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探究式科普丛书-变化异常的天气:天气和气候
18698800000008

第8章 发散思维——知识拓展篇(2)

天气对农业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气象及其衍生的灾害两方面。中国天气灾害的多发性与严重性由其特有的自然地理环境所决定,与社会、经济发展的状况密切相关。中国大陆东濒太平洋,面临世界上最大的台风源,西部为世界地势最高的青藏高原,陆海大气系统相互作用,关系复杂,天气形势异常多变,各种气象灾害频繁发生;中国地势西高东低,降雨时空分布不均,极易形成大范围的洪涝、决口、旱灾;中国具有多种病、虫、鼠、草害滋生和繁殖的条件,随着气候变暖与环境污染的加重,生物灾害日益严重;中国山地、高原丘陵占国土面积的2/3以上,地质新构造运动和地震活动频繁,崩塌、滑坡、泥石流等突发性地质灾害几乎遍布全国。中国还是农业气象灾害的多发地区,干旱、渍涝、冷害、冰雹、森林火灾和霜冻等各类农业气象灾害频繁发生,加之农业气象灾害防御技术水平有限,使中国农业生产始终处于不稳定状态,严重地制约了中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因此,提前预知天气非常重要,虽然现在有了天气预报,但是,如果我们自己可以通过对云层的观察预知天气的话,岂不是更好!

第九节密切相关的空气质量

1.空气质量和人类的生存关系

空气是指包围在地球周围的气体,它维护着人类及生物的生存。对人类及生物生存起重要作用的是距地面12千米以内的空气层,也就是对流层。清洁的空气是由氮(78.06%)、氧(20.95%)、二氧化碳(0.93%)等气体组成的,这三种气体约占空气总量的99.94%,其他气体的总和不到千分之一。

洁净的大气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之一,一个人在5个星期内不吃饭或5天内不喝水,尚能维持生命;但超过5分钟不呼吸空气,便会死亡。人体每天至少需要吸入10~12立方米的空气。

大气具有一定的自我净化能力,由自然过程等进入大气的污染物,经过大气自我净化过程从大气中移除,从而维持大气的洁净。

2.空气质量的影响因素

空气质量的好坏直接反映了空气污染的程度,它是依据空气中污染物浓度的高低来判断的。空气污染是一个复杂的现象,在特定时间和地点,空气污染物浓度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人为污染物排放的大小是影响空气质量的最主要因素之一,其中包括车辆、船舶、飞机的尾气、工业企业的生产排放、居民生活和取暖、垃圾焚烧等。

其次,城市的发展密度、地形地貌和气象等也是影响空气质量的重要因素。

第十节划分地震等级的标准

地震的划分通常用里氏震级来表示。地震释放出来的能量越大,震级越高。震级每增加一级,能量约增加30倍。划分标准通常为:微震:3级以下的地震,人无感觉;有感地震:3?5级的地震称有感地震;破坏性地震:5级以上的地震称破坏性地震。

地震烈度是指地面及房屋等建筑物受地震破坏的程度。同一个地震在不同的地区,烈度大小是不一样的。距离震源越近,破坏就越大,烈度就越高;距离震源越远,破坏越小,烈度就越低。

第十一节认识天气预报

1.克里米亚战争的催生儿:天气预报

现在人们外出,只需收听或观看天气预报,就可以决定是否带雨具。而在过去,则要顾虑天有不测风云。那么,气象台每天最重要的工作——天气预报,是怎样诞生的呢?

1853-1856年,为争夺巴尔干半岛,沙皇俄国同英法两国爆发了克里米亚战争,结果沙俄战败。然而,正是这次战争,导致了天气预报的出现。

这是一场规模巨大的海战,1854年11月14日,当双方在欧洲的黑海展开激战时,风暴突然降临,最大风速超过30米/秒,海上掀起了万丈狂澜,英法舰队险些全军覆没。事后,英法联军心有余悸,法军作战部要求法国巴黎天文台台长勒佛里埃仔细研究这次风暴的来龙去脉。那时还没有电话,勒佛里埃只有写信给各国的天文、气象工作者,向他们收集1854年11月12日至16日5天内当地的天气情报。他一共收到了250封回信,勒佛里埃根据这些资料,经过认真分析、推理和判断,查明黑海风暴来自茫茫的大西洋,自西向东横扫欧洲。出事的前两天,即11月12日和13日,欧洲西部的西班牙和法国已先后受到它的影响。于是,1855年3月19日,勒佛里埃在法国科学院作报告说,假如组织气象站网,用电报迅速把观测资料集中到一个地方,分析绘制成天气图,就有可能推断出未来风暴的运行路径。到了1856年,法国成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正规的天气预报服务系统。

