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阅读中华国粹-青少年应该知道的-明式家具
18695300000009

第9章 种类繁多,各尽所用(6)

方角柜一般由上下两截组成,下面较高的一截叫“立柜”,又叫“竖柜”;上面较矮的一截叫“顶柜”,又叫“顶箱”。上下合起来叫“顶箱立柜”。有的又由于柜子多成对,每对柜子立柜、顶箱各两件,共计四件,故又叫“四件柜”。它们虽有大小之别,但以大型的为多。有的为了顶箱便于举起安放,把一个顶箱分造成两个,于是一对柜子共有六件,叫“六件柜”,高度一般在3米以上。

大四件柜中,有一种面宽尺寸大于其他形式的叫“朝衣柜”。它因官员朝服不必折叠便可放入而得名。入黄花梨包镶百宝嵌大四件柜,立柜长187.5厘米、宽72.5厘米、高195厘米,顶箱长187.5厘米、宽72.5厘米、高84厘米,通高279厘米。该柜十分宽大,为了不使柜门太宽,合页负荷过重,故增添了“余塞板”。余塞板由攒边装板穿带造成,合页即钉在余塞板的边框上。边框上有活销,与柜腿及其上下的横材销牢。拔出活销,可以把余塞板也拆卸下来。此柜又是一件“百宝嵌”的例子,用不同石、骨、螺钿等材料,在大柜正面镶嵌出职贡图。当然它不是一件考究的百宝嵌,因用料以各色叶蜡石为主,缺少珠玉、玛瑙、犀角、象牙等珍贵材料。

第五节五花八门品家具

家具的种类,除了前面提到的四大类之外,还有很多。因为传世实物和形式变化都比较少,不足以自成一大类,所以合并起来介绍。

一、屏风

屏风,又称为屏门或屏障,是古代建筑物内部挡风用的一种家具。

屏风作为传统家具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由来已久。屏风的诞生,最初是专门设计在皇帝宝座后面的,称为“斧钺”。它以木为框,上裱绛帛,画了斧钺,成了帝王权力的象征。经过一段漫长时间的发展,屏风开始普及到民间,走进了寻常百姓家,成了古人室内装饰的重要组成部分。

屏风的制作形式多种多样,主要有立式屏风、折叠式屏风等。后来出现了纯粹作为摆设的插屏,它娇小玲珑,饶有趣味。汉唐时期,比较富裕的人家都使用屏风,形式也比前代有所增加,由原来的独扇屏发展为多扇屏拼合的曲屏,可叠,可开合。明代以后出现了挂屏,已超出了屏风的实用性,成为纯粹的装饰品。

屏风一般陈设于室内的显著位置,起到分隔、美化、挡风、协调等作用。它与古典家具相互辉映,相得益彰,浑然一体,成为家居装饰不可分割的整体,而呈现出一种和谐之美、宁静之美。

1.座屏风

座屏风以三扇或五扇最常见,称作“三屏风”、“五屏风”,多摆在宫廷殿阁、官署厅堂的正中,位置固定。

山字式座屏风,三扇座屏风中间高,两旁低,好像“山”字,因此又称“山字式”。屏风以方材作边框,打槽装板,描绘云龙,再贴金箔。搭脑远跳出头,雕造云纹,下安角牙。屏风下脚造出亮脚,地袱三根,在下承托。屏风边框出榫,穿过地袱的透眼,还伸出数寸。这是因为原来地袱下还有地平,而边框的出榫是连地平一齐透过的。屏风两侧安站牙,起抵夹的作用。

插屏式座屏风多为独扇,所以面阔不可能太宽。从绘画及故宫布置的原状陈列来看,有时一具放在正中,类似多扇式屏风的用法;有时两具并列,拼成较大的宽度,在室内成为间隔;有时两具摆在正房两梢间,面对通往东西两耳房房门。

紫檀边座嵌玉石花卉宝座屏风,通高237厘米,屏高204厘米,座高33厘米,通宽304厘米,中屏宽48厘米,侧屏宽38厘米。此屏为九联活页八字式。光素紫檀木边框,嵌凿绳纹铜钱。屏心米黄色地,分联镶嵌各色玉石花卉,每联首均刻乾隆题诗。屏每联上下端饰紫檀木雕开光勾莲花纹,并各附紫檀木雕如意纹边开光勾莲毗卢帽,下设紫檀雕开光勾莲沿板三联木座,黑漆描金云蝠纹屏背。此种紫檀雕刻嵌饰百宝的工艺以其精妙华美著称,高濂在《遵生八笺》中称赞它是:“其费心思工本,为一代之绝。”

2.围屏

围屏有多扇,可以曲折,比较轻便。又因为下面没有底座,所以陈置时需要把它摆成曲齿形。如中部有几扇摆成直线,则两端要兜转得多一些,成围抱之势,始能摆稳。围屏之名,即由此而得。

