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探究式科普丛书-耐力训练的宝地:高原
18700100000004

第4章 亚洲高原篇(2)

雪豹主要以岩羊为主食,有时捕食高原兔等小动物,所以它的栖居地一般是岩羊集中分布的山区。

雪豹有很高的经济价值,一直是人们狩猎和捕杀的对象。

另外,因为雪豹有固定的活动路线,容易捕获,偷猎者只需在它的必经之路埋下铁夹就可以了,导致雪豹数量骤减。同时,岩羊数量下降也给雪豹生存带来困难。由于雪豹很难适应低海拔地区的湿度、温度、气压和日照变化,所以在世界各地动物园中,繁殖的雪豹数量很少。

东方神犬——藏獒

藏獒产于中国青藏高原海拔3000~5000米的高寒地带,是西藏人的护卫犬和保护神,是世界最古老、最稀有的犬种。历史上有“九犬成一獒”的说法,它的特征“体大似驴,奔跑如虎,吼叫如狮”。藏獒是许多世界大型犬种的祖先,也是世界上唯一不怕野兽的犬种,甚至“一獒抵三狼”,所以藏獒又有“世界种犬”和“东方神犬”之称。

过去,藏民信奉藏传佛教与人为善,不杀生,辽阔的藏区野生动物得以很好地生活繁衍,狼、狐狸、雪猪、雪豹……很容易见到。

生活在这种环境的藏獒具有足够的机会接触、捕食许多猎物,以获取充足的营养。

关于藏獒,有一个很有趣的传说。很久以前,在布达拉宫脚下,居住着一群勤劳善良的游牧民族——藏族。有一年冬天,山洪暴发,冰雪覆盖大地,瘟疫肆虐。正当藏人在饥寒交迫中挣扎时,忽见许多身披袈裟、手摇禅铃、盘坐在高大凶猛的坐骑上的活佛从天而降。

那坐骑就是藏獒。活佛和藏獒的到来,使冰雪消融、大地复苏、瘟疫消失,解救了善良的藏人。至今,提起藏獒,藏民无不对它崇敬有加,认为藏獒是上天派来的使者,是神犬,是牧民的保护神。

高原之舟——牦牛

牦牛是西藏高山草原特有的牛种,主要分布在喜马拉雅山脉和青藏高原。牦牛全身呈黑褐色,耐苦、耐寒、耐饥、耐渴。

它是世界上生活在海拔最高处的哺乳动物,生长在海拔3000~5000米的高寒地区,能耐——30℃~——40℃的严寒,甚至能爬上海拔6400米处的冰川。

牦牛腹、肩、股、肋部长有长可及地的毛,可以睡卧在冰天雪地里。

牧草缺乏时,它用长而灵活的舌,舐食灌丛、落叶、根茬以及残留在凹处的短草。牦牛耐艰苦,长有适合爬山的四肢和马蹄铁样硬质蹄壳,随处可攀登自如。牦牛行动迟缓,但能负重、耐长途跋涉,特别擅长高原坡地与冰天雪地的跋涉,是藏民最主要的运输工具,被人称为“高原之舟”。牦牛的粪晒干后可作燃料,肉可以吃,皮可以做鞋,毛可以织成氆氇后做藏袍、帐幕或毯子。牦牛奶可以提炼成酥油,并制成酥油茶。

勤劳的松土机——高原鼠兔

高原鼠兔是青藏高原珍贵的动物,没有尾巴,习性如鼠,形似兔,故名“鼠兔”。因为它善于鸣叫,又称为“鸣声鼠”,藏语叫“阿不扎”。

高原鼠兔主要分布在西藏高原,青海、甘南、川西高原等地也有分布。

它最喜欢栖息在气候温暖湿润、阳光充足的宽谷、滩地和坡麓地带的草甸草原中。

高原鼠兔爱挖洞筑窝,因此对草原环境里的各种动植物有巨大的影响力。

它们为了躲避寒冷的气候和食肉动物,精心营造互通相连的洞穴,这些庇护所构成了青藏高原上一个独特而有趣的生态系统。

高原鼠兔的洞穴是“天然如厕之所”,滋养了植物,为植物品种多样性提供了条件。在没有树甚至连低矮的灌木丛都罕见的青藏高原,弱小动物如昆虫、蜥蜴、鸟类、小型哺乳动物,迫于寒冷气候和食肉动物的威胁,甘愿接受高原鼠兔的洞穴。

