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探究式科普丛书-变化异常的天气:天气和气候
18698800000009

第9章 发散思维——知识拓展篇(3)

每年5月中、下旬至6月上、中旬,东亚大槽强度已明显减弱,主体东移。但在120E附近尚有小槽,中亚的高脊继续维持。同时,由于青藏高原的存在,地形对西风气流产生摩擦作用,在其东部的陕、晋、豫交界一带的低空,就会形成一个反气旋环流。在这个反气旋环流南、北两侧各有一个锋区,对应于地面常有两条锋带,一条在40N以北的中国内蒙古东北,另一条在华南。黄、淮海地区处在高空槽后脊前的西北气流控制中,低空和地面处在两条锋带之间的反气旋区内,天气晴朗,气温高,空气干燥,有利于干热风天气的形成和加剧,干热风系统分为3种类型。

3.干热风系统的类型

(1)西北气流型

欧亚上空为两槽一脊,东海岸为一深槽,华北和西伯利亚平原是一宽广高压脊,乌拉尔山维持低槽。在此类型控制下,黄、淮海地区受西北气流控制,上游又有暖平流输送,加上空气湿度小,天气晴朗,太阳辐射强,高空槽线过境后24h~36h即可出现干热风天气,持续3~4天。此类型干热风的几率占42%。

(2)高压脊型

欧亚为一脊一槽,东海岸为一深槽,黄、淮海至西伯利亚平原受西北气流控制,沿N35°~N40°有一小高压配合温度缓慢东移,至河套后形成华北暖高压脊,产生干热风天气。在此类形势的影响下,河套小高压是移动性的,干热风持续时间较短,一般只有1~2天,且强度弱。此类型干热风的几率占30%。

(3)高压后部型

此类型的天气形势与第二种类型有联系,即高压后部的干热风天气往往是由高压脊内部转至高压脊后部时产生,此时空气湿度尚未来得及增加,而气温高,即出现干热风天气。但随着脊后偏南气流随时间的增长、强度的加大,空气中湿度增加,云层形成,干热风天气结束。故此类型干热风持续时间短,一般为1~2天,强度弱。这种类型的干热风发生的几率占28%。

中国西北地区干热风形成的天气系统,主要是从中亚地区东移过来的高压脊,在青藏高原和西北地区得到发展和加强,其次是青藏高原原地有暖高压脊发展北挺。受高压脊影响的地区,中、低层气柱维持下沉气流,天气晴朗,且不断有暖平流输送,导致干热风天气的形成。在多数情况下,西北地区的干热风是由上述两类过程的叠加而形成的。大多发生在每年的芒种前半个月左右,最为严重。

十七节旱灾

1.什么是旱灾

旱灾是一种由于土壤水分不足,不能满足牧草等农作物生长的需要,从而造成较大的减产或绝产的灾害。旱灾是普遍性的自然灾害,不仅造成农业受灾,严重的还影响到工业生产、城市供水和生态环境。

中国通常将农作物生长期内因缺水而影响正常生长称为受旱,受旱减产三成以上称为成灾。经常发生旱灾的地区称为易旱地区。

2.旱灾的形成

旱灾的形成主要取决于气候。通常将年降水量少于250毫米的地区称为干旱地区,年降水量为250~500毫米的地区称为半干旱地区。世界上干旱地区约占全球陆地面积的25%,大部分集中在非洲撒哈拉沙漠边缘,中东和西亚,北美西部,澳洲的大部和中国的西北部。

这些地区常年降雨量稀少而且蒸发量大,农业主要依靠山区融雪或者上游地区来水,如果融雪量或来水量减少,就会造成干旱。

世界上半干旱地区约占全球陆地面积的30%,包括非洲北部一些地区、欧洲南部、西南亚、北美中部以及中国北方等。这些地区降雨较少,而且分布不均,因而极易造成季节性干旱,或者常年干旱甚至连续干旱。

中国大部分地区属于亚洲季风气候区,降水量受海陆分布、地形等因素的影响,在区域间、季节间和多年间分布很不均衡,因此旱灾发生的时期和程度有明显的地区分布特点。秦岭淮河以北地区春旱突出,有“十年九春旱”之说。黄、淮海地区经常出现春夏连旱,甚至春夏秋连旱,是全国受旱面积最大的区域。长江中下游地区主要是伏旱和伏秋连旱,有的年份虽在梅雨季节,还会因梅雨期缩短或少雨而形成干旱。西北大部分地区、东北地区西部常年受旱。