清紫檀嵌染牙广韵十二府围屏,横530厘米,通高192厘米。围屏的边框用紫檀木制做,其上以银丝錾夔纹和蝙蝠纹。围屏共12扇,分别以图案和文字描述广西历史上十二府的风貌,从左至右依次为:桂林府、平乐府、浔州府、南宁府、思恩府、镇安府、柳州府、庆远府、太平府、泗城府、郁林府、梧州府。每扇屏从上至下由4部分组成:上方的眉板镶嵌用象牙雕刻的蔬菜或果品;中间是以象牙雕刻并施以五彩描绘的一府风景,艺匠们将秀雅清丽的山水和当地的人物风情琢刻在高89厘米、宽36厘米的屏心上,岩岭幽渺,风光无限,众多人物各尽其态,历历在目;下方镶嵌象牙板一块,雕刻本府名称、历史和地理位置等说明文字;最下方的裙板镶嵌象牙雕刻的各式博古图。

福建永春纸织字围屏,共12扇,高240厘米,每扇宽57.8厘米。每扇屏心上均有乾隆皇帝御笔题行书七言律诗一首,共12首,创作时间皆为乾隆七年(1742年),收录于《高宗御制诗文集》。围屏上的题诗由右向左依次为:《夏日瀛台作》、《喜晴》、《曝书》、《秋日郊行》、《七夕后一日立秋》、《琼华楼对雨》、《秋夜泛月》、《青龙桥晓行》、《野景》、《闻雁》、《盘山怀古》、《冬夜遣兴》。屏面以极细的纸丝编织而成,边框全部以彩锦包镶。屏风下部镶绦环板。

【知识小百科】

永春纸织

纸织工艺为福建永春州所特有,已有近1200年的历史。此种工艺可分为纸织字和纸织画两类。制成一件作品,每一道工序都有很严格的工艺要求,其中最关键的是裁切和编织纸丝。纸丝要裁得均匀一致,如果裁宽窄不齐,织成后必然会经纬不直。如果编织技术不高,织得不紧不密,或出现断丝,同样不能收到好的效果。

永春纸织字围屏采用以双层纸丝编制的方法而制成,字体明显低于纸面,边缘还可以看出剔刻的痕迹。作品做工精致,集编织、书法、雕刻艺术于一身,很好地反映了福建永春纸织工艺的风貌。

3.小型座屏风

小型座屏风是放置在几案上的小屏风。小座屏风上承宋代流成的“枕屏”和“座屏”的造型风格,到了明清时期,它已成为厅堂几案上必备的陈设品了。

黄花梨插屏式小座屏风,底座长38厘米,宽15厘米,高36.5厘米。屏风的立柱内侧打槽,使屏扇可以嵌插进去。如取此与前例及大型插屏式屏风相比,可见屏座已简化了许多。绦环板被略去,披水牙子只剩一条,改为垂直的装置,但大体上还保持着屏座的一般特征。它是家具的由大缩小、削繁就简提供了证例。

黄花梨嵌大理石小座屏风,下宽62厘米,上宽61厘米,高74.5厘米。底座用两块桥形墩子和两块披水牙子造成。站牙极薄,已不能起多大的抵夹作用,但颇有装饰意义。绦环板仅一块,锼挖透孔。在小型座屏风中,应算是比较简单的一具。

二、闷户橱

闷户橱是一种具备承置物品和储藏物品双重功能的家具。外形好像条案,专置有抽屉,抽屉下还有可供储藏的空间箱体,也叫做“闷仓”。存放、取出东西时都需取抽屉,因此叫做闷户橱。南方不多见,北方使用较普遍。闷户橱面板下安装抽屉,两屉的称联二橱,三屉的称联三橱。

铁力木素闷户橱,长98厘米,宽47厘米,高85厘米。这是一件典型的明代民间家具,造型质朴、大方、光素,略显笨拙但坚固耐用。它有抽屉一具,无翘头,不仅通体光素无纹,橱面大边用透榫,抽屉面用明榫,闷仓之下用罗锅枨代替了牙条。尤其是两侧面,使用了意想不到的又宽又厚的大材作闷仓的立墙,使人感到过于要求坚实而置笨拙于不顾,但同时却带来了朴质率真的趣味。

闷户橱除抽屉数量有一个、两个、三个等区别外,在造法上也有变化。橱面和条案面一样,两端有的没有翘头,有的有翘头。抽屉脸有的贴壶门券口,有的不贴。凡贴券口的,铜饰件上的锁销可以从券口正中之后的缝隙中穿过,插入闷户橱大边底面的销眼内。要锁抽屉时,可上推销子,使销子上的管状装置与面叶上的两个锁鼻平齐,用铜锁或穿钉横穿,把抽屉锁住。闷仓的立墙和立柜的柜膛板一样,或用独板,或加短柱,立墙分段嵌装。闷户橱或朴质无文,或施不同程度的雕饰。闷仓下的牙条和吊头下的两块挂牙是施加雕饰的主要构件。

