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探究式科普丛书-耐力训练的宝地:高原
18700100000005

第5章 亚洲高原篇(3)

内蒙古的地下矿物资源极为丰富。在全区发现的各种矿床矿点达6000多处,矿藏种类达70余种,尤以稀土、铌、煤、天然气、盐、碱及优质建材原料等矿藏储量巨大。煤田具有煤层深厚、地质构造简单、品质优良、品种齐全等特点,总储量在2000亿吨以上,居全国第一位。其中储量在50吨~100亿吨以上的大煤田有东胜、准噶尔、伊敏河等15处。鄂尔多斯古盆地和二连盆地的石油、天然气开发前景广阔。众多的盐碱湖内盛产盐、碱、芒硝,碱的储量居全国首位。

另外,石灰石、云母、蛭石、石英、石膏、冰洲石以及大理石、水晶等非金属矿藏也储量丰富,其中蛭石矿是目前国内的唯一产地。

有色金属矿藏也相当丰富。其中,铌储量居全国首位,铬、铅居全国第二位,锌居全国第三位,硫铁居全国第六位,用于现代冶金、航天、电子工业。稀土的储量得天独厚,不但占全国储量的90%以上,而且比已探明的世界其他地区的稀土储量的总和还多好几倍。

坐落在阴山山麓的白云鄂博蕴藏着中国最丰富、最珍贵的铌、稀土矿,以及丰富的硫铁矿。此外,金、银、铜、钨、锰、钼等贵重金属和稀有金属的储量在全国也占有重要地位。

北国净土——呼伦贝尔大草原

呼伦贝尔大草原是我国目前保存最完好、未被污染的天然草原,水草肥美。在湖泊周围的低湿草滩上,牧草可以长到一米多高。它的名字源于境内的呼伦湖和贝尔湖,面积为8万多平方千米。夏天的呼伦贝尔鲜花盛开,牛羊遍地,被人称为“人间碧玉”、“北国净土”。素有“天下第一曲水”美誉的莫日格勒河,在草原深处蜿蜒流过。迎着晚霞,观看蒙古包袅袅升起的炊烟,聆听着悠扬的马提琴,仿佛身处人间天堂,胸怀犹如草原一样辽阔。

呼伦贝尔是多民族聚居区,蒙古、达斡尔、鄂温克、鄂伦春、俄罗斯等众多的少数民族在这里繁衍生息,至今仍保留着它们各自的民族文化和生活习俗。

高山草甸草原——辉腾锡勒

辉腾锡勒草原,古语意为“寒冷的高原”,位于阴山山脉东端,海拔2000多米,是察右中旗和卓资县的交界处。它是世界上少有的高山草甸草原,最大的特点是山花从春到秋常开不败,一片花的海洋。

辉腾锡勒草原分布有大大小小99个天然湖泊。

辉腾锡勒草原上有一条着名的风景沟——黄花沟。漫山遍野的小黄花与高耸的峭壁悬崖和清泉小瀑布相互辉映,既苍茫雄浑,又明媚清秀,非常壮观。

这里有亚洲最大的风力发电厂。

一根根白净挺拔的钢柱矗立在绿色草原上,巨大的白色风扇缓缓旋转。柱下牛羊在悠闲吃草,游人在草地上骑马漫游。现代工业文明与游牧传统产业在这里结合成一体。

马背上的民族——蒙古族

蒙古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使用蒙古语、蒙古文字。蒙古族自称“蒙古”,意为“永恒之火”。蒙古族还被称为“马背民族”。

蒙古族对亚欧历史进程产生过巨大影响,《华盛顿邮报》曾将成吉思汗评为“千年风云人物第一人”。

蒙古族能歌善舞,传统的服装是蒙古袍,束以腰带,穿高可及膝的长皮靴。饮食上,牧区多以牛肉、羊肉及奶食为主,粮食为辅;农区则以粮食为主,肉食、蔬菜为辅。蒙古族人民普遍喜饮砖茶。

蒙古族的传统节日主要有“白节”(时间和汉族的春节一样)、祭敖包、那达慕、马奶节等。“白节”是一年中最大的节日,正月也称“白月”,含有祝福、吉祥如意的意思。那达慕(蒙古语意思是娱乐)是蒙古族人民传统的群众集会形式,是一年一度的盛大节日。

众里难寻——成吉思汗陵

成吉思汗是蒙古族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他统一了蒙古各部,于1206年登上大汗位,建立了蒙古汗国。元朝建立后,成吉思汗被追奉为元太祖。

成吉思汗陵坐落在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伊金霍洛旗甘德利草原上,距东胜区70千米。它占地约55000平方米,是我国内蒙古的一处主要旅游景点。蒙古族盛行“密葬”,真正的成吉思汗陵究竟在何处始终是个谜。现今的成吉思汗陵乃是一座衣冠冢,经过多次迁移,于1954年,由湟中县的塔尔寺迁回故地伊金霍洛旗,北距包头市185千米。这里绿草如茵,一派壮丽的草原景色。

