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探究式科普丛书-天空的自由飞翔者:鸟
18701700000006

第6章 形象体现——鸟的分类(3)

鸢在我国的分布比较普遍,终年留居,俗称“老鹰”。是我国境内唯一的一种中型猛禽。体长约65厘米。上体暗褐色杂有棕白色。耳羽黑褐色,下体大部分为灰棕色带黑褐色纵纹。翼下具有白斑,尾羽叉状,当展开翅膀回旋地飞行时极为明显。一般独来独往,常见于城镇、乡村附近。主要食物为啮齿动物,有时也袭击家禽。冬季往往三五成群地漫游,空中滑翔时两翅极少振动,好像高悬空中。多在高大树上筑巢,巢大而简陋,均由树枝搭成。

每窝产卵2~3枚,卵壳乳白色,带有不同深度的红色点斑。

3.猫头鹰

猫头鹰别名长耳鸮、枭,眼睛周围的羽毛呈辐射状,细羽的排列形成脸盘,面形似猫,因此得名为猫头鹰。它全身的羽毛大多为褐色,零散分布有细斑,羽毛稠密而松软,飞行时没有声音。

猫头鹰的头大而宽,嘴巴比较短,侧面扁而强壮,前端呈钩曲状,嘴基没有蜡膜,并且被硬羽所掩盖;它们还有一个转动灵活的脖子,使脸能够转向后方;左右耳不对称,左耳道明显比右耳道宽阔,且左耳有发达的耳鼓。大部分还生有一簇耳羽,形成像人一样的廓,所以它们的听觉神经很发达,能够在寂静的夜晚听到很远的地方传来的微弱声音。猫头鹰的雌鸟体形一般比雄鸟的要大。

猫头鹰大多栖息在树上,部分种类栖息于岩石间和草地上。猫头鹰绝大多数是夜行性动物,昼伏夜出,白天隐匿于树丛、岩穴中或屋檐下,不容易被看到;但也有部分种类,如斑头鸺鹠、纵纹腹小鸮和雕鸮等白天也不甘寂寞,常外出活动。一贯夜行的种类,一旦在白天活动,常飞行颠簸不定,好像是喝醉酒的醉汉一样。

食物以鼠类为主,也吃昆虫、小鸟、蜥蜴、鱼等动物。它们都有吐“食丸”的习性,其嗉囊具有消化能力,食物常常整吞下去,并将食物中不能消化的骨骼、羽毛、毛发等残物渣集成块状,形成小团经过食道和口腔吐出,这些小团被称为“食丸”。科学家可以根据对“食丸”的分析了解它们的食性。

猫头鹰一旦判断出猎物的方位,便迅速出击。它们飞行时产生的声波频率小于1千赫,一般哺乳动物的耳朵是感觉不到的。这样无声的出击使猫头鹰的进攻更有“闪电战”的效果。据研究,猫头鹰在扑击猎物时,它的听觉还起定位作用。它能根据猎物移动时产生的响动,不断调整扑击方向,最后出爪,一举奏效。

在世界上,猫头鹰是现存鸟类中分布最广的鸟类之一。除了北极地区以外、世界各地都可以见到猫头鹰的踪影。我国常见的种类有雕鸮、鸺、长耳鸮和短耳鸮。

猫头鹰通常一雄一雌配对,但个别种类如鬼鸮的配对是一雄多雌和一雌多雄。猫头鹰的繁殖期一般在3~6月,有的种类较早,1月就已经开始繁殖。

除个别种类之外,猫头鹰在繁殖过程中不营巢,而是利用树洞、岩穴或其他鸟类合适的弃巢孵卵育雏。猫头鹰一窝产卵数量不定,体形较大者产卵较少,而体形较小的种类产卵通常较多,孵化期约为一个月左右。孵卵一般仅由雌鸟完成,育雏则雄雌共同承担。在同一个巢内由于产卵时间和孵化时间的差异,雏鸟体形大小常有巨大的差异。猫头鹰寿命不长,有的寿命仅有16个月,只有少数鸟类能够活9年。因为猫头鹰头脑聪明,所以在西方童话中,猫头鹰常以最聪明的角色出现。

4.雕

趣味小问题:还记得曾经看过的《射雕英雄传》吗?还记得里面的那只大雕吗?除了认识雕的外形外你还知道关于雕的其他知识吗?

