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阅读中华国粹-青少年应该知道的-梅兰竹菊文化
18696400000009

第9章 兰(3)

王羲之在精研书法体势时,得益于养鹅,更得益于爱兰。曲颈高歌,红掌拨水的鹅,给王羲之带来启示,伸臂运笔,挥洒自如。而那迎风飘拂、婀娜多姿的兰叶,更启发了他创立了飘逸流畅、妍美遒媚的书法新体。兰叶清翠欲滴、素静整洁、疏密相宜、流畅飘逸。王羲之将兰叶的各种姿态运用到书法中,使他的书法结构、笔法、章法的技巧达到精熟的高度。他的书法兰画相映,气脉贯通,字体秀美,错落自然,且因字生姿、因姿生妍、因妍生势、因势利导,达到了神韵生动、随心所欲的最高境界。

王羲之爱兰的故事,历史上传诵较广。我国元代一件稀世名磁青花“四爱图”梅瓶,有“王羲之爱兰”、“周茂叔爱莲”、“孟浩然爱梅”、“林和靖爱鹤”四幅图,可见,王羲之爱兰影响之深远。

(五)徐渭画兰

徐渭,字文长,号青藤道士。天才超逸,9岁能文,20岁为生员,但以后屡试不中。坎坷多难的生活,铸就了他文学艺术上全方位的大成就。他诗、书、文、画无不精绝。徐渭自谓:“吾书第一、诗二、文三、画四”。他的画,涉笔潇洒,独得天趣,尤其是花鸟画,用笔纵横,不拘绳墨,淋漓尽致,气势奔放,开创了明代中期水墨画写意花鸟画的新格调。

徐渭画了很多兰与水仙相配的画。《题水仙兰花》诗云:“水仙开苑晚,何事伴兰苕?亦如摩诘叟,雪里画芭蕉。”题《水仙兰竹》云:“水仙丛竹挟兰英,总是湘中三美人。莫遗嫦娥知此辈,定抛明月下江津。”在《兰竹图》上配诗:“兰与竹相并,非关调本同。氤氲香不远,聊以为清风。”《画兰》诗云:“醉抹醒涂总是春,百花枝上缀精神。自从画得湘兰后,更不闲题与俗人。”徐渭还作了很多兰诗,在《兰谷歌》中写道:“勾践种兰必择地,只今兰渚乃其处。千年却有永和事,右军墨藻流修禊。”还有“兰亭旧种越王兰,碧浪红香天下传。”“莫讶春光不属侬,一香已足压千红。”徐渭送画于友人仙华,题诗曰:“仙花与杜诗,其词拙而古。如我写兰竹,无媚有清苦。”“无媚”与“清苦”写的是兰,也是徐渭自己的写照。

(六)郑板桥画兰

郑板桥是“扬州八怪”的杰出代表,是写兰竹花卉的一代宗师。史称“板桥有三绝:曰画,曰诗,曰书;三绝之中又有三真,曰真气,曰真意,曰真趣”。他的书法自成一体,隶楷参半,称“六分半书”,具纵横错落、瘦硬奇峭之趣。他的诗反映生活,言之有物,又具形象化,通俗化的特点。以这样的诗书配在写兰作品上,就使他的画更具意趣与真气。他说:天地间第一等人,只有农人……皆苦其身,勤其力,耕种收获,以养天下之人。使天下无农夫,举世皆饿死矣。因此,他的画兰,往往体现出这种“民胞物与”的真挚感情。他说:“凡吾画兰、画石,用以慰天下之劳人,非以供天下安享之人也。”

板桥喜欢画盆兰,也常画峤壁兰、棘刺丛兰。板桥兰画中数量最多,最耐人玩味的是兰竹石图,这固然是古代写兰的传统,也是他的创造。他在兰竹画中常添石,认为“一竹一兰一石,有节有香有骨”,“兰竹石,相继出,大君子,离不得”。板桥的兰竹石画达到登峰造极的境界,而其题画诗又起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如:“一半青山一半竹,一半绿阴一半玉。请君茶熟睡醒时,对此浑如在石屋。”“一片青山一片兰,兰芳竹翠耐人看。洞庭云梦三千里,吹满春风不觉寒。”“石上披兰更披竹,美人相伴在幽谷。试问东风何处吹?吹入湘波一江绿。”

(七)鲁迅采兰

鲁迅家几代人都喜爱兰花。1933年11月14日,鲁迅在信中讲到,“我的曾祖父曾经栽培过许多兰花,还特地为此盖了三间房子”。鲁迅的祖父、父亲都养过兰花。鲁迅从小就喜爱花、虫、鱼、鸟,读书之余跟随父亲在天井和百草园广植花草。他根据自已的经验,订正过《花镜》中的某些讹误。稍大一点,常约二弟作人、三弟建人至城内府山、塔山采兰。每年二、三月份,当兰花开放时,三兄弟常去会稽山、兰渚山、箬山去春游、采兰。1911年3月18日,鲁迅和周建人、王鹤照去游览会稽山下大禹陵。出发前,鲁迅事先准备好两只油漆马口铁桶和一把铜铲要大家带上。到了大禹陵,浏览了禹庙、窆石亭,就上会稽山采兰。后来,鲁迅把这次上山采兰的经历,写成《辛亥游录》,刊在1912年2月出版的《越社丛刊》第一辑上,署名“会稽周建人乔峰”。

关于那次会稽山采兰之事,周建人晚年还经常提起:“老大(鲁迅)采到‘一叶兰’后,兴奋极了,对我说:‘老三,我们真不虚此行!’回到家里,我们小心地将兰花上盆种好。以后,老大应蔡元培先生之邀,赴京供职,起初他想把兰花也一起带走,但终因路远迢迢而未带去。临行前,他特别关照我,要把这几盆兰花种好。不久,我也应聘去一所学校任教,平时很少回家,后来,‘一叶兰’终于坏死。为了不使老大痛心,我始终没有把这个消息告诉他。”