祭成吉思汗陵是蒙古民族最隆重、最庄严的祭祀活动,简称“祭成陵”。这种习俗最早始于窝阔台时代,到忽必烈时代正式颁发圣旨,规定祭奠成吉思汗先祖的各种祭礼,使它完善。现今鄂尔多斯伊金霍洛的成吉思汗祭典,就是运用古代传说的祭礼。成吉思汗祭祀有固定的日期,并分平日祭、月祭和季祭。专项祭奠(专门为某一件事情所举行的祭奠)一年举行60多次。祭品是整羊、圣酒和各种奶食品,并举行隆重的祭奠仪式。每年阴历3月21日为春祭,规模最大、最隆重,各盟旗都派代表前往伊金霍洛成陵奠祭。

民族友好的纪念碑——昭君墓

王昭君姓王名嫱,南郡秭归(今湖北省兴山县)人,与西施、貂蝉、杨玉环并称为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享有“闭月羞花之貌,沉鱼落雁之容”的美誉。

昭君出塞后,她劝呼韩邪单于不要发动战争,还向匈奴传授中原文化,使汉匈两族团结和睦,国泰民安。昭君带着中原文化北上匈奴,所到之处,无不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她一个人影响着整个匈奴以及中原人民的生活。她让一个太平盛世,在这一片不宁静的天空中蔓延开来。

王昭君去世后,葬在现在的呼和浩特市南郊,依大青山,傍黄河水,后人称之为“青冢”,是古今传诵、中外驰名的西汉古墓。

墓呈倒斗形,高33米,占地13300平方米,系人工夯筑的大土堆,巍峨高耸,远望如山一般。墓前有平台和阶梯,与中原地区汉代帝王陵墓相似。第二层平台及墓顶各建有一亭。伫立墓顶,极目远眺,阴山逶迤峥嵘,原野阡陌纵横,墓草青青,古木参天,景色宜人。民间传说昭君墓一日三变,“晨如峰,午如钟,夕如纵”,更增添了昭君墓这一塞外孤坟的神秘色彩。

今天的昭君墓已经成为旅游胜地。王昭君是民族和睦的使者,昭君墓是一座民族友好的纪念塔。

祭敖包

“敖包”意为堆子或鼓包。祭敖包是蒙古民族盛大的祭祀活动之一。敖包通常设在高山或丘陵上,用石头堆砌成一座圆锥形的塔,顶部插着一根长杆,杆上系挂牲畜角和经文布条,周围放着烧香的垫石;敖包旁边插满树枝,供奉整羊、马奶酒、奶酪等。在古代祭敖包时,由萨满教巫师击鼓念咒祈祷;在近代,由喇嘛烧香点火,祈祷念经。

牧民们围绕着敖包转三圈,求神降福。

祭敖包的习俗由来已久,祭祀的内容十分丰富。蒙古民族的萨满教崇拜蓝天,赋予它以极大的神力;又认为天和地是浑然一体的,天赋予人以生命,地赋予人以形体,因此,他们也崇拜大地,尊称天为“慈悲仁爱的父亲”,尊称大地为“乐善的母亲”。除了天地外,蒙古人还崇拜山岳、河流,认为这一切都是由神灵掌管着。他们也崇拜山川及土地的其他各部分或掌握这些部分的神灵,敖包就是其中的一部分,所以祭敖包不是单一的祭天或祭地,祭敖包是祭各种神灵,是个综合概念。

3.华夏文明的发源地——黄土高原

黄土高原东临华北平原,北接内蒙古高原,西与青藏高原相邻,位于我国第二级地形阶梯上,四周是几条深大断裂带。新生代以来,鄂尔多斯地形高差变化甚小,地形条件有利于黄土堆积,所以,现今鄂尔多斯高原东南发育了典型的黄土地层和黄土地貌,形成了举世闻名的黄土高原。

黄土高原是中国四大高原之一,位于黄河中游,包括陕西、甘肃、宁夏、山西、青海、河南等省区的大部分或一少部分。

东西长1000多千米,南北宽700千米,面积约40万平方千米,一般海拔1000~2000米,最高可达2500米。

高原上覆盖着深厚而疏松的黄土层,是世界上黄土分布最广、最深的地区。黄土的厚度一般在100米以上,最厚的地方超过200米。

黄土有直立的特性,又比较干燥,适合开凿窑洞作为住所。

黄土地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繁衍生息的地方,也是我国农业、蚕桑业的重要发源地。轩辕黄帝的陵墓就在黄土高原中央的桥山。

古代这里是郁郁葱葱的森林和牛羊成群的草原,后来,因为滥垦草地,乱砍森林,严重破坏了植被和生态平衡,水土大量流失,致使今天在高原上到处都可以看到裸露的疏松黄土。

自秦汉以来黄土高原经历了三次滥伐滥垦高潮,第一次是秦汉时期的大规模“屯垦”(边防军有组织的大垦荒)和“移民实边”开垦,使晋北陕北的森林遭到大规模的破坏。第二次是明王朝推行的大规模“屯垦”,使黄土高原北部的生态环境遭受了一场空前的浩劫。

