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阅读中华国粹-青少年应该知道的-梅兰竹菊文化
18696400000002

第2章 梅兰竹菊(2)

(四)菊

三国钟会的《菊赋》、晋代孙楚《菊花赋》以及卞伯玉的《菊赋》中,都看到了菊花甘于寂寞,傲世绝俗,倔强而独自在花叶飘零的深秋季节开放的品格。人们在重阳节这天,登高、饮酒、赏菊,它是古人享受佳节以及人生的一个重要节目。篱前庭院,荒野山林,到处都可以成为观赏菊花的场所。对于菊花的玩赏采摘,往往作为中国文人的移情活动,他们透过菊花,看到的是自身的景况与命运。

文化是没有边界的。梅兰竹菊的文化内涵,早已通过文化的传播,跨出国门。对于中国儒家文化全盘接受和继承的日本、韩国,更是对其喜爱和推崇到无以复加的地步!在中国、东南亚以及有华人的地方,都会看到“梅兰竹菊”的身影,在画里,在瓷器上,在器物中……完完全全融入到日常生活之中。

第四节文人高致

中国文人素有“琴棋书画养心,梅兰竹菊寄情”的情结,这种思想主要源自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孔子,孔子有“智者乐山,仁者乐水”的名言,认为万物的品性具有等值性,花草树木一直就被喻为君子之德。历代文人们受其影响,极为赏识、推崇“梅兰竹菊”,把“梅兰竹菊”比喻成“四君子”,“与梅同疏、与兰同芳、与竹同谦、与菊同野”,体现了文人们的气质凝结和精神寄托,并成为一种人格品性的隐喻。文人墨客用不同的形式赞美“梅兰竹菊”,来表达自己高雅的情趣、正直的气节、虚心的品质和纯洁的思想。

(一)梅

梅,有一种寂寞中的自足,一种“凌寒独自开”的孤傲,在严酷的环境下,仍然坚守其道德精神与人格价值。文人从梅花身上看到了理想的人格模式——“冲寂自妍,不求识赏,隐逸淡泊,坚贞自守”。梅花“高标独秀”的气质,倜傥超拔的形象,使古代文人带着无限企慕的心情,以一往情深的想象,盼望与梅花深心相契。梅花的香韵一向为人们所倾倒,它浓而不艳、冷而不淡,那疏影横斜的风韵和清雅宜人的幽香,是其他花卉所不能比拟的。更为可贵的还是梅花的精神。梅的铮铮铁骨、浩然正气、凌霜傲雪、独步早春的精神,被人们誉为中华民族之魂。“朔风吹倒人,古木硬如铁;一花天下春,江山万里雪。”人们把松、竹、梅称作“岁寒三友”,把梅兰竹菊称为“四君子”,赞赏梅花的高洁、典雅、冷峭、坚贞,视为知友、君子,都是当之无愧的。

(二)兰

兰,“不为无人而不芳,不因清寒而萎缩”的品性,不只具有林泉隐士的气质,而是一种文化通性,一种“人不知而不愠”的君子风格,一种不求仕途通达、只求胸中志向的坦荡胸襟。兰花只适宜在人迹罕至的幽深山谷绽放,只适宜在古代文人的理想境界中盛开。在古代文学作品中,作为植物的兰花,往往被塑造成有血有肉的隐士、斗士或失意文人的形象,之所以如此,关键在于兰花与文人之间,有着惊人的相似,有着天然的暗合,比如,兰花的香气高贵珍稀,象征文人的才学;兰花所遭受的雪压霜欺,象征文人的失意;兰花长在深山幽谷,象征文人的无争。古代文人开了借兰花表达志向、胸怀、爱憎的先河,从而成为后世文人寄寓情怀的对象。他们或失意,或隐居,或受挫,只要读到有关兰花的诗文,便可引起心灵的共鸣,找到精神的寄托。

(三)竹

竹,“未曾出土先有节,至凌云处尚虚心”,体现了中国文人谦虚而刚毅的精神。竹子非草非木,非英非药,却集中了草、木、花、药的精华品质。竹子夏不畏酷暑,冬不屈霜雪,生不避贫壤,伐后可复生的顽强特点,产生了多方面的启迪。历代文人赏竹、咏竹、写竹、慕竹,成为长盛不衰的高雅风尚。他们或以竹喻事明理,或以竹抒情言志。竹在清风中簌簌的声音,在月夜下疏朗的身影,都让文人们深深感动。中国文人的居室、住宅中大多植有竹子,显示出悠久的文化精神已深入骨髓。因为竹子与君子的品格有着密切关联,因此,在古代中国,有一大批爱竹成癖的骚人墨客。

(四)菊

古代文人多怀有“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入世思想。尽管世事维艰,达观乐天的胸襟,开朗进取的气质,使他们始终不肯放弃高远的目标。菊花最能体现这种不畏严霜,不怕寂寞的人文性格。菊之冲和恬淡的气质,与文人经历苦闷彷徨之后获得精神上的安详宁静相契合,菊花也就成为君子自得自乐、儒道双修的精神象征。无论时间和空间如何转移,无论处在人生的巅峰或低谷,中国文人的内心都会有份“梅兰竹菊”般的坚守和坦荡。

第五节精神升华

国画大师崔子范在谈到各国艺术之差异时指出:“黄种人的艺术,注重哲学和文学入画”。中国美学所追求的不是对外界事物的模拟再现的真实,而是具有哲学高度的人生境界。梅兰竹菊成为国人感物喻志的象征,成为咏物诗和文人画中最常见的题材,正是根源于对梅兰竹菊审美境界的神往。梅高洁傲岸,兰幽雅空灵,竹虚心有节,菊冷艳清贞。国人在一花一草、一石一木中负载了自己的一片真情,从而使花木草石脱离或拓展了原有的意义,而成为人格襟抱的象征和隐喻。

