洲鸡翅木原材本身较大,用途就更为广泛了。
鸡翅木有新老之分。老鸡翅木肌理致密,紫褐色深浅相间成纹,尤其是纵切而微斜的剖面,纤细浮动,给人羽毛璀璨闪耀的感觉。凡明代鸡翅木家具以及清早期的部分家具都使用这种鸡翅木。区分老鸡翅木,首先是分量,老鸡翅木体轻,在硬木家族中最轻,甚至还不如有些“柴木”,比如榉木。其次是颜色,老鸡翅木色灰,尤其年久失蜡以后,颜色土灰;上蜡之后,颜色略浅。三是纹理不明显,老鸡翅木不是想象得那么美丽。老鸡翅木纤维柔韧,能胜任一般雕刻,极细的雕刻在明式鸡翅木家具上未见,也说明了鸡翅木材质的局限。
清中期至清晚期,老鸡翅木退出历史舞台,新鸡翅木开始登场。新鸡翅木木质粗糙,紫黑相间,纹理往往浑浊不清,僵直无旋转之势,而且木丝有时容易翘裂起茬。但颜色略重,呈棕色,纹理中颜色略黄,体重较重,纹理明显,在常人眼中比老鸡翅木更漂亮些。新鸡翅木多见于清中期至清晚期,颜色略重,呈棕色,纹理中颜色略黄;分量较重;纹理明显;纤维较粗,韧性好。
此外,鸡翅木因纹理色泽呈黑色和黄色,还有黄鸡翅木和黑鸡翅木之分。黑鸡翅木比黄鸡翅木更美丽鲜明,因而十分珍贵。整体上来看,鸡翅木家具存世量远比紫檀和花梨等要少,再加上历代达官显贵阶层的追捧,越来越多地替它抹上了神秘的色彩,更显得“贵气十足”。
三、复杂的加工工艺
尽管鸡翅木家具存世量小,但各个时期都有佳作。鸡翅木家具的做工复杂,用料更加仔细。
典型的明式风格鸡翅木家具,几乎不施雕工,而以体现木质本身的纹理为首要目的。另外,鸡翅木家具风格简洁,用料较少。
到了清代,鸡翅木家具更加复杂,首先是生产年代跨度大,从清早期一直延续至民国;其次是生产地区广,南方不少地区都有生产,做工手法有异;再有就是材质来源多头,情况复杂。由于鸡翅木在明代名声远播,基础好,入清以后仍受文人青睐,这就难免被商人利用,于是各种“鸡翅木”陆续登场亮相,使问题复杂化了。
清中后期,装饰之风大盛。鸡翅木家具在延续前辈匠人注重木质纹理的同时,将式样与装饰更多地加入到家具设计之中。
第四节厚重质朴看铁力
铁力木,又称铁梨木或铁黎木。它产在广东、广西,古籍中写作铁力,其实应为铁黎,因为它产自黎族地区。它刚做出来时是棕红色,烫蜡后的颜色很黑,又黑又沉像铁一样,所以加一个“铁”字。
铁力木树种高大,直径有1米,长数丈,郑和下西洋的桅杆,就是铁力木的。铁力木,木质坚而沉重,是建筑的良材,犹如钢筋水泥一般,强度相当大。它的心材呈淡红色,髓线细美,有些呈绞丝状,分布随意不均,丝丝入肉。铁力木纹理通畅,宛如行云,木纹如鸡翅般美丽,质地坚韧,抗腐耐磨,不易变形,虫蚁不食。
一、木性粗韧
因为铁力木价格相对低廉,又属大型树种,所以铁力木家具的制作一般不惜材料。一般硬木家具,一定要计算材料成本,而铁力木家具似乎不考虑这些,面板大边一般宽硕,桌案中常见独芯板,从不将就材料,独板案子最为常见,其中以故宫所藏翘头大案最为典型。
【知识小百科】
铁力木大翘头案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有一铁力木大翘头案,尺寸之巨,非常罕见。此案做工讲究,独板为面,板厚10厘米、宽50厘米、长达343厘米。面板背面挖以凹槽,用以减轻分量。其做工很常见,夹头榫,底足加托子,挡板中置独板锼成的如意云头,倒挂于腿部横枨之间;牙板纹饰采用象首纹,眼鼻可见,相背而对称,构成类似云头图案;腿部混面压边线,不事雕工。总体看来,无论从长材大料、纹理顺达、色泽幽暗,还是不易精雕细琢等方面,此案都充分展现了铁力木的内在性格和精神核心。
这件大翘头案,非常典型地代表了明式做工的铁力木家具风格。它用材壮硕,在材料上无一将就之处。其次是做工粗犷,除牙板上必要的装饰外,其他不做雕工装饰,以显示铁力木特有的特性。中国古代家具中带有明确纪年的本身就不多。铁力木家具目前仅发现这一件,而且又具有产地,弥足珍贵。
铁力木纤维粗长而不易切断,横向走刀极易起茬,而且纤维跳出木质,俗称“起毛刺”。粗韧的木性使工匠对铁力木雕刻望而却步,但又不能将所有铁力木家具都做成素的,在必须起阳线或稍事雕工时,工匠一定将纹饰留粗,这种粗阳线在其他硬木家具中从未见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