第三次大垦荒是清代,推行奖励垦荒制度,黄土高原北部和鄂尔多斯高原数以百万亩计的草原被开垦为农田,使大面积的土地沙化,水土流失加剧。

除了人类活动外,黄土高原水土流失还有以下原因。黄土具有直立性并含有碳酸钙,遇水容易溶解、崩塌。另外,黄土高原的地面坡度较大,植被少,夏季又多暴雨,造成奇峰、溶洞、陷穴、天生桥等微地貌,加速了水土流失。同时,近代地壳上升,使得沟床不断下切和侧蚀,沟谷溯源侵蚀加剧,相应地谷坡不断地扩展,沟间地日益破碎。

黄土高原拥有极为丰富的煤炭资源,可供露天开采的煤矿储量达200亿吨,全国特大型煤田约有一半分布在这里。山西省是我国最大的煤炭基地,陕西省北部的神府煤田、长庆油田,是黄土高原能源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黄土高原地区地理位置适中,源源不断地向全国提供煤炭和电力,人们形象地称它为全国的“锅炉房”。

黄河——中华民族的母亲河

黄河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它从青藏高原流过青、甘两省的崇山峻岭,穿越宁夏、内蒙古的河套平原,奔腾在晋、陕之间的高山深谷,破“龙门”而出,在西岳华山脚下调头向东,横穿华北平原,奔向渤海之滨。它流经9个省、区,汇集了40多条主要支流和1000多条溪流,水面落差4480米,行程5464千米,是中国第二长河。

我国古代的《山海经》、《禹贡》和《水经注》等书皆称黄河为“河”。因为它的中游流经广大的黄土高原地区,这里的无定河、沁河、渭河等支流挟带大量泥沙流入,使河水呈黄色,因此叫“黄河”。

黄河流域自古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摇篮,也是世界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我国着名的五六十万年前的“蓝田猿人”、二三十万年前的陕西“大荔人”、十万年前的山西“丁村人”和“许家窑人”等,从遥远的古代起,就在黄河流域从事生产和生活。考古资料证明,那时的黄河流域,气候温暖湿润,山岭高原上森林茂密,栖息着野牛、羚羊、犀牛和大象等各种动物。人们在原野中打猎、采集,在河湖中捕捞,在田野中用简陋的农具进行耕作。

大约距今七八千年前,人类正处在母系氏族社会,这时的黄河流域有着名的裴李岗文化、磁山文化和稍后的仰韶文化,以及西安附近的半坡、临潼的姜寨、宝鸡的北首岭等文化遗址,这些文化遗址都是这一时期人类活动的重要标志。

我国古代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主要以黄河中游的关中平原、晋西南盆地和豫西沿河地带为中心,东到河南东部和河北、山东等地,南到汉水中上游,北到河套地区,西到渭河上游和洮河流域。传说我们中华民族的始祖黄帝,就出生在河南的新郑,主要活动在现在的河南、河北、陕西一带。我国历史上的六大古都中的西安、洛阳、开封都在黄河流域。

伟大的黄河确实是我们民族文化的摇篮。黄河流域为什么能成为我们民族文化发达最早的地区呢?

第一,古代黄河流域的优越的地理环境适合人类生活和生产。在古代,生产工具极为简陋,人们难以驾驭自然,对自然界的依赖性强,因此环境条件十分重要。在3000多年前的殷商时代,黄河中下游地区是很温暖的。当时的安阳人在阳历三月种水稻,比现在大约提前了一个月。在一块武丁时代的甲骨文上,人们记载着曾猎获一头大象。因此科学家们推断,3000年前的黄河流域同今天的长江流域一样温暖湿润。

第二,根据古地理学研究,第四纪以来,这一地区的中纬度暖温带季风气候环境没有受到大陆冰川的直接侵袭,中亚的干燥气候对本地的影响也不大,因此第三纪植物区系的许多植物被保留了下来,形成了本区域植物种属繁多的特点。这对古人类的生活也是极为有利的。

第三,黄河中下游地区为广阔的黄土地带,对原始的农业发展是极为有利的。这种土壤质地均匀,结构疏松多孔,适合简陋农具的耕耘,有利于作物根系的深入。土层毛细管发达,孔隙率达50%以上,保水性好,抗旱又抗涝。另外,土壤中含有丰富的钙、磷、钾等矿物质,其中碳酸钙含量达8%~19%,土壤养分极为丰富。

第四,从地形上看,这一地区地势平坦开阔,有利于植物的迁移、作物的移栽和保存。北方的植物可南移,南方的热带、亚热带植物中的某些耐寒性较强的植物可北迁,这样,黄河中下游地区的植物和作物种类逐渐多了起来。如小麦、玉米、棉花、豌豆、蚕豆、胡萝卜、洋梨、核桃、杏、葡萄、亚麻、甜菜、茄子等早已在这里广为栽种,水稻是从我国南方逐步向北移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