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探究式科普丛书-变化异常的天气:天气和气候
18698800000006

第6章 四季轮回——气候学习篇(4)

最热月气温也在0℃以下,气流下沉,降水量稀少,年降水量约100毫米,都是以雪的形式降落,风速通常在25米/秒以上,最大风速超过100米/秒。

该气候区是冰洋气团和南极气团的发源地,整个冬季处于永夜状态,夏半年虽是永昼,但阳光斜射,所得热量很弱,因而气候全年严寒,各月温度都在0℃以下;南极大陆的年平均气温为-25℃,是世界上最寒冷的大陆。1967年挪威人曾测得-94.5℃的绝对最低气温,堪称世界“寒极”。地面多被非常厚的冰雪覆盖,又多凛冽风暴,因此植物难以生长。

极地冰原气候位于地球的极圈以内,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大值也只有46°~52′,并有极昼、极夜现象出现。无明显的四季变化。北极圈以北为北寒带,南极圈以南为南寒带。极地气温较低,终年寒冷,在冬季则更为寒冷,若遇上雪暴发生,风雪交加,则可以称得上冷的极限。该区夏季短暂且阴冷,冬季漫长而严寒。年温差很大。北半球温带和寒带交界的地带,夏季最暖月均温在10℃以上的地区,有广大的寒带针叶林,是世界木材的主要供应地。

极地冰原气候区的土壤为冰沼土和永冻土,植被稀少,代表动物有北极熊和企鹅,且有极光景观。极地气候区占地球总面积的10%。

15.海洋性气候

海陆分布对气候的形成有着巨大的影响,因此,同一纬度带内,在海洋条件下和在大陆条件下的气候具有显着差异。前者称为海洋性气候,后者称为大陆性气候。区别海洋性气候与大陆性气候的指标很多,但最主要的表现还是在气温和降水两方面。

海洋性气候是地球上最基本的气候型。这种气候型是由海洋巨大的水体作用形成的,包括海洋面或岛屿以及盛行气流来自海洋的大陆近海部分的气候。它的主要特点和大陆性气候相比,不仅气温的年变化和日变化小,而且极值温度出现的时间也比大陆性气候地区迟;降水量的季节分配较均匀,降水日数多、强度小,气候终年潮湿,年平均降水量比大陆性气候多,而且季节分配比较均匀;云雾频数多,湿度高。春季冷于秋季是海洋性气候的一个明显标志。最暖月出现在8月甚至9月;最冷月为2月,在高纬度地区推迟到3月。人们通常把西北欧沿海地区作为大陆上海洋性气候的典型。

温和、多云、湿润的海洋性气候,常给人们舒适的感觉,然而,这种气候对植物的生长并无益处。19世纪末有人发现,在欧洲,海洋性气候条件下生长的小麦,蛋白质含量小,至多只有4%~8%。

深入大陆后,在俄罗斯,小麦的蛋白质含量高达9%~12%,在比较干燥炎热的地区,小麦的蛋白质含量高达18%,甚至在20%以上。

苏联科学家证明:一个地区的气候大陆性越强,小麦的蛋白质含量也就越高;在气候温凉潮湿的地方,小麦的淀粉含量增加,而蛋白质含量却降低。人们为了补充蛋白质的不足,只好借助于肉类,但是又有脂肪过多的遗憾。可见,海洋性气候对农业并不是很有利。其实,在海洋性气候条件下生活,气候虽然温和,但是阴沉多雨的天气,也不利于人们保持愉快的心情。

前面我们在介绍海洋性气候特征时,一直是与大陆性气候比较来说的,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是什么呢?