2.天气预报的内容

我们每天都会通过听天气预报来预知第二天的天气情况,以便更好地安排自己的行程。那么,什么是天气预报呢?天气预报就是应用大气变化的规律,根据当前及近期的天气形势,根据气象观测资料,应用天气学、动力气象学、统计学的原理和方法,对某区域或某地点未来一定时段的天气状况作出定性或定量的预测。它是根据对卫星云图和天气图的分析,结合有关气象资料、地形和季节特点、群众经验等综合研究后作出的。如我国中央气象台的卫星云图,就是由我国制造的“风云一号”气象卫星摄取的。

利用卫星云图照片进行分析,能提高天气预报的准确率。

天气预报根据时效性的长短可分为3种:短期天气预报(2~3天)、中期天气预报(4~9天),长期天气预报(10~15天以上)。中央电视台每天播放的主要是短期天气预报。

天气预报的主要内容是一个地区或城市未来一段时期内的阴晴雨雪、最高最低气温、风向和风力及特殊的灾害性天气。就我国而言,气象台准确预报寒潮、台风、暴雨等自然灾害出现的位置和强度,就可以直接为工农业生产和群众生活服务。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活动范围空前扩大,对大自然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因而天气预报就成为现代社会不可缺少的重要信息。

第十二节龙卷风的防范妙招

一说到龙卷风,我们都会冒出一身冷汗。可是,其实你不用害怕,只要我们掌握了以下几个小妙招就可以了。

(1)在家时,务必远离门、窗和房屋的外围墙壁,躲到与龙卷风方向相反的墙壁或小房间内抱头蹲下。躲避龙卷风最安全的地方便是地下室或半地下室。

(2)在电杆倒、房屋塌的紧急情况下,应及时切断电源,以防止电击人体或引起火灾。

(3)在野外遇龙卷风时,应就近寻找低洼地伏于地面,要注意的是要远离大树、电杆,以免被砸、被压和触电。

(4)汽车外出遇到龙卷风时,千万不能开车躲避,也不要在汽车中躲避,因为汽车对龙卷风几乎没有任何防御能力,应立即离开汽车,到低洼地处躲避。

第十三节冷空气的别名——寒潮

冷空气和暖空气是从气温水平方向上的差别来定义的。位于低温区的空气称为冷空气。

每年冬季都有很多次较强的冷空气南下,导致我国大范围地区大幅度地降温。我国很多媒体都习惯称之为“寒流”,其实,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这种现象应该称之为“寒潮”。那么什么是“寒潮”呢?下面我们来作一下具体的解释:

寒潮是我国境内常见的一种灾害性天气,发生次数较多,活动范围大。寒潮,顾名思义就是寒冷的空气像潮水一样奔流过来的意思。但并不是说所有的冷空气侵袭过来都叫寒潮。一般是冷空气侵袭到某地以后,若能使那些地方的温度在一天(24小时)内降低10℃以上,同时那一天的最低温度又在5℃以下时,我们才把这股冷空气叫做寒潮。但因各地受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的影响不同,寒潮标准也有所不同。

侵入我国的寒潮,主要是在北极地带、俄罗斯的西伯利亚以及蒙古人民共和国等地暴发的南下的冷高压。这些地区,大多分布在北极地带,冬季长期见不到阳光,到处披冰,越来越冷、越来越干,当这股冷气团积累到一定的程度,气压增大到远远较南方高时,就像贮存在高山上的洪水,一有机会,就向气压较低的南方泛滥、倾泻,于是形成了寒潮。

受寒潮侵袭的地方,风向常常会迅速转变,风速增大,气压突然上升,温度急剧下降,同时还可能下雨、下雪,出现霜和冰冻现象。寒潮南下,在我国西北和内蒙古及北方地区常会发生大风沙天气。在淮河以北地区一般表现为少雨,偶尔有降雪。过淮河后,降水机会增多。在我国的冬季,寒潮一般是每隔3~8天出现一次,但比较强大的寒潮,平均每年有4次左右。当寒潮向南方大规模流动时,暖空气也随之“节节败退”,因此,寒潮所经过的地区,首先要受到暖空气的影响,温度显着升高。