生命的禁区——可可西里

可可西里蒙语为“美丽的少女”,位于青海省西部,青、新、藏三省交界处,在青藏高原的中心地带,地势高,平均海拔4600米以上。本区南北边缘为乌兰乌拉山和昆仑山脉的一部分,区内中部地势较低缓,呈现西部高而东部低的地势特点。

可可西里是目前我国面积最大、海拔最高、野生动物资源最为丰富的自然保护区之一,也是目前世界上原始生态环境保存最完美的地区之一。

可可西里气候严酷,自然条件极为恶劣,人类不能长期居住,被誉为“世界第三极”、“生命的禁区”。

这片人迹罕至的青色山脉是藏羚羊的乐园。每年6月,成群结队的藏羚羊翻过昆仑山山脉和一道道冰河,历尽艰险来到这里。它们身材矫健,奔跑如飞,被称为“高原精灵”。

20世纪80年代末,成千上万的藏羚羊被捕杀,藏羚羊种群数量从20多万只急剧减少到几万只,成为世界濒危物种。最近几年,由于可可西里反盗猎勇士不懈地努力,可可西里盗猎现象被遏制,藏羚羊重新拥有了和平安宁的生存环境……

人间仙境——纳木错

纳木错湖是藏传佛教的着名圣地,是闻名西藏的三大圣湖之一,位于念青唐古拉山脉以北的羌塘高原上,蒙语叫“腾格里海”,意为“天湖”。纳木错湖面海拔4718米,高出所谓的世界第一高湖“的的喀喀湖”906米,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大湖,是我国面积仅次于青海湖的第二大湖,是我国第二大内陆咸水湖。纳木错湖水靠念青唐古拉山的冰雪融化后补给,湖水清澈透明,呈天蓝色,水天浑然一体,闲游湖畔,似有身临仙境之感。

传说中的纳木错非常神奇。有人说,纳木错是一个内陆海,可随月亮盈亏而潮涨潮落。它的色彩时而碧蓝,时而苍翠,时而蓝绿,时而暗蓝,有时还能看到景象万千的海市蜃楼。另外,传说每年藏历元月十五日左右,一天之内整个湖面结冰封冻,而前一天,湖面都还见不到浮冰;在藏历四月十五左右,一天之内湖面冰冻消失,当天可以重见湖浪。

纳木错湖滨平原是天然的牧场。每当夏初,成群的野鸭飞来栖息,在此繁殖后代。湖泊周围有狗熊、野牦牛、野驴、狐狸、旱獭等野生动物栖居,湖内盛产细鳞鱼和无鳞鱼类,湖区还产虫草、贝母、雪莲等名贵药材。

湖中五个岛屿矗立于碧波之中(佛教徒们认为它们是五方佛的化身),其中最大的是良多岛,面积为1.2平方千米。此外,还有五个半岛从不同的方位凸入水域,其中扎西半岛居5个半岛之冠。岛上有无数石柱和奇异的石峰林立着,有的壮如象鼻,有的酷似人形,千姿百态。岛上还分布着许多奇异的岩洞,有的洞口呈圆形而洞浅短,有的岩洞狭长似地道,有的岩洞上面塌陷形成自然的天窗。岛上峰林之间还有自然连接的石桥。如此奇异地貌,实属奇观。

