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探究式科普丛书-天空的自由飞翔者:鸟
18701700000007

第7章 形象体现——鸟的分类(4)

4.雨燕

雨燕属于雨燕科,是一种善于攀援的鸟类。雨燕的翅膀上约有10枚长的初级飞羽和一组短的次级飞羽。狭长的镰刀形翅膀决定了它们的飞行模式,使之可以快速地扇翅飞行,而更重要的是让它们在滑翔时可以节省大量的能量。因基本生活在空中,雨燕不习惯飞落到地面。事实上,翼长与腿长的高比例决定了它们很难从地面起飞。

但尽管如此,雨燕小巧的足其力量是惊人的,它们锋利的爪能够很好地抓持在垂直面上。其他的适应性特征还包括血液中的血红蛋白含量很高,使它们在低氧条件下(即高空中)能够优化氧的输送。此外,这种“飞行专家”的喙很短,力量相对较弱,但嘴很大,使雨燕可以在飞行中轻松地捕捉飞虫。

人们见到的雨燕几乎总是在飞行,并且似乎飞得很快。其实,它们在觅食时为了看清猎物并不会飞得过快,否则会增加捕食的难度。

但在炫耀时,雨燕确实会飞得非常快,而且常常利用风向来迅速地掠过地面(即使它们那时的飞行速度并不突出)。

目前已证实普通雨燕经常在空中过夜。人们通过从飞机和滑翔机上观察以及用雷达定期跟踪,发现这些鸟在夜晚原本该找个巢栖息的时候却长时间逗留在空中。它们很可能除了繁殖就根本不回陆地,这意味着一些幼鸟从某个夏末开始会飞后直至两年后的夏天才首次着陆在某个潜在的巢址上,这其间它们需要不间断飞行50万千米。

大部分雨燕的着色相当暗淡,少数种类的体羽在短期内呈现蓝色、绿色或紫色的彩色光泽。在营巢地,普通雨燕的个体相互之间通过鸣声(尖叫声)而非依靠视觉来辨认,原因很可能是巢址环境太暗的缘故。许多雨燕的尾为叉尾,而针尾型雨燕的尾羽羽干长于羽片从而形成一排“针刺”,这种坚硬的尾羽在雨燕附于垂直表面时可起到支撑作用。

所有雨燕都专食昆虫和蜘蛛,并主要在空中捕获。人们通过分析它们的胃内成分、排泄物、回吐物、咀嚼物来研究它们的饮食,结果发现,雨燕最主要的猎物是膜翅目的蜜蜂、黄蜂和蚂蚁,以及双翅目的苍蝇、半翅目的臭虫和鞘翅目的甲虫。

由于雨燕依靠捕食飞虫为生,因此它们生活的环境必须在气温能够保持足够数量的昆虫在空中飞行的地区过冬。于是,当它们在温带的分布区天气转冷时,大部分种类都纷纷向南迁徙。

雨燕的繁殖期也是它们的筑巢的阶段,那些只用唾液来黏合其他巢材的种类,它们的唾液腺也会增大许多。然后将细树枝巢黏于垂直穴壁上或是在屋檐下的墙壁上。对于烟囱雨燕来说,筑巢阶段它们的唾液腺会扩大12倍,它们也用细树枝将巢筑在高大的烟囱上。

对于不同种类的雨燕来说筑巢的形状和筑巢的方式都不一样。如棕雨燕种类的巢仅见于有圆叶蒲葵生长的地方,它们的巢沿着蒲葵叶内面的垂直叶脉用羽毛和纤维筑起,下端有一巢缘,它们平时就栖于上面,孵卵时则垂直贴于巢,两枚卵紧紧地夹在巢中。

