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阅读中华国粹-青少年应该知道的-形意拳
18697700000001

第1章 话说形意拳(1)

第一节形意拳之初勾勒

形意拳是我国著名而古老的优秀拳法之一,与太极拳、八卦掌并称为我国三大内家拳法,在中国武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的发展历史悠久,拳法风格独特、内外兼修、朴实无华、简单易学,具有很高的身体锻炼价值和防身御敌作用,自问世以来,便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

同时,形意拳也是我国古老的优秀文化遗产之一,它淳朴、高雅、意理精深,是传统东方“道家”辩证法、“玄学”哲学思想、医学、导引术、健身术和技击术的高度完美结合,属于高层次的人体文化,具有很高的理论研究和实用价值。形意拳被国家列为一类拳种,是国家规定竞赛的传统拳种之一,如今它已走出国门,走向世界,成为一项世界性的比赛项目。伴随当今世界各民族文化的传播与交流,形意拳运动正在迅速走向世界,变为世界人民的共同财富。

“形意”同时包括“外形”和“心意”两重含义,即内与外的结合,思与行的统一。形意拳由形拳和意拳两大部分组成。形拳是指吸取了十二种动物特长和技能编成的十二形拳;意拳是指根据阴阳五行学说编成的五行拳,形意拳要求外形和内意的高度统一。

所谓形意十二形拳,是指以龙、虎、猴、马、鼍、鸡、鹞、蛇、燕、鲐、熊、鹰十二种动物的形态与技能为特征,模仿其形状,取其意义而创造的拳法,把动物的特长转为人的技能,效仿其长处为人所用。如取虎的捕食之猛,蛇的拔草之能,燕的取水之巧,鸡的奋斗之勇等。十二形的技战技法是动物神、意的再现,绝不是简单的形体模拟。如果过分强求其外形动作的相像,而不顾其本身所蕴藏的内在意义,就必然会本末倒置。

形意五行拳包括劈拳、崩拳、钻拳、炮拳、横拳;形意拳中,五行拳通人体的五脏,十二形拳通人体的十二经络。五行的阴阳变化中有相生相克之论,十二形有十二地支六阴六阳相合之数。

形意拳是一种体用合一的拳术,在练习时必须做到六合,即:形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手与脚合,肘与膝合,肩与髋合。前三合谓内三合,主要讲神气力;后三合谓外三合,主要讲姿势。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所以说形意拳并非一种轻易就能掌握的拳术,但它又朴实无华、动作简练,适合各年龄阶层的人们练习,因而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

形意拳术比较复杂,尤其是各大支派、各地区和各人的练法特点不同,随着时间的推移,极大地丰富和完善了形意拳的内容,如五花炮、十二洪捉拿四把等等。但不管增加了多少,其主要内容不外乎五行、十二形。从本质上来说,也没有超越形意拳本身的东西,只不过是大同小异、风格有所不同罢了。

【知识小百科】

何谓内家拳法?

在中国武术的谚语中常说“内练一口气,外练筋骨皮”,而内、外家拳法就是以该拳法在练气和练筋骨皮中以何为重来区分的。练气(以意导气,以气引领四肢百骸)重于练筋骨皮的拳法叫做内家拳法,它的任何招式都是以用意领先,拳脚随后,更讲究以柔克刚,料敌在先。例如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掌、武当拳就是最典型的内家拳。练筋骨皮(先强筋壮骨,增加打击力度和抗击打能力)重于练气的拳法叫做外家拳法,它更讲究以力量和速度克敌,以招式为先,例如:少林拳、洪家拳法和截拳道都属于外家拳。

第二节历史渊源和形意拳的发展

形意拳,古拳谱称心意拳或者心意六合拳,至今已经有400多年的历史,是由心意拳发展演变而成。对于它的历史起源众说纷纭,当今武术界的共识认为它是由姬际可创立。

一、形意拳的创立和师承

1.姬际可

姬际可是我国古代一位文武兼备的武学大师,他集武学、阴阳、五行为一体,以六合为法创立了“心意六合拳”,又假借岳飞之名在民众中传播,对“心意六合拳”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姬际可曾在自传里谈到这段离奇的经历:我为了得到这部书四处奔走,备受艰辛。一日,我只身一人,夜宿破庙。深夜猛兽在我耳边咆哮不停,破败的寺庙四处通风,我辗转反侧难以入眠。这时忽然发现西配殿内似乎隐隐有光泛出,我以为是皎洁的月光破窗射入,但经过仔细辨别之后发现不是,更加觉得可疑。在好奇心的驱使下,点了油松灯向屋梁上照,多年灰尘覆盖下竟然有东西显出点点微光,于是我纵身一跳,跨上横梁,发现在积尘之中有一柄古剑和一个木匣!我捧来仔细端详,只见此剑的剑鞘古雅,剑光耀目,锋利异常,嵌有“汤阴岳氏”四个字,但是并没有剑名。我只知道这个人却不认识这把剑。再打开木匣,却是一部手册,叫做《六合拳经》,其中包含五行变化的原理、阴阳造化的机密,起落进退、虚虚实实,非常玄妙,天下武术的精华都在其中。此后十年,我一直在悉心研习这本书,颇有体会—以六合为法,五行、十形为拳,以心发动曰意,意之所向为拳,名曰“心意六合拳”。据古谱记载,形意拳初期是健身、技击并重,拳法内容简单,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内容也不断地丰富和充实。