每到藏历羊年,僧俗信徒不惜长途跋涉前往朝圣,以寻求灵魂的超越。这里远离现代文明的污染,保持着自然原始生态,是朝圣者心目中的圣地。

世界上唯一的高原鹤类——黑颈鹤

黑颈鹤别名青庄、冲虫,是藏族人民心目中神圣的大鸟,也是世界15种鹤中最晚被记录到的一种鹤,是由俄罗斯探险家普热尔瓦尔斯基于1876年在中国青海湖发现的。它栖息在海拔2500~5000米的高原,是我国特有的珍稀禽类,是世界上唯一生长、繁殖在高原沼泽地、湖泊及河滩地带的鹤类。黑颈鹤以绿色植物的根、芽为食,也吃软体动物、昆虫、蛙类、鱼类等。

黑颈鹤身长约120厘米,体重为4~7千克。颈部和脚都很长,一双漆黑的长脚萧然而立。黑色的颈羽像一条黑丝绒的围脖,红色的头顶鲜艳夺目,好像戴了一顶小红帽。金黄色的眼睛后面有一块白斑,翅膀和尾巴是黑色的,体羽是白色的,一张蜡黄色的长嘴坚硬如凿。

近年来,人类对湿地的开发使沼泽干涸,面积不断减少,影响了黑颈鹤的正常栖息,它们正面临着丧失家园的威胁。

那曲虫草

冬虫夏草是我国的一类珍贵药材,自古以来被视为我国中药中的瑰宝,是中国三大补品(另外两种是人参、鹿茸)之一,药用价值相当高。

它的生长方式十分奇特,虫草真菌感染蝙蝠蛾幼虫,使它得病、僵化、死亡,至次年春夏,幼虫头部长出草茎,因此是虫菌复合体。

广泛意义上的虫草约有四百多种。如亚香棒虫草、凉山虫草、蚕蛹虫草、新疆虫草、分枝虫草、人工虫草菌丝、金针虫草等。我们平时所说的虫草,一般是指野生的“冬虫夏草”,又名冬虫草或虫草,藏语叫“雅扎滚布”(意思是冬天是虫,夏天是草)。西藏的昌都、那曲是“虫草”的主要产地。

一般五六月间采集的虫草质量最好。海拔越高,天气转暖就越慢,冬虫夏草的采挖期相应地就越晚。从地形来讲,阳坡的虫草比阴坡的好。从产区来讲,四川虫草个头较小,颜色较黑,子座较长,质量较差。由于气候条件差异,西藏虫草采挖期比其他省区推迟半个月或一个月左右。

虫草随着产地海拔的高低变化而呈现出质量优劣,海拔越高,虫草质量也就越好。西藏那曲虫草是最好的虫草,尤其在色度和大小方面堪称第一。那曲虫草生长在西藏那曲地区海拔4500~6000米的羌塘草原上,生理特性强,药用价值高。享誉海内外,是全世界具有最高品质的冬虫夏草。

高处也胜寒——青藏铁路

2006年7月1日,建设长达5年的青藏铁路全线胜利完工通车,几代中国人修建青藏铁路的梦想终于实现了。巨龙般的列车汽笛长鸣,穿越昆仑山、唐古拉山、念青唐古拉山,沿长江源、错那湖、羌塘草原呼啸而过。

作为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铁路,青藏铁路和其他重点建设工程一样,如同一座无字丰碑,在辽阔的高原上镌刻下中国人致力于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伟大成绩。

青藏铁路是在攻克许多罕见的科技难题之后建造起来的,创造了一个个世界之最:世界最长的高原铁路。青藏铁路格尔木至拉萨段,全线总里程达1142千米。

世界海拔最高的高原铁路。青藏铁路穿越海拔4000米以上地段达960千米,最高点在唐古拉山,海拔为5072米,被誉为“离天最近的铁路”。

穿越冻土里程最长的铁路。青藏铁路有550千米穿越多年连续冻土区。

创世界高原铁路最高时速。列车在冻土地段时速100千米,非冻土地段时速120千米,为世界最高。

世界最高的高原冻土隧道。世界最高隧道风火山隧道位于海拔5010米的风火山上,全长1338米,轨面海拔4905米,全部位于永久性高原冻土层内。

世界最长的高原冻土隧道。昆仑山隧道全长1686米。

海拔最高的火车站。青藏铁路唐古拉车站位于中国西藏自治区那曲地区安多县,地处青藏高原中心地带,海拔5068.63米,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火车站。