(一)梅

在中国,凡言及梅花,总能引起人们的种种联想,先进入脑海的往往不是其物质形态,而是那坚贞不屈、高雅不凡、刚毅圣洁的精神状态。凌风傲霜,凛然傲骨,坚强无畏,孤芳自赏,正是中华民族精神之根本。正因如此,梅花成为国人心目中的国花,它在铸就中华民族的性格和气节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从历代文人的题咏与画作中,梅花之于人们的精神象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高风亮节。“欲传春信息,不怕雪埋藏”。“不是一番寒彻骨,那得梅花扑鼻香”。梅花的这种特性,既具有植物学属性,又包含革命者的精神。作为花信之首的梅花,冰枝嫩绿,疏影清雅,花色秀美,幽香宜人,“万花敢向雪中出,一树独先天下春”,被誉为花魁。古人喜欢梅花,也是因为它在冰雪未褪之际,竟然呈现出红艳的花瓣,幽幽的清香,不然怎么会有这样的诗句:“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皎洁的白雪,粉红的梅花,互衬互映,别有一番情致在心中。

二、精神不朽。梅花象征坚韧不拔,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精神品质。梅花的孤清高洁,与隐士高人崇尚的“遗世独立”品格相吻合。“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只有横斜清浅口,澹然标格映须眉”。梅干苍劲挺秀,象征刚强不屈的意志;梅花迎风怒放,最先给人间透露春的气息。别的花都是春暖才开,它却不然,愈是春寒料峭,愈是风欺雪压,开得愈精神,香气愈清幽。几千年来,它那迎雪吐艳,凌寒飘香,铁骨冰心的崇高品质和坚贞气节,鼓励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不畏艰险,奋勇开拓,创造了优秀的文化与文明。

三、天人合一。人的伦理道德与自然规律有着某种内在联系,两者在本质上是互相渗透、协调一致的。梅花是草木中的杰出代表,它蕴含着自然的运动规律:“清香传得天心在,未许寻常草木知”。“数点梅花天地心”。中国诗人不满足于以旁观者身份欣赏自然,往往把自身融于自然之中,“上下与天地同流”;有时以梅喻人,有时以梅喻己,“古梅如高士,坚贞骨不媚”。“还疑孤影是前身”。审美发源于客观存在,升华于主观创造,对梅花之美的发掘愈深,愈加体会到其与中国的哲学、伦理学、美学、文学和绘画等学科联系的紧密程度。

(二)兰

古人说:“古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情。”兰是四君子中的佼佼者,它的淡雅,它的馨香,深深感动过无数风流人物、雅人俗士。兰花风姿素雅,花容端庄,幽香清远,小小花朵盛开在人烟稀少之处,以其清艳含娇、风姿脱俗,给人以“兰气清和引群品”的感觉。所以,人们把兰花作为一种高尚人格的象征。因其色、香、姿三者兼备,人们更将其喻为人格完美。屈原以兰寄志:“兰芷幽而有芬。”陈毅也曾写过“幽兰在山谷,本自无人识,只有馨气重,求者遍山隅”的著名诗句,表达了历代仁人志士的高风亮节。

(三)竹

“君子比德于竹”。竹,虚而有节、不慕荣华、不争艳丽、不媚不谄的品格,与古代贤哲“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志远”的情操相契合。竹,“依依君子德,无处不相宜”,既有梅花笑迎风霜雪雨的坚强品格,更以文静、高雅。虚心进取、高风亮节、乐于奉献的美德,给人们留下完美的形象。竹在荒山野岭中默默生长,长年累月守着无边的寂寞与凄凉,一年四季经受着风霜雪雨的抽打与折磨,但它始终“咬定青山”,无怨无悔,令人崇拜,为人师表。“莫嫌雪压低头,红日归时,即冲霄汉;莫道土埋节短,青尖露后,立刺苍穹。”这副对联,道出了竹子的博大胸怀与豁达开朗的性格。古代不少文人名士远离人欲横流的红尘,隐居深山僻壤,他们以竹为伴,视竹为友,追求超脱凡俗、无拘无束的精神生活。晋代的竹林七贤,唐代的竹溪六逸……文人们朝夕沐浴在修竹篁韵之中,坚贞不阿、刚直有节的操守和特质,令风流名士沉溺其中,赋竹、吟竹、赞竹,成了文人墨客的时尚。

(四)菊

一、傲霜挺立的“风骨”。菊花的特别之处是在寒霜中开放。菊花的这种傲霜精神,也正是不畏艰难、坚定顽强的精神象征。人们赞美菊花,实际是赞美这种精神。陶渊明写到:“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怀此贞秀姿,卓为霜下杰”。

二、凌寒不凋的“气节”。菊花耐寒,大多数花朵枯败后不落枝凋零,成为忠贞节操的象征。宋代郑思肖《寒菊》:“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西北风。”宋代女诗人朱淑真《菊花》:“宁可抱香枝头死,不随黄叶舞秋风”。他们都是通过赞美菊花宁肯怀着芳香枯死枝头,决不随风坠落的忠贞形象,抒发自己不忘亡国之恨,决不屈膝的民族气节。

三、义让群芳的“品德”。明代贾如鲁在《爱菊论》中指出:“红粉笑风,桃李茂于春矣,菊不与之争艳;朱锦映日,葵榴畅于夏矣,菊不与之而竞芳。”清代黄山寿诗云:“不是花中偏爱菊,迟开都为让群芳”。可见,菊花之美不是给人们带来的视觉愉悦,而是它所象征的义让群芳的人格魅力,给人带来的心灵的净化与精神的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