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探究式科普丛书-变化异常的天气:天气和气候
18698800000005

第5章 四季轮回——气候学习篇(3)

(5)澳大利亚西南和东南沿海(虽为东南部,但属西海岸,阿德莱德附近地区,而不是悉尼一带)。

7.温带海洋性气候

温带海洋性气候主要位于大陆西岸,在南、北纬40°~60°地区。它终年处在西风带,深受海洋气团影响,沿岸又有暖流经过,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最冷月平均气温在0℃以上,最热月在22℃以下,年、日温差都较小。全年都有降水,又以秋冬较多,年降水量在1000毫米以上,在山地迎风坡可达2000~3000毫米以上。这种气候在西欧最为典型,分布面积也最大,在美洲大陆西岸相应的纬度地带以及大洋洲的塔斯马尼亚岛和新西兰等地也有分布。

温带海洋性气候的主要特征有:

(1)冬暖夏凉,年温差小:海洋性气候区内,愈靠近大洋的地区,气候的海洋性愈强。

特别是在冬季,因沿岸有暖流经过,西风从暖流海面吹来,气流温暖潮湿,因此冬季气温比同纬度的大陆中心和大陆东岸要暖得多。

最冷月均温度在0℃以上。夏季时暖流水温仍较大陆温度低,这里受西风影响,最热月均温度在22℃以下。

由于冬暖夏凉,年温差要比同纬度其他地区小得多。

(2)全年有雨,冬雨较多:这时若处于温带气旋活动的路径上,气旋雨量丰沛,特别是在冬季,温带气旋更为活跃,雨日很多,但降水强度并不大。冬季降水量在全年所占比例大,全年没有干季。

温带海洋性气候纬度较高,阴雨天气多,热量和光照条件一般不太适合发展种植业(巴黎盆地热量条件较好,有种植业分布),一般以畜牧业(如苏格兰北部)、花卉种植业(如荷兰)等对热量要求较小的农业类型为主。

8.温带大陆性气候

温带大陆性气候主要分布在北纬40°~60°的亚欧大陆,北美大陆内陆地区和南美南部。

由于远离海洋,湿润气候难以到达,因此干燥少雨,气候呈极端大陆性,气温年、月较差为各气候类型之最。而且,越趋向大陆中心,就越干旱,气温的年、日较差也越大,其植被分布也由森林过渡到草原、荒漠。

该地区内,冬季在大陆性气候控制下,最冷月的平均气温,南部为0℃以下,北部接近-40℃;最热月的平均气温,南部26℃~27℃,北部接近20℃。生长季南部约200天,北部仅50~70天。

属于这一气候区的有:中国东北、西伯利亚大部分、阿拉斯加与加拿大大部分以及美国五大湖附近。

广义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包括温带沙漠气候、温带草原气候、温带落叶阔叶林气候及亚寒带针叶林气候。狭义的概念则将亚寒带针叶林气候除外。

温带大陆性气候的主要特点有:

(1)这里全年气温都较高,年平均气温在20℃以上,最冷月一般在18℃以上。

(2)年降水量大,并且主要集中在夏季。这是由于夏季在赤道海洋气团的控制下,多对流雨,再加上热带气旋过境带来的大量降水,造成比热带干湿季气候拥有更多的夏雨;在一些迎风海岸,因地形作用,夏季降水甚至超过了赤道多雨气候区。年降水量一般在1500~2000毫米以上。该地区热带季风发达,有明显的干湿季,即在北半球冬季吹东北风,形成干季;夏季吹来自印度洋的西南风(南半球为西北风),富含水汽,降水集中,形成温季。

9.温带季风气候

季风是一种盛行风向随季节发生明显变化的风。温带季风气候主要出现在北纬35°~55°的亚欧大陆东岸,包括我国华北和东北、朝鲜的大部、日本的北部以及俄罗斯远东地区的一部分。

