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阅读中华国粹-青少年应该知道的-明式家具
18695300000019

第19章 形体之美,巧夺天工(2)

2.大进小出榫

当大头进入后.裸露出的是一小榫,它是把直材尽头处切去—块留有一段小榫,另有一直材做卯,卯为一半透一半不透,当榫插入时,小榫头露出,而余下部分藏于卯中。

3.插肩榫

是制作案类家具的榫卯结构。四腿接于案面的地方,在腿的上端做半头直榫,与案面大边上的卯眼连接,腿足上端的前脸也做出角形的斜肩;牙板的正面上也剔刻出与斜肩等大等深的槽口。装配时,牙条与腿足之间是斜肩嵌入,形成平齐的表面;当面板承重时,牙板也受到压力,但可将压力通过腿足上斜肩传给四条腿足。这种制作方法的好处就是案面放置物越重,四腿上方的榫卯就会因重压而变得更加紧密,条案也就越坚实牢固。

4.挖烟袋锅榫

多用于椅的扶手、椅腿及靠背各木件的结合部位,由一阴一阳的榫卯拼合而成。

5.楔钉榫

楔钉榫是用来连接圆棍状又带弧形的家具部件,多用于圆椅、圆形的桌、几等的扶手及饰边。此种榫卯呈圆柱形,作手掌式的搭接,但每片榫头的前端,都有一个台阶状的小直榫,可插入另一根上的凹槽中。这样便使连接部不能上下移动。然后在连接部的中间位置凿一个一端略大的方孔,再做一个与此等大的四棱台形长木楔,插入后,便能保证两个小直榫不会前后脱出。这种制作方法能使弧形器物上下左右均不摇动,而其呈梯形状,一头大一头小,也便于插取拆装。

6.卡腰子榫

两材在相交地方上下各切一半,合起为一厚度。

7.夹头榫

夹头榫是制作案类家具常用的榫卯结构,常用于条案、条桌的制作,腿足在顶端出榫,与案面底面的卯眼结合。腿足接于案面的位置中心开口,把牙头、牙条嵌于其中,再置放于案面或桌面下方,因此从外观上看,腿足高出在牙条及牙头之上,感觉是被夹嵌了一样,所以被命名为“夹头榫”。

这种制作方法是利用四足把牙条夹住,连接成方框,上承案面,使案面和腿足的角度不易变动,不会因年久而产生松动摇摆,并能很好地把案面板的重量分散,传递四条腿足上来使其条案或条桌。

8.抱肩榫

抱肩榫是有束腰家具的腿足与束腰、牙条相结合时使用的榫卯结构。使家具水平部件和垂直部件相连接,多用在器物的肩部,故此得名。

也可以说。抱肩榫是结构复杂的榫卯结构,因为要解决腿足与面板、腿足与束腰、腿足与腿足之间的连接。以有束腰的方桌为例,腿足的上端,做出两个相互垂直但不连接的半榫头、这是与桌面相连的。在与束腰相接的部位,要做出45度角的斜肩,并凿三角形榫眼,上下、横面均为半榫,以便与牙条的45度的斜尖及三角形的榫舌相接,设计十分巧妙。斜尖上还留做上小下大、断面为半个银锭形的“挂销”,与开在牙条背面的槽口套挂。

明及清前期的有束腰家具,牙条与束腰是用一块独木做出的,凭此挂销,可使束腰及牙条和腿足牢固地连接在一起。这是抱肩榫的标准做法。清中期以后,抱肩榫的做法就开始简化,挂销省略不做了,为了省料,牙条和束腰也改为用两块木条单独做了。

9.粽角榫

粽角榫因其外形像粽子角而得名,从三面看都集中到角线的是45度的斜线,又叫“三角齐尖”。多用于框形的连接,常见于桌子、书架、柜子等家具上,特点是外观整齐,以及三根木材相交于一点且十分坚固。

