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阅读中华国粹-青少年应该知道的-梅兰竹菊文化
18696400000010

第10章 兰(4)

松村先生捧着“环球荷鼎”回到了日本,晚年一直致力于日中友好事业。在生命弥留之际,他将儿子们叫到床前,语重心长地关照:要继承他的日中友好事业,要养好周总理赠送的兰花。他的儿子松村正直牢记父亲教训,从养兰的门外汉,通过广结兰友,潜心钻研,几年后,兰技大进,成为日本兰界的养兰高手。他把“环球荷鼎”送给兰友,使“环球荷鼎”香飘日本岛。1987年,日本举办了“第三届世界兰花博览会”,当松村正直先生从中国代表团处得知周总理的故乡绍兴已于1983年成立了兰花协会,并将兰花定为绍兴市花的消息后,他表示一定要到绍兴来看一看。当年11月,松村正直不顾79岁的高龄,联络兰友,一行6人,风尘仆仆到了绍兴,参观了绍兴兰圃,拜访了兰友同行,并向绍兴市兰协赠送当年周总理赠送给他父亲的“环球荷鼎”的后代。在经历了几十年风风雨雨,远涉东瀛的绍兴兰花,带着中日人民的友好情谊,从中国到了日本,在日本生根开花,又从日本回到了中国。