雕是鹰科,雕属的一种大型猛禽鸟类,别名黑雕、花雕、小花皂雕。雄鸟体长63厘米,雌鸟约70厘米。体羽暗栗褐色,背面有金属光泽。尾上、尾下覆羽均为白色或棕白色,趾黄色、爪黑色。

嘴黑褐色,鼻孔圆形,这些特征使雕有别于其他种类。

雕常栖息于草原及湿地附近的林地,多在飞翔的空中或伏于地面捕食,主要食用鱼、蛙、鼠等动物,也食用金龟子、蝗虫等昆虫。在高山岩石或乔木上筑巢,用树枝、树皮筑成盘状的巢,每窝产卵1~3枚,卵呈淡白色。卵的孵化期42~44天。

雕主要分布于我国的东北、华北、华东、中南及新疆等地。繁殖于俄罗斯南部、西伯利亚南部、印度西北部以及中国北方;在非洲东北部、印度南部、中国南部及东南亚至印度尼西亚等地越冬。

我国常见的种类有金雕和乌雕。

金雕体形较大,全身为黑褐色,体色为雕类与鹰类中最黑的一种。成鸟头颈部金黄色。幼鸟尾羽基部以及翅膀飞羽的基部为白色,随着成长白色部分逐渐消失。飞翔时翼长而宽,尾端稍圆形。栖于山地,常高踞山崖巅顶或飞翔于高空中。性凶猛,喜食野兔、雉、鹑以及大型哺乳动物幼仔等。金雕一般营巢于高山悬岩上或峭壁的树上,在迁徙时期我国东北常能见到。

乌雕俗称皂雕或花雕,体形比苍鹰大,全身黑褐色,腰部有“V”字型白斑,尾比金雕及白肩雕长。幼鸟翼的复羽前端有淡色斑,翼下初级飞羽基部也有淡色斑。常栖息于沼泽、河川、水边等地,喜欢吃蜥蜴、蛙、鸥、鸦小型鸟类以及鼠类,也常食动物尸体。

终年留居我国东北和长江下游一带,冬季时常见于福建、广东等。

5.鹫

鹫是一种猛禽,毛色深褐,体大雄壮,嘴呈钩状,视力很强,腿部有羽毛,捕食野兔、小羊等。是生活在温带和热带地区的大型猛禽,与鹰、雕等都有亲缘关系,但爪较弱,头多秃,主要或全部以腐肉为食。

我国主要的鹫类是秃鹫,它是一种大型猛禽,体长100~118厘米。

头部有暗褐色的绒羽,头后部羽色稍淡。颈部裸露,呈铅蓝色,头顶部为白褐色。上体呈暗褐色。翼上覆羽为暗褐色,初级飞羽为黑褐色。下体呈暗褐色,胸前具有绒羽,两侧有矛状羽。胸、腹部有淡色纵纹。尾下覆羽为灰色。嘴为黑褐色,脚为灰色,爪为黑色。

秃鹫通常栖息于平原、丘陵地带的高山裸岩和草地环境。一般为单个活动,觅食时则集结成群。喜欢在高大的乔木上筑巢,巢穴以树枝为材料,里面铺着小树枝和兽毛等。繁殖期间每窝可产卵1~2枚,雌雄均参与孵卵,孵化期约55天左右。秃鹫主要以各种鸟兽的尸体腐肉为食,有时也捕食小型的鸟类。

秃鹫在中国主要分布于西部的新疆、青海、甘肃、宁夏、四川、陕西,北部的内蒙古、辽宁、山西、河北、山东以及南部的江苏、浙江、福建、广东、云南、西藏、台湾等省、自治区。

