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阅读中华国粹-青少年应该知道的-形意拳
18697700000005

第5章 形意拳的特点、基本要求和练法要理(2)

气沉丹田就是气沉小腹。关于丹田名称的来历以及丹田的准确位置,各派系、各种内功拳术说法都不太一样,这是因为练功人意守丹田的部位有所差异,“得气”感应的部位也会有所不同,而且“得气”是一种感觉,这种感觉忽隐忽现,很难把握准确位置。有先师说过:是肚脐下三横指的地方,俗称丹田气海处。气海穴是在肚脐下一寸三分的地方。顾名思义,丹田并非指某一点或某一穴位。因此,以气海穴来定位也未必完全正确。无论哪一派、哪一种内功拳术或医学论述、内经论,都离不开小腹这个部位,因为这里是存聚先天元气的地方。我们锻炼的目的,就是要以后天的天地阴阳之气、五谷运化之气和经络运行之气炼补先天元气,从而做到壮内强外。下面我们讲解形意拳关于气沉丹田的问题,就直接以气沉小腹来论述。

在谈气沉小腹的时候,首先要弄清楚一个问题,就是气沉的“气”字。从医学和生理学角度讲,呼吸之气是根本到不了小腹的,肺部是进行呼吸的脏体器官,这是常人所知的。那么,这个“气”又从何而来呢?有三种看法和解释:“气”一是指人的高级神经系统的活动;二是指人的血液循环系统的活动;三是指经络运行之气的活动。前人讲的气血、气脉、脉气等等,无外乎就是谈到这三个方面的问题。我们在练习过程中有这样的体会,当我们熟练掌握了动作的基本要求后,用意识安静舒适地调整身体状态,无论是在运动中还是在静止中,都会感觉到小腹、四肢或其他部位有发痒、发麻、发热、发涨的感觉。这是什么原因呢?根据现代医学对这种现象进行研究分析的结果,认为主要是一种意念的引导促进神经系统、气血运行系统和经络运行系统的活动而发生的作用。

我们知道,在练拳时,不同的人在不同的阶段,会采取不同的呼吸方法,使腹部出现一张一弛、一伸一缩的现象。由于在运动中,通过意识的引导,使呼吸逐步自然深长,刺激了胸肌隔膜不断上下张弛起伏与伸缩,因此,无形之中给了腹内的内脏器官温柔的、有益的挤压按摩作用。腹腔内感受器受到一定的刺激,转变成“生物电脉冲”,经感觉纤维被传送到脑内的感觉中枢,再通过感觉中枢转换为神经系统的活动,这些活动按照意识的引导通过气血运行系统和经络系统而传到小腹。因此,人们就感觉到小腹有种气一样的东西在团聚,有温热的感觉。由于社会条件和科学技术的限制,前人不能科学地解释这种现象,故称气沉丹田,其实就是“呼吸之气”的作用。

虽然说气是高级感觉中枢神经的引导和推动,但它与血液循环系统和经络运行系统是密切相关的。通过运动和意识的有机调整,在呼吸时,带有大量氧气和运化之气的血液流入心房的能力大大提高,然后血液从心脏如同气球外挤一样大量涌出,补充了人体各部位的需求。如果呼吸得法,意识引导得好,则小腹除了上面谈到的感觉外,血液的循环在意识的自然调控下,输向四肢以及其他部位的量要比平时多得多,而四肢的静止功能血管(指平时很少参与血液循环的毛细血管,医学上称之为微循环系统)也会大量开放,以致人会感到四肢末端,如掌、手指等部位有麻痒的感觉,或出现发红发热发胀的现象,小腹也会有一种充实气满的感觉。整个现象的出现,是人们有意识(到后来无意识而自然做到)的调整,配合着自然的深呼吸,使腹部出现张弛起伏。这就是我们讲的气沉丹田。

以上介绍了形意拳的一些基本要求,是我们在练习时必须要做到的。我们所要求的“头顶项直、实腹塌腰、沉肩坠肘、含胸拔背、溜臀提肛、气沉丹田”等等,从姿势形态上来说,不外乎要做到“中正安舒”四个字。从理论上说,也是拳谱中的一些论述,如“六合论”、“三尖法”等等。六合即“手与足合、肘与膝合、肩与胯合”(此为外三合)和“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此为内三合)。三尖即鼻尖、手尖、脚尖。

无论是老师辅导还是自学,学到一定程度后,随着基本要领的掌握,向更深一步的要求过渡就容易顺利得多了。当然,对于初学者,一下子掌握这些要求是很困难的,但只要循序渐进,业精于勤,到一定时候,自然会熟练掌握这些要领的。当要领要求逐步深熟之后,力量也就随人体的变化而转换得当、展放得体了。力点、支点放在什么地方最合适,也能掌握得恰到好处。这个时候,如果能细心研究和反复摸索,妙趣是无穷无尽的,不但在养生健身方面大有好处,在实际应用中所发挥出来的效果也不是一言能尽的。

第三节形意拳练法的要理

平时我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需要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由初级到高级的过程,如同上学,先小学、中学、高中,而后本科、研究生。拳术也是如此,它是一项非常严格的运动,不是一日作秀而成的东西,需要实践的检验,夸夸其谈,说得天花乱坠,但一经交手,就会丑相百出,不是自家跌跤,就是被人所制,终成千古一笑。因此,我们对练习拳术要有正确的认识,不可以学当今世上那种浮夸习气和以门槛高低论教传。