5.鹦鹉

鹦鹉别名鹦哥,是鹦鹉科鹦鹉属中典型的攀。

鹦鹉拥有一对趾型足,其中两趾向前,两趾向后,比较适合抓握;鹦鹉的鸟喙强劲而有力,可以食用硬壳果;鹦鹉是热带、亚热带森林中羽色鲜艳的食果鸟类。

鹦鹉是鹦形目中众多羽色艳丽、爱叫的鸟之一。它们以其美丽无比的羽毛、善学人语技能的特点,得到了人们欣赏和钟爱。

鹦鹉中体形最大的当属紫蓝金刚鹦鹉,它身长可达100厘米,分布在南美的玻利维亚和巴西。

虽然在这些地区比较常见,但是由于那里的人们为了赢利而大量诱捕它们,已使它们面临严重的威胁。体形最小的鹦鹉是生活在马来半岛、苏门答腊、婆罗洲一带的蓝冠短尾鹦鹉,身长仅有12厘米,这些小精灵携带巢材的方式很特别,不是用它们那弯而有力的喙,而是将巢材塞进很短的尾羽中,同类的其他的情侣鹦鹉,也是用这种方式携材筑巢的。

鹦鹉大多色彩绚丽,声音高亢,它们的这些特色使人们很容易就认出它们,这些美丽的鸟儿一般以配偶和家族形成小群,栖息在林中树枝上,自筑巢或以树洞为巢,以浆果、坚果、种子、花蜜等为食。

不过也有特例,比如深山鹦鹉,由于它们生活在稀疏的木灌丛中,所以体形比较大,羽毛丰厚,独具一副又长又尖的嘴,因此它们除了具有其他鹦鹉的食性外还喜食昆虫、螃蟹、腐肉等。甚至跳到绵羊背上用坚硬的长喙啄食羊肉,弄得活羊鲜血淋淋,所以当地的牧民也称其为“啄羊鹦鹉”。

鹦鹉种类繁多,形态各异,羽色艳丽。有华贵高雅的粉红凤头鹦鹉和葵花凤头鹦鹉、雄武多姿的金刚鹦鹉、涂了胭脂似的玄凤鸡尾鹦鹉、五彩缤纷的亚马孙鹦鹉、小巧玲珑的虎皮鹦鹉、姹紫嫣红的折中鹦鹉、形状如鸽的非洲灰鹦鹉。泰国2001年发行了一套鹦鹉邮票,其中绯胸鹦鹉、花头鹦鹉、红领绿鹦鹉在我国境内都有野生种群,尤以绯胸鹦鹉为最,是驰名中外的笼鸟,主要产于我国四川省,也称四川鹦鹉。

鹦鹉虽然很美丽也很可爱,但是随着人类文明的足迹的延伸、工业化程度的发展,这些美丽的鸟也同样面临生存环境的恶化、种群的锐减的危险,一些种类已经或接近灭绝。新西兰的鸮鹦鹉,是唯一一种夜行性的在地面上爬行的鹦鹉科鸟类。

它们原来分布于新西兰南部、司图尔特和其他岛屿,由于栖息地的老鼠和鼬的大量繁殖而濒临灭绝。以塔布堤岛命名的塔布吸蜜鹦鹉,已在它的祖籍南太平洋的这个小岛上绝迹。这两种鹦鹉的天敌是鼠和猫,而它们在原籍生活了千百年,世代繁衍,少有天敌。是人类活动的足迹打破了这里的和平与宁静,船把开拓者、旅行者送到这些岛屿上的同时也将鼠和猫送上了岛。

这些“杀手”吞吃鸟蛋和幼雏,让它们陷入灭顶之灾。

第五节竞走健将-陆禽

在鸟的世界中,大部分都是善于飞行的,平时我们很少见到鸟儿在地上行走。即使有在陆地上活动的鸟,也是以跳跃的方式行走的。

所以要说竞走健将是不是感觉和鸟儿没有关系呢?其实不是这样的,在鸟类当中也有行走中的“冠军”呢,比如那些陆禽。

陆禽的腿脚比较健壮,并且还具有适于掘土挖食的钝爪,体格壮实,嘴坚硬,翅短而圆,不善远飞。陆禽的雌雄羽毛有明显差别,一般雄鸟比较艳丽。繁殖期常常是一雄多雌,所以在雄鸟间有激烈的争偶行为,并且还有复杂的求偶表现呢!这类的陆禽有:松鸡、马鸡、孔雀、金鸡、长尾雉等。

