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探究式科普丛书-耐力训练的宝地:高原
18700100000007

第7章 亚洲高原篇(5)

云贵高原的地形特点是崎岖不平,石灰岩分布很广,喀斯特地貌发达,石林、石芽、峰林等地貌随处可见。云贵高原面上有一层固结的红色土层(又叫风化壳),当它被剥蚀后,就出露石灰岩,形成大片石芽地。路南石林就是石芽地中发育得最好的一片,奇峰兀立,如柱如塔,如笋如茵,高的10米以上,矮的5~10米,约有280平方千米,玉石、翡翠较多,近年云南腾冲又出现黄玉,价格不菲。其次云贵高原的峡谷很多,水流非常湍急,瀑布分布也很广,着名的有黄果树瀑布。另外云贵高原多小型山间盆地,俗称“坝子”。

这些坝子大小不一,形状多样,如滇池(昆明湖)就是其中最有名的坝子。另外、云南陆良的土林也很有趣味。

云贵高原气候温暖湿润,植物茂盛,云南有“动物王国”、“植物王国”的佳称。它着名的景点有丽江古城、三江并流、香格里拉、大理、西双版纳、泸沽湖等。

云贵高原是少数民族分布最多的地区,孕育了独特的少数民族文化,其中,丽江纳西族东巴文化就是它的代表文化之一。丽江纳西族的东巴文化的神秘、独特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成为当地的旅游热点。

人类梦想的伊甸园——香格里拉

香格里拉位于云南省西北部的滇、川、藏大三角区域,地处迪庆藏族自治区香格里拉中心地带。云南香格里拉是一个以藏族为主体、地域辽阔、资源丰富的县,拥有完美的自然生态和民族传统文化。

“香格里拉”一词是1933年美国小说家詹姆斯·希尔顿在小说《失去的地平线》中所描绘的一块和平宁静的土地。而迪庆正与它相似,更加巧合的是,“香格里拉”一词为“心中的日月”之意,是藏民心目中的理想生活环境和至高至上的境界。迪庆高原就是人们寻找了半个世纪的“香格里拉”。在迪庆,大大小小的草甸和坝子分布在雪山环绕之间,静谧的湖水、神圣的寺院、淳朴的康巴人、肥沃的土地、成群的牛马,一切都像人们梦想中的伊甸园——香格里拉。

“香格里拉”素有高山大花园、动植物王国、有色金属王国的美称。

南香格里拉集雪山、峡谷、草原、高山湖泊、原始森林和民族风情为一体,为多功能的旅游风景名胜区。香格里拉景区内雪峰连绵,仅中甸县境内,海拔4000米以上的雪山就达470座。

“不必到西藏就可领略藏族风情”。香格里拉生活着藏、傈僳、汉、纳西、彝、白、回等13个民族,他们在生活方式、服饰、民居建筑以及婚俗礼仪等方面,都保持了本民族的特点,形成了各民族独特的风情。

南香格里拉有“明永恰”、“斯恰”(藏语)等罕见的低海拔(海拔2700米)现代冰川,具有巨大的观赏价值和科学考察、探险价值。

金沙江、澜沧江贯穿迪庆全境,其中澜沧江大峡谷、虎跳峡和碧壤翁水大峡谷闻名于世。白水台、雪山草甸风光迷人。神女千湖山、碧塔海、硕都湖、纳帕海、天鹅湖等高山湖泊是亚洲大陆最纯净的淡水湖泊群。

迪庆拥有上百种珍稀树种,数百种中药材,野生花卉1060科312属1578种和数不胜数的珍禽异兽,被誉为我国第二珍稀动物的滇金丝猴就占总量的58%。

迪庆有25个民族,各信其教,相容共处。有藏传佛教、基督教、东巴教、本教、天主教、伊斯兰教等,松赞林寺、东竹林寺等寺庙建筑宏伟,气象万千。

迪庆也是歌舞之乡,国际音乐界视之为“圣地”。藏族的中甸锅庄舞、维西塔城热巴舞、德钦弦子舞、傈傈族的对脚舞等,独具特色;藏族的丹巴舞、格冬节宗教色彩浓郁;藏历新年、五月赛马节、傈僳族的阔时节和纳西族的“二月初八朝白水”等民族节日热闹非凡。

民族服饰、饮食风格多样,富有神奇色彩。

藏式木碗、藏毯、铜器、银饰等工艺品,精巧美丽。藏医、藏药、东巴象形文字和原始宗教图腾等魅力无穷。

云贵高原上的明珠——滇池

滇池古名滇南泽,又名昆明湖,是云贵高原上最大的湖泊,是中国第六大内陆淡水湖,也是云贵高原上最大的淡水湖,被誉为“高原明珠”。滇池距昆明市约20千米,位于昆明市南的西山脚下,它的北端紧邻昆明市大观公园,南端至晋宁县内,历史上这里一直是度假观光和避暑的胜地。滇池东南北三面有盘龙江等20余条河流汇入,湖水由西面海口流出,经普渡河而入金沙江。滇池形似弦月,南北长39千米,东西宽13.5千米,湖面面积300平方千米,平均深度5米,素称“五百里滇池”。滇池迷人之处更在于它一日之内,随着天际日色、云彩的变化而变幻无穷。

