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阅读中华国粹-青少年应该知道的-形意拳
18697700000004

第4章 形意拳的特点、基本要求和练法要理(1)

第一节形意拳的特点

由于不同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和发展道路,流传的地区和技术内容有所不同,各家对“形意”都有独特的认识和看法。如在河南一带流行“心意拳”,拳法以十大形(龙、虎、鸡、鹰、蛇、马、猫、猴、鹞、燕)和四拳八式为基本拳法。河北一带的形意拳,拳势舒展,稳健扎实;河南一带的心意拳,拳势勇猛,气势雄厚。山西流传的形意拳,拳势紧凑,劲力精巧,强调以桩步为基础,以爆发力为劲力核心,先刚后柔、刚柔相济,是一套不论敌方以什么样的形式进击而我只按照既定的原则从容应敌,使敌触手即溃的方法。概括地说就是,用最简单的方法,走最近的路,出最少的力,取得最佳的效果。

总的来说,形意拳具有沉着稳健、伸缩自如、刚柔相济、动静相间的特点。它的特点可以概括为“严谨、沉稳、协调、完整”。

一、严谨

它的基本动作势正招圆、节奏分明。上肢动作大都是一伸一屈,一上一下,起钻落翻,纵横反复,节奏明快。下肢动作则是进退闪转,虚实变化,轮换相间。每个动作都要求四肢与躯干配合严谨,步法要求敏捷而稳定,旋转动作要求迅速,以腰为轴,做到“出手如钢锉,落手如钩竿。”

二、沉稳

形意拳讲究刚柔相济,练习时注意竖项、沉肩、坠肘、松腰、屈膝、扣趾,达到上体宽舒,下体稳健,整个动作刚而不僵,柔而不软,劲力舒展沉实,做到“迈步如行犁,落地如生根”。

三、协调

形意拳要求的协调有它独特的风格和特点,手眼身法步处处相连,式式整齐,尤其强调全身各部位动作的协调一致,讲究三节①催,四梢②齐,五行合,周身无泄无滞。

四、完整

外部的头部、躯干和四肢动作的和谐统一;内部的意、气、力协调配合。无论是伸缩、纵横、起落、旋转都充分体现内外结合,动静自如,完整不懈,这样可保证身体各部分姿势正确和舒展。

形意拳拳势刚烈,力量充实,但其要领却和行云流水的太极拳十分吻合。打起拳来都要求“刚柔相济、气沉丹田”。实践证明,习练形意拳不仅能使全身的骨骼、肌肉系统得到锻炼,同时也使中枢神经系统得到良好的锻炼。

第二节形意拳的基本要求

形意拳的练习要求,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顶、塌腰、沉肩坠肘、含胸拔背、溜臀提肛、气沉丹田等。

一、顶

头顶:其实就是练习拳术时,要求注意头部的上顶意识,使头部与水平线大体上保持垂直的状态,好像头顶着什么物体怕掉下来。练习的时候,头不是单一的存在,而是主宰着整个身体的运动。头部和躯干、四肢必须是同时运动的,尤其在发挥腰力的时候,头要领起腰脊,使躯干的旋转左右上下协调一致。

舌顶:在具体练习过程中,精神要集中,意识要放松,嘴巴自然闭合,不要勉强地闭口或者咬紧牙关,牙齿要扣好,舌头上顶上颚,我们要求神态端庄自然,不可皱眉,也不要意识涣散。此时,口中会有唾液生成,唾液对脾胃有很大的好处。据现代医学鉴定,唾液不仅有健脾胃、助消化的作用,而且还有预防某些疾病的功能。同时,在练习过程中唾液多了,也可以防止口干舌燥,使喉咙保持湿润,对呼吸也有好处。

手顶:手顶的意思很好理解,就是指手指、手掌或掌根部,以意识感觉顶着或接触了某种物体。前人讲的“练拳无人似有人,打人有人似无人”,就有这方面的意思。

初学者通过一定时间的锻炼后,一般就可以不用专门注重这几个部位的要求了,随着动作练习的熟练程度,自然就能做到头顶、舌顶和手顶了。

二、塌腰

各种拳术都是讲究腰法的。形意拳对腰部的重视,要比其他拳术更具体、更认真。具体来说,就是人们自然常态站立时第三、四、五腰椎所保持的内曲的形态松弛下来并回收,好像坐凳子时的姿态。在需要发挥作用时,如需要发力和做功时再运力恢复到原来的形态,这就叫做塌腰。拳经里讲的“伸缩往来,鼓荡之机”,全在此一收一放之中去体现。但松弛下来的动作,绝不是有意的弓腰,只是稍微有一点回曲就可以了,这要根据每个人的身体柔韧性和功底的深浅来决定伸缩幅度,从外形来看基本上不是十分明显的。所以,前人为了防止出现弓腰、缩背等不正确的动作而告诫我们“头低腰弓,拳艺不通”。之所以这样要求,是因为在松缓腰肌的活动中,可以减少不必要的气血、腰力的能量损耗,同时形成的蓄力姿势为做功发力打下了基础。