第六节兰与诗词

【晋·陶渊明·饮酒诗二十首第十七】

幽兰生前庭,含薰待清风。

清风脱然至,见别萧艾中。

行行失故路,任道或能通。

觉司当念还,鸟尽废良弓。

【唐·李世民·芳兰】

春晖开禁苑,淑景媚兰场。

映庭含浅色,凝露泫浮光。

日丽参差影,风传轻重香。

会须君子折,佩里作芬芳。

【唐·李白·孤兰】

孤兰生幽园,众草共芜没。

虽照阳春晖,复非高秋月。

飞霜早淅沥,绿艳恐休歇。

若无清风吹,香气为谁发。

【唐·王勃·春庄】

山中兰叶径,城外李桃园。

岂知人事静,不觉鸟啼喧。

【唐·唐彦谦·兰】

清风摇翠环,凉露滴苍玉。

美人胡不纫,幽香蔼空谷。

【唐·唐彦谦·兰】

谢庭漫芳草,楚畹多绿莎。

于焉忽相见,岁宴将如何。

【唐·施肩吾·兰渚泊】

家在洞水西,身作兰渚客。

天昼无纤云,独坐空江碧。

【唐·马戴·秋思】

亭树霜散满,野塘凫鸟多。

蕙兰不可折,楚老徒悲歌。

【唐·张九龄·感遇】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唐·无可·兰】

兰色结春光,氛氲掩众芳。

过门阶露叶,寻泽径连香。

畹静风吹乱,亭秋雨引长。

灵均曾采撷,纫佩挂荷裳。

【唐·李峤·兰】

虚室重招寻,忘言契断金。

英浮汉家酒,雪丽楚王琴。

广殿清香发,高台远吹吟。

河汾应擢秀,谁肯访山阴。

【唐·崔涂·幽兰】

幽植众宁知,芬芳只暗持。

自无君子佩,未是国香衰。

白露沾长早,春风到每迟。

不如当路草,芬馥欲何为。

【唐·杜牧·兰溪】

兰溪春尽碧泱泱,映水兰花雨发香。

楚国大夫憔悴日,应寻此路去潇湘。

【唐·刘禹锡·重送鸿举师赴江陵】

西北秋风凋蕙兰,洞庭波上碧云寒。

茂陵才子江陵住,乞取新诗合掌看。

【唐·刘商·与于中丞】

万顷荒林不敢看,买山客足拟求安。

田园失计全芜没,何处春风种蕙兰。

【唐·刘谷·和三乡诗】

兰蕙芬芳见玉姿,路傍花笑景迟迟。

苎萝山下无穷意,并在三乡惜别时。

【唐·褚朝阳·奉上徐中书】

中禁仙池越凤凰,池边词客紫薇郎。

既能作颂雄风起,何不时吹兰蕙香。

【北宋·苏轼·题杨次公春兰】

春兰如美人,不采羞自献。

时闻风露香,蓬艾深不见。

丹青写真色,欲补《离骚》传。

对之如灵均,冠佩不敢燕。

【北宋·苏轼·题杨次公蕙】

蕙本兰之族,依然臭味同。

曾为水仙佩,相识《楚辞》中。

幻色虽非实,真香亦竟空。

云何起微馥,鼻观已先通。

【北宋·苏辙·种兰】

兰生幽谷无人识,客种东轩遗我香。

知有清芬能解秽,更邻细叶巧凌霜。

根便密石秋芳早,丛倚修筠午阴凉。

欲遣蘼芜共堂下,眼前长见楚词章。

【北宋·释文兆·幽兰】

远与村桥接,深春积雨时。

兰芳人未捋,花发蝶先知。

草密封闲径,林疏露短篱。

别来锄久废,身老恨归迟。

【北宋·丁谓·兰】

彼羡南陔子,其谁粉署郎。

渥丹承露彩,绀绿泛风光。

屡结骚人佩,时飘郑国香。

何须寻九畹,十步即芬芳。

【北宋·晏殊·盂兰盆】

红白薇英落,朱黄槿艳残。

家人愁溽暑,计日望盂兰。

【北宋·释重显·日暮游东涧】

极目生晚照,幽情眷兰芷。

白苹叶里风,不在秋江起。

【北宋·梅尧臣·兰】

楚泽多兰人未辩,尽以清香为比拟。

萧茅杜若亦莫分,唯取芳声袭衣美。

【北宋·梅尧臣·石兰】

石言曾非石上生,名兰乃是兰之类。

疗疴炎帝与书功,纫佩楚臣空有意。

【南宋·陆游·兰】

南岩路附近,饭时已散策。

香来知有兰,遽求乃弗莸。

生世本幽谷,岂愿为世娱。

无心托阶庭,当门任君锄。

【南宋·朱熹·咏蕙】

今花得古名,旖旎香更好。

适意欲忘言,尘编讵能老。

【南宋·朱熹·兰涧】

光风浮碧涧,兰枯日猗猗。

竟岁无人采,含薰只自知。

【南宋·朱熹·兰】

谩种秋兰四五茎,疏帘底事太关情;

可能不作凉风计,护得幽兰到晚清。

【元·揭斯·秋蕙】

幽丛不盈尺,空谷为谁芳。

一径寒云色,满林秋露香。

【元·李祁·题《兰棘同芳图》】

幽兰既丛茂,荆棘仍不除。

素心自芳洁,怡然与之俱。

【元·元梅·墨兰】

飞琼散天葩,因依空岩侧。

守墨聊自韬,不与众芳碧。

【元·张翥·题兰】

鹈鹕声中花片飞,楚兰遗思独依依。

春风先自悲芳草,惆怅王孙又不归。

【明·刘伯温·兰花】

幽兰花,在空山,美人爱之不可见,裂素写之明窗间。

幽兰花,何菲菲,世方被佩资簏施,我欲纫之充佩韦,袅袅独立众所非。

幽兰花,为谁好,露冷风清香自老。

【明·陈汝言·兰】

兰生深山中,馥馥吐幽香。

偶为世人赏,移之置高堂。

雨露失天时,根株离本乡。

虽承爱护力,长养非其方。

冬寒霜雪零,绿叶恐雕伤。

何如在林壑,时至还自芳。

【明·李日华·垂兰】

从风不猎香,俯溪自怜影。

空山狼藉春,半属野樵领。

【明·李日华】

江南四月雨晴时,兰吐幽香竹弄姿。

蝴蝶不来黄鸟睡,小窗风卷落花丝。

【明·李日华·画兰】

懊恨幽兰强主张,开花不与我商量。

鼻端触着成消受,着意寻香又不香。

【明·陈献章·题画兰】

阴崖百草枯,兰蕙多生意。

君子居险夷,乃与恒人异。

【明·孙克弘·兰花】

空谷有佳人,倏然抱幽独。

东风时拂之,香芬远弥馥。

【明·文彭·题兰竹卷】

偶培兰蕙两三栽,日燠风微次第开。

坐久不知香在堂,开窗时有蝶飞来。

【明·陈继儒·王楚玉画兰】

年来空谷半霜风,留得遗香散草丛。

只恐樵人溷兰艾,红颜收在束薪中。

【明·董其昌·兰】

绿衣青葱傍石栽,孤根不与众花开。

酒阑展卷山窗下,习习香从纸上来。

【明·董其昌·兰】

无边蕙草袅春烟,谷雨山中叫杜鹃。

多少朱门贵公子,何人消受静中缘。

【明·徐渭·水墨兰花】

绿水唯应漾白苹,胭脂只念点朱唇。

自从画得湘兰后,更不闲题与俗人。

【清·钱谦益·咏同心兰四绝句】

新妆才罢采兰时,忽见同心吐一枝。

珍重天公裁剪意,妆成敛拜喜盈眉。

【清·郑燮·题画】

兰草已成行,山中意味长。

坚贞还自抱,何事斗群芳?