最长的高原冻土铁路桥。青藏铁路第一长桥清水河特大桥海拔4600多米,全长11.7千米,飞架于昆仑雪山下。

2.中国最富饶美丽的地方——内蒙古高原

内蒙古高原位于中国北部,是中国的第二大高原。东起大兴安岭,西至马鬃山,南沿长城,北接蒙古国,海拔1000~1400米,地面平坦,起伏和缓,多宽广盆地。高原上既有草原,也有沙漠,是中国天然牧场和沙漠分布地区之一。从飞机上俯视,高原就像烟波浩瀚的大海,古人称之为“瀚海”。

内蒙古高原的戈壁、沙漠、沙地依次从西北向东南略呈弧形分布。

高原西北部边缘为砾质戈壁,向东南为砂质戈壁,高原中部和东南部为伏沙和明沙。伏沙带分布在阴山北麓和大兴安岭西麓,呈弧形断续相连;明沙主要有巴音戈壁沙漠、海里斯沙漠、白音察干沙漠、浑善达克沙地、乌珠穆沁沙地、呼伦贝尔沙地等。

内蒙古高原的沙漠面积占全国沙漠总面积的37.8%,有巴丹吉林沙漠、腾格里沙漠、乌兰布和沙漠和库布齐沙漠等。黄河流经内蒙古高原中部这一段,有的地方是峡谷,有的地方河谷宽阔,泥沙堆积成肥沃的冲积平原,这就是着名的河套平原,有“塞上江南”之称。

内蒙古高原地势起伏和缓,是一个可千里驰骋的高平原,主要由东部的呼伦贝尔高原、西部的阿拉善高原、南部的鄂尔多斯高原等构成。中部横贯阴山,山南有河套平原、呼和浩特盆地等断陷平原和盆地;山北地表坦荡开阔,山岭低缓,分布有宽浅的洼地或盆地,当地称为“塔拉”。这样的地貌,为内蒙古辽阔草原的形成和畜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内蒙古高原是我国最大的天然牧场。高原西部气候干燥,大多为沙漠和戈壁,植物稀疏,草场零散,有不少草滩分布在沙丘间的湖盆内。由西向东,降水量逐渐增多,牧草也长得越来越好。在气候比较湿润的呼伦贝尔和锡林郭勒草原,牧草肥美,这里牧养的三河马、三河牛和内蒙古绵羊等良种牲畜驰名国内外。

内蒙古是野生动植物的“天然宝库”。全区野生动物中,兽类114种,鸟类362种,主要有马鹿、罕达犴、青羊、岩羊、狍子、黑熊、雪豹、貂熊、猞猁、野猪、赤狐、野驴、野骆驼、黑琴鸡、野鸡、鹌鹑、天鹅、大雁、沙鸡等。野生植物约1000种以上,包括名贵中草药材500多种,其中“梁外甘草”、“蒙古黄芪”最为着名;还有芦苇、罗布麻、沙柳、红柳等70多种纤维植物,是造纸、编织、制绳和人造纤维的重要原料;有松籽、文冠果、榛子、山杏仁等几十种油用植物;有山葡萄、山樱桃、“北国红豆”和蘑菇、木耳、发菜等几十种食用植物,以猴头、口蘑和发菜最着名。此外,有百合类、石蒜类等50多种用于印染和淀粉工业的淀粉类植物,以及在固沙、治碱和环境保护中有独特用途的柠条、沙蒿、酸刺、碱茅、马兰等几十种野生植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