姬际可创拳的政治目的在于传播反清思想,所以,心意拳一成,他便离开终南山向东一路行去,物色可以传授的人。但是沿途所遇大都是庸俗之辈。他又到苏、常一带访友传艺,碰巧遇到了王辅臣父子,他父子对姬际可另眼相待,礼遇有加,而且儿子王跃龙是个刻苦用功的人。转眼5年过去了,姬际可又向西南行走,到秋浦遇到了曹继武,将毕生所学传授给他,一教又是12年,曹继武所习的心意六合拳功夫终于练成。

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姬际可在秋浦传艺时,写了叙述自己经历的书,送给了曹继武。姬际可晚年归故里后,据《姬氏族谱》记载:“老年破流寇于村西,手歼渠魁,村民以夫子事之。”姬际可垂暮之年,仍然健壮。黄河西岸时常有土匪抢劫村子,他率众抵抗,亲手杀掉土匪头目,其余土匪望风而逃。81岁卒于家。后人尊其为“武士爷”,在村中“奉先堂”供奉画像达200余年,至今当地民谚尚云:“练身保家园,须会际可拳”。

少林寺中也挂着姬际可的画像。他的形象为:长形瘦脸,须髯皆白,身体修长,目光炯炯,家庙像旁有后人书写的对联,云:

创业本艰难,要留好样与子孙,

守成非容易,不可负愧于祖宗。

2.曹继武——戴龙邦——马学礼——戴二闾——李老农

曹继武生于康熙四年(1665年),跟随姬际可学习心意六合拳十有二年,技勇方成。康熙癸酉年(1693年)曹继武武科连中三元,被钦命为陕西靖远总镇都督。后来因仕途坎坷,辞官返回原籍,在池州将毕生所学传授于山西祁县人戴龙邦。

乾隆十五年(1750年),戴龙邦遵从师命返晋,途经洛阳时,在马学礼书室作《心意六合拳序》,云:“独我姬公,名际可,字隆凤……后授余师曹继武先生于秋浦。”姬际可传曹继武、曹继武传戴龙邦的师承关系,应当已经确凿无疑。河南马学礼也是曹继武的弟子。

山西戴龙邦在池州拜曹继武为师时,曹自称为“南山郑氏。”戴龙邦学得姬氏所创心意拳术,得五行、十形真传,并得到师傅根据自己体会所注释的《拳论·十法摘要》和《姬际可自述》等珍贵墨本。

池州学艺期间,戴龙邦经常在扬子江边苦练心意真功,时见鼍长丈余,浮于水中,非常凶猛,心有所感,用两手左右分拨前进,如同鼍浮一样。之后,又见鲐在水中回游,作护尾之状,又以其形为拳,左右前进,如鲐之护尾,终日练习不息。戴龙邦把这两种形状的拳练至精妙之处时,请教了师傅。曹继武不禁赞叹戴龙邦的聪明和刻苦,于是将这二形编入原有的拳法中,传授给其他门人。艺成后,戴龙邦奉师傅之命返回山西的时候,曹继武才将自己的真实姓名告诉戴龙邦。

由于受师祖姬际可及师父曹继武反清复明思想与坎坷生涯的影响,加之雍正五年(1727年)清廷下令禁武,戴龙邦返归故里后,即将心意拳禁锢,只传子、侄及内亲,不再外传。嘉庆七年(1801年),戴龙邦临终前留遗嘱给戴文雄(小字二闾):“心意拳不得外传。”戴二闾谨遵遗训,将心意拳禁锢达38年之久。因此,心意门人中有“戴氏家拳”、“戴氏祖传心意拳”之说。

道光十六年(1836年),戴二闾打破家规,开戴氏心意拳破守秘而外传的先河,将心意拳传给李老农(直隶深州,今河北深县人,名飞羽,字能然)。这其中还有个程门立雪、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的故事流传至今。话说当年,李老农千里迢迢到山西欲拜戴二闾为师学习心意拳,多次登门均被拒绝。李老农丝毫不灰心,他在村里租了几亩地以种菜为生,静待时机。在此后的三年间,李老农每天为戴家送菜,而且分文不收,戴师为李老农诚心所打动,奉老母高堂之命,于道光十九年(1839年)正式收其为徒,传授心意拳术。