粽角榫有直榫、半榫、三角榫之分,其榫卯角度要求精确严格。明式家具中有一款“四十式”桌,其腿足、牙条、面板的连接均要用粽角榫。

10.攒边格角榫

攒边格角榫一般用于椅凳、床榻的四边木框。如四面有长短之分,长边一般出榫头,短边凿出卯眼,长边在做出榫头外还常常加有一个做三角形的小榫,小榫常有明暗榫两种做法,它的最大好处就是木框不易变形。且受力是直角和斜角两点共同受力,增加了坚实程度。成熟的攒边技法很有特色,多用榫接而不用钉胶。这样不仅可以适应面板木材的膨胀变形,避免了面板的翘曲变形,还可以掩盖木材断面横纹,大大增强了家具的美观性。

11.霸王枨

霸王枨是用于方桌、方凳的一种榫卯,也可以说是一种不用横枨加固腿足的榫卯结构。霸王枨为S形,上端与桌面的穿带相接,用销钉固定,下端与腿足相接(位置在本来应放横枨处)。枨子下端的榫头为半个银锭形。腿足上的榫眼是下大上小。装配时,将霸王枨的榫头从腿足上榫眼插入,向上一拉,便勾挂住了,再用木楔将霸王枨固定住。这样的桌子没有四条横枨,既简化了家具外观的造型,又不失其结构的力学强度,并以高弓背的拱顶形式衬托出家具体态挺秀的稳定感,造型清秀,牢固耐用。

【知识小百科】

“赶枨”制法

从明式家具的典型代表——圈椅的整体构造看,榫卯的集中经常发生在家具腿足的正侧面与横枨、山枨丁字形接合的地方。因此,在进行圈椅构件的组装时,一般会采用榫卯和构件互相避让的方法,不仅减小了构件受损的程度,而且还大大提高了整体框架的强度和刚度。其中最具特色的就是“赶枨”的制法。

为了减小腿足受破坏的程度,将四根枨设置在腿足的不同高度上以避榫头,这种制法被称为“赶枨”。赶枨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前面的一根最低,侧面的两根提高一些,后面的又降低一些;另一种造法也是前面的一根最低,两侧的两根稍高,后面的一根则最高,又称“步步高赶枨”。

12.栽榫

栽榫又叫“桩头”、“走马销”,是一种用于可拆卸家具部件之间的榫卯结构。由于要拆卸,榫头易磨损,甚至损坏,出于维修方便,也避免因榫头损坏而使家具部件报废的情况,一般都采用另外一种木料来制成榫头,然后将榫头栽到家具部件上。栽榫多采用挂榫结构。罗汉床圈子与围子之间及侧面围子与床身之间,多用栽榫。

14.暗榫

两块木板两端对接,使用燕尾榫而不外露的,叫“暗榫”或“闷榫”,是制作几、案、箱子之类必用之榫。

15.套榫

明式椅子的搭脑不出挑,与腿交接处不用夹头榫,常用腿料作方挖出榫,搭脑部位则挖方形榫眼,二者套接,因此得名。

16.挂榫

挂榫属楔形榫的一种,榫头一边成斜面,眼口凿成同形,但再需放长一倍凿直眼,榫头入直眼后拍进原榫眼,上提或挂拉都不能脱出,若拆装时可重新将榫头移入直眼探出。

17.勾挂榫

榫眼做成直角梯台形,榫头也做成相应的直角梯台形,但榫头的下底面等于榫眼的底面,嵌入后斜面与斜面接合,产生倒勾作用。然后用楔形料填入榫眼的空隙处,再也不易脱出,所以叫“勾挂榫”。

18.托角榫

角牙与腿足和牙条相接合,一般在腿足上挖槽口,与角牙的榫舌相接合,当牙条或面子与腿足构成的同时,角牙与牙条或面子都打榫眼插入桩头,所以,“托角榫”比较特别,它是一组榫卯的组合,不是指单一的构造形式。

19.长短榫

一般腿部与面子的边抹接合时,腿料出榫做成一长一短互相垂直的两个榫头,分别与边抹的榫眼结合,故称“长短榫”。因边抹接合用格角榫,抹头两边从打榫眼腿料出榫与大边出榫相碰,故只有长短榫才能牢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