形意拳的练法,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通俗地讲,就是体之练、用之练和体用兼修。第一阶段要熟练掌握拳术动作和要领,增长体质肌力,化零散为整体,锻炼刚劲,震动四肢关节,以拳中规矩动作,锻炼和规矩人的后天散乱之劲,也叫“拳练人”阶段。第二阶段是化刚劲为柔劲、化僵劲为活劲,以意用气,神意贯通内力,内外相顾,刚柔相兼,以人后天锻炼出的悟性去衍化吸收拳术动作,以我为用,也叫“人练拳”阶段。第三个阶段是探索拳中精要、“体用双修”的高级阶段,也叫“拳人悉化”阶段,就是人和拳合为一体,精气神、意气力,全在一念收发之中。总结而论,是以有形之练变化无形之用的高级阶段。

第一阶段的练法,主要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先把式子套路熟悉、掌握好,尽量把动作做得开展一些,劲力收发得完整规矩一些,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锻炼整劲、刚劲。要在松中求整劲,不要僵直呆板。根据人的体质,身势可以高低随意,关键是要锻炼精神意识集中,无散漫之意。要中正安舒地练好每一个动作和姿势。所谓“拳打千遍,其理自现”就是告诉我们熟精于勤,勤精于练,练精于正,为下一步功夫的练习打好基础。

再着重谈谈第二和第三阶段的练法。过去由于门户之见,各派闭门自守,拳法单门户、单传的现象是很普遍的。前人为了不使拳术功夫流入歹人之手,祸乱一方,择人教授很严格,即使是门内弟子,也不一定就会学到此步功夫。甚至自己的子孙,也怕他们学会功夫在外惹是生非,殃及后代,因此,只是教他们学习健身功法,以颐养天年。再者,由于社会政治和经济发展的问题,在清朝末期,各地成立了许多武术社团,他们广泛普及推广武术,一是争取最大限度的社会影响,二是以此换取社团有效的生存保障,因而追求人数、拳种、套路的多少就成了既定的方针宗旨。注重数量的现象非常普遍,但得到真传的人却寥寥无几。直到现在仍然流传着一句话:“练拳者,多如牛毛,得道者,凤毛麟角。”这主要是社会问题,并不是教拳者个人的问题。而且,拳术练法、功法、实用效果和练拳的个人素质有很大关系,不可一概而论。举例来说,人之初生,纯是先天育化而成。后天一开,初学站立行走,以后人人都可以行走而不自觉,但仔细观察,人人走路姿势都不一样,有用胯代步行走的(如练习模特走台的人),有用腰代步行走的,有用膝部着力行走的等等,不一而足。走路姿势虽不尽相同,但人人都不会失衡或跌倒。还有,人有胖瘦、高矮、力大力小、男女老弱之分,反映到实际运动中的形态和效果也就不一样了。

练习形意拳术,我们首先要清楚是的为什么练拳的问题。练拳的目的是锻炼后天散力为整力、后天死劲为活劲、后天之气为真气、后天呼吸为真息。一定要先练好自己的劲,才能借取别人之力为我所用,如果自己都不清楚自己的劲力如何,又如何了解别人身上的劲力呢?

其实,在日常生活中,很多事情都有着交参互证的例子。我们拿练习自行车进行举例分析。自行车是在保证车身平衡的前提下,通过人脚下助力的方法,依据车体齿轮链条向前滚动的原理进行运动的。这是自行车运动的基本原理。初练之时,由于人在车上不能有效地调整身体重心和综合调用分配身体各部位力量,四肢和腰腹肌肉群不能松紧适宜,车、人不能合为一体,所以就无法根据车体原理很好地控制车身平衡,不是双手握把过紧,就是身体和腰臀部位不能把握好重心和轴心力量,没有与车体保持在同一平衡点上,致使人无法驱动自行车为我所用。但随着练习的深入和熟悉程度的提高,身体上、中、下各部位的轴心力度调整适宜了,肌肉群松紧调用适度了,逐渐与车身合为一体了,双手握把松紧适度了,腰胯力度调整均匀了,脚足部位使力也均衡了,人们就可以自然而然地骑自行车了。这就说明,必须使人和物在同一理论基础上进行有机调整后,才能达到效果,就如同练习拳中明劲,根据拳中原理,加强身体各部位、关节、肌肉的有效参与,用拳术法则约束自身散漫之力,久而久之,就可以发挥出拳中的整体力量,达到理想的效果。这是二者结合的要义。

再以自行车载带一袋面粉举例。初载之人,车、人、物三者不能有机结合为一体,在运动中,面粉不会随着自行车的运动来调整重心,因此人就要在车与物之间,用中和点来平衡车与物之间的不平衡,调动参与的肌肉和部位也与前面单人骑车不一样。初次带重物时,用单人骑车参与的劲力来控制车体时,会显得力不从心。只有掌握车与物之间的不平衡和对立的矛盾,用自身的力量进行调整,调动更多的部位和肌群参与,载物才能得机顺势,就如同练习拳中的暗劲,在收发展放时,要想象拳有物、有人,要有相接、相搭、相缠等意识感。通过拳中的动作,调动自身内在劲力的转换。正因为手、足、身有着与物相接的意识,将二者(拳术动作和物体接触的意识感)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才能更多地调动身体各部肌群和组织参与锻炼,从而发挥练习效果,这是三者结合的要义。

最后再以自行车载人来举例。平常人们感觉载人要比载物轻松,这是因为人是有意识知觉的,在运动中,人可以通过自觉或不自觉的感知来调整自己的重心,会随着左右前后的变化而自觉完成,所以带的人就会与自身自然合为一势,骑车的人只要借用好所载之人的身力,调整好车的平衡就可以了,就如同练习拳中的柔化劲,意识要做到随人不随己,顺势而生,顺招而变,借对方的劲力发挥自身的优势。不能有一丝牵强,不能有一丝顶撞,完全顺乎人之自然而自然。所以,练习柔化劲功法时,要做到“身似灵蛇拳似电,步法随势任变幻。阴阳两仪势势合,取势随人要自然”。这是二者随人相合的要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