温带季风气候是由于海陆热力性质之间存在差异而形成的。温带季风气候的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在冬季,这里受高纬内陆偏北风的影响,盛行极地大陆气团,寒冷干燥;夏季受极地海洋气团或变性热带海洋气团影响,盛行东风和东南风,暖热多雨,雨热同季。年降水量为1000毫米左右,约有2/3集中于夏季(夏季炎热多雨,冬季寒冷干燥)。全年四季分明,天气多变,随着纬度的增高,冬、夏气温变幅也相应增大,而降水则逐渐减少。温带气候类型的主要特征表现为湿润(中国的华北平原、东北平原为半湿润),因此较普遍地发育了温带阔叶林景观。

10.温带沙漠气候(温带干旱气候)

温带大陆腹地沙漠地区的气候称为温带沙漠气候,又称温带干旱气候。该气候区气候极端干旱,降雨稀少,年平均降水量200~300毫米,有的地方甚至多年无雨。夏季炎热,白昼最高气温可达50℃或以上;冬季寒冷,最冷月平均气温在0℃以下,气温年较差较大,日较差也较大。云量少,相对日照长,太阳辐射强。自然景观多为荒漠,自然植物只有少量的沙生植物。中亚和中国塔里木盆地属温带沙漠气候。

11.温带草原气候

该气候类型是比较少见的,与热带草原型气候差别很小。这种气候具有明显的大陆性,冬冷夏热,气温年较差大,最热月平均气温在20℃以上,最冷月平均气温在0℃以下。年平均降水量为200~450毫米,集中在夏季,其干燥程度不如沙漠气候。分布范围从黑海沿岸往东,横贯中亚,经蒙古的边缘地区,中国的准噶尔盆地,内蒙古以及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的西部,东西连成带状;在中美中西部为一南北向的宽带;在南美南部东海岸也有一狭长地带分布。

12.亚寒带针叶林气候

亚寒带针叶林气候又叫副极地大陆性气候,主要分布在亚欧大陆和北美洲北部,纬度为北纬50°以北至55°或65°。由于空气中水汽含量不多,蒸发较弱,所以仍属于湿润气候。降水集中在夏季是因为夏季温度较高,空气中水汽含量较多,有气旋雨和对流雨;冬季温度低,水汽含量小,又受下沉的大陆反气旋控制,所以冬季降水少。

该气候区冬季漫长严寒,月平均气温低于0℃;夏季温暖短促,月平均气温在10℃以上。年降水量为300~600毫米,由于蒸发弱,相对湿度较高。气温年较差大,这是由于本区是极地大陆气团的源地,而且纬度高,冬季黑夜时间长,正午太阳高度角小,又有积雪覆盖,地面辐射冷却剧烈,受不到海洋气团的调节。它东西延伸成宽广的带状,因纬度较高,所以冬季漫长而严寒;暖季短促,气温年较差特别大。该地区降水稀少,集中于夏季,但气温很低。

亚寒带针叶林气候区森林资源丰富,林业发达。植物主要为耐寒的落叶松、云杉、针叶林等针叶树,树叶呈细长针状,有很厚的角质层,是重要的用材树种。其他树种比较单一,不像热带雨林里植物种类那样繁多。动物多长着很厚的皮毛,如熊、狐、松鼠等。

其中最典型的动物有驯鹿、紫貂等。

13.极地苔原气候

极地苔原气候是极地气候带的气候类型之一,全年受极地大陆气团与北极气团的支配,大多分布在欧亚大陆和北美大陆北部。全年气候寒冷,年平均温度在0℃以下,最热时月气温在0℃~10℃,全年都是冬季。白昼极短,极端最低温度可达-40℃?-45℃。年降水量都在250毫米以下,大部分降水是雪,部分冰雪在夏季能短期融解。相对温度大,蒸发量小,沿岸多雾。因为温度低,树木几乎绝迹,只有苔藓、地衣类植物可以生长,因此得名苔原气候。

该气候主要分布在北半球濒临北冰洋的大陆沿岸,其南部与冬寒常温气候相接。南半球因相应的纬度为大洋所围绕,除个别岛屿外,基本不存在苔原气候。

14.极地冰原气候

冰原气候分布在南极大陆和格陵兰高原,是极地气候带的气候类型之一。终年冰雪覆盖,所以也称冰漠气候、冰原气候或永冻气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