20年代末,鲁迅移居上海,每当惊蛰前后,人们从鲁迅寓所走过,便有兰花幽香扑面而来。在上海,他还结识了日本兰友小原荣次郎。小原在东京开有一家名叫“京华堂”的中国玩物经营店,也从事兰花的买卖。抗战前,小原荣次郎曾多次到杭州、绍兴、上海、苏州、无锡等地收集中国春兰。与诸涨富、王叔平等人有旧,并曾想请诸涨富去日本种兰。1931年,国民党政权镇压左联作家,鲁迅被迫躲避到日本人开设的花园庄旅店,适逢小原贩兰将归国,触景生情,以友人携兰东归之事,借兰抒情:

椒焚桂折佳人老,独托幽岩展素心。

岂惜芳馨遗远者,故乡如醉有荆榛。

(八)少帅嗜兰

“西安事变”以后,张学良遭软禁。1946年被秘密解往台湾,开始了长达半个世纪的幽禁生活。在幽禁期间,张将军除读书外,就是莳养兰花。他曾坦然地表示:“我第一爱夫人,第二爱兰花。”他还说“写诗可以言志,养兰能寄情。”他把热爱祖国之情,融入到热爱中国兰花之中。

张将军在家中莳养了200余盆兰花,50年来亲自栽种、管理。不仅养了大批中国传统春兰名种,如绿云、宋梅、大富贵等,还栽培广东报岁,福建建兰,四川川剑等多类兰花。90年代初,蒋经国实行驰禁政策,他的“自由度”增加了。每年春暖花开时,经常到台北市区及近郊兰园赏兰、买兰,并经常与台湾世界兰蕙交流会的兰友交流,切磋兰艺,并欣然出任该会荣誉会长。

1993年4月25日,中国第三届花卉博览会在北京农业展览馆举行。在第三展区第五展馆,举办海峡两岸兰蕙交流会。台湾世界兰蕙交流会会长黄秀球代表张学良把命名为“爱国”的兰花赠送给国家。行前,张学良将军亲笔写了贺信,节录如下:

兰在中国历史上,是一种品格高超的名花,自春秋时孔子自卫适鲁,作猗兰之操,誉为‘王者之香。’而后历代文人雅士咏歌不绝,左氏不遗梦兰之征,屈子思君纫兰为佩,周易更谓:‘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是将君子比德于兰,而非以兰比德于君子。骆宾王上张司马启也说:‘博望侯之兰薰桂馥,’又将兰喻为‘世德流芳’。兰在国人的心目中,可以说占了极为崇高的地位。花卉的爱好,大致说来与个人的秉性和品德,确有关连,晋陶渊明独爱花中隐逸的菊,自李唐以来,国人多爱花中富贵的牡丹,而宋周濂溪则独爱花中君子的莲。其实兰之为品,兼三者之德,又各极其长,王者之香,是富贵之极;容古留芳,是隐逸之最;出淤泥而不染,经岁寒而不凋,它的清介坚劲之美,更非莲所能比拟。因此,凡是痌瘝为怀,而思以亮节高操,风世励俗的人,莫不对于兰花具有深切的爱好。

张学良将军曾写《咏兰》诗曰:“芳名誉四海,落户到万家。叶立含正气,芳妍不浮华。常绿斗严寒,含笑度盛夏。花中真君子,风姿寄高雅。”

(九)朱德爱兰

朱德是兰花迷,他出生于四川仪陇、川中大地兰花较多。南昌起义后,朱德转战粤北、湖南直至井冈山时,带队伍转战在深山老林中,与兰花为伍。60年代时,他还能讲出粤北、湖南哪座山上有兰。五六十年代,他在成都住处都种过兰花。

他把“井冈兰”赠予上海龙华花圃,把“武夷兰”赠给武汉东湖花园,他还把自己种植的名兰“绿云点珠”、“银边大贡”等赠予成都草堂兰圃、广州兰圃、杭州花圃、苏州拙政园花圃,并为杭州花圃的横匾上写下“同赏清芳”4个大字。

朱德生前酷爱兰花,养兰、赏兰是他最好的休息方式。他常说:“看20分钟兰花,比休息2个钟头都好”。他创作了著名的《咏兰诗》,“幽兰吐秀乔林下,仍自盘根众草旁。纵使无人见欣赏,依然得地自含芳”。

(十)周总理赠兰

1962年,周恩来总理在美丽的杭州西子湖畔亲切地会见了来华访问的日中友好人士松村谦三先生。当时,中日邦交关系尚未恢复,作为社会活动家,松村先生致力于日中友好活动,多次访华,与周总理成为好朋友。松村先生非常喜爱中国兰花,曾收集过不少品种。周总理深知松村先生的爱好,趁这次在杭州相会,吩咐随员去杭州苗圃挑一盆自己祖居地绍兴的名兰,送给松村先生。兰圃的同志知道周总理的意图后,特地挑选了一盆叫“环球荷鼎”的兰花。此花是40年前由绍兴兰农在上虞大舌埠山中掘得的,当时被上海兰花爱好者郁孔昭以800银元购去,实为兰中极品。当时在杭州花圃中亦只有二三盆,当松村先生从总理手中接过这盆兰花时,激动得说不出话来。他知道“环球荷鼎”的珍贵,他更知道总理的美好心意。“兰”象征美,“兰”象征着友谊,总理希望日中友谊象“兰”一样常青,象“兰”一样馨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