1.松鸡

松鸡别名为柳叶鸡、刁鸡,是一种体形比较大而尾巴相对较短的雉类。

有明显的飘逸型耳羽束。

雄鸟的头顶及冠羽接近灰色,喉、宽阔的眼线、枕及耳羽束为翠绿色,颈侧白,上背皮黄色,胸栗色,其他部位的体羽为长带有黑色矛状纹的白色羽毛。

雌鸟的体形较小,有冠羽但是没有很长的耳羽束,身体上羽毛的图纹与雄鸟相同。松鸡的亚种与此有一定的差别,冠羽比较短,胸部没有黄色的羽毛,上胸部多赤褐色,下体皮为黄色,上体羽毛多条纹,雌鸟灰色重而黑色斑纹少。虹膜为褐色,嘴为近褐色,脚为紫灰色。松鸡的叫声易与其他雉类进行区分。它们的叫声响亮、震耳、粗犷或是呈“咯-咯-咯…咯”的声音,在很远的地方就能辨别出来。

松鸡一般栖息在海拔1500~4000米的高山针阔叶混交林中,以植物根、果实及种子为主食。终年成对活动,秋冬积聚成家族小群。

常单独或成对,遇警情时深伏不动,不易被赶。枪响或倒树的突发声会使数只雄鸟大叫。雄鸟炫耀时耳羽束竖起。松鸡比较喜欢开阔多岩的林地,一般常为松林及杜鹃林。

松鸡一般于4月底至7月初进行繁殖,在地面上以树叶、杂草为材料来进行筑巢。每窝产卵5~7枚,乳黄色,带不规则浅红或茶褐色的粗斑。孵卵以雌鸟为主,孵卵期一般为21~22天,雏鸟出壳后即能独立活动。

在世界上,松鸡一般分布在喜马拉雅山脉至中国中部及东部的一些地区。

生活在西部及北部的一些个体会出现间接性的季节迁移,但生活在东部地区的比较少迁徙。

松鸡的一些亚种在中国的河北北部、辽宁西部、山西北部、甘肃南部、陕西南部、宁夏、四川北部及西藏东南部等地区都能够看到。

虽然松鸡在我国的分布比较广泛,但是由于我国东部人口密集,林地砍伐对生态的破坏,对松鸡的生存已经构成了威胁。目前松鸡已经成为我国国家二级重点保护的动物。

2.马鸡

马鸡为鸡形目雉科马鸡属鸟类的通称。耳部有一簇特别发达的羽毛,长而稍硬,往往突出于颈项,因而又称为角鸡和耳鸡。尾略侧扁或平扁,尾羽约有20~24枚,而中央尾羽比最外侧尾羽约长一倍。

由于中央尾羽的羽支大都披散下垂,犹如马尾,所以又叫马鸡。马鸡雌雄同色,雄性两腿较短,体形略大,有三种类,分别为褐马鸡、蓝马鸡和藏马鸡,均分布于我国境内,从西藏、云南起,北至甘肃、华北一带。

褐马鸡和蓝马鸡的体长约1米,中央尾羽侧扁,翘起在其他尾羽之上。

藏马鸡体形较大,与其他两种不同的是,耳羽簇不突出于颈项之上,尾羽通常有20枚,尾巴较平扁,中央尾羽与其他尾羽均向下拖并且不挺起,左右羽片几乎正常,羽支稍松,但不披散。