第十四节气象卫星

气象卫星是指对大气层进行气象观测的人造卫星。

它具有范围大、及时迅速、连续完整的特点,并能把云图等气象信息清晰地发给地面用户。

“风云一号”卫星是我国自行研制的第一代准极地太阳同步轨道气象卫星,同时,也是我国第一颗传输型极轨遥感卫星。它的主要任务是获取地球的大气、云、陆地、海洋资料,收集有关数据,用于天气预报、气候预测、自然灾害和全球环境监测等。卫星可以向世界各地云图接收站发送实时的气象云图,还可以对海洋水色进行探测、对海温进行遥感研究;卫星上携带的空间粒子成分监测器,可对空间环境进行研究。我国气象卫星目前共发射了4颗,代号分别为:FY-1A、FY-1B、FY-1C和FY-1D。

第十五节不可不防的水灾

水灾泛指洪水泛滥、暴雨积水和土壤水分过多对人类社会造成的灾害。一般所指的水灾,以洪涝灾害为主。水灾威胁着人民的生命安全,造成巨大的财产损失,并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不良影响。防治水灾虽已成为世界各国保证社会安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公共安全保障事业,但根除水灾是困难的。至今,水灾仍是世界上影响最大的自然灾害之一。

水灾多发生在夏季雨多的时候。在高海拔的地带,很少出现水灾。

水灾大多发生在低海拔的地区,如我国东南部。

水灾分人为水灾和自然水灾两种。

第十六节干热风

1.什么是干热风

干热风亦称“干旱风”,又称“火南风”或“火风”,是农业气象灾害之一。干热风常出现在温暖季节,是一种导致小麦乳熟期受害秕粒的干而热的风。

干热风出现时,温度显着升高,湿度显着下降,并伴有一定风力,蒸腾加剧,根系吸水不及,往往导致小麦灌浆不足,秕粒严重甚至枯萎死亡。

我国的华北、西北和黄淮地区春末夏初期间都有出现。一般分为高温低湿和雨后热枯两种类型,均以高温危害为主。

关于干热风危害的气象指标,国内外研究结果不一,冬麦、春麦不同,地区之间也不一致。一般情况下可分为3种类型:高温低湿型——轻干热风为日最高气温大于、等于29℃~34℃,14时风速大于、等于2~3米/秒;重干热风——日最高气温大于、等于32℃~36℃,14时相对湿度小于、等于20%~30%,14时风速大于、等于2~4米/秒;雨后热枯型——小麦成熟前10天内有一次降雨过程,雨后转晴升温,2~3天内日最高气温达30℃以上。

2.干热风的成因

由于各地的自然条件不同,干热风的成因也不相同。每年初夏,我国内陆地区气候炎热,雨水稀少,增温强烈,气压迅速降低,形成一个势力很强的大陆热低压。在这个热低压周围,气压梯度随着气团温度的增加而加大,于是干热的气流就围着热低压旋转起来,形成一股又干又热的风,这就是干热风。强烈的干热风,对当地小麦、棉花、瓜果可造成危害。

气候干燥的蒙古和我国河套以西与新疆、甘肃一带,是经常产生大陆热低压的地区。热低压离开源地后,沿途经过干热的戈壁沙漠,会变得更加干热,干热风也变得更强盛。

位于欧亚大陆中心的塔里木盆地,气候极端干旱,强烈冷锋越过天山、帕米尔高原后产生的“焚风”,往往引起本地区大范围的干热风发生。

在黄淮平原,干热风形成的主要原因是该区域的大气干旱。春末夏初,正是北半球太阳直射角最大的季节,同时又是我国北方雨季来临前天气晴朗、少雨的时期。在干燥气团的控制下,这里天晴、干燥、风多,地面增温快(平均最高气温可达25℃~30℃),凝云致雨的机会少,容易形成干热风。这种干热风,对这一带小麦后期的生长发育极为不利。在胶东半岛北部,由于受中部山地的影响,再加上那里夏季刮东南风,于是便成为了背风坡,夏季同样有干热风出现。虽然沿海,但是夏季气温比同纬度的其他沿海地区高很多,降水也较少。

在江淮流域,干热风是在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部的西南气流影响下产生的。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是一个深厚的暖性高压系统,自地面到高空都是由暖空气组成的。春夏之际,这个高气压停留在江淮流域上空,以后逐渐向北移动。由于在高压区内,风向是顺时针方向,所以在副热带高压的西部,就吹西南风。

副热带高压偏北部和西部地区,受这股西南风的影响,就会产生干热风天气。初夏时,北方仍有冷高压不断南下,势力减弱,发生变性;当它与副热带高压合并时,势力又得到加强,使晴好天气继续维持,干热风就更加明显。

在长江中下游平原,梅雨结束后天气晴朗干燥,偏南干热风往往伴随“伏旱”同时出现,对双季早稻(或中稻)抽穗扬花不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