太极拳对腰部也是十分重视的。太极拳有“刻刻留意在腰间”的论述。形意拳和太极拳在腰部上的要求大体上是一致的,内家拳基本上都是这样要求的,在效果上有异曲同工之妙。

形意拳讲:“腰为一身之主宰。”它如同一个万向全能的轴一样,无论向哪个方向运动,都能很协调地和整体一起活动。老前辈们讲的“练拳不练腰,终究艺不高”是很精辟的概括。

但是,有些人错误地理解塌腰,认为塌腰就是使劲往里塌,本来腰椎部位就是向里弯曲的,反而再给它里曲的作用,这样不仅违背了人的生理条件,同时也发挥不出腰力来,时间长了,还会伤损腰肌,对身体也起不到保健的作用。松紧适度,不可马虎从事,则百益而无一害。

三、沉肩坠肘

沉肩坠肘也可以叫做松肩垂肘。在形意拳中,上肢能否做到灵活、自然、舒畅,便于伸曲和虚实转换,肩、肘起很大作用,因此要沉肩坠肘。

沉肩是最关键的一步。要想在运动中使腰背力量展放得体,必须把肩部松沉下来,这样上体、胸部才能相对松沉下来,从而使上体轻松灵活,下肢沉实稳当,根底扎实有力。松下来的动作也利于呼吸畅通,自然地做到气质下沉,而不是有意地压气或努气,造成胸肺呼吸受阻憋气。

在松肩的同时,为了使肩部能自然沉实而有力,肘也必须下垂。这样能促使肩关节很好地沉下来,便于灵活转动和伸曲。但要注意,坠肘并不是叫人们有意地去压肩或压肘,这样反而给肩部肌肉造成负担,影响肩部活动的灵活性。同时,注意两肩的配合动作要协调一致,不可以忽高忽低或一高一低。在运动稍停间歇的时候,两肩要暗含着松下来,就是肩部向前微微松沉的意思,这样不仅利于含胸拔背、呼吸通畅,而且更有助于血液的循环。

在沉肩坠肘的同时,还有注意一个问题,就是肘下垂的时候,意识上要有一个外撑或外开的劲,这样能更好地使胸大肌松弛下来。腋下要保留一些空隙,也可以使肩关节更加灵活自如,但要注意不可外露明显。

四、含胸拔背

含胸拔背也可以称为扣胸紧背。关于这方面的要求,形意拳与太极拳、八卦掌基本上是相同的,完全是顺乎人体的自然形态决定的。含胸与拔背是互相联系的,只要能做到含胸,也就自然做到拔背了。如果挺胸收腹、两肩后张,也就谈不上拔背了。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也有类似的例子,在一个统一的整体运动过程中,忽略了局部,就破坏了整体。拳术也是如此。前面已经讲过了,头部要上顶,颈部要竖直,腰部要下塌,只要在运动中不做刻意的挺胸收腹动作,就会使背自然有上下左右拉拔的感觉。另一方面,只要人们在自然常态中,将两肩微微向下松沉和内缩,背就能自然向左右舒展伸开,这样就做到含胸拔背了。

这个要求,刻意使胸间松开,利于呼吸自然深长,加大肺部呼吸量,增加吐浊纳清的效果,也可以使血液循环畅通无阻,对有病或体弱的人是有很大好处的。反之,如果误解含胸拔背的要求,使劲扣胸驼背,不仅样子难看,也不利于健身养生。

另外,含胸拔背也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在呼气、发力,手臂等部位做推、按、展、放动作时,一般应适当宽展胸部,有利于全身力量的舒展和呼吸的顺畅。在吸气、身法下降、双手臂相交之时,应做到含胸拔背。这样配合着不同动作的运动方式来具体体现含胸拔背的要求,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溜臀提肛

在形意拳的练习中,首先要尽量放松臀部和腰部的肌肉,并有向下向外的意识,即溜臀;然后再向前向内收敛,犹如用臀部肌肉将小腹托起的感觉,即敛臀。

太极拳、形意拳都特别注意腰裆劲,其实主要是指腰髋力。在锻炼和实用练习中,如果能正确把臀部动作做好,对腰胯的催力作用是很大的。平时练习腰部要做到“藏腰”,以胯代腰,腰部如同蓄电池一样,当需要发力或者做功时,开关一按(呼气呼止时),腰力即出,其快如闪电,有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因此,臀部和腰胯的关系十分密切。有人往往不注意这个地方,以致有撅屁股的毛病出现,这是不对的。

在做好溜臀和敛臀的同时,尾椎骨根要微微向内向上提,肛门要内缩。这样做的目的一方面是为了更好地使臀部内敛,另一方面也为了加深呼吸。对于尾椎骨根,形意拳或其他内家拳术十分强调它的重要性。它在平衡身体、调整方向等方面起着关键的作用,有人将它比做行船之舵、行车之方向盘,是很有见地的。尾椎骨根如果不能保持内提和中正安舒,那么人们在发力或做功的时候,就不能将方向准确无误地掌握住,必然会影响效果的发挥。因此,我们要求在练习时,除了头顶项直、松腰活胯、沉肩坠肘、含胸拔背等要领外,还要注意这个部位,它所对的方向要与身体所对的方向一致,不可以左右歪斜。这样要求不仅可以保持脊柱上下正直,对松身实腹也有好处,呼吸也更加深长,为下盘的稳固沉实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六、气沉丹田

丹田的别名很多,如丹房、丹元府等等。丹田在修炼内功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气沉丹田就是内功调养元气的重要方法之一。

丹田是习武练功时经常提到的一个重要问题。自东汉以来,内丹术兴起。丹田被内丹家视为修炼人体精、气、神的成“丹”之处,同时对其赋有田野生阔之意,故以“丹田”名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