西南地区春夏旱对农业生产影响较大,四川东部则经常出现伏秋旱。

华南地区旱灾也时有发生。

第十八节可怕的台风

1.什么是台风

台风和飓风都是产生于热带洋面上的一种强烈的热带气旋,只是发生地点不同,叫法不同,在北太平洋西部、国际日期变更线以西,包括南中国海范围内发生的热带气旋称为台风;而在大西洋或北太平洋东部的热带气旋则称飓风,也就是说在美国一带称飓风,在菲律宾、中国、日本、东亚一带叫台风;在南半球称旋风。

台风经过时常伴随着大风和暴雨天气。风向呈逆时针方向旋转。

等压线和等温线近似为一组同心圆。中心气压最高而气温最低。

2.台风的成因

台风的成因,是由于热带海面受太阳直射而使海水温度升高,海水蒸发成水汽升空,而周围的较冷空气流入补充,然后再上升,如此循环,最终使整个气流不断扩大从而形成台风。由于海面之广阔,气流循环不断加大直径,直至数百千米。由于地球由西向东高速自转,致使气流柱和地球表面产生磨擦,由于越接近赤道磨擦力越强,这就引导气流柱逆时针漩转,(南半球系顺时针漩转)由于地球自转的速度快,而气流柱跟不上地球自转的速度而形成感觉上的西行,这就形成我们现在说的台风和台风路径。台风的中心就在我们目前看到的风向成丁字形的位置,根据风向和风速就不难判断出台风中心的距离和走向了。当近地面最大风速到达或超过每秒17.2米时,我们就称它为台风。

从台风结构来看,如此巨大的庞然大物,其产生必须具备特有的条件。

(1)要有广阔的高温、高湿的大气。热带洋面上的底层大气的温度和湿度主要决定于海面水温,台风只能形成于海温高于26℃~27℃的暖洋面上,而且在60米深度内的海水水温都要高于26℃~27℃。

(2)要有低层大气向中心辐合、高层向外扩散的初始扰动。而且高层辐散必须超过低层辐合,才能维持足够的上升气流,低层扰动才能不断加强。

(3)垂直方向风速不能相差太大,上下层空气相对运动很小,才能使初始扰动中水汽凝结所释放的潜热能集中保存在台风眼区的空气柱中,形成并加强台风暖中心结构。

(4)要有足够大的地转偏向力作用,地球自转作用有利于气旋性涡旋的生成。地转偏向力在赤道附近接近于零,向南北两极增大,台风基本发生在大约离赤道5个纬度的洋面上。

台风源地分布在西北太平洋广阔的低纬洋面上。西北太平洋热带扰动加强,发展为台风的初始位置,在经度和纬度方面都存在着相对集中的地带。在东西方向上,热带扰动发展成台风相对集中的4个海区:南海中北部的海面,菲律宾群岛以东和琉球群岛附近海面,马里亚纳群岛附近海面,马绍尔群岛附近海面。

台风预警信号分4级,分别以蓝色、黄色、橙色、红色表示。

3.台风的防治

加强台风的监测和预报,是减轻台风灾害的重要措施。对台风的探测主要是利用气象卫星。在卫星云图上,能清晰地看见台风的存在和大小。利用气象卫星资料,可以确定台风中心的位置,估计台风强度,监测台风移动方向和速度,以及狂风暴雨出现的地区等,对防止和减轻台风灾害起着关键作用。当台风到达近海时,还可用雷达监测台风动向。建立城市的预警系统,提高应急能力,建立应急响应机制。还有气象台的预报员,根据所得到的各种资料,分析台风的动向,登陆的地点和时间,及时发布台风预报,台风紧报或紧急警报,通过电视、广播等媒介为公众服务,同时为各级政府提供决策依据,发布台风预报或紧报是减轻台风灾害的重要措施。

第十九节寒露风

1.寒露风的危害

秋季冷空气侵入后引起显着降温使水稻减产的低温冷害,我们称之为寒露风。在中国南方,它多发生在“寒露”节气,故名“寒露风”(又叫“社风”)。

寒露风是晚稻生育后期的主要气象灾害。农谚“秋分不出头,割了喂老牛”,就是指寒露风给晚稻抽穗扬花带来的危害。寒露风是晚稻后期生长的天敌,一次强烈的寒露风,可造成10%~20%的空瘪率。它虽不像台风、暴雨那样危害明显,但一次寒露风过程可影响数百万亩,甚至上千万亩的稻田,造成的损失是相当惊人的。寒露风对晚稻的影响,在形态上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影响抽穗的速度,使抽穗缓慢,甚至穗子不能完全抽出来;(2)影响颖花的开花授粉受精,形成空瘪粒;(3)影响稻粒正常灌浆发育,形成瘪粒。寒露风影响晚稻抽穗扬花的主要因素是温度和风。实验表明:当风力大于3级以上、相对湿度小于60%时,危害就会更大。