【清·郑燮·峤壁兰】

峭壁一千尺,兰花在空碧。

下有采樵人,伸手摘不得。

【清·郑燮·得意写之】

兰草与三台,无人敢笔栽。

取得新奇法,墨香吹出来。

【清·郑燮·题画兰】

身在千山顶上头,突岩深缝妙香稠。

非无脚下浮云闹,来不相知去不留。

【清·智永·写兰石有寄】

一片空山石,数茎幽谷草。

写寄风尘人,莫忘林泉好。

【清·黄任·题画兰】

何来尔室香?四壁即空谷。

一拳古而媚,美人伴幽独。

【清·马骀·兰】

丛兰发幽崖,托根近霄汉。

泉水自流出,天风吹不断。

【清·曹寅·冬兰】

冬草漫碧寒,幽兰亦作花。

清如辟谷士,瘦似琢诗家。

丛秀几钗股,顶分双髻丫。

夕窗香思发,风影欲箐纱。

【清·姚燮·珠兰】

香粟佛天饭,蕊珠仙界衣。

托名应自贵,含蕾再难微。

荡子甘心与,村娘愧发稀。

一春清素愿,消受露华霏。

【清·孔尚任·卓子任至署馆论诗时盆兰初放】

过雨江城湿,探梅野寺寒。

往来敦古处,吟啸慰闲官。

不信诗全警,常愁字未安。

相将情话久,臭味比幽兰。

【清·谭嗣同·画兰】

雁声吹梦下江皋,楚竹湘帆起暮涛。

帝子不来山鬼哭,一天风雨写离骚。

【清·何绍基·柬魏默源】

蕙抱兰怀只自怜,美人遥在碧云边。

东风不救红颜老,恐误青春又一年。

【清·孙原湘·画兰】

离骚一种旧根苗,湘水湘云绿共摇。

认取春风双影子,不闻香气也魂销。

【清·汪士慎·题《空谷幽兰图》】

兰草堪同隐者心,自荣自萎白云深。

春风岁岁生空谷,留得清香入素琴。

【清·李方膺·题兰花册】

问天莫笑总无知,也惜幽兰鬓渐丝。

当户已愁锄已尽,入山又恐负芳时。

【清·李友棠·荆门杂咏】

憔悴江潭赋九歌,枫林叶下洞庭波。

蛾眉自古伤谣诼,独采秋兰吊汩罗。

【清·秋瑾·兰花】

九畹齐栽品独优,最宜簪助美人头。

一从夫子临轩顾,羞伍凡葩斗艳俦。

【张学良·咏兰诗】

芳名誉四海,落户到万家。

叶立含正气,花妍不浮花。

常绿斗严寒,含笑度盛夏。

花中真君子,风姿寄高雅。

第七节兰与绘画

兰花入画比梅花晚,大概始于唐代。到了宋朝,画兰花的人便多了起来,据说苏轼就曾画过兰花,而且花中还夹杂有荆棘,寓意君子能容小人。南宋初,人们常以画兰花来表示一种北宋覆亡之后不随世浮沉的气节,当时的赵孟坚和郑思肖,同称为墨兰大家。

儒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在漫长的社会发展过程中,既保持着自身的价值观念,又不断应对社会动荡的挑战。社会的动荡,最激烈的莫过于江山易主,尤其是政权沦落外族之手。此时,儒学人格往往表现为坚贞的操守、张扬的个性。这一人格定位在郑思肖的画风中得以集中体现。郑思肖,宋末元初诗人、画家。宋亡后隐居苏州,坐卧必南向,自号所南,以示不忘宋室之意。他“精墨兰,自更祚后,为画不画土,根无所凭借。或问其故,则云:‘地为人夺去,汝有不知耶?’”他画露根兰、无土兰,寄托他的亡国之思。郑思肖画兰守志的行为还成了后代遗民的典范。如倪瓒在元亡后,扁舟箬笠,往来湖泖间,题诗《题郑所南兰》:“秋风兰蕙化为茅,南国凄凉气已消。只有所南心不改,泪泉和墨写《离骚》。”

明末清初相似的现实境遇,使郑思肖成为更多画家师法的对象。朱元璋的后裔、八大山人之一的朱耷,在诗中说:“王孙书画出天姿,恸忆承平鬓欲丝。长借墨花寄幽兴,至今叶叶向南吹。”明清时,这一传统已衍变为不拘一格,亦不拘一法———画兰不画土,着重张扬个性。明代佚人诗云:“郑生太迂鲁,画兰不画土。造物亦何心,春风自含吐。时去等飘蓬,知后落谁取?”清代诸升亦画兰不画土。清初四僧之一的石涛画两支有根无土之兰,并有题诗“根已离尘何可夺”。

清人李方膺的《兰石图》,以焦墨写兰叶,几丛幽兰,花叶纷披,纠缠错结,运笔如飞,纵横豪致,粗犷不羁之气充满画面。郑板桥是一个注重师法自然的人,他画过盆兰,但尤嗜好画“乱如蓬”的山中野兰。为此,他曾自种兰花数十盆,并常在三春之后将其移植到野石山阴之处,使其于来年发箭成长,观其挺然直上之状态,闻其浓郁纯正之香味,因而得山中兰“叶暖花酣气候浓”的贞美实质。从郑思肖到扬州八怪等兰花题材的诗画中,坚持操守,张扬个性,成为共同主题。由此可以看到儒学传统的人格特征发生了一些变化,由推崇“王者香”的高雅,变为崇尚个性的张扬;由“不以无人而不芳”的自赏,变为不改其志的坚贞。这是儒学注重个体道德修养的传统在现实环境中的衍变,它们并没有突破或逸出儒学的价值范畴,而是对传统人格定位的补充、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