戴二闾收李老农为徒,开创了戴氏心意拳外传的历史。李老农继承了戴氏心意拳术,并有重大的改革和创新。他和他的许多著名弟子如车毅斋、贺运亨、李广亨、宋世荣、刘奇兰、郭云深、李太和、刘元亨、张树德、刘晓兰、李占元等等,都为中国形意拳的传播和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二、形意拳名的逐步确立和名家的层出不穷

在以后的历史进程中,李老农不但深得戴氏心意的真传,并且注意改革创新,他和他的众多弟子们,如车永宏、郭云深、刘奇兰、刘元亨、刘晓兰、李占元等为形意拳的创立和发展壮大做出了巨大贡献。

同治五年(1866年),李老农同弟子车毅斋创编了第一个形意拳对练套路,初名“五行生克拳”,后改称“五行炮”。李老农在心意拳长期的练习中,由于理论和实践水平的提高,对“心意拳”拳名提出了质疑。他认为,心意拳是靠内与外的结合,即心意和肢体的统一来表现,“心、意”本同一理,都属内;“肢体”,指形体而言,属外。于是,李老农首次提出了以“形”代替“心”取名“形意拳”的主张。

后来经过和弟子们系统深刻地探讨,认定“心意”本是一个意思,属内;而“形意”则同时包括“外形”和“心意”两重含义,即内与外的结合,思与行的统一,指出形意拳由形拳和意拳两大部分组成。形拳吸取12种动物特长和技能编成十二形拳;意拳根据阴阳五行学说编成五行拳,外形要和内意高度统一。至此,由李老农师徒改革创新的形意拳术日渐成熟、完善,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拳种体系,此后,始有形意拳之名闻于世,在山西、河北、山东、河南等地广为流传。

李老农晚年归冀后,车毅斋继承师志,不遗余力,继续改革、完善形意拳术,先后又创编“挨身炮”等9个对练套路,以及拘马拚、狮吞手、十三炮法等等。至此,由李老农师徒改革创新的形意拳术理论逐渐完善,内容日趋丰富。此拳以“防御为能”为其特色,套路严谨,拳法多变,风格独特,车毅斋首在同门中试传时即倍受欢迎。不久,太谷城乡习此拳者日渐增多。

光绪初,此拳很快传入太原、榆次、徐沟、平遥等地。光绪十四年(1888年),车毅斋在天津以形意剑术击败日本武林高手板山太郎,名声大震,清政府特授予“花翎五品军功”,以示嘉奖。

光绪十五年(1889年)农历九月,李老农弟子、直隶形意拳大师、以半步崩拳打遍华北无敌手的郭云深,第一次到太谷走访形意同门,与车毅斋师兄切蹉技艺长达一年有余。之后,郭云深对别人说:“山西吾车二师兄,技臻出神入化之境,真高手也。”此后,直隶形意名师到太谷走访形意同门的还有刘奇兰、李太和、刘元亨、李占元、张树德等等,各地武林高手先后到太谷与形意门人较技者多达百余之众。

光绪十九年(1893年),李老农弟子,直隶人宋世荣、宋世德兄弟携眷由大兴县迁到山西,定居太谷,第一次在形意同门中传播山左琅琊王南溪所注内功经。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李老农弟子榆次人李广亨在太谷城内“中兴正”商号作《心意精义》,对心意拳的历史源流、拳理拳法、拳名演变,五行、十二形拳的练法以及诸多套路拳都做了详细注解,成为形意门中具有权威性的拳谱资料。

晚清,李老农的著名弟子有5人聚集太谷传授形意拳艺,民间有“五星聚太谷”之称。车毅斋技艺精深,形意真功达到出神入化之境,他的游鼍化险,被武林誉为绝技;李广亨人称“试金石”,乌鸦伏卧为其特技;宋世荣长于内功,燕形技艺令人叫绝;宋世德轻功出众,常越城而出,汲水于酎泉;贺运亨人称“铁腿”,腿功技艺超群。李老农第二代传人,车毅斋弟子李复祯善于技击,尤擅长枪,人称“技击泰斗”、“常胜将军”,太谷成为形意名流荟萃、形意大家往返交流技艺的地方。因此,山西太谷被武林誉为“形意拳之乡”。

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刘奇兰弟子王福元到太谷拜访车毅斋师伯。车毅斋悉心传授拳艺,如同入室弟子一般,并将他推荐到榆次陈侃为萧家护院,给他提供了一个谋生之所。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李存义奉师命到山西,向车毅斋师伯学习拳艺,并探望师弟王福元。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李存义参加义和团事败,到太谷避难,车毅斋命弟子李复祯等保护其安全,并推荐其为当地富户孟氏护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