第三节攀登冠军-攀禽

在我们人类的生活中有一项体育运动叫“攀岩”,其实在鸟类中,也有这方面的冠军呢!它们的攀岩本领名不虚传,不仅能在坡地和高山上进行攀岩。而且还能在笔直的树干上行走呢!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原来是它们凭借强健的脚趾和紧韧的尾羽,可使身体牢牢地贴在树干上,也正因为如此,科学家给它们起了一个形象的名字叫:“攀禽”。在攀禽中食虫益鸟比较多,如啄木鸟、杜鹃、翠鸟、雨燕、鹦鹉等。

1.啄木鸟

我们在小学的自然课本上就已经认识了啄木鸟,它给我们的印象就是一位“森林医生”,它们专门觅食天牛、吉丁虫、透翅蛾、蠹虫等害虫,每天能吃掉1500条左右。由于啄木鸟食量大和活动范围广,在13.3公顷的森林中,若有一对啄木鸟栖息,一个冬天就可啄食吉丁虫,啄食害虫可达80%以上。

啄木鸟为啄木鸟科的一种善于攀登的鸟类,总的类型约有180种,以在树皮中探寻昆虫和在枯木中凿洞为巢而着称。除澳大利亚和新几内亚以外,它们的足迹几乎遍布全世界,其中以南美洲和东南亚数量最多。大部分的啄木鸟为留鸟,但少数为温带种类,比如北美的黄腹吸汁啄木鸟具有迁徙的行为。

大多数啄木鸟终生在树林中度过,在树干上螺旋式地攀缘搜寻昆虫;只有少数在地上觅食,它们像雀形目的鸟类一样栖息在横枝上。多数啄木鸟以昆虫为食,但有些种类吃水果和浆果,吸汁啄木鸟一般在特定季节吸食某些树的汁液。春天,啄木鸟会发出响亮的叫声,这是雄性占领地盘的表示,并且此时它们常常用啄击空树,或偶尔敲击金属,从而使声响扩大;在其他季节中,啄木鸟则比较安静,通常很少听到它们的声音。啄木鸟大多数没有社群性,往往独栖或成双成对地活动。

不同种的啄木鸟形体大小差别很大,体长从十几厘米到四十多厘米不等。如绒啄木鸟体长约15厘米,北美黑啄木鸟体长约47厘米。

啄木鸟能够在树干和树枝间以惊人的速度敏捷地跳跃。

它们能够牢牢地站立在垂直的树干上,这与它们足的结构有关。啄木鸟的足上有两个足趾朝前,另外一个足趾朝向一侧,一个朝向身体后,并且趾尖有锋利的爪子。啄木鸟的尾部羽毛坚硬,可以支在树干上,为身体提供额外的支撑。它们通常用喙飞快地在树干上敲击,以寻找隐藏在树皮内的昆虫,确定之后,它们坚硬的喙能够飞快在树皮上啄出一个深深的小洞并闪电般伸出长长的舌头捕捉到昆虫。

橡树啄木鸟体长约20厘米,以橡树果作为冬天的食物,在树皮上钻洞储存食物。主要分布在北美洲西部、南到哥伦比亚的落叶林中。

红头啄木鸟体形与橡树啄木鸟相似,体长约19~23厘米,稀疏地分布在落基山脉以东的北美洲温带开阔林地、农地和果园。此外,还有黑啄木鸟、象牙嘴啄木鸟、绯红背啄木鸟等约有180~200种。

2.杜鹃

杜鹃为杜鹃科的一种比较善于攀登的鸟类。我们所说的杜鹃一般指杜鹃亚科和杜鹃亚科的约60种树栖种类。也叫杜宇、布谷或子规。

身体黑灰色,尾巴有白色斑点,腹部有黑色横纹。初夏时,常昼夜不停地叫。吃毛虫,是益鸟。

杜鹃的体长不一,普通杜鹃身长约16厘米,羽毛大部分或部分呈明亮的鲜绿色。大型的地栖杜鹃身长可达90厘米。大多数地栖杜鹃呈土灰色或褐色,也有些身上有红色或白色的斑纹。有些热带杜鹃的背上、翅膀上有像彩虹一样的蓝色。