滇池水域,群山环抱,河流纵横,万顷良田,人称“高原江南”。

在池的周围,有渔村和观音山风景区,有白鱼口空谷园,有海埂湖滨浴场和大观楼公园等,都是十分惬意的游览之地。滇池既有湖泊的秀丽也有大海的气魄。

中国第一大瀑布——黄果树大瀑布

着名的黄果树大瀑布是贵州第一胜景、中国第一大瀑布,也是世界上最宽大的瀑布之一。黄果树大瀑布高为77.8米,宽101米,主瀑高67米,宽83.3米,由大小18个瀑布组成,是世界上最大的瀑布群,已经列入《世界吉尼斯纪录》。

黄果树大瀑布是黄果树瀑布群中最为壮观的瀑布,可以从上、下、前、后、左、右六个方位观赏,也可以在它的水帘洞内外听、观、摸,是世界上唯一可以如此观赏、唯一带有水帘洞的瀑布。明代伟大的旅行家徐霞客考察大瀑布时赞叹道:“捣珠崩玉,飞沫反涌,如烟雾腾空……高峻数倍者有之,而从无此阔而大者。”

黄果树瀑布的形态随着季节而变化。冬天水小时,它轻轻下泻,到了夏秋,水量大增,气势磅礴。瀑布激起的雪沫烟雾,高达数百米,使它的周围经常处于纷飞的细雨之中。瀑布后面134米长的水帘洞内有6个洞窗、5个洞厅、3个洞泉和2个洞内瀑布。洞内还有一个冰制金箍棒。

在瀑布下的犀牛滩上,人们经常可以看见瀑布溅珠上有七彩缤纷的彩虹,随人移动。古人说:“天空云虹以苍天作衬,犀牛滩云虹以雪白之瀑布衬之。”故有“雪映川霞”的美誉。

我国部分地区的喀斯特地貌

喀斯特地貌是一种非常奇特的地理现象,世界上分布很少,我国主要集中在南方的广西、云南、贵州和重庆等地。我国把广西桂林石林、云南石林、贵州荔波和重庆武隆一起命名为“中国南方喀斯特”,2007年成功申报为“世界自然遗产”。

环境条件不同,喀斯特地貌不同。广西桂林的是柱状喀斯特,云南石林是剑状、柱状和塔状喀斯特,贵州荔波是锥状喀斯特(峰林),重庆武隆的喀斯特是天生桥、地缝、天坑群。这些地貌成为独特的风景线,享誉国内外。

喀斯特地貌是如何形成的呢?它是石灰岩地区地下水长期溶蚀的结果。由于石灰岩(碳酸钙)溶解于酸,在我国南方石灰岩地区,略带酸性的雨水沿着裂缝渗透到石灰岩中,将石灰岩溶解并且带走,还没有被溶解的石灰岩就形成了石灰岩喀斯特面,比如石林。而当雨水沿着地下裂缝流动时,裂缝加宽加深,形成了地下溶洞。喀斯特地貌的形成,大约在距今50万年至3亿年之间。

世界上最长最大的天生桥在何处

世界上最长最大的天生桥在哪里呢?据《吉尼斯世界纪录》记载,它是贵州省黎平县高屯天生桥。黎平县高屯天生桥桥身长350米,宽达98米,桥拱的跨度最长处118.92米,最小处88.5米,桥体高出水面30多米。

高屯天生桥位于贵州省黎平县城东北12千米的湾寨右侧处,这座由地下伏流自然形成的天生桥历来为游客游览的胜地。此桥在清朝《黎平府志》中就有记载:“天生桥崇严直跨两岸,中有一洞,双江口各水经此,达高屯可以行舟。上则仍然平地也,往返甚便,不假修筑之力故名。”对于这种石灰岩地貌自然形成的天生桥,明代杰出地理学家徐霞客在他的《游记》中赋予了它十分正确的科学名称“石梁”。

高屯天生桥架在两山之间,自然形成而非人力所为。对于这种“不假修筑之力”的天生桥,诗人龚自珍赞曰:“天心穿出地玲珑。”

黎平高屯天生桥环境幽美。桥下河流由福禄江、五里江、后坡江等江水汇成,逆水而上数里仍是喀斯地貌景观,向下分两岔流环绕桥门的一座圆形山峦,至数十米处,又融为一体,逶迤2千米,注入亮江。桥下河水清澈,桥四周奇峰峻石,河两岸森林葱郁,十分幽静。

岩溶地貌的缩影——贵阳地下公园

贵州是世界上岩溶地貌发育最典型的地区之一,而贵阳市南郊公园的地下溶洞,是典型的岩溶地貌的缩影。南郊公园又称地下公园,位于市南郊7千米处。这是一个城市近郊公园,以溶洞景观为主,以园林山水风光为辅,由奇特的山、水、洞组成,可与桂林的七星岩相媲美。