这主要取决于地表面性质的不同。海洋和陆地的物理性质有很大差异,在太阳辐射相同的条件下,它们增温和散热的情况大不相同。海水吸收热量的本领比陆地强得多,辐射到海洋上的热量大部分被海水吸收,并通过海水的波动,把热量贮存在海洋内部。因此,即使在烈日炎炎的夏季,海洋里的温度也不会骤然升高。与同纬度的陆地相比,海洋里的温度变化很小。

到了冬季,虽然太阳辐射减少了,但海洋里所储存的大量热量会稳定地释放出来,因此,海洋及其附近地域的温度比同纬度的其他陆地地区要高。海洋犹如一个巨大的温度自动调节器,使附近地区的气温形成了冬暖夏凉的特点。而远离海洋的大陆腹地,由于得不到海洋的调节,气温的年、日较差都要比沿海地区大得多。

16.大陆性气候

大陆性气候通常指处于中纬度大陆腹地的气候,一般也就是指温带大陆性气候。在大陆内部,海洋的影响很弱,大陆性非常显着。

内陆沙漠是大陆性气候地区中最典型的代表,草原和沙漠是典型的大陆性气候自然景观。大陆度是表示大陆性气候明显程度的一个指数。

大陆性气候总的特点是受大陆影响大,受海洋影响小。在大陆性气候条件下,太阳辐射和地面辐射都很大。所以夏季温度很高,气压很低,非常炎热,且非常潮湿。冬季受冷高压控制,温度很低,也很干燥。

大陆性气候最显着的特征就是,气温年较差或日较差很大。在气温的年变化中,最暖月和最冷月分别为7月和1月(南半球分别在1月和7月)。春季升温快,秋季降温也快,一般春温高于秋温。

在日变化中,最高温度出现的时间通常在13~14时,最低气温一般为拂晓前后。大陆性气候的另一重要特征是降水量少,且降水季节和地区分布也不均匀。大陆性气候影响下的地区,一般为干旱或半干旱地区,降水量一般不到400毫米,甚至在50毫米以下。

大陆气候强烈,是亚洲气候的主要特征之一。

亚洲的广大内陆地区与高纬地区或其他大陆同纬地区气候相比,具有冬冷夏热、春秋短促、气温年较差大、降水季节集中、大陆度高等特点。而且,亚洲全境气候要素变化极端,这也是气候大陆性的一个反映。亚洲大陆,有世界上最热、最冷、最湿和最干的地区。

亚洲陆地面积广大,内地距海遥远,大陆轮廓完整,又缺乏伸入内地的海湾;同时又位于亚欧大陆的东部,西风环流和大西洋暖湿气流对亚洲气候的影响也被削弱。

17.山地气候

山地气候是指受高度和山脉地形的影响所形成的一种地方气候。

主要的影响因素有海拔高度、山脉走向、坡向和地形,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大气压力按指数律随海拔高度的增加而降低。晴空条件下,无雪覆盖的高山,白天太阳直接辐射强度和夜间有效辐射强度随高度的增加而增大。

因坡向不同,阳坡和阴坡得到的太阳辐射也并不相同,并由此对气温和气流的分布产生影响。

(2)气温随海拔高度的增加而降低。一年中,气温垂直递减率在夏季最大,在冬季最小。山脉走向和坡向对气温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使山脉两侧的气温产生差异,并导致不同的气候现象。阳坡气温高,变化大,阴坡气温低,变化小。山顶和山坡的气温日较差和年较差都相对较小,而且秋温高于春温;山谷和山间盆地的气温日较差和年较差相对较大,春温高于秋温。

(3)降水量和降水日数随山地海拔高度的增加而增加。一定高度以上的山地,由于气流中的水汽含量少,降水量随高度的增加而减少。

降水量达到最大值的高度称为最大降水高度。坡向对降雨的影响表现为迎风坡的雨量比背风坡多。尤其是高大的山脉两侧,雨量的巨大差异会造成植被景观的很大变化。山地地形也会影响降雨量的日变化。

一般山脉顶部以日雨为多,而山谷盆地则以夜雨为主。

(4)风速随山地海拔的升高而增大。山顶、山脊以及峡谷风口处风速较大,而盆地、谷底和背风处风速则相对较小。高山上风速一般夜间大、白天小,而山麓、山谷则相反。同时,山地还能产生一些局地环流,如山谷风、布拉风、焚风、坡风、冰川风等。

(5)在湿度(水汽压和相对湿度)方面,水气压随海拔高度的增加而降低。在多数情况下,山地上部因气温低、云雾多,相对湿度往往高于下部。但冬季高山区也有相反的情况,山顶冬季云雾较少,相对湿度小。山谷和盆地的相对湿度日变化大,夜高而昼低。山顶的相对湿度日变化一般很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