大部分杜鹃的翅膀较短,尾巴较长,有的特别长。尾巴羽毛的尖端还点缀着白色。地栖杜鹃的腿比树栖杜鹃长,脚掌前后有双趾。喙粗壮结实,有点向下弯曲。

杜鹃科分布于全球的温带和热带地区,在东半球热带种类尤多。

杜鹃栖息于植被稠密的地方,它们非常胆怯,常闻其声而不见其形。

杜鹃最为人熟知的特性是孵卵寄生性。即是说杜鹃产卵于某些种鸟的巢中,靠养父母孵化和育雏。

杜鹃亚科的47个种类有不同的适应性以增加幼雏的成活率,如杜鹃的卵形和寄主的卵形差不多,因此减少寄主将它抛弃的机会;杜鹃成鸟会移走寄主的一个或更多的卵,既以免被寄主看出卵数的增加,又减少了寄主幼雏的竞争;杜鹃幼雏会将同巢的寄主的卵和幼雏推出巢外。某些杜鹃的外形和行为类似鹰属,寄主见之害怕,因此杜鹃能不受干扰地接近寄主的巢。黄嘴美洲鹃和黑嘴美洲鹃是非寄生性的杜鹃,生活在北美洲。小美洲鹃在美国只见于佛罗里达的南部海滨,在西印度群岛、墨西哥至南美北部也能见到。中、南美洲还有12种非寄生性杜鹃,有些种类归属蜥鹃属和松鹃属。非寄生性杜鹃在低矮植被中用树枝营巢。雌、雄鸟均参与抱卵育雏。

3.翠鸟

翠鸟别名鱼虎、鱼狗、钓鱼翁、金鸟仔、大翠鸟、蓝翡翠、秦椒嘴。

翠鸟的喙比较大,多以鱼为食,体形比较强壮,长约10.45厘米,羽衣鲜艳,许多种类都有羽冠。腿短,大多数尾短或适中。头大与身体不相称,喙长似矛,翼短圆,三个前趾中有两个基部愈合。翠鸟的整体色彩配置,十分鲜丽。头至后颈部为带有光泽的深绿色,其中布满蓝色斑点,从背部至尾部为光鲜的宝蓝色,翼面也为绿色,带有蓝色斑点,翼下及腹面则为明显的橘红色。喉部有一大白斑,一般从额至枕为蓝黑色,身上密布翠蓝色横斑,背部呈灰翠蓝色,腹部呈栗棕色,头顶有浅色横斑,嘴和脚均赤红色,从远处看很像啄木鸟。因背和面部的羽毛翠蓝发亮,因而通称为翠鸟。

翠鸟性孤独,平时常独栖在近水边的树枝上或岩石上,并借机猎食,食物以小鱼为主,兼吃甲壳类和多种水生昆虫及其幼虫,也啄食小型蛙类和少量水生植物。常直挺地停息在近水的低枝和芦苇上,也常常停息在岩石上,因而翠鸟又有“鱼虎”、“鱼狗”之称。而且,翠鸟扎入水中后,还能保持极佳的视力,因为它的眼睛进入水中后,能迅速调整在水中因为光线造成的视角反差。所以翠鸟的捕鱼本领几乎是百发百中,毫无虚发。

中国的翠鸟有三种:斑头翠鸟、蓝耳翠鸟和普通翠鸟。最后一种比较常见,分布也广。翠鸟的嘴长尖而粗厚,头比较大,尾和脚比较短。翠鸟常栖息于有灌木丛、疏林或水清澈而缓流的小河、溪涧、湖泊以及灌溉渠等水域。以鱼为食,营巢在岸旁洞穴中或在沙洲打洞为巢,热带种类在白蚁丘内打洞,在我国主要分布于中部和南部,大部分为留鸟。

中国南方的翠鸟繁殖期为每年4~7月。翠鸟能用它的粗壮大嘴在土崖壁上穿穴为巢,也营巢于田野堤坝的隧道中,这些洞穴鸟类与啄木鸟一样,洞底一般不加铺垫物,卵直接产在巢穴地上。每窝产卵6~7枚,卵色纯白,辉亮,稍具斑点,每年1~2窝;孵化期约为21天,雌雄共同孵卵,但只由雌鸟喂雏。翠鸟羽毛美丽,头顶羽毛可供作装饰品。

但喜食鱼类,对渔业生产不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