从这些特征看,藏马鸡可能是马鸡属最原始的类型。褐马鸡的体羽主要为褐色,蓝马鸡的体羽主要为蓝色。

藏马鸡有五个亚种,其中三个亚种的体羽主要为白色,其余两个亚种的体羽主要为蓝色或灰蓝色。

马鸡大都喜欢栖息于丘陵和高山上,善于奔走,经常成群结伴地活动。

由于它们比较善于在陆地上行走,所以飞行的技术很差,速度慢并且通常飞不远。在受惊吓时常常是往山上狂奔,跑到岭脊处才振翅飞起,然后滑翔至山谷间。而藏马鸡不像蓝马鸡、褐马鸡那样怯懦,有时接近村落也不畏惧。它的叫声洪亮,在鸣叫时,昂首引颈,嘴几乎直向上方,尾也往上翘,姿态雄峻。

马鸡一般用嘴挖土觅食,以块茎、细根、种子等为主食,同时也兼吃昆虫。春夏季节进行繁殖,一雄配一雌,有时候为了争夺配偶,雄鸟间常发生格斗。它们一般把巢筑于地面,巢呈浅碟状,常常由枯枝、苔藓、枯草等构成,巢内铺有碎屑和残羽。马鸡的卵呈淡褐色,青绿色以至土黄色,孵卵期为26~27天。雏鸟出生后,雌雄亲鸟均承担雏鸟的喂养和抚育。狐狸是马鸡的主要天敌,常常去偷食马鸡的卵或是小鸡。目前,褐马鸡是我国一级保护动物,蓝马鸡和藏马鸡是二级保护动物。

3.孔雀

孔雀为鸡形目、雉科的几种羽衣非常华美的鸟类的统称。孔雀属主要包括两个种,一种是蓝孔雀,另一种是绿孔雀。

它们的体长差不多为90~130厘米,并且具有一条长达150厘米的尾屏,呈鲜艳的金属绿色。尾屏主要由尾部上方的覆羽构成,这些覆羽极长,羽尖具虹彩光泽的“眼圈”周围绕以蓝色及青铜色。

它们在求偶表演时,雄孔雀将尾屏下的尾部竖起。从而将尾屏竖起及向前,求偶表演达到高潮时,尾羽颤动,闪烁发光,并发出“嘎嘎”的叫声。

蓝孔雀的主要特征是全身的羽毛有蓝绿色的金属光泽,并且和其他的孔雀一样也有长长的尾巴。蓝孔雀作为观赏鸟类,是世界上许多动物园的主要展出动物。它虽原产湿热地区,但也能在北方的冬季生存。野生的蓝孔雀栖息于开阔低地的森林中,白天结群,夜间栖于高树上。在生殖季节时每只雄孔雀能够拥有2~5只雌孔雀,每只雌孔雀能产4~8枚微白色的卵,一般产于地面洼处。

绿孔雀有“鸟中皇后”的美誉,绿孔雀羽毛翠绿,下背闪耀紫铜色光泽,尾上覆羽特别发达,平时收拢在身后,伸展开来长约1米左右,这就是所谓的“孔雀开屏”。开屏的这些羽毛绚丽多彩,羽枝细长,犹如金绿色丝绒,其末端还具有众多由紫、蓝、黄、红等色构成的大型眼状斑,开屏时反射着光彩,好像无数面小镜子,特别鲜艳夺目。

绿孔雀的身体粗壮,雄鸟长约1.4米,雌鸟长约1.1米。此外,头顶上那簇高高耸立着的羽冠,也别具风度。雌孔雀无尾屏,背面浓褐色,并泛着绿光,不过没有雄孔雀美丽。

绿孔雀仅分布于云南南部,它们喜欢栖息在海拔2000米以下的河谷地带,也有生活在灌木丛、竹林、树林的开阔地。多见成对活动,也有三五成群的。食物以蘑菇、嫩草、树叶、白蚁和其他昆虫为主。每年2月中旬进入繁殖期,每窝下蛋4~8枚。

4.长尾雉

长尾雉为脊椎动物、鸟纲、雉科、长尾雉属的各种鸟的通称,是一种善于在陆地上行走的鸟类。长尾雉是我国的特产鸟,共有4种。