园内有一条长587米的钟乳石溶洞,乳白色,形如一条白龙,因此得名“白龙洞”。在五彩灯光的映照下,石钟欲坠,石幔若帘,石笋丛生,石柱林立,石花怒放,似人似物,惟妙惟肖。洞中有一景叫“百步桥”,供游人散步。洞外百花争艳,树影婆娑。山下一湾碧水,峭岩藤萝密布。漫步浓荫花丛,泛舟碧波,倍感心怡神爽。

白龙洞中部有一天然窗口,将洞分成两段,出洞后又是一番田园风光,群山苍翠欲滴,怪石林立,种植着桃、李、紫薇、樱花、雪松、梅花等。

明代历史的活化石——云峰屯堡

云峰屯堡位于安顺市区以南18千米处的云峰八寨,是由云山屯、本寨、雷屯、小山寨等八个屯堡村寨组成,为明初征南大军屯驻的核心区域,方圆11平方千米。八个村寨分布疏密得当,各自为战或彼此为援皆可,是古代军事防御体系的杰作。每个寨子都建有寨墙、碉楼。靠巷子的墙体,留着较小的窗户,遍布巷子中,既可以采光,又用于枪眼。低矮的石门,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石头外墙包裹着江南民居风格的四合院,鳞次栉比,巷巷相通,家家相连,有利于巷战,被誉为“冷兵器时代的最后堡垒”。八寨中的云山屯、本寨比较完整地保存了当时的屯堡建筑和民风民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屯堡是明代在安顺一带屯军屯田,用于调北征南和调北填南的历史文化遗迹,目前已经有600年的历史,具有唯一性、不可再生性。屯堡人的建筑、服饰、饮食、习俗、娱乐方式等仍保留着明代风格,独具魅力。走进屯堡,如同走进古代,让人流连忘返。

第二节亚洲其他高原

1.“世界屋脊”——帕米尔高原

帕米尔高原位于中亚东南部,“帕米尔”在塔吉克语里是“世界屋脊”的意思,高原海拔4000~7700米,有许多高峰。高原上有着名的“昆仑三雄”公格尔峰、公格尔九别峰和慕士塔格峰三座巨大的雪山,气势恢弘,风光无比壮丽。高原的卡拉库里湖是一个典型的冰川湖,湖的周围古冰川遗迹众多,冰碛丘陵连绵不断。墨绿色的湖面上倒映着昆仑三雪山的雄姿,倒影中连山峰顶部的“冰帽”、山坡上悬挂的冰川、冰瀑布和“冰川峡谷”也一一清晰可见。

从帕米尔高原核心区塔什库尔干河谷向南进入昆仑山,翻越数座海拔4000多米的雪山口后,冰雪覆盖了四周的山地,山地变成了莽莽雪原,边防卫士伫立在皑皑白雪中,是雪原中最亮丽的一道风景。

因多野葱或山崖葱翠,帕米尔高原在中国汉代以“葱岭”相称。

帕米尔高原面实际上不是平坦的,而是由几组山脉和山脉之间宽阔的谷地和盆地构成。帕米尔高原根据地形特点分为东帕米尔和西帕米尔两部分。东帕米尔地形较开阔平坦,包括两条西北——东南方向的山脉和一组河谷湖盆,海拔高度1000~1500米。西帕米尔包括若干条东北——西南方向的山脉谷地,地形相对高差大,特征为高山深谷。高山与低岭之间十分凌乱无序,山脊上冰雪覆盖,峡谷又深又窄,河流湍急。河谷与洼地充满石砾,只有喷赤河支流谷地的冲积扇才适宜人类定居。

我国古代的丝绸之路经过帕米尔高原。在当时,从塔里木盆地到帕米尔高原上的塔什库尔干,丝绸之路要沿高原东缘的峡谷溯河而上,再翻越高原上的几条山脉,经过终年积雪覆盖的山口,道路十分艰险。

今天,从塔里木盆地的第一大城市喀什乘汽车,仅仅一天便可到达塔什库尔干,沿途还可观赏海拔7719米终年积雪的公格尔山和7546米的慕士塔格山。

帕米尔高原属高寒气候,约有1000多条山地冰川。在塔什库尔干河谷地,农牧皆宜,种植青稞小麦等多种作物,高原上居民主要是塔吉克人。

东帕米尔没有树,与青藏高原的西部相似。大片的沼泽,点缀着藜科和麻黄属植物。西帕米尔与此形成鲜明的对比。

在东帕米尔高海拔地区,牦牛和有关杂交品种、绵羊和山羊是主要牧畜,大麦和马铃薯、豆类、油菜子和根菜是主要农作物。在西帕米尔谷地,种植棉花和其他农作物,有苹果、梨、杏和葡萄等大果园。

小麦是主粮,玉蜀黍为冬季主饲料。牛正在成为西部谷地的主要牲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