黄花梨带翘头联二橱,长170厘米,宽57厘米,高90厘米。此橱案面以上的造法与一般的翘头案无异。抽屉脸贴壶门式券口,北京匠师称这种壶门式的轮廓曰“灶火门”。腿材外圆里方,起边线,枨子素混面起边线,与腿子的线脚交圈。正面牙条用材颇厚,中雕分心花,两端锼出卷云云头,沿边起阳线,其醇厚的趣味是薄板牙条无法造出来的。从整体看,此橱仍属朴质无文一类,但着“墨”无多的装饰,为它增添了风韵,是一件选料精、制作佳,并可确信为明代制造的黄花梨家具。

黄花梨无翘头雕花联二橱,长112厘米,宽59厘米,高89.5厘米。橱面无翘头,抽屉脸不贴券口,除牙条雕缠莲纹外,其他部位都雕螭纹。这种螭纹亦近似草龙,尾部可以恣意卷转,布满构件的空间。闷仓立墙、抽屉脸采用了落堂踩鼓的造法,使花纹显得醒目饱满。抽屉脸正中的浮雕下垂云头,中留空白,是专为安装铜饰件而设计的。二者配合无间,可证饰件确为原来所有。闷户橱上的铜饰件,圆形和方形的面叶最常见,而此橱为窄长的面叶提供了实例。

三、箱

明式箱具包括小箱、衣箱、印匣、药箱和轿箱等五种。

1.小箱

小箱实物传世不少,均为长方形,多为黄花梨制,紫檀次之,其他硬木制者较少。从尺寸及形制来看,当时主要用来存放文件簿册或珍贵细软物品。北方民间常用它贮放妇女妆饰用的绒绢花,故又有“花匣”之称。

黄花梨素小箱,长42厘米,宽24厘米,高18.7厘米。它可以代表明制小箱的基本形式,全身光素,只在盖口及箱口起两道灯草线。此线起加厚作用,因盖口踩出子口,尽管踩去的少,留下的多,但里皮毕竟减薄了一些,外皮如不起线加厚,便欠坚实。故此线不仅是为了装饰,有更重要的加固意义。正由于此,箱口起线成为此类小箱的常见造法。立墙四角用铜叶包裹,盖顶四角镶钉云纹铜饰件。正面圆面叶,拍子云头形,两侧面安提环。

2.衣箱

衣箱主要是用于存放衣物的箱子。传统衣箱一般为板式结构,上有盖,正面有铜饰件。这类箱子由于经常搬动,为了坚固起见,多用铜面叶包裹箱盖四角,饰铜质云纹包角;正面饰铜面叶和如意云纹拍子,可以上锁。通常正面对开两门,内安抽屉数个,顶上有盖,后壁安合叶,将两侧及正面两门的上边做出子口,箱盖放下时正好扣住两门。箱下安底座,门有面叶,盖有拍子,两侧有提环,均铜质。

缠莲八宝纹描金紫漆衣箱,紫漆描金,边长66厘米,高78.7厘米。箱盖下未见设有平屉痕迹,也无抽屉。下部原有底座,已散失。箱口装有桃形的铜饰件,是一般箱具所没有的,只有在明代宫廷的衣箱上才见到。由于箱口是平的,铜饰件起着子口的作用。盖内有“大明万历年制”金书楷书款。

3.印匣

明代印匣,多为方形盝顶式,因印玺多作方形,印钮总小于印身,故把匣盖造成盝顶式是完全合理的。匣为盝顶,全身光素,是印匣的基本形式。正面铜饰件不作拍子式而作管状,匣盖关好后,它与两旁的锁鼻同高,可以加锁。

清代八成金印匣,匣高27.6厘米,腹径24.5厘米,池高9.7厘米,径20.3厘米。印匣内置印池,合为一套,均为八成金质,成色尚好。匣体呈方形,盖面呈拱起的梯形。印池边沿外折,置于印匣之中,为存放印玺之用。印匣正面有扣别以供开合,两侧各备有四个提手,可系绳。

4.药箱

明式家具中有一种箱具大于官皮箱,无顶盖及平屉,无处可支架铜镜,抽屉则较多。正面两开门或插门,适宜分屉贮放多种物品,名为药箱,是民间日用品,工料均比较简易。

黄花梨方角柜式药箱,长38厘米,宽27.5厘米,高46厘米。箱的外形宛然是“一封书式”的黄花梨小方角柜。打开柜门,才知道柜内不安屉板而安抽屉。

黄花梨提盒式药箱,底座长78厘米、宽45厘米,箱身长69厘米、宽41.5厘米,通高77厘米。此箱两开门,内设抽屉十八具,彻黄花梨制,连背板及抽屉帮、底都不用其他木材,是一件很考究的精制家具。底有矮座,两侧面在底座上造出提梁及站牙,仿佛是一具提盒,但实际上只是一种装饰而已。

5.轿箱

明清官吏有专门在轿上使用的箱具,称作轿箱。两端箱底各缺掉一方块,这是为了可以架搭在两根轿杠之上。当官吏上轿后,摆上此箱,横在面前,不仅可以放文件,也不妨稍供凭倚。箱外一般有铜饰件可加锁,有的明锁之外,还有暗锁。箱内中部有浅屉,两端有侧室。下轿时,又可将箱取下,随身携带,可见当时官吏对公文奏折的保管是十分周密慎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