2.预防寒露风的方法

预防寒露风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1)掌握双晚的安全齐穗期,使扬花盛期错过寒露风的侵袭期。

(2)根据品种的生育特征,搞好品种搭配,合理安排茬口,抓住晚稻的种植季节,早播早插,早管早发,尽力提前齐穗。

(3)加强田间管理,科学用水,能促进水稻早熟,避开寒露风的侵袭;合理施肥,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水稻结实率,减少胚乳中途停止发育所造成的瘪粒。

(4)改造田间小气候,削弱寒露风的影响。常用的办法是冷空气来临前一两天灌水增温。试验证明,灌深水10厘米左右,初期土面温度比气温高2℃,5厘米深泥温可高2~2.5℃。待冷空气过后要及时排水,不然稻田积水,土面就不能直接接受太阳辐射,不利于提高土温。这种灌水的办法,一方面可以吸收前期照射到土面的太阳热量;另一方面在冷空气来临前,可减缓田面冷却,保持较高的土温。但在长期高湿低温的情况下,灌水保温的效果并不显着。

如果水源温度低于20℃,灌水不仅起不到保温作用,而且往往适得其反。有些地方在冷空气影响期间,可采用人工熏烟造雾以及试用水面增温剂等办法改造田间小气候,以减轻寒露风的影响。

(5)喷施植物生长调节剂。

第二十节毁灭性的洪涝

自古以来,洪涝灾害一直是困扰人类社会发展的自然灾害。我国有文字记载的第一页就是劳动人民和洪水斗争的光辉画卷——大禹治水。时至今日,洪涝依然是对人类影响最大的灾害。我国长江连年的洪灾给中下游地区带来极大的损失,严重损害了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因此,研究洪涝灾害的成因、类型、特点和防治对策尤为重要。

洪涝灾害具有双重属性,既有自然属性,又有社会经济属性。它的形成必须具备两方面的条件:第一,自然条件:洪水是形成洪水灾害的直接原因。只有当洪水自然变化强度达到一定标准时,才可能出现灾害。主要影响因素有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和地形地势。第二,社会经济条件:只有当洪水发生在有人类活动的地方才能成灾。受洪水威胁最大的地区往往是江河中下游地区,而中下游地区因其水源丰富、土地平坦又常常是经济发达地区。

第二十一节梅雨时节雨纷纷

初夏江淮流域一带经常出现一段持续较长的阴沉多雨天气。此时,食物易霉,故亦称“霉雨”,简称“霉”;又值江南梅子黄熟之时,故亦称“梅雨”或“黄梅雨”。

芒种后第一个丙日入霉,小暑后第一个末日出霉。

入霉总在6月6日至15日之间,出霉总在7月8日至19日之间,中国东部有一个雨期较长、雨量比较集中的明显雨季,由大体上呈东西向的主要雨带南北位移所造成,是东亚大气环流在春夏之交季节转变其间的特有现象。6月中旬以后,雨带维持在江淮流域,就是梅雨。雨带停留时间称为“梅雨季节”,梅雨季节开始的一天称为“入梅”,结束的一天称为“出梅”。

第二十二节台风雨

台风雨是热带海洋上的风暴带来的降雨。这种风暴是由异常强大的海洋湿热气团组成的,台风经过之处暴雨狂泻,一次可达数百毫米,有时可达1000毫米以上,极易造成灾害。台风云系有一定规律,台风中的降水分布在海洋上也很有规律,但是在台风登陆后,由于地形摩擦作用,就不那么有规律了。例如,风中有上升气流的整个涡旋区,都有降水存在,但是以上升运动最强的云墙区降水量最大,螺旋云带中降水量已经减少,有时也形成暴雨,台风眼区气流下沉,一般没有降水。

台风区内水汽充足,上升运动强烈,降水量常常很大,台风到来,日降水量平均在800毫米以上,强度很大,多属阵性。台风登陆常常产生暴雨,少则200~300毫米,多则在1000毫米以上。我国台湾新寮在1967年11月17日,由于6721号台风影响,一天降水量达1672毫米,两天总降水量达2259毫米。台风登陆后,若维持时间较长,或由于地形作用,或与冷空气结合,都能产生大暴雨。我国东南沿海,是台风登陆的主要地区,台风雨所占比重相当大。

第二十三节凌汛

1.什么是凌汛

凌汛,俗称冰排,是冰凌对水流产生阻力而引起的江河水位明显上涨的水文现象。冰凌有时可以聚集成冰塞或冰坝,造成水位大幅度地抬高,最终漫滩或决堤,称为凌洪。在冬季的封河期和春季的开河期都有可能发生凌汛。中国北方的大河,如黄河、黑